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 比较门冬胰岛素和人胰岛素强化治疗内科危重症高血糖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选取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老年病科符合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诊断标准的内科危重患者186例,入组时空腹血糖水平为(10.8±2.3)mmoL/L,根据患者入组时恢复进食情况分为多次皮下注射胰岛素组(MDI,n=90)和持续皮下注射胰岛素组(CSⅡ,n=96),2组均随机分为门冬胰岛素和人胰岛素亚组.MDI组中门冬胰岛素和人胰岛素亚组分别为44、46例,CSⅡ组分别为46、50例.MDI组餐前大剂量采用门冬胰岛素或人胰岛素,基础量均采用甘精胰岛素,CSⅡ组餐前大剂量及基础量均采用门冬胰岛素或人胰岛素.根据多点指尖血糖监测结果调整胰岛素用量,强化胰岛素治疗疗程7 d,使血糖控制在4.4~8.3 mmol/L,7 d后改为常规胰岛素治疗,使血糖控制在4.4~11.1 mmol/L,观察各哑组患者基线及第7天日内平均血糖水平、日内血糖标准差、日内血糖极差(最高和最低血糖之差)、血清C反应蛋白(CRP)水平、急性生理与慢性疾病评分(APACHE Ⅱ),统计7 d内低血糖发生率、严重低血糖发生率、日平均胰岛素用量及28 d内各组死亡率.统计学分析采用t检验和x~2检验.结果 (1)MDI及CSⅡ组的门冬胰岛素亚组和人胰岛素亚组强化治疗各项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强化治疗后第7天门冬胰岛素哑组较人胰岛素组日内平均血糖水平更低,MDI组:(6.2±1.3)mmol/L比(7.6±1.6)mmol/L;CSⅡ组:(6.0±1.2)mmol/L比(7.4±2.5)mmol/L,均P<0.05.(3)门冬胰岛素亚组血糖标准差更小,MDI组:(1.54±0.27)mmol/L比(1.92±0.38)mmol/L;CSⅡ组:(1.24±0.27)mmol/L比(1.83±0.45)mmol/L,均P<0.05.(4)门冬胰岛素亚组极差更小,MDI组:(3.0±0.5)mmoL/L vs(3.9±1.1)mmoL/L;CSⅡ组:(3.1±0.6)mmol/L vs(3.9±1.0)mmol/L,均P<0.05.(5)门冬胰岛素业组7 d内日平均胰岛素用量更少,低血糖发生率及严重低血糖发生率更低.同时,门冬胰岛素亚组7 d内血清CRP?  相似文献   

2.
目的 比较胰岛素持续皮下输注(CSⅡ)与胰岛素多次皮下注射(MSⅡ)方案治疗儿童T1DM的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 T1DM患儿72例随机分为CSⅡ组32例和MSⅡ组40例,治疗3个月.比较治疗前后FPG、2hPG、HbA1 c、24 h血糖波动情况及低血糖事件发生情况. 结果 (1)治疗后,两组FPG和HbA1c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 CSⅡ组24 h内平均血糖波动幅度(MAGE)、全天血糖值标准差(SDBG)、日间血糖平均绝对差(MODD)均低于MSⅡ组[MAGE:(1.9±0.5) vs (2.2±0.4)mmol/L;SDBG:(2.1±0.3)vs(2.4±0.4)mmol/L;MODD:(3.3±1.4) vs (4.1±1.5) mmol/L,P<0.05];(3)CSⅡ组低血糖发生率低于MSⅡ组,但两组均无严重低血糖事件. 结论 CSⅡ治疗血糖波动较大的T1DM患儿疗效和安全性均优于MSⅡ.  相似文献   

3.
50例需胰岛素治疗的糖尿病人分为2组,一组用传统的多次皮下注射法(MSⅡ),另一组用胰岛素泵连续皮下输注法(CSⅡ),用强生血糖仪测定末梢血血糖值.结果:整个治疗期的血糖中位数不同(P<0.01);CSⅡ组血糖达标的平均时间明显短于MSⅡ组(P<0.01);CSⅡ组胰岛素用量少于MSⅡ组(P<0.01);且低血糖发生率CSⅡ组明显低于MSⅡ组(P<0.05).结论:胰岛素泵是目前最符合生理状态的胰岛素输注模式.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对伴高血糖初发2型糖尿病患者的疗效及其对胰岛B细胞功能的影响.方法 对72例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持续胰岛素皮下输注(CSⅡ)组和多次胰岛素皮下注射(MSⅡ)组,进行强化治疗2周,测定治疗前后空腹及餐后2h血糖及胰岛素,并计算胰岛素分泌指数(HOMAβ)和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 IR),观察两组治疗达标时间,胰岛素用量及对胰岛B细胞功能的影响.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期间空腹血糖和2h血糖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胰岛素用量和达标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血糖发生率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HOMAβ较治疗前增高,HOMA IR均较治疗前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短期CSⅡ和MSⅡ治疗均可改善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B细胞功能,减轻胰岛素抵抗,CSⅡ较MSⅡ临床效果好,达标快,胰岛素用量少,低血糖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持续皮下胰岛素注射(CSⅡ)和持续静脉胰岛素输注(CVⅡ)在合并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患者早期治疗中的有效性和合理性.方法:比较两组血糖达标时间、胰岛素用量、酮体和酸中毒纠正的时间、低血糖发生率及治疗前5 d血糖水平波动情况.结果:两组血糖达标的时间类似,但CSⅡ组前5 d血糖稳定于靶目标值(11.1±2.0 mmol/L)比例更高,且血糖的波动更小,前3 d胰岛素的用量更小(P均<0.05);两组在酮体转阴、酸中毒纠正的时间以及低血糖的发生上无显著性差异(P均>0.05).结论:CSⅡ和CVⅡ都能纠正DKA早期的代谢紊乱,但CSⅡ能使血糖更平稳、波动更小,临床使用须根据病情而定.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沙格列汀联合持续皮下输注胰岛素对胰岛β细胞功能较差的T2DM患者血糖波动的影响. 方法 选取胰岛功能较差的T2DM患者30例,采用持续皮下输注胰岛素治疗15d,第10天后不再调整胰岛素剂量,第13天晨起开始口服沙格列汀,第11~15天采用动态血糖监测系统(CGMS)监测血糖,比较第11~12天和第14~15天平均血糖波动幅度(MAGE)、血糖水平标准差(SD-BG)、最大血糖波动幅度(LAGE)、平均血糖水平(MBG)、血糖>10.0 mmol/L的时间百分率(PT10.0)、血糖<3.9 mmol/L时间百分率(PT3.9)的变化. 结果 与口服沙格列汀前相比,口服沙格列汀后MAGE [(5.28±1.44)vs(3.27±0.76)mmol/L,P<0.01]、SDBG[(2.43±0.50)vs(1.79±0.45) mmol/L,P<0.01]、MBG[(8.05±1.01) vs (6.94±0.72) mmol/L,P<0.01]、LAGE[(8.91±1.57) vs(6.77±1.13)mmol/L,P<0.01]、PT10.0[(11.69±4.18)%vs (4.03±2.50)%,P<0.01]下降,PT3.9[(4.07±3.00)%vs (4.72±2.66)%,P>0.05]变化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沙格列汀联合持续皮下输注胰岛素可改善胰岛功能较差的T2DM患者血糖波动,且不增加低血糖事件发生.  相似文献   

7.
T2DM糖尿病患者32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16例,分别采用CSⅡ和MSⅡ治疗,根据血糖调整胰岛素用量。结果CSⅡ组和MSⅡ组相比较,空腹血糖水平治疗前差异无显著性(17.3±2.3mmol/Lvs15.1±2.1mmol/L,P0.05),治疗后均达满意控制(5.2±0.4mmol/Lvs6.6±0.3mmol/L,P0.05),而血糖达到良好控制水平所需时间CSⅡ组明显缩短(4.2±1.4天vs12.6±3.2天,P0.01)、胰岛素用量减少(43.4±13.8IUvs54.4±18.3IU,P0.01)。MSⅡ组发生低血糖并发症6例,而CSⅡ组则无低血糖发生。结论CSⅡ治疗T2DM在血糖控制所需时间和胰岛素用量优于MSⅡ。  相似文献   

8.
50例需胰岛素治疗的糖尿病人分为2组,一组用传统的多次皮下注射法(MSⅡ),另一组用胰岛素泵连续皮下输注法(CSⅡ),用强生血糖仪测定末梢血血糖值.结果整个治疗期的血糖中位数不同(P<0.01);CSⅡ组血糖达标的平均时间明显短于MSⅡ组(P<0.01);CSⅡ组胰岛素用量少于MSⅡ组(P<0.01);且低血糖发生率CSⅡ组明显低于MSⅡ组(P<0.05).结论胰岛素泵是目前最符合生理状态的胰岛素输注模式.  相似文献   

9.
将DKA住院治疗的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136例随机分为胰岛素泵皮下输注治疗组(CSⅡ)72例与常规小剂量胰岛素静脉滴注治疗组(CVⅡ组)64例,两组间的年龄、性别、糖尿病病程、入院随机血糖、基础疾病和伴随疾病无显著性差异,观察血糖及其他生化指标的变化,并计算人均住院费用。结果两组患者在24小时内血糖均降至靶目标值,未显示出差异(t=0.724,P〉0.05),CSⅡ组血糖波动明显小于CVⅡ组(t=0.425,P〈0.05),CSⅡ组患者在血糖控制达标所需的时间、尿酮转阴时间、酸碱失衡纠正时间、胰岛素用量和低血糖发生率方面均优于CVⅡ组,CSⅡ组患者的住院日数短于CVⅡ组,人均住院费用较高,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CSⅡ治疗DKA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比较连续皮下胰岛素泵输注(CSⅡ)与一日多次胰岛素注射(MSⅡ)强化治疗2型糖尿病(T2DM)的有效性、安全性.方法 将80例住院的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给予CSⅡ和MSⅡ进行短期强化达标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多时点血糖、糖化血清蛋白(GSP)、血糖达标天数、达标时胰岛素剂量、有无低血糖发作和其他不良反应.结果 两组治疗后7个时点指血血糖较治疗前均显著降低,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CSⅡ组血糖达标时间(3.45±1.36)d显著短于MSⅡ组(5.62±1.84)d(P<0.05).CSⅡ组在达标时和第7天胰岛素剂量分别是(41.36±6.89)U/d和(34.79±8.65)U/d,显著少于MSⅡ组(48.62±18.69)U/d和(47.42±12.83)U/d(P均<0.05).CSⅡ组发生低血糖9例次,MSⅡ组发生低血糖17例次,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胰岛素泵能有效、安全地控制血糖,并能缩短血糖达标时间,减少胰岛素用量,降低低血糖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比较双时相门冬胰岛素和双时相人胰岛素治疗2型糖尿病(T2DM)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选取2012年2月至2013年2月于江苏省盐城市亭湖区人民医院住院的T2DM患者50例为研究对象,按分层随机化分为2组,分别应用门冬胰岛素50(A组,25例)和人胰岛素50R(B组,25例)治疗.观察两组不同治疗方案患者2周和12周后空腹血糖(FPG)、餐后2h血糖(2 h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每日胰岛素(INS)用量、低血糖发生及体质指数(BMI)变化的情况.计量资料的比较采用成组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用χ^2检验.结果 治疗2周后,两组患者血糖都明显下降,其中A组在早餐后、中餐后、晚餐后下降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342、3.393、2.504,均P<0.05);而B组在晚餐前、睡前下降更明显,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t=2.532、3.066,均P<0.05).治疗12周后,A组在HbA1c及2 hPG方面较B组下降更明显,A组HbA1c由治疗前的(10.6±1.9)%降至治疗后的(6.7±0.5)%,B组HbA1c由治疗前的(10.5±1.5)%降至治疗后的(7.1±0.6)%,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808,P<0.05),A组2 hPG由治疗前的(21±5)mmol/L降至治疗后的(7.1 ±0.9) mmol/L,B组2 hPG由治疗前的(21±5)mmol/L降至治疗后的(8.4±1.6) mmol/L,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331,P<0.05),而在空腹血糖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在胰岛素用量方面,12周后两组胰岛素用量都明显减少,部分患者胰岛素停用,其中A组较B组减少更明显,A组胰岛素用量由治疗2周时的(50±13) U/d降至治疗12周时的(32±12) U/d,B组胰岛素用量由治疗2周时的(59±10) U/d降至治疗12周时的(39±6) U/d,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3.399,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体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12周后两组患者体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但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19,均P<0.05);在低血糖发生方面,两组均无严重低血糖发生,A组低血糖发生率明显低于B组(χ^2=4.500,P<0.05).结论 双时相门冬胰岛素能更平稳地降低T2DM患者的血糖水平,特别是控制餐后血糖而不增加低血糖的风险及日胰岛素的用量,体重增加亦不明显.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合并胃癌行胃切除后不同消化道重建方式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代谢的影响。方法选取2008年1月至2012年1月在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普外科就诊的胃癌合并2型糖尿病的胃切除患者66例为研究对象,按照胃肠道重建方式进行分组,分为胃远端大部切除术并行毕Ⅰ式吻合组(A组,26例)和胃远端大部切除术并行毕Ⅱ式吻合组(B组,40例)。观察2组患者术前年龄、病程、体质指数(BMI)、糖化血红蛋白(HbA1c)、胰岛素剂量、空腹血糖(FPG)、餐后2h血糖(2hPG),比较2组患者术后1周及3个月FPG、2hPG的变化。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结果A组手术前后FPG和2hPG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B组术后1周、术后3个月FPG及2hPG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FPG:(7.0±0.6)比(6.1±0.4)比(10.2±1.0)mmol/L,F=4.25,P〈0.05;2hPG:(8.8±0.1)比(7.3±1.1)比(11.4±1.8)mmol/L,F=3.87,P〈0.05];同时B组术后1周及术后3个月FPG及2hPG与A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FPG:术后1周为(7.0±0.6)比(10.0±0.7)mmol/L,t=5.35,P〈0.05;术后3个月为(6.1±0.4)比(9.8±0.7)mmol/L,t=4.78,P〈0.05;2hPG:术后1周为(8.8±0.1)比(12.3±0.5)mmol/L,t=6.12,P〈0.05;术后3个月为(7.3±1.1)比(11.7±0.6)mmol/L,江6.78,P〈0.05]。结论胃远端大部切除术行毕Ⅱ式吻合重建对胃癌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的高血糖有明显的缓解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比观察胰岛素泵与传统胰岛素多次皮下注射治疗维吾尔族2型糖尿病的疗效。方法:80例维吾尔族2型糖尿病患者被随机分为两组:胰岛素泵持续皮下输注(CSII)组(40例),常规多次胰岛素皮下注射(MSII)组(40例),分别对两组治疗前、治疗后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水平,血糖达到强化治疗目标[空腹血糖(FBG)〈7.0mmol/L,餐后2h血糖(2hBG)〈10.0mmol/L]的时间、每日胰岛素用量及低血糖发生情况进行对比。结果:两组治疗后FBG、2hBG、糖化血红蛋白(HbAlC)浓度均低于治疗前(P均〈0.05)。CSII组治疗后各时段血糖(FBG,2hBG)均明显低于MSII组(P〈0.01,〈0.05)。和MSII组比较,CSII组血糖达到强化治疗目标时间显著减少[(12.9±3.3)d:(8.3±2.1)d],胰岛素用量显著减少[(46.9±5.1)U/d:(30.5±6.7)U/d]。P均〈0.001。结论:胰岛素泵强化治疗控制糖尿病患者血糖优于常规胰岛素治疗方法,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妊娠糖尿病(GDM)患者动态血糖谱的特点,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动态血糖监测系统(CGMS)对7例GDM患者及20名糖耐量正常者(NGT)进行连续3d的皮下组织葡萄糖监测。GDM组和NGT组平均年龄分别为28岁与41岁,体质指数分别为24、25kg/m^2。计算比较2组平均血糖水平(MBG)、血糖标准差(SDBG)、平均血糖波动幅度(MAGE)、三餐餐后血糖漂移幅度(PPGE)、日间血糖平均绝对差(MODD)及日内最大血糖波动幅度(DMMG),并统计血糖达标后胰岛素的使用情况。组间及组内参数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GDM组MAGE、PPGE及DMMG均较NGT者升高,分别为MAGE(4.3±0.2)比(1.6±0.3)mmol/L,早餐餐后血糖漂移幅度(BPPGE)(5.5±1.1)比(1.8±0.4)mmol/L,中餐餐后血糖漂移幅度(LPPGE)(3.1±0.3)比(1.3±0.2)mmol/L,晚餐餐后血糖漂移幅度(DPPGE)(3.4±0.4)比(1.5±0.2)mmot/L,DMMG(6.0±2.7)比(2.9±0.2)mmol/L,2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4、5.6、2.3、2.8、6.1,均P〈0.05)。2组MBG、SDBG、MODD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9、1.4、0.3,均P〉0.05)。GDM患者BPPGE较LPPGE和DPPGE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1、2.6,均P〈0.05)。GDM患者基础胰岛素用量占一天胰岛素总量15.0%,早餐的餐时胰岛素用量最大,占一天胰岛素总量的33.5%。结论CGMS是GDM监测血糖波动的有效手段,GDM患者以三餐后高血糖及餐后血糖波动为主,早餐血糖波动最为显著,餐时胰岛素用量为主,早餐餐时胰岛素用量最大。胰岛素用量与血糖波动的情况一致。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库欣综合征与原发性高血压对代谢指标的影响。方法:选择22例经病理证实为库欣综合征的患者(库欣组)和22例同期住院并且年龄、性别、民族、人体质重指数、平均血压水平与之匹配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高血压组),比较两组的空腹血糖(FBG)、餐后2h 血糖(2hPBG)、空腹胰岛素(FINS)、餐后2h 胰岛素(2hINS)、稳态模型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等指标,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与高血压组比较,库欣组FBG [(4.75±0.44)mmol/L比(6.31±0.51)mmol/L]、FINS [(13.04±2.68)mU/L比(29.05±2.92)mU/L]、2hPBG [(7.32±0.82)mmol/L 比(8.96±1.14)mmol/L]、2hINS [(37.66±9.21)mU/L比(104.45±23.14)mU/L]、HOMA-IR [(2.57±0.44)比(7.96±0.56)]、TC [(4.15±0.93)mmol/L 比(5.17±1.35)mmol/L]、TG [(1.44±0.87)mmol/L 比(2.24±1.25)mmol/L]水平均显著升高(P<0.05或<0.01)。结论:库欣综合征与原发性高血压相比,有更多的代谢改变和更明显的胰岛素抵抗。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实时胰岛素滴定模式对卒中昏迷患者并发高血糖的调控作用。方法将入院后12h内连续2次以上随机血糖〉10.0mmol/L的卒中昏迷患者110例,随机纳入对照组(35例)、治疗Ⅰ组(每1小时滴定组,37例)和治疗Ⅱ组(每2小时滴定组,38例)。对照组采用预混胰岛素,即优泌林70/30,皮下注射,治疗Ⅰ组和治疗Ⅱ组以诺和灵R加入等渗盐水中以微量泵静脉推注,按所检测的血糖值确定胰岛素用量。记录各时点的血糖值,并分析各组院内感染发生率及滴定治疗对神经功能预后的影响。结果治疗组(Ⅰ和Ⅱ组)平均血糖值低于对照组,分别为(8.9±2.5)mmol/L和(12.7±3.1)mmol/L,P=0.000;血糖达标率高于对照组,分别为58.7%和17.5%,P=0.000;而低血糖(〈3.9mmol/L)的发生率均为1.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19。与治疗Ⅱ组相比,治疗Ⅰ组平均血糖值低于治疗Ⅱ组,分别为(7.9±1.7)mmoL/L和(9.3±2.7)mmol/L,P=0.000;血糖达标率高于治疗Ⅱ组,分别为65.5%和42.6%,P=0.000;低血糖率低于治疗Ⅱ组,分别为1.1%和2.2%,P=0.003。治疗组的院内感染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分别为10.7%和25.7%,χ^2=4.135,P=0.042),而治疗Ⅰ组与Ⅱ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分别为8.1%和13.2%,χ^2=0.113,P〉0.05)。神经功能预后治疗组好于对照组,对照组mRS评分高于治疗Ⅰ、Ⅱ组,F=4.377,P=0.015,说明治疗Ⅰ、Ⅱ组患者神经功能预后均好于对照组。结论实时胰岛素滴定模式可及时、有效、持续地对卒中昏迷患者并发的高血糖进行调控,高频度的血糖监测和调控,是进行血糖控制的有效手段。实时胰岛素滴定模式也有利于降低院内感染率,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强化胰岛素治疗(intensive insulin therapy,IIT)在重型颅脑损伤(severe traumatic brain injury,sTBI)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200例sTBI患者(GCS评分3~8分),入院后随机分为IIT组100例及常规胰岛素治疗(conventional insulin treatment ,CIT)组100例。 IIT组血糖(blood glucose,BG)控制在3.9~6.1 mmol/L,CIT组血糖控制在8.3~10.1 mmol/L。患者入院后即开始采用持续静脉泵入胰岛素对血糖进行控制,记录两组患者平均血糖水平、胰岛素用量、低血糖发生率,于伤后6个月时根据GOS评估法判断疗效(分为良好、中残、重残、植物生存和死亡)。结果治疗期IIT组BG低于CIT组( P<0.01),低BG发生率、单位时间胰岛素用量均高于CIT组( P<0.05或P<0.01)。伤后6个月,两组在良好、中残、重残、植物生存和死亡例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强化胰岛素治疗并不能改善sTBI的预后,且增加了低BG发生率,血糖控制在8.3~10.1 mmol/L是比较理想的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