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探讨髌骨半脱位致髌骨外侧软骨面压力过高的形态学因素。方法:对50侧膝关节标本股外侧肌腱内面及其与股骨外侧髁的接触进行了解剖学观察。结果:股外侧肌腱内面呈椭圆形或圆形光滑面。其周围有滑膜皱襞附着,其长2.1±0.9(1.0~5.4)cm,宽1.3±0.4(0.7~2.4)cm,与髌上囊以皱襞相隔。在屈曲90°时与股骨外侧髁边缘相接触,接触处为光滑的骨软骨结构约1.0cm×0.8cm大小。摸拟髌骨半脱位时,整个股四头肌腱外移,股外侧肌腱内面与股骨外侧髁不能接触。结论:①在正常情况下股外侧肌腱内面与股骨外侧髁存在着接触,这可能是缓解髌骨外侧关节软骨面压力的正常接触;②当髌骨半脱位时,该接触减小或消失,可能是髌骨半脱位时外侧面压力增高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2.
股四头肌腱与肌骨髁接触的解剖学观察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在正常及髌骨半脱位时股四头肌腱与股骨髁接触的变化。方法:对50侧膝关节的股四头肌腱内面及其与股骨髁的接触进行了观测。结果:股四头肌腱内面与股骨髁接触区呈近似三角形或椭圆形,其周围有滑膜附着,内表面长3.7±1.0(1.7~6.3)cm,宽2.2±0.5(0.4~3.2)cm。26%(13侧)标本髌上囊与膝关节腔不相通,腱股隔此囊相接触。屈膝超过90°时,腱股相接触并逐渐增大。髌骨半脱位时,整个股四头肌腱外移,腱股接触改变为股四头肌腱与股骨外髁接触增多而与股骨内髁接触减少。结论:股四头肌腱与股骨髁接触是髌股关节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维持该关节功能起重要作用。髌骨半脱位时,腱股接触出现错格现象,这可能是髌骨软化症的病理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3.
目的测量股骨髁的某些形态参数,确定股骨髁在形态方面是否存在左右差异。方法收集郑州大学解剖学教研室的股骨111个(左侧64个和右侧47个),用游标卡尺测量相关数据。结果股骨的平均双髁宽度为左侧(7.79±0.56)cm,右侧(7.66±0.40)cm(P0.05)。内侧髁长度相对值是左侧(6.09±0.53)cm和右侧(5.97±0.41)cm(P0.05);外侧髁长度为左侧(6.06±0.43)cm和右侧(6.00±0.41)cm(P0.05);髁间宽度为左侧(1.92±0.24)cm和右侧(1.83±0.16)cm(P0.05);髁间深度为左侧(2.94±0.25)cm和右侧(2.90±0.25)cm(P0.05)。提示双侧的股骨髁各项数据在统计学上没有明显的差别。结论双侧股骨髁的一致性可能是设计全膝关节假体的理论基础,健侧膝关节可用于术前制作患侧模板。  相似文献   

4.
目的:为腓骨上段转位代股骨、胫骨外侧髁缺损,重建膝关节的功能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解剖观测54侧腓骨上段、股骨和胫骨外侧髁的形态。观测44侧股二头肌腱和比目鱼肌起点的形态及血供。2侧下肢标本腓骨上段带股二头肌腱或比目鱼肌转位摹拟术式。结果:①腓骨关节面中部上下径22.8±7.1mm;前后径23.9±2.1mm;向内下斜61.3°±6.4°;②股骨外侧髁关节面中部前后径38.0±3.3mm;左右径28.0±3.1mm;③胫骨外侧髁关节面中部前后径37.1±2.7mm;左右径24.6±2.8mm。结论:带股二头肌腱腓骨上段转位插入股骨内修复股骨外侧髁缺损,带比目鱼肌蒂腓骨上段转位插入胫骨内修复胫骨外侧髁缺损,术式设计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5.
股外侧肌皮瓣的应用解剖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30例成人下肢标本上,观察了股外侧肌的形态、血供和神经支配。肌的血供主要来自旋股外侧动脉降支。肌的神经来自股神经的一根较大的肌支。肌的下2/3具有较恒定的血管神经蒂,该蒂入肌后沿肌纤维长轴下行呈单干型、双干型和三干型分布。肌的下2/3有较恒定的肌皮动脉供养其表面的皮肤。本文讨论了股外侧肌皮瓣转位的应用解剖学要点。  相似文献   

6.
目的:根据显微镜下解剖观察尸体标本股前外侧皮瓣的血管构筑规律,探讨超薄型皮瓣的临床应用。方法:选用新鲜成人下肢标本5例10侧,用红色乳胶经股动脉灌注,模拟临床手术制作完成股前外侧皮瓣,在显微镜下修剪掉皮瓣多余的脂肪组织,保留皮瓣的营养血管网,观察营养动脉的走行、分布规律等构筑情况。在解剖学观察的基础上临床应用24例,修复手背、腕背等暴露部位创面。结果:观察到皮瓣的皮穿支血管多数情况下为2支以上,皮穿支穿出阔筋膜后即向不同方向发出干性分支,一般有2—5个分支,大多向外或前外侧走行。临床应用24例皮瓣全部成活,术后随访16例,随访时间3—72个月,外形、功能恢复满意,有部分病例恢复了保护性感觉。结论:超薄型股前外侧皮瓣血供可靠,修复后受区外形美观,是治疗手背、腕背等处皮肤软组织缺损的较好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带旋股外侧动脉升支阔筋膜张肌支髂骨瓣的解剖及应用要点。方法 :在 2 5侧经动脉灌注红色乳胶的成人下肢标本上 ,重点观测旋股外侧动脉升支阔筋膜张肌支的走行、分支、发出点和外径等。结果 :旋股外侧动脉升支的阔筋膜张肌支上行支发出点距髂前上棘平面 7.1± 2 .3cm ,外径 1.2± 0 .8mm ,该支又分出 2~ 3支外径在 0 .3mm~ 0 .5mm的小分支从阔筋膜张肌后份进入肌质 ,上行至肌起始处达髂骨 ;其下行支发出点距髂前上棘平面 7.9± 1.8cm ,外径 1.3± 0 .8mm。结论 :旋股外侧动脉升支阔筋膜张肌支髂骨瓣具有手术可行性和实际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髌外侧支持带的解剖观测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目的:观察髌外侧支持带的解剖学特点,探讨其对维持正常髌骨运动轨迹的作用。方法:采用50例经福尔马林固定的成人尸膝标本,观测髌外侧支持带的形态学特点。结果:髌外侧支持带可分为浅、深两层。浅层较薄,深层包括外侧横韧带(100%)、外侧髌胫韧带(85%)和上髁髌韧带(35%)3个独立结构,其中外侧横韧带是限制髌骨内移的主要结构。结论:髌外侧支持带中外侧横韧带最为粗壮,对维持正常髌骨运动轨迹起决定性作用。  相似文献   

9.
股前外侧皮瓣血管类型的临床观察与研究   总被引:22,自引:4,他引:22  
目的:总结报道股前外侧皮瓣皮血管起始走行的解剖学特点和规律,并作出临床分型,方法:在156例股前外侧皮瓣移植手术中,对皮血管在旋股外侧动脉降支干上的起源,是否穿肌,穿肌的长短深浅,皮血管浅出点的高低等解剖学特点进行观察总结。结果:股前外侧皮瓣皮血管的形式主要有8种,可分五个类型:I股皮穿支型(55.1%)包括深浅两个亚型:II肌间隙皮支型(26.9%);III混合型,IV无粗大皮支型,V高位皮血管型(21.5%),结论:(1)尽管股前外侧皮瓣皮血管的形式和类型有多种,但作为皮血管的主干一旋股外侧动脉降支,在绝大多数个体中,不仅恒定存在,而且肯定有一优势皮支发出。(2)皮瓣移植术遇到无粗大皮支型时,不必放弃手术,改用高位皮血管,仍可使皮瓣移植获取成功。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外侧支持带松解内侧髌股韧带重建术治疗习惯性髌骨脱位及半脱位的手术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经对10例(13膝)经临床检查确诊的髌骨脱位及半脱位患者,在行髌外侧支持带松解内侧髌股韧带紧缩的的基础上,配合胫骨结节内移等手术治疗.手术前后均对患者的膝关节功能进行Lysholm评分.结果:10例患者随访3~15个月(平均9个月),术后膝关节稳定性增加,无髌骨再脱位发生,恐惧试验均为阴性.Lysholm评分术前平均(69.6±3.9),术后平均(94.1±3.7).结论:髌外侧支持带松解内侧髌股韧带紧缩为主的综合术式治疗髌骨脱位能有效减轻症状防止复发,,对维持髌骨的稳定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股外侧下部皮瓣的应用解剖学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在40侧成人下肢标本上研究了股外侧下部皮瓣的血供,轴心皮动脉来自腘动脉者占60%,穿动脉30%,膝上外侧动脉10%,血管长5.6cm,起始处外径1.8mm,皮瓣的面积11×5cm~2,辅心动脉穿深筋膜浅出部位,在髂前上棘与腓骨头连线,腓骨头上方12.2cm处。讨论了该皮瓣的临床应用要点。  相似文献   

12.
股外侧皮神经痛诊治的解剖学基础 (系列报道之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介绍股外侧皮神经痛的诊断与局部注射的治疗方法。方法 选择门诊确诊为股外侧皮神经痛的患者40余例,采用强的松龙混悬液加局部麻药局部注射神经通过腹股沟韧带处或穿过该韧带处的治疗方法。结果 所有病例皆在注射后短时止痛,多数病例一周后痊愈,少数病例经2-3次注射后痊愈,极少数失访。结论 对诊断正确的患者,采用强的松龙局部注射法,可获得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股深动脉及其分支的应用解剖学观察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在50侧成人尸体上观察股深动脉类型,测量其长度和外径.股深动脉主要从股动脉后方(60%)和后外侧(2 6%)发出;可分为4种主要类型深全干型(60%)、深外干型(20%)、深内干型(14%)和深孤独干型(6%).各主要血管长度和外径分别为股深动脉18.0±8 .7mm,5.7±1.6mm;旋股内侧动脉17.6mm±10.7mm,3.6±1 .0mm;旋股外侧动脉14.8±9.6mm,3.7±1.1mm.研究数据为显微外科学和介入放射学提供解剖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股骨外侧髁压迹是股骨外侧髁关节面中部的一个浅的凹槽,又称为股骨外侧髁髌骨沟,正常位于胫股关节面和髌股关节面两个弧形关节面相交处。在急性前交叉韧带损伤或慢性膝关节旋转不稳定的患者中,股骨外侧髁压迹表现为异常的加深,在膝关节X线平片以及磁共振图像上有时候可以清楚地观察到这个典型的影像学特征。磁共振图像还可以敏感地显示隐匿性关节软骨或软骨下骨挫伤。异常加深的股骨外侧髁压迹是前交叉韧带损伤及外侧半月板损伤的一个可靠的间接证据。  相似文献   

15.
旋股外侧血管升支臀中肌支的解剖学观测及其临床应用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目的 :为切取旋股外侧动脉升支含双营养支的髂骨瓣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在 36侧经动脉内灌注红色乳胶的成人下肢标本上 ,重点观测旋股外侧动脉升支臀中肌支的走行、分支和分布。结果 :臀中肌支入肌点距髂前上棘平面下方约 5cm ,入肌后臀中肌支主干与纵轴呈 35°~ 40°夹角行向髂骨后上方 ,沿途分出诸升支以第一升支为优势支。结论 :设计旋股外侧动脉升支含双营养支髂骨瓣的改良术式 ,具有手术操作简便、安全和骨瓣血供丰富等特点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观测股胫关节面的形态结构,探讨股胫关节扣锁机制的解剖学基础。方法:93侧186根股骨与胫骨,观测股胫关节面的形态结构。结果:①股骨内侧髁关节面中部前后长(62.0±2.8)mm,左右宽(23.9±1.7)mm,关节面周缘长(108.3±5.2)mm;股骨内侧髁关节面中部压迹呈三角形,长(15.1±3.6)mm,压迹朝前内方向角度为71.7°±6.7°。股骨外侧髁关节面中部前后长(62.1±2.9)mm,左右宽(28.5±2.3)mm,关节面周缘长(111.7±4.5)mm;股骨外侧髁关节面中部压迹呈一字形,压迹长(16.4±7.3)mm,压迹朝前外方角度为73.3°±7.5°。②胫骨内侧窝关节面前后方向深(3.3±0.7)mm,左右方向深(6.0±0.8)mm;胫骨内侧髁关节面中部前后长(45.3±2.7)mm,左右宽(30.7±1.8)mm;胫骨外侧髁关节面关节窝前后方向深(1.8±0.6)mm,左右方向深(5.1±0.9)mm;胫骨外侧髁关节面中部前后长(41.4±3.9)mm,左右宽(31.9±2.2)mm。结论:股骨内、外侧髁关节面中部有内、外侧压迹,与胫骨近端内、外侧髁关节窝及半月板共同形成股胫关节的扣锁机制。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同体两侧股前外侧(ALT)皮瓣的解剖学差异,为术前进行供侧大腿选择的必要性提供解剖学依据。 方法 10具新鲜尸体标本(共20例)上行双侧ALT皮瓣制取,寻找皮瓣的营养穿支,记录穿支类型和数量,并逆向追溯到血管蒂;测量各穿支、血管蒂的长度和管径,统计学数据采用均值±标准差。 结果 10具标本中有3具两侧股前外侧皮瓣为肌间隔穿支和肌皮穿支双供血型;其余7具两侧穿支类型不同。7具标本两侧皮瓣的穿支数量不同,另外3具的穿支数量相同。肌间隔穿支走行于股直肌与股外侧肌之间的肌间隙内,肌皮穿支或垂直或斜形穿过股外侧肌,其穿支长度各异。皮瓣穿支全部发自旋股外侧动脉(LCFA)降支的有14例,另有6例(30%,源于5具标本)皮瓣既有降支又有斜支参与供血,其中1具标本两侧均由斜支与降支双重供血,其余4具标本均只有1侧为斜支与降支双重供血。10具标本共20例皮瓣的两侧主要穿支和血管蒂管径及长度差别不大(P>0.05)。 结论 同体两侧股前外侧皮瓣的营养穿支在类型、数量、走行、血管蒂来源上存在差异,穿支的种类及走行对于皮瓣制取的难易及操作时间有直接影响。术前进行供侧大腿的选择有助于股前外侧皮瓣精准、快捷的制取。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感觉异常性股痛(MP)常由股外侧皮神经(LFCN)的机械嵌压引起,通常发生在股外侧皮神经走行至髂前上棘的部位。MP最佳手术治疗方法有待确定,部分原因是LFCN周围筋膜平面的精细结构尚未阐明。本研究的目的是利用生物塑化和超声确定LFCN在髂前上棘附近的筋膜结构。方法 选择11具尸体(6名女性,5名男性, 38~97岁)制作薄层生物塑化切片。对34名健康志愿者(19名女性,15名男性,20~62岁)进行LFCN超声评估。结果 LFCN在腹内斜肌筋膜纤维和髂筋膜之间出骨盆,然后在缝匠肌表面和位于髂前上棘(ASIS)下方的阔筋膜张肌之间走行。在缝匠肌和阔筋膜张肌之间,LFCN走行在独立封闭的筋膜鞘中。结论 LFCN在髂前上棘处位于腹内斜肌腱膜内。LFCN在缝匠肌表面及外侧走行至大腿前外侧区域。超声定位LFCN有助于外科手术。  相似文献   

19.
股前外侧分叶肌皮瓣的应用解剖与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为以旋股外侧动脉降支为蒂分叶肌皮瓣的设计与临床应用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在8例成人16侧下肢标本,解剖观测了旋股外侧动脉起点及主干口径,降支的外侧支、内侧支的起始位置及起始点至入肌前血管长度和股神经的分支伴行情况。结果:14侧旋股外侧动脉起始处距腹股沟韧带中点(5.3±0.8)cm,口径为(5.8±0.9)mm,内、外侧支起始点距旋股外侧动脉降支起始点距离为(5.4±1.5)cm,外侧支入肌点距分支点距离(4.8±0.8)cm,内侧支入肌点距分支点起始处(10.2±2.6)cm;2侧内、外侧支共干起自股深动脉。股外侧肌神经全程伴同名血管走行分支。结论:①旋股外侧动脉降支及其分支可以用于设计成为分叶肌皮瓣;②可以按需要选择不同血管分支以调节各瓣间的距离(叶间距),肌瓣切取后剩余股外侧肌仍保留动力功能。  相似文献   

20.
新生儿股外侧肌注射的应用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通过新生儿尸体股外侧肌群厚度的测定和解剖学观测 ,为新生儿股外侧肌肉注射提供应用解剖学基础。方法 将新生儿尸体的股外侧肌分三等份 ,分别定为上、中、下三区 ,用注射针头 ,经各区中心部位插入肌肉 ,用游标卡尺测量进针深度 ,测其数值。结果 股外侧肌上区肌肉厚为 (0 6 4 2± 0 185 )cm ,中区肌厚为 (1 2 95± 0 179)cm ,浅筋膜较簿 ,为 (0 5 4 1± 0 0 7)cm ,下区肌厚为 (0 6 2 5± 0 2 33)cm。结论 新生儿股外侧中部肌肉较厚 ,无重要血管和神经结构 ,易暴露 ,可供注射的范围较大 ,同时操作简便 ,是临床上新生儿理想的注射部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