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对双侧肾上腺转移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3例双侧肾上腺转移瘤患者的多层螺旋CT影像资料。结果多层螺旋CT诊断双侧肾上腺转移瘤40例,2例误诊为双侧肾上腺嗜铬细胞瘤,1例误诊为双侧肾上腺结核;CT平扫发现双侧肾上腺病灶86个,双侧瘤体大小不等,与肾上腺长轴一致;4个病灶瘤侧可见残存肾上腺结构;平扫呈实性密度40个,CT值25~55 Hu,呈囊实性密度46个,CT值10~35Hu。增强扫描32个病灶呈轻中度均匀强化,36个病灶呈不均匀逐渐强化,18个病灶呈厚环状强化,囊变、坏死区强化不明显。结论多层螺旋CT平扫与增强扫描对双侧肾上腺转移瘤有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Revolution CT灌注成像对肾上腺乏脂性腺瘤(简称腺瘤)与肺癌肾上腺转移瘤(简称转移瘤)的鉴别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于我院接受肾上腺Revolution CT灌注扫描的患者资料,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腺瘤(平扫CT值>10 HU)13例,经病理或影像随访证实的转移瘤7例共10个病灶。记录肿瘤的大小、平扫及增强扫描三期CT值;测量肿瘤的血流量(BF)、血容量(BV)、平均通过时间(MTT)、达峰时间(TP)及表面通透性(PS)。比较腺瘤组与转移瘤组各参数值的差异,采用ROC曲线分析CT灌注参数鉴别两者的效能。结果:腺瘤组与转移瘤组的长径、短径、平扫CT值及增强扫描三期CT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腺瘤组的BF及BV值均高于转移瘤组((66.32±50.33) mL/(100 g·min)与(34.21±34.99) mL/(100 g·min),(18.81±5.93) mL/100 g与(8.06±5.44) mL/100 g,P=0.005、0.001);MTT、TP及PS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BF及BV值鉴别腺瘤与转移瘤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75和0.923,灵敏度及特异度分别为92.3%和75.0%、84.6%和100%。结论:常规CT检查对鉴别肾上腺乏脂性腺瘤和肺癌肾上腺转移瘤存在一定困难,使用BF、BV值鉴别两者可获得较高的诊断效能。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腮腺基底细胞腺瘤的CT表现,尤其是增强特征以及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9例腮腺基底细胞腺瘤的CT表现:9例均行CT平扫和增强扫描;观察病灶形态学特征及强化方式,测量肿瘤平扫及双期增强CT值,计算净强化值,并与16例多形性腺瘤和16例腺淋巴瘤进行对照分析。结果腮腺基底细胞腺瘤CT平扫均表现为腮腺内单发的类圆形病灶,边界清楚,呈均匀的稍高密度,平均CT值约(38.2±9.1)HU,与多形性腺瘤及腺淋巴瘤的平扫CT值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增强扫描,肿瘤实质部分呈明显强化,动脉期净强化值约(54.9±8.6)HU,静脉期强化程度持续增加,净强化值约(63.0±10.7)HU。动脉期:肿瘤实质部分的强化程度高于多形性腺瘤(P<0.01),但与腺淋巴瘤无统计学差异(P>0.05);静脉期:肿瘤实质部分的强化程度均高于多形性腺瘤及腺淋巴瘤(P<0.01)。结论腮腺基底细胞腺瘤的CT表现为腮腺单发病灶,多发生于浅叶,边缘规则,增强扫描明显强化,且呈"快进慢出"持续、渐进性强化特点。  相似文献   

4.
对38例肾上腺腺瘤及32例转移瘤共85个病灶的CT表现进行分析,应用ROC曲线比较病灶CT值及病灶大小对腺瘤与转移瘤的鉴别诊断价值。结果表明病灶CT值的诊断价值优于病灶大小,当病灶CT值大于20Hu时,诊断转移瘤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7%和79%,准确性是84%。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多期相扫描对临床常见的肾上腺腺瘤、嗜铬细胞瘤及转移瘤诊断和鉴别诊断的意义。材料和方法:64例肾上腺肿瘤患者行Siemens Sensation 64层螺旋CT平扫及增强检查。分析评价肾上腺肿块的动态增强CT表现特征(各期CT值、造影剂绝对廓清率和相对廓清率)。结果:肾上腺腺瘤37例,嗜铬细胞瘤17例,转移性肿瘤10例。腺瘤平扫、动脉期及静脉期CT值均低于嗜铬细胞瘤,以动脉期明显(P<0.01);腺瘤平扫、动脉期及延迟期CT值低于转移瘤,以延迟期明显(P<0.01);腺瘤造影剂廓清率大于嗜铬细胞瘤和转移瘤。嗜铬细胞瘤仅动脉期CT值大于转移瘤。结论:64层螺旋CT为肾上腺的显示和肾上腺肿瘤的定位诊断提供了保证;而肾上腺肿瘤不同CT扫描时相和不同参数的特点为肾上腺肿瘤的定性诊断提供较多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CT在肾上腺肿瘤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中的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58例经手术与病理证实的肾上腺肿瘤病例。结果 皮质腺瘤30例,瘤体直径多为1.0—5.0cm,密度均匀但较低,强化较轻;髓样脂肪瘤8例,瘤体内有特征性脂肪密度;嗜铬细胞瘤12例,瘤体多较大,平扫密度不均,增强后实体强化明显;皮质腺癌3例,瘤体较大,呈分叶状,边界不清,密度不均,增强后环状强化;肾上腺转移瘤5例,多为双侧,瘤体大,呈分叶状,增强实体部分强化。结论 结合临床特征,CT可较好的诊断肾上腺肿瘤.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肾嗜酸细胞腺瘤(RO)的CT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8例RO的影像及临床资料。结果 CT平扫8例RO均为单侧、单发,呈类圆形4例,分叶状4例,均突出肾轮廓外。8例肿瘤实质部分CT值约22~36 Hu,平均31 Hu。增强扫描8例均为富血供,皮髓质期肿瘤实质CT值103~187 Hu,平均强化幅度较平扫上升94 Hu。实质期强化减低,CT值82~151 hu,平均强化幅度较平扫上升74 Hu。排泄期稍下降,CT值86~117 Hu,排泄期平均强化幅度较平扫上升70 Hu。2例肿瘤见星状瘢痕,2例节段性强化逆转,1例轮辐状强化,1例肿瘤内出血、1例点状钙化,1例少量脂肪。结论 当CT平扫表现类圆形或分叶状突出肾轮廓外的等、低密度影,增强表现富血供,皮髓质期肿瘤明显不均匀强化,肿瘤实质明显强化,实质期、排泄早期不同程度的下降,皮髓质期肿瘤内不均匀强化的低密度区,在实质期、排泄期逐渐减小或消失,呈进行性填充,同时肾静脉及下腔静脉内无瘤栓,肾门及腹主动脉旁未见肿大淋巴结,肾嗜酸细胞腺瘤是可供选择的鉴别诊断之一。   相似文献   

8.
肾上腺肿瘤的CT诊断及其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回顾分析肾上腺肿瘤的影像学检查,进一步探讨CT对肾上腺肿瘤的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55例经手术病理及临床随访证实的肾上腺肿瘤的CT特征并与B超结果对照分析。结果:无功能性腺瘤的平均长径大于6cm,边界多清;功能性皮质腺瘤多较小,11/12例见同侧正常肾上腺组织;嗜铬细胞瘤多密度不均匀,边界清;髓脂瘤CT值多为负值;皮质腺癌直径多大于6cm,密度不均匀,边界不清;转移瘤8/10例直径小于3cm,多伴原发肿瘤及其它脏器转移瘤的存在。肾上腺肿瘤CT定性符合率85.5%,定位符合率96.4%。结论:CT对肾上腺肿瘤的定位及定性诊断、各肿瘤之间的鉴别诊断特性较其它影像学检查优越。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MSCT三期增强对肾上腺腺瘤和转移瘤鉴别诊断的意义。材料和方法:38例肾上腺疾病患者进行螺旋CT薄层扫描,层厚1.6~3.2mm,螺距0.825,造影剂80~100ml,注射速度2~2.5ml/s,注射造影剂后23~27s进行快速扫描,为动脉期;60~80s扫描为静脉期。结果:①肾上腺腺瘤24例,肾上腺转移瘤14例。其中25例经病理证实,全部病例均经过5~15个月的随访。②肾上腺腺瘤与肾上腺转移瘤三期扫描的CT值有差异,肾上腺腺瘤在增强扫描的动脉期肿瘤实质的CT值高于静脉期的CT值;肾上腺转移瘤在增强扫描的动脉期肿瘤实质的CT值低于静脉期的CT值。结论:MSCT对肾上腺腺瘤和转移瘤的三期扫描显示了造影剂在肾上腺腺瘤和转移瘤中的进入和排出的时间有差异,提高了CT对肾上腺腺瘤和转移瘤的鉴别能力。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比分析腮腺多形性腺瘤与基底细胞腺瘤的MSCT征象,提高术前诊断准确性。方法:搜集我院2015年1月至2021年6月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多形性腺瘤51例,基底细胞腺瘤26例病例资料,比较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及病灶位置、数目、最大径、密度及血管贴边征等征象,采用ROC曲线分析对比MSCT双期增强对两者鉴别诊断的临床价值。结果:腮腺多形性腺瘤与基底细胞腺瘤患者年龄及病灶最大径、密度及血管贴边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者平扫、动脉期和静脉期CT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平扫以41Hu为阈值,敏感度61.5%,特异度74.5%;动脉期以60.5Hu为阈值,敏感度88.5%,特异度72.5%;静脉期以97Hu为阈值,敏感度65.4%,特异度90.2%。MSCT双期增强模式:37例多形性腺瘤呈流入型,14例呈平台型;15例基底细胞腺瘤呈流入型,7例呈平台型,4例呈流出型。结论:MSCT动脉期CT值作为腮腺多形性腺瘤与基底细胞腺瘤的鉴别指标效能优于平扫与静脉期,MSCT双期增强特征结合临床资料,可为二者鉴别诊断提供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异位嗜铬细胞瘤的典型及少见的螺旋CT表现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复习相关文献并回顾性分析10例异位嗜铬细胞瘤的螺旋CT表现。结果出现较多的CT表现有瘤体较大(7例直径>4.5 cm)、圆形或椭圆形9例、密度不均8例、明显不均匀强化7例(CT值升高约40~60 Hu),较少的CT表现有强化不明显(CT值升高<20 Hu)1例、显著强化(强化程度接近/甚至超过主动脉)2例、密度均匀且均匀强化2例、形态呈串珠状1例、病灶周围可见明显迂曲增粗血管影1例、病灶内出现小条状钙化1例。结论大部分异位嗜铬细胞瘤的螺旋CT表现较典型,通过对其它少见的CT表现的进一步分析了解,能降低异位嗜铬细胞瘤诊断的误诊率,为临床采取适当的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肾上腺假性囊肿的CT表现,以提高诊断的准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手术病理证实的6例肾上腺假性囊肿的CT表现。结果6例肾上腺假性囊肿2例呈圆形,4例呈椭圆形,平扫囊肿密度均匀,CT值15~35Hu,6例囊内及囊壁均无强化,厚薄均匀,边缘光滑。结论CT是肾上腺假性囊肿定位诊断较为可靠和准确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两种测量法最小CT值对肾上腺瘤体的鉴别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使用4点法和3层法评价平扫最小CT值在肾上腺瘤体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分析肾上腺瘤体123例(129枚),分别采用4点及3层测量法,测量各点最小CT值,分析不同阈值下两种方法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准确度,制作ROC曲线。结果肾上腺瘤体123例(129枚),包括51枚腺瘤,15枚髓样脂肪瘤和其他瘤体63枚(42枚转移瘤,14枚嗜铬细胞瘤,4枚淋巴瘤,3枚皮质癌)。4点法中,以平均最/小CT值≤0HU为阈值判断腺瘤(除外髓样脂肪瘤),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准确度分别为90.2%、95.2%、93.9%、93.0%,ROC面积为0.961。3层法中,以平均最小值CT值≤-69.5HU为阈值判断髓样脂肪瘤,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准确度分别为100%、96.1%、88.2%、97%,ROC面积为0.997。结论4点法平均最小CT值≤0HU和3层法中平均最小CT值≤.69.5HU分别对腺瘤与非腺瘤(除外髓样脂肪瘤)和腺瘤与髓样脂肪瘤的诊断具有指导作用,二者联合应用对于肾上腺瘤体的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胸腺瘤与前纵隔(血管前间隙)淋巴瘤的MSCT表现,提高对二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能力。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30例胸腺瘤与18例血管前间隙淋巴瘤MSCT表现,着重观察肿瘤的密度、形态及其与周围结构的关系。结果:30例胸腺瘤中,24例良性胸腺瘤与邻近大血管分界清晰,肿块表现"D"字或反"D"字状,平扫CT值16~59 Hu,增强CT值20~110Hu;6例侵袭性胸腺瘤边界不清,呈分叶状、不规则形,密度不均,平扫CT值23~42 Hu,增强CT值23~60 Hu。18例淋巴瘤中,单发于前上纵隔者6例,其余12例呈多结节、肿块状,侵入血管间隙生长,致大血管受压,增强扫描呈轻度强化,常伴有其它部位淋巴结增大。结论:MSCT能清晰显示胸腺瘤与前纵隔淋巴瘤的影像学表现特征,并能有效提高对二者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超声检查与CT对肾上腺肿瘤的定位及定性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经手术及病理确诊的80例肾上腺肿瘤患者84个病灶超声检查及CT检查资料,并与手术及病理诊断结果进行比较.其中4例患者2个病灶,其余76例患者肿瘤单发.84个肿瘤包括库欣皮质腺瘤13个,醛固酮皮质腺瘤22个,皮质腺癌7个,无功能皮质腺瘤6个,肾上腺转移癌22个,嗜铬细胞瘤14个.结果 本组84个肾上腺肿瘤超声检查检出78个,CT检出80个,超声检查与CT定位诊断符合率分别为92.9%(78/84)、95.2%(80/8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03,P>0.05);结合检出病灶超声表现、CT表现与患者临床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检查结果综合分析判断,最终超声检查及CT定性诊断符合率分别为90.5%(76/84)、88.1%(74/84),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χ2=0.248,P>0.05).本组超声检查检出的78个肿瘤中,38个肾上腺皮质腺瘤及13个嗜铬细胞瘤超声声像图表现为低、弱或等回声结节与团块,境界清楚,有7个瘤体因伴液化坏死及钙化,内部回声不均匀;7个皮质腺癌及20个肾上腺转移癌表现为低、弱回声结节或团块,形态不规则,境界不清或呈浸润生长,内部回声不均匀,5个瘤体伴液化坏死及钙化.CT检出80个肿瘤中,39个肾上腺皮质腺瘤及13个嗜铬细胞瘤多表现为境界清楚、密度均匀的结节与团块,其中5个瘤体伴液化坏死及钙化密度不均匀;7个皮质腺癌及21个肾上腺转移癌CT表现为形态不规则、边界欠清或不清、密度尚均匀或不均匀的结节与团块;增强扫描13个嗜铬细胞瘤均呈明显不均匀强化,其中1个同时检出大网膜异常强化灶;7个皮质腺癌为中度或明显不均匀强化;其余多为轻-中度强化.结论 超声检查和CT诊断肾上腺肿瘤的符合率均较高,但也都存在不足之处,因此应根据肾上腺肿瘤大小和患者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影像学检查方法.超声检查简便易行,且无辐射,可作为肾上腺肿瘤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6.
螺旋CT在胰腺癌诊断中的应用——肿瘤-胰腺密度差的价值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评价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在胰腺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胰腺癌27例,先平扫,再以3ml/s速度团注对比剂150ml,分别行动脉期(注射后25s)和门脉期(注射后60~70s)扫描。并测量各扫描期肿瘤和正常胰腺组织的CT值,计算出肿瘤-胰腺密度差。结果 肿瘤的平均CT值在动脉期和门脉期分别是48±8 HU、72±6 HU,正常胰腺组织的CT值是125±18 HU、98±11 HU,肿瘤-胰腺密度差为73±21 HU、25±12 HU,二者之间有显著差别。结论 动脉期可得到最大的肿瘤-胰腺密度差值,对胰腺癌的诊断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7.
孤立性肺结节的鉴别诊断:肺错构瘤的CT征象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肺错构瘤的CT表现和诊断价值。方法对53例经手术病理或2年以上随访证实的肺错构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和CT图像进行回顾性分析。患者年龄17~76岁,平均43岁,女性36例,男性17例。健康体检发现48例,因呼吸系统症状就诊发现5例。分别使用单层螺旋CT、4层螺旋CT和16层螺旋CT扫描,层厚和层距2mm-10mm之间,其中平扫7例,平扫+增强46例。观测SPN形态和大小用肺窗(WW-1000--1500HU).测定病灶密度和强化程度用纵隔窗(WC40-50HU)。手术、经皮肺穿刺或胸腔镜活检病理证实17例.随访证实36例。结果均为单发病灶,直径小于20mm者44例,大于20mm者9例;边缘光滑者11例,边缘分叶和(或)长毛刺者42例;密度均匀者15例,不均匀者38例,测得钙化或(和)脂肪密度者15例;注射对比剂后轻度强化者2例,无强化者51例。结论肺错构瘤以周围型孤立性结节居多.直径多在2cm以下,可见边缘分叶或(和)长毛刺,平扫密度高或呈岛状高密度,常见散在性钙化.典型者内见脂肪密度或(和)爆米花样钙化,增强扫描不强化。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左右肘静脉注射对比剂对胸部CT血管成像(CTA)的影响。方法将60例胸部CTA检查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30例,分别进行左右肘静脉注射对比剂,其他参数相同。扫描完成后,测量并比较降主动脉、肺动脉主干、右下肺动脉、左上肺动脉、左下肺动脉、右下肺静脉、左上肺静脉、左下肺静脉的CT强化值,并对胸部血管成像质量进行评价。结果2组患者的降主动脉、肺动脉主干、右下肺动脉、左上肺动脉、左下肺动脉、右下肺静脉、左上肺静脉、左下肺静脉的CT强化值分别为:(342.42±52.63)Hu和(369.04±88.87)Hu、(389.72±126.36)Hu和(411.46±110.98)Hu、(366.63±124.84)Hu和(392.67±115.59)Hu、(389.19±128.99)Hu和(390.24±114.47)Hu、(388.64±127.37)Hu和(404.64±124.47)Hu、(361.84±73.87)Hu和(370.40±91.42)Hu、(384.19±78.50)Hu和(401.68±96.32)Hu、(377.10±81.07)Hu和(388.59±74.89)Hu,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胸部CTA成像时,采用左右肘静脉注射对比剂,对血管的强化程度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索腹部淋巴结结核在多层螺旋CT(multi-layered screw CT,NISCT)扫描中CT值动态变化规律.方法 2007年1月-2010年8月,收集经诊断性治疗或诊断性活检确诊的17例患者腹部淋巴结结核,记录肿大淋巴结数量、大小、位置,测量兴趣淋巴结中心、次中心、边缘部平扫及注药后20、60、12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