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电针足阳明经穴对家兔胃运动和胃动素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观察电针足阳明经穴对胃运动和胃动素含量的影响及足阳明经与胃的相关规律.方法:40只家兔随机分为5组,即四白组、梁门组、足三里组、非经非穴组和模型组.运用消化道腔外电桥式应力传感器记录法,观察胃运动的变化,以放射免疫法检测胃动素的含量.结果:造模前,四白穴组和足三里穴组电针后,振幅指数显著升高,与针前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造模后,四白穴组电针后,振幅指数显著升高,与针前比较差异显著(P<0.01).电针各组穴位对收缩波数目百分率和胃动素的影响,针前针后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提示电针足阳明经四白、足三里穴,可使家兔胃运动振幅指数升高,足阳明经与胃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2.
电针不同经穴对家兔胃粘膜损伤修复作用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足阳明、足太阴、足厥阴、足太阳四经与胃的相互关系。方法:采用无水乙醇制造胃粘膜损伤模型,电针不同经穴,治疗7 d后进行胃粘膜损伤指数、超微结构、表皮生长因子含量检测,并比较各组疗效。结果:①针刺各组胃粘膜损伤情况均有不同程度的好转,以胃经组效果最好、脾经组次之、肝经组与膀胱经组较差;②针刺足阳明经穴能显著升高胃粘膜表皮生长因子含量。结论:①足阳明经与胃联系最为密切,足太阴经次之,足厥阴经与胃有联系,足太阳经与胃联系不密切;②表皮生长因子参与了电针不同经穴对胃黏膜损伤的修复过程。  相似文献   

3.
电针足阳明经穴对家兔胃粘膜损伤防御性保护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30,自引:3,他引:27  
方法采用电针家兔足阳明经头面"四白"穴,躯干"梁门"穴、下肢"足三里"穴,观察其对胃粘膜损伤的防御性保护作用,以进一步探讨足阳明经与胃的相关性.结果电针足阳明经不同部位经穴,均可使家兔胃粘膜损伤指数显著降低,胃粘膜前列腺素岛(P%)及表皮生长因子(EGF)的含量增加,其中以"足三里"穴最为明显(P<0.01),而电针"足三里"外2 cm的对照点,则未见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电针足阳明经不同部位经穴,可能是通过胃粘膜组织中PG岛与EGF发挥了对胃粘膜细胞的保护作用,证实了足阳明经与胃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4.
电针足阳明经穴对家兔胃粘膜损伤细胞保护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24,自引:4,他引:20  
本实验采用无水乙醇灌胃造成胃粘膜损伤后 ,分别电针足阳明经“四白”、“梁门”、“足三里”三个不同段代表穴 ,及“足三里”外 2cm的对照点 ,观察其对胃粘膜损伤后的细胞保护作用 ,以证实足阳明经与胃的相关性。结果发现 ,分别电针“四白”、“梁门”、“足三里”7日后 ,均能使胃粘膜损伤指数显著降低。电针“足三里”后 ,胃液及胃粘膜PGE2 与其他各组比较均显著增高 (P <0 0 5或 0 0 1 ) ,血清NO与模型组、电针“足三里”外 2cm组比较亦见明显增高 (P <0 0 5) ;电针“四白”、“梁门”、“足三里”以及空白组胃粘膜EGF与未经电针的模型组比较均有显著差异 (P <0 0 5或0 0 1 )。提示 ,电针家兔足阳明经不同节段的腧穴均对胃粘膜损伤细胞有保护作用 ,其中以“足三里”最满意 ,说明足阳明经与胃具有相关性 ,与此同时 ,同一经脉的穴位对相关脏腑的作用亦有着相对的特异性  相似文献   

5.
电针对胃粘膜损伤大鼠血管活性肠肽影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观察电针足三里对胃粘膜损伤大鼠血管活性肠肽的影响。方法:采用冷冻-束缚应激致大鼠胃粘膜损伤模型,氢气清除法检测胃粘膜血流量,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电针前后外周血、胃粘膜和脑组织血管活性肠肽含量。结果:冷冻-束缚应激大鼠胃粘膜损伤明显,胃粘膜出现点状条状出血坏死灶,尤其以胃窦部为主,GMBF明显下降(P<0.01),血浆、胃粘膜和脑组织中VIP含量均显著下降(P<0.05,与正常组比较);电针刺激足三里穴后,GMBF显著上升(P<0.01),LI显著降低(P<0.05),血、胃粘膜和脑组织VIP含量增加(P<0.01)。结论:电针足三里穴在对胃粘膜损伤发挥保护作用的同时,可引起血管活性肠肽含量变化,提示血管活性肠肽作为信号分子参与了电针对胃粘膜损伤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针刺足阳明经穴对家兔胃粘膜损伤保护作用的机制。方法 :将动物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针刺组 ,每组 8只。采用无水乙醇损伤造模法。针刺穴位取左侧“内庭”“解溪”“足三里”“梁丘”“天枢”“梁门” ,每日 1次 ,每次 3 0min ,连续 7d。采用RIA法检测胃粘膜生长抑素(SS)含量 ,采用RT PCR反应方法检测胃粘膜中SSR1 mRNA表达的强度。结果 :针刺组胃粘膜中SS含量、SSR1 mRNA表达水平明显低于模型组 (P <0 .0 1)。结论 :针刺足阳明经穴可减少生长抑素的生成 ,抑制家兔胃粘膜生长抑素受体基因表达强度 ,促进粘膜上皮细胞的增殖 ,加速损伤粘膜的修复 ,从而表现出良好的细胞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针刺足阳明经穴对胃平滑肌细胞内第二信使Ca2 的影响.方法:将45只家兔随机分为生理盐水组、阿托品模型组、针刺足阳明经穴组、针刺足少阳经穴组、针刺足太阳经穴组,每组9只.分组处理后,取胃窦平滑肌,制成活的单个平滑肌细胞悬液,以荧光分光光度计测定细胞内钙离子浓度([Ca2 ]i).结果:针刺足阳明经穴组胃窦平滑肌细胞内[Ca2 ]i明显高于阿托品模型组(P<0.01),而其他各组间细胞内[Ca2 ]i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针刺足阳明经穴对胃运动的影响与胃平滑肌细胞内Ca2 释放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足三里、中脘穴配伍使用及单独使用在胃运动调整作用方面是否有明显区别。方法:无水乙醇灌胃造成家兔胃粘膜损伤模型,采用放免分析法(RIA)检测针刺前后血清胃泌素(GAS)及血浆胃动素(MTL)含量的变化。结果:针刺组可促进胃运动恢复,同时血清胃泌素、血浆胃动素含量出现相应变化。针刺各组在针刺前后血清胃泌素含量的自身比较及针前的组间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除中脘组外其它各针刺组的血浆胃动素含量在针刺前后的自身比较均有差别(P〉0.05)。配伍组与单独使用组间的比较,上述2个指标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足三里、中脘穴单独或配伍使用均能提高胃粘膜损伤模型兔的血清胃泌素的含量,足三里穴单独或配伍使用均能提高血浆胃动素含量,但中脘穴单独使用对血浆胃动素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足阳明经穴针刺血清对家兔离体胃窦平滑肌细胞内钙离子(Ca^2+)浓度的影响。方法:将45只家兔随机分为5组各9只。生理盐水组,耳缘静脉滴注0.9%NaCl溶液;阿托品模型组,耳缘静脉滴注以生理盐水配制的2.5mg/100ml的阿托品;足阳明经穴组,造模并电针双侧足三里、天枢、梁门、四白穴;足少阳经穴组,造模并电针双侧阳陵泉、带脉、13月、阳白穴;足太阳经穴组,造模并电针双侧承筋、背下点、背上点、攒竹穴。分组处理后,颈动脉采血制备血清。另取正常家兔10只,制备正常兔胃窦平滑肌细胞悬液。取各组1:2稀释的血清与同体积的正常兔胃窦平滑肌细胞悬液作用,以荧光分光光度计测定细胞内Ca^2+浓度。结果:阿托品模型组Ca^2+浓度低于生理盐水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足阳明经穴组Ca^2+浓度明显高于生理盐水组、阿托品模型组、足少阳经穴组、足太阳经穴组,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足少阳经穴组与足太阳经穴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足阳明经穴针刺血清使离体胃窦平滑肌细胞内Ca^2+浓度升高具有经脉的相对特异性。  相似文献   

10.
针刺对消化性溃疡患者内源性多肽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讨针刺调整胃肠道功能的机制。方法 检测26例胃溃疡(GU)、22例十二指肠溃疡(DU)患者针刺足三里、公孙、胃俞等穴前后血浆β-内啡肽(β-EP)、神经降压素(NT)及血清胃动素(MO)的含量,并与健康组(25例)进行比较。结果 GU组与DU组血浆NT含量低于对照组,而MO、β-EP较之为高(P<0.01);针刺后GU组与DU组血浆NT含量较针前为高(P<0.05,P<0.01),而MO、β-EP则较针前为低(P<0.01,P<0.05),针刺后GU组与DU组症状总积分均较针前有明显下降(P<0.01)。结论 NT、β-EP、MO的分泌失调是消化性溃疡(PU)形成与复发重要原因之一。针刺治疗PU与改善其NT、β-EP、MO的分泌失调状态,调整胃肠运动与功能的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经脉腧穴与脏腑的特异关系.方法:将56只家兔随机分为7组,分别针刺不同经的穴位.硝酸还原酶法测定胃黏膜NO和NOS含量,放射免疫法测定PGE2、EGF含量,加权法分析各组综合效应.结果:(1)针刺足阳明经组与其余各组比较,能显著升高胃黏膜PGE2、EGF含量(P<0.01);(2)针刺足阳明、足太阴经组与其余各组比较,能显著升高胃黏膜NO和NOS含量(P<0.01);(3)针刺足阳明经组综合效应明显高于其余各组(P<0.01);针刺足太阴经组综合效应明显高于模型组(P<0.01).结论:多经司控同一脏腑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但从作用强度和广度看又具有经脉的相对特异性;胃与足阳明经关系最为密切,足太阴经次之.  相似文献   

12.
胃经和心包经穴位对多器官功能调节的实验观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观察和比较心包经和胃经对胃和心脏机能的调节。方法:用药物(盐酸消旋山莨菪碱)制作胃和心脏机能偏态的背景。分别针刺分属心包经的3个穴位和胃经的4个穴位.同步观察针刺后心脏和胃的机能变化,比较不同穴住针刺后的调节效应。结果:(1)心包经和胃经的不同穴住针刺效应基本一致。(2)各个穴位刺后基本完奎克服药物对胃电节律的影响。(3)各个穴位针刺后可部分消除药物对胃电波幅和心率的影响。结论:(1)胃经和心包经的穴位对胃和心脏的调节无明显差异。(2)针刺对胃电节肆的调控效果优于对胃电波幅和心率的调控效果,  相似文献   

13.
针刺足阳明经穴对家兔胃窦平滑肌细胞舒缩长度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从细胞水平研究足阳明经与胃相关的特异性。方法 :将 45只家兔随机分为生理盐水组、阿托品模型组、针刺足阳明经穴组、针刺足少阳经穴组、针刺足太阳经穴组 ,每组 9只。分组处理后 ,取胃窦平滑肌 ,制成活的单个平滑肌细胞悬液 ,在显微镜下以测微尺测定细胞舒缩长度。结果 :针刺足阳明经穴组的胃窦平滑肌细胞长度明显短于其他各组 (P <0 .0 1 )。结论 :针刺足阳明经穴能使经阿托品阻断的胃窦平滑肌细胞产生明显的收缩效应 ,进一步证实了足阳明经与胃之间存在特异性的联系。  相似文献   

14.
《针刺研究》2009,34(3)
目的:探讨电针促胃黏膜修复过程中对相关蛋白磷酸化的影响。方法:20只SD大鼠分为空白组、模型组、针刺非穴组和针刺穴位组,每组5只。使用无水乙醇灌胃法制作大鼠胃黏膜损伤模型。针刺非穴组取"足三里"梁门"四白"穴旁的对照点,针刺穴位组取"足三里"梁门"四白"穴,每次电针30 min,每日1次,共治疗7 d。对大鼠的胃黏膜细胞分别进行磷酸化抗体蛋白芯片检测,同时筛选720种磷酸化蛋白的表达差异,并进行比较。结果:模型组胃黏膜损伤指数与空白组比较显著升高(P<0.01);针刺穴位组胃黏膜损伤指数低于模型组和针刺非穴组(P<0.01),而与空白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蛋白芯片分析示:针刺穴位组与针刺非穴组均可上调模型大鼠的蛋白磷酸化的水平(≥1.5倍),但针刺穴位组上调的蛋白大多数参与了细胞的增殖,而针刺非穴组只有几种蛋白参与细胞增殖;同时针刺穴位组与针刺非穴组还可下调蛋白磷酸化水平(≥1.5倍),且针刺组下调的蛋白参与抑制细胞凋亡,而针刺非穴组下调的蛋白基本不参与细胞活动。结论:电针足阳明胃经穴可引起大鼠胃黏膜损伤后修复信号蛋白的磷酸化水平发生变化,提示电针促进胃黏膜修复的机制与胃黏膜损伤后修复信号蛋白的磷酸化有关。  相似文献   

15.
腧穴组方对胃粘膜损伤大鼠胃粘膜保护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目的:探讨腧穴不同组方对急性胃粘膜损伤大鼠胃粘膜的保护作用。方法:以乙醇造成大鼠胃粘膜损伤后,动态观察针刺“足三里”不同组穴对胃粘膜损伤模型血清及胃粘膜组织中NO和ET含量的影响。结果:NO/ET的平衡与胃粘膜的保护机制有关。电针“足三里”等穴对胃粘膜具有保护作用,万以“足三里”+“内关”+“中脘”对胃粘膜保护作用最强。  相似文献   

16.
不同穴位对胃运动异常大鼠双相调节效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不同穴位对胃运动异常大鼠的双相调节效应以及产生这种效应的神经机制。方法:采用神经电生理学方法,用微电极细胞外记录大鼠孤束核单个神经元的活动,观察在正常生理状态及胃运动增强和胃运动抑制的病理状态下,分别针刺"足三里""内关""中脘""气海"对孤束核神经元放电及胃内压的影响。结果:在正常生理状态及胃运动增强和胃运动抑制的病理状态下,针刺"足三里""内关"均以促进胃运动为主,而针刺"中脘""气海"均以抑制胃运动为主,且针刺以上不同穴位均有效激活了孤束核神经元放电。结论:穴位的双相调节作用并不一定是同一穴位对不同病理状态下的内脏器官有双相调节效应,可能表现为不同穴位的综合作用是纠正机体机能活动向正常平衡与稳态状态方向的良性调节。  相似文献   

17.
腧穴组方对急性胃粘膜损伤大鼠胃粘膜形态学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治疗胃病的最佳腧穴组方法。方法:以乙醇造成大鼠胃粘膜损伤后,动态观察针刺“足三里”不同组穴对模型胃粘膜组织学及超徽结构的影响。结果:“足三里”不同配穴均可减轻急性胃粘膜损伤。结论:在各穴组中,以“足三里” “内关” “中腕”组效果最好,可考虑做为治疗胃病的基本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