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治痿独取阳明”语出《素问·痿论篇》,这是痿证的重要治疗原则。痿证是指肢体筋脉弛缓,软弱无力,日久因不能随意运动而致肌肉萎缩的一种病证,如《素问·玄机原病式·五运主病》中言:“痿,谓手足痿弱,无力以运行也。”  相似文献   

2.
仲景在《内经》的基础上,将病位和病性相结合提出"肺痿"一词。肺痿是以咳吐涎沫,反复发作为特点的一种慢性疾病。大多数肺系疾病发展到后期阶段都会表现为肺痿。笔者通过研读《内经》和《金匮要略》中与肺和痿相关的论述,发现《内经》所论"痿"与仲景所述"肺痿"有相似之处。《内经》论"治痿独取阳明",仲景在治疗肺痿时也非常注重顾护脾胃之气。后世医家对肺痿的研究大多都是建立在《金匮要略》的基础上。故笔者试从"治痿独取阳明"来论治肺痿,希望能对中医治疗肺痿病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3.
痿证是由四肢筋络功能障碍引起的一种常见疾病,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极大地影响。"治痿独取阳明"源于《论》,后在《内经》中有相关的探讨与阐述,是中医治疗痿证的主要理论依据。本文以‘阳明’为基点,从手阳明和足阳明两个方向展开,通过‘津’、‘血’纽带作用,探讨‘阳明’与其他脏腑之间的联系,来剖析"治痿独取阳明"的中医内在原理,从而为临床治疗痿证的遣方用药以及针灸治疗选穴方面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4.
《素问·痿论》篇提出"治痿独取阳明"的治疗原则,历代医家对此理解不一,为明确"治痿独取阳明"的内涵和临床应用,从阳明经为何能治痿,"独取"是"只取"还是"主取","取阳明"是否等于"补阳明"这三个方面来详细论述古今医家对"治痿独取阳明"的认识。说明阳明经治疗痿证的同时,应当辨证论治,根据不同病机辅以其它经穴进行治疗,并分析病情虚实后,判断该施用补法还是泻法。  相似文献   

5.
中医痿证包括手足痿软无力为主要特征的诸多疾病,病因有外感六淫、内伤七情、饮食劳倦,古有痿躄、痿痹、痿易、痿厥、解亦相关名称.<内经>立"痿论"专篇,突出五脏,强调病始于肺热叶焦,而治疗则"独取阳明".后世医家对此理论有所发展,主要观点有3:其一,遵循"独取阳明",但重心从针灸移向药物;其二,以补肾为要,盖肾总司筋骨;其...  相似文献   

6.
《内经》痿证理论及其临床应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对《内经》有关痿证理论进行探讨,指出病因分外感、内伤两大类,病机包括五脏热、肺热叶焦、阳明虚致五体失养而痿废不用,治疗涉及独取阳明、补荥通俞、因时制宜三个方面,这些理论对现代临床仍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素问·痿论》是《内经》论述痿证的专篇,它较系统地阐述了各种痿证的病因、病机、证候及治法,是后世认识痿证的理论基础,具有较大的临床指导意义。但笔者认为,《素问·痿论》关于痿证的涵义与后世不尽相同,范围也较广泛,有必要加以讨论。  相似文献   

8.
手三里临床应用概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手三里为手阳明大肠经经穴,考本穴定位多谓“曲池下二寸”,而命名为“手三里”是因其位置若于曲肘尖处量则为三寸,又能治上中下三部之病,位于手臂故名“手三里”。揣针灸诸穴名义,凡以三里、五里命名者,皆以其能治多经病也。笔者参考近10年有关文献,将手三里临床应用作一概述。1 用于肩臂病症1.1 痿证:《内经》云:“治痿独取阳明。”阳明多气多血,又主宗筋,与四肢不用的关系甚为密切,刺阳明之经穴可振奋阳气,加速经气运行,疏通阳明经络,使之气血津液充足,以润养病变组织,从而使其功能恢复正常。故手三里为治疗上肢痿证的常用穴之一,尤其用…  相似文献   

9.
也谈“治痿独取阳明”陈瑞祥(江苏省东台市中医院221200)指导:陈启石关键词治痿独取阳明“治痿独取阳明”,语出《素问·痿论篇》。所谓独取阳明,即采用补益后天为治则,阳明为多气多血之经,为后天精微化生之源,称为五脏六腑之海,主润泽,调养宗筋,宗筋乃约...  相似文献   

10.
认为传统医学理论中对痿证的认识有不足,“治痿者独取阳明”有不完善之处,通过临床实例,提出“久病及肾、阴寒致痿”病机,采用“温肾散寒,通络止痛”治痿,自拟温通汤方,重用温热之品,并注意“u阴中求阳”,补充了痿证的理法方药。  相似文献   

11.
笔者师从金针王乐亭的“治痿独取督脉”及《内经》“治痿独取阳明”之论,在多年的临证中,采用在辨证取穴基础上以督脉为主兼取阳明的方法,针刺治疗中风后遗症,取得了较满意疗率。  相似文献   

12.
痿证首见于《黄帝内经》,文章通过对《素问·痿论》篇的研读感悟,加之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现代文献研究及对患者的临床观察,认为痿证与慢性萎缩性胃炎(CAG)之"萎"在病因病机上高度一致,均有情志内伤、湿伤脾胃、劳伤耗津及外感热邪等内外之因,并有阳明脾胃虚弱为本,湿热、瘀阻胃络为标的共同病机。故以比类之法,异病同治,将《黄帝内经》中提出的"治痿独取阳明"和"各补其荥而通其俞,调其虚实,和其逆顺"的治痿原则,发挥运用于CAG的临床治疗。以扶正固本、重视升降、通调胃络、辨证论治的思路贯穿于临床治疗之中,收获良效。  相似文献   

13.
“治痿独取阳明”与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健脾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治痿独取阳明”是痿证的重要治则 ,脾虚是造成慢性萎缩性胃炎 (CAG)的病理基础 ,健脾是治疗CAG的重要法则 ;以痿论治 CAG,治“萎”独取阳明 ,对于防治 CAG及其癌前病变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通过教案形式对痿证的病因、病机及治疗原则进行系统阐述,并结合临床对"治痿者,独取阳明"进行深入剖析。  相似文献   

15.
马生奇  陈有明 《当代医学》2010,16(9):151-151
痿证是指肢体筋脉弛缓、软弱无力,日久因不能随意运动而致肌肉萎缩的病症。痿证的病因复杂,有内伤情志、劳倦色欲、外感湿热。但不论是内伤情志、劳倦色欲、还是外感湿热,都是因损伤内脏精气而使经脉失养,导致痿证。其病机主要是脾胃亏虚、精微不输、肺热伤津、津伤不布、湿热侵淫、气血不足、肝肾亏损、髓枯筋痿。对于痿证的治疗,历代文献曾有“治痿独取阳明”、“泻南方,补北方”,但不外“补中祛湿,养阴清柳’而已。虽治法众多,但笔者认为在辨证论治中应将调理脾胃作为治疗痿证的重点,其理有三。  相似文献   

16.
痿证是指肢体筋脉弛缓,软弱无力,因日久不能随意运动而致肌肉萎缩的一种病证。临床上以下肢痿软不能步履较为多见,故有“痿躄”之称。《素问·痿论》对本病早有较详细的论述,指出本病的主要病因病理为“肺热叶焦”,因肺燥不能输精于五脏,而出现痿躄症状,并指出“治痿独取阳明”之说。后世医家在临床实践中不断有所阐发,如《临证指南医案·痿·邹滋九按》明确指出本病为“肝、肾、肺、胃四经之病”。说明了肝、肾、肺、胃气血津液的不足,是形成痿证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7.
对痿证的认识,早在《内经》一书中就比较具体,《素问·痿论篇》将痿证分为五类,即“痿(辟足)”“肉痿”、“脉痿”、“筋痿”、“骨痿”。其发病原因为:“五脏因肺热叶焦,发为痿(辟足)。……大经空虚,发为肌痹,传为脉痿……。筋痿者,发于肝,使内也。……肉痿者,得之湿地。……  相似文献   

18.
赵德喜认为,面瘫的主要病位在阳明,病性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根据《内经》"治痿独取阳明"的理论,认为面瘫的病机为络脉空虚,外邪侵入,局部气血痹阻,阳明经筋失于濡养,以致肌肉纵缓不收而患病,治疗首重扶正祛邪,使邪去正复,常运用升麻葛根汤加减治疗面瘫.  相似文献   

19.
中医高等院校五版教材将痿证分为肺热津伤、湿热浸淫、脾胃亏虚、肝肾亏损等四型,余意应增“寒湿困脾”一型方才全面。 痿证的记载最早见于《内经》,该书主要从虚热与脾湿两个方面立论。其论述脾湿方面的经文主要有:《素问·六元正纪大论》云:“民病寒湿,发肌肉痿,足痿不收。” 《素问·藏气法时论》云:“脾病者,身重,善肌肉痿,足不收行。”《素问·痿论》)云:  相似文献   

20.
痿证是肢体痿废不用的一种病症。李东垣继承并发挥《内经》对痿证的认识,突出脾胃在痿证中的重要性,分为脾胃虚弱和湿邪两种病因,总结出痿证的四个病机特点,并以此提出补脾升清、清热燥湿、补益肝肾的治疗方法,为后人开创了诊治痿证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