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一期前路松解后路三维矫形治疗重度僵硬性脊柱侧凸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探讨一期前路松解后路三维矫形治疗重度僵硬性脊柱侧凸的手术策略,并评价其疗效。方法1997年7月~2003年1月应用一期前路松解后路三维矫形治疗重度脊柱侧凸36例,男9例,女27例;年龄13~39岁,平均17.2岁。其中特发性脊柱侧凸33例,神经纤维瘤病性脊柱侧凸3例。术前冠状面Cobb角85°~116°,平均96.2°;矢状面异常20例。前路行凸侧松解、椎间植骨后,同次麻醉下再行后路CD(4例)、CD-Horizon(5例)、TSRH(10例)或Isola(17例)脊柱内固定器械三维矫形内固定及植骨融合,其中31例行胸廓成形术。结果全部病例随访6~48个月,平均24个月。术后冠状面Cobb角30°~65°,平均47.6°,平均矫正率48.5%;80.6%的患者术后维持或达到矢状面平衡。未发生严重的神经系统并发症,无脱钩、断棒及深部感染。术后气胸2例,创伤性胸膜炎1例,术后2年假关节形成1例,术后11个月躯干失平衡1例。随访1年后矫正度丢失大于10°者2例,平均丢失5.2°。结论对重度僵硬性脊柱侧凸应用一期前路松解、后路三维矫形的方法矫形满意。正确选择病例、术前仔细评估、术中应用SEP及唤醒试验可减少神经系统并发症的发生。其远期疗效尚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2.
僵硬性脊柱侧凸前、后路松解效果的比较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比较前、后路松解在僵硬性脊柱侧凸分期治疗中的效果,分析前、后路松解的手术适应证。方法:79例僵硬性脊柱侧凸患者(均为先天性或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分别一期行脊柱前路或后路松解,头颅骨盆环牵引2~5周,平均18d,二期行矫形内固定术。前路松解组40例,其中先天性脊柱侧凸18例,特发性脊柱侧凸22例。后路松解组39例,其中先天性脊柱侧凸19例,特发性脊柱侧凸20例。对两组患者松解术前、术后Cobb角及脊柱畸形改善率、手术时间和手术并发症进行分析比较。结果:前路松解组先天性脊柱侧凸患者的Cobb角由101°矫正至61°,特发性脊柱侧凸由96°矫正至53°;后路组先天性脊柱侧凸由106°矫正至78°,特发性脊柱侧凸由89°矫正至63°,脊柱畸形改善率前路松解优于后路松解(P<0.05)。两组的手术时间、手术并发症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前路松解的脊柱畸形改善率明显优于后路松解,前路松解更适合于僵硬性脊柱侧凸的一期松解,不适合行前路松解的患者可选择后路松解。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胸腔镜下前路松解,前路或后路矫形治疗特发性脊柱侧凸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本院自2003年7月~2005年12月施行的11例胸腔镜辅助下前路松解,前路或后路矫形治疗特发性脊柱侧凸病例。年龄12~16岁,平均14.6岁。LenkeⅠ型9例,术前冠状面Cobb s角54°~68°,平均59.7°;LenkeⅢ型2例,术前冠状面Cobb s角分别为58°和71°,平均64.5°。Bending X线片侧凸矫正率为21.8%~32.4%,平均26.4%。对11例患者在胸腔镜辅助下,采用等离子冷消融切除椎间盘松解,前或后路矫正。对手术后及随访时,冠状面和矢状面的Cobb s角进行测量,并对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围手术期并发症及矫正丢失等进行分析。[结果]平均手术时间290 min,平均术中出血171 ml。松解节段5~7个,平均4.4个。9例LenkeⅠ型术后Cobb s角平均20.4°,Cobb s角矫正率平均65.8%;2例LenkeⅢ型术后Cobb s角分别为20°和25°,Cobb s角矫正率平均65.1%;1例术后包裹性胸腔积液,术后平均随访18.6个月;1例出现矫正度丢失14°,无神经系统及血管损伤并发症。[结论]与传统开胸前路胸椎侧凸矫形手术相比,胸腔镜辅助下胸椎松解前后路矫形治疗脊柱侧凸是安全有效的微创手术,可达到与开胸手术同样效果。  相似文献   

4.
胸腔镜下前路松解联合后路矫形治疗脊柱畸形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目的:评价胸腔镜下前路松解联合后路矫形对脊柱畸形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19例脊柱畸形行胸腔镜辅助前路松解及后路脊柱畸形矫形植骨融合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及治疗结果。结果:胸腔镜手术时间平均120min,前路松解、阻滞椎间盘平均4.2个。术后14例特发性脊柱侧凸Cobb角平均被纠正到29.4°,4例神经纤维瘤病性脊柱侧凸Cobb角平均被纠正到28°,1例胸椎后凸Cobb角被纠正到58.5°。术后平均随访17.5个月,无矫正度的丢失和其它神经系统及血管损伤并发症。结论:胸腔镜辅助前路脊柱松解是安全、有效的微创手术,联合后路矫形治疗脊柱畸形可获得满意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5.
经后路胸膜外松解脊椎楔形截骨治疗重度特发性脊柱侧凸   总被引:1,自引:5,他引:1  
目的:评价经后路胸膜外松解脊椎楔形截骨治疗重度僵硬性特发性脊柱侧凸的安全性和早期临床效果.方法:2004年5月~2007年10月采用经后路胸膜外松解凸侧胸椎间隙、顶椎区楔形截骨、凹侧肋椎关节松解及椎弓根螺钉同定矫正治疗重度僵硬性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19例,男12例,女7例,年龄14~39岁,平均18.9岁.术前侧凸Cobb角890~132°,平均107°;C7中垂线与骶骨中垂线距离3~5.7cm,平均4.1cm;侧凸柔韧性为16.1%~29.6%,平均24.2%;12例合并后凸畸形,后凸Cobb角56°-89°,平均67°.结果:平均松解椎间隙5.2个,楔形截骨平均2.1个椎体.手术时间平均8.9h,术中出血量1200~4700ml,平均3100ml.无脊髓损伤.1例术中发生血气胸,术毕行胸腔闭式引流,2周后痊愈;1例术后第4d并发肠系膜上动脉综合征,采取禁食水、持续胃肠减压、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左侧卧位,术后2周痊愈.术后侧凸Cobb角矫正至12°~59°,平均24.1°,矫正率为77.5%;12例后凸Cobb角22°~460°,平均35.6°,矫正率为46.9%;C7中垂线与骶骨中垂线距离0.3~1.3cm,平均0.7cm.随访8~41个月,平均17.2个月,末次随访时侧凸Cobb角15°~67°,平均27.9.,丢失3.6%;12例后凸Cobb角25°~51°,平均39.4°,丢失5.7%;C7中垂线与骶骨中垂线距离0.4~1.6cm,平均为0.9cm.所有患者植骨愈合良好,内固定无断裂及松动.结论:经后路胸膜外松解、脊椎楔形截骨与胸廓成形及后路脊柱矫形使用同一个手术切口,创伤小,节省了前路经胸的手术时间,对心肺干扰小,降低了手术风险.应用此方法治疗重度特发性脊柱侧凸安全性好,能获得较好的脊柱三维矫正.  相似文献   

6.
贺西京  闫伟强 《中国骨伤》2005,18(6):326-328
目的:评价经前路松解联合后路矫形对特发性脊柱侧凸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51例(男16例,女35例;年龄8~17岁,平均13.2岁)特发性脊柱侧凸行前路松解及后路脊柱畸形矫形植骨融合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及治疗结果。结果:本组中行前路松解、植骨,阻滞椎间盘平均2.4个。联合后路椎弓根钉(钩)-棒系统内固定,植骨、融合。术后特发性脊柱侧凸Cobb角<90°者额状平面平均矫正率为57%,矢状面后凸平均矫正率为50%;Cobb角>90°者额状平面平均矫正率为71%,矢状面后凸平均矫正率为74%。术后随访10~35个月,平均随访21.6个月,无矫正度的丢失及其他神经系统及血管损伤并发症。结论:脊柱前路松解安全、有效,联合后路相适应内固定系统矫形、植骨治疗特发性脊柱侧凸可获得满意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分期前路半椎体切除截骨后路矫形手术治疗严重先天性脊柱侧凸的临床疗效。方法严重先天性脊柱侧凸14例,男4例,女10例;年龄8~13岁,平均11.2岁。其中形成缺陷2例,分节缺陷6例,混合型6例。半椎体位于T53例,T2、T8、T10、T11、L1、L4各1例。胸弯12例,胸腰弯2例。术前冠状面Cobb角63°~95°,平均72.1°。胸椎后凸减小或前凸8例,胸腰段后凸4例。一期采用前路半椎体切除、多节段椎体间楔形截骨及分节不全松解;二期采用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三维矫形固定。前后路手术均植骨,平均截骨5.5个节段。结果一期前路术后冠状面Cobb角48°~60°,平均51.5°;矫正率19.6%~37.8%,平均28.6%。二期术后冠状面Cobb角5°~45°,平均30.5°;矫正率52.6%~87.5%,平均62.5%。8例存在胸椎后凸减小或前凸的患者均恢复生理性后凸,4例胸腰段后凸患者3例达到矢状面矫正。全部病例随访8~30个月,平均12.1个月。无断钉、断棒及明显的矫正度丢失,植骨融合良好。发生并发症2例,椎弓根钉帽松动1例,T1神经根激惹1例。结论一期前路半椎体切除、多节段椎体间楔形截骨、分节不全松解,二期后路矫形固定及前后路植骨治疗先天性脊柱侧凸能够达到较满意的矫形效果,适合于8~12岁的青春期前患者。  相似文献   

8.
极重度脊柱侧凸的二期手术治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极重度脊柱侧凸患者的手术治疗方法。方法对11例极重度脊柱侧凸患者的二期手术治疗进行回顾性研究,其中男2例,女9例;年龄为11~17岁,平均13.4岁。Cobb角为130°~170°,平均159°。采用二次手术,一期将130°~170°极重度的脊柱侧凸矫正47%左右,将其变为重度脊柱侧凸,4~6个月后再采用常规方法进行二期矫形,使矫正率达到65%左右。一期手术行小切口手术,采用内撑开技术进行撑开。4~6个月以后再行二期手术,常规后路矫形,僵硬的病例可采用小关节突松解或者360°截骨,并进行剃刀背切除和植骨。结果二次术后Cobb角为46°~66°,平均58°。身高增加14~21cm,平均19.1cm。所有病例的手术均顺利完成,无严重并发症出现。结论对于极重度脊柱侧凸的患者采用二期手术治疗,可以明显提高畸形的矫正率,手术的安全性也得到了提高。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前后路分期脊椎切除治疗重度僵硬性脊柱侧凸的早期疗效。方法 2009年7月至2009年12月,采用前后路分期脊椎切除后路矫形术治疗重度僵硬性脊柱侧凸11例,患者均为特发性脊柱侧凸,男5例,女6例,年龄11~20岁,平均14.8岁,Lenke分型:2型7例,4型4例。术前:主弯Cobb角92°~110°,平均100.2°;胸椎后凸Cobb角20°~86°,平均31.6°;冠状面失衡0~3.2 cm,平均1.8 cm;矢状面失衡-2.8~1.5 cm,平均-0.8 cm。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3~6个月,平均4.5个月。所有患者均融合良好,无1例发生假关节及内固定失败,患者外观改善明显。主弯Cobb角:术后30°~48°,平均37.6°,矫正率63.2%;随访时30°~48°,平均38.7°,矫正率61.6%。胸椎后凸Cobb角:术后30°~42°,平均35.4°;随访时30°~43°,平均35.8°。冠状面失衡:术后0~1.8 cm,平均1.0 cm;随访时0~2.0 cm,平均1.1 cm。矢状面失衡:术后-1.7~4.0 cm,平均1.6 cm;随访时-1.5~3.5 cm,平均1.7 cm。1例术后需短期呼吸支持(24 h),1例出现1枚螺钉位置不良(侧位片显示螺钉向上斜行进入椎间隙),1例钛网位置不佳(正位片可见钛网倾斜)。所有患者切口均1期愈合,未发生感染、脊髓及神经根损伤。结论采用前后路分期脊椎切除后路矫形术治疗重度僵硬性脊柱侧凸疗效满意,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10.
应用Isola内固定系统矫治重度脊柱侧凸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探讨Isola脊柱内固定系统矫治重度脊柱侧凸的方法并评价其疗效。方法:1998年6月至2003年1月应用Isola脊柱内固定系统治疗重度脊柱侧凸32例,其中特发性脊柱侧凸25例,神经纤维瘤病性脊柱侧凸3例,神经肌肉性脊柱侧凸4例。冠状面主弯Cobb角92.1°±11.4°(75°~116°)。根据不同的侧凸类型、侧凸角度、柔韧性等采用一期前后路联合矫形、分期前后路联合矫形或单纯后路矫形手术,术中运用悬臂技术产生的平移力进行矫形,同时应用椎板下钛缆固定。比较术前、术后冠状面和矢状面的畸形程度,并通过躯干侧移(LT)值分析躯干平衡的重建。结果:随访6~48个月,平均18个月,全组患者术后冠状面矫形效果明显,Cobb角术后与术前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主弯平均Cobb角矫正率为53.8%,末次随访冠状面Cobb角平均丢失3.3°±3.8°。矢状面上81.3%的患者恢复了胸椎生理性后凸(30°~50°),84.4%的患者恢复了腰前凸(40°~60°)。术后LT值矫正率为67.1%,与冠状面Cobb角的矫正率呈正相关。结论:应用Isola内固定系统矫治重度脊柱侧凸,利用悬臂技术产生的平移力尤其与椎板下钛缆矫形固定相结合,可获得冠状面上较高的矫正率,同时可获得矢状面的矫正并达到躯干平衡。  相似文献   

11.
背景:先天性脊柱侧凸分为形成障碍型、分节不全型及混合型三型。目前国内外对先天性脊柱侧凸的治疗研究主要集中于形成障碍型脊柱侧凸,而对于分节不全型脊柱侧凸的治疗研究较少。目的:评价经后路凹侧肋椎关节松解联合单极或双极楔形截骨治疗青少年先天性分节不全型脊柱侧凸畸形的安全性和初步临床效果。方法:2004年11月至2009年12月经后路凹侧肋椎关节松解联合单极或双极楔形截骨治疗青少年先天性分节不全型脊柱侧凸患者24例(单极截骨10例,双极楔形截骨14例),男女各12例,年龄13~22岁,平均16.7岁;侧凸Cobb角50°~139°,平均84.1°;侧凸柔韧性5.1%~30.0%,平均17.0%;C7中垂线与骶骨中垂线距离0.8~6.3cm,平均2.54cm;1处分节不全18例,2处分节不全3例,3处分节不全3例。结果:手术时间5.3~11.2h,平均7.9h;术中出血1500~4500ml,平均2980ml。无1例因截骨间隙加压闭合而致脊髓剪切损伤。1例术中发生胸膜破裂,术后行胸腔闭式引流术,2周后痊愈。1例因T5椎弓根螺钉侵入椎管压迫脊髓出现左下肢不全瘫,术后4h拔出该螺钉,3个月后左下肢不全瘫完全恢复。术后侧凸Cobb角6°~51°,平均26.8°;术后C7中垂线与骶骨中垂线距离0.3~2.5cm,平均0.76cm。平均随访32.2个月,末次随访患者侧凸Cobb角9°~53°,平均28.6°,平均矫正率66.7%,矫正率平均丢失2.1%;冠状面C7中垂线与骶骨中垂线垂直距离0.3~2.6cm,平均0.81cm,平均矫正率63.3%,矫正率平均丢失2.4%。所有患者均达骨性愈合,内固定无松动、断裂,矫形无明显丢失,术后未发生失代偿现象。结论:经后路凹侧肋椎关节松解联合单极或双极楔形截骨技术治疗中、重度青少年分节不全型脊柱侧凸能较好改善脊柱柔韧性,增加截骨面加压闭合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单一后路矫形手术对严重脊柱侧凸患者肺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2007~2009年间有完整肺功能资料的胸弯Cobb角〉70°伴有肺功能障碍的严重脊柱侧凸患者30例纳入本次研究。患者年龄为10~36岁,平均17.0岁;其中男11例,女19例。使用肺功能检查评估患者术前和术后3个月、2年时的肺功能状况。结果患者术前平均Cobb角为109.1°,脊柱侧凸矫形术后Cobb角平均下降至65.6°,侧凸矫正率平均为43.0%。术后3个月患者肺功能有轻微的改善,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年患者的肺活量(vital capacity,VC)升高了23.8%、VC与预计值的比升高了17.6%、用力肺活量(forced vital capacity,FVC)升高了23.6%、FVC与预计值的比升高了17.1%、1秒用力呼气量(forced expiratory volume in 1 s,FEV1)升高了25.6%,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FEV1与预计值的比升高了21.9%,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术前肺功能参数与术前Cobb角成负相关,术后肺功能参数的改善率均与术前Cobb角成正相关。结论单一后路矫形手术可以有效的改善脊柱侧凸患者的肺功能,并随着术后时间的延长肺功能的改善越发显著,术前脊柱侧凸越严重术后肺功能的恢复效果也越明显。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先天性脊柱畸形矫形手术治疗策略。方法:通过回顾性分析本院脊柱外科2002年11月至2003年12月期间治疗的10例先天性脊柱畸形患者的临床资料,确定不同患者不同矫形术式的选择。结果:10例患者手术时平均年龄15.2(1~40)岁,平均后凸角度69°(35°~98°),2例行单纯前路矫形植骨融合内固定手术,1例行单纯半椎体切除术,1例后路原位融合内固定术,6例后路矫形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术后畸形矫正率为32.2%。结论:不同年龄、不同分型以及不同的畸形程度,应选择相应的矫形术式。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后路全脊椎截骨术治疗先天性脊柱侧后凸畸形的临床效果。方法 2007年8月至2009年12月,采用后路全脊椎截骨术治疗先天性脊柱侧后凸畸形病例21例,男7例,女14例;年龄7~32岁,平均16.3岁;胸段19例,腰段2例;伴发脊髓纵裂7例,脊髓空洞1例,不全瘫3例。所有病例均行后路一期全脊椎截骨、矫形植骨融合固定术。测量术前、术后及随访时站立位全脊柱正侧位X线片,记录冠状面和矢状面Cobb角、顶椎偏移;记录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及围手术期并发症。结果所有患者切口均一期愈合,随访时间16~38个月,平均22.4个月。本组病例手术时间平均为694.5min,术中出血量平均2429ml,冠状面Cobb角由82.9°矫正到36.0°,平均矫形率56.6%,矢状Cobb角由82.5°矫正到39.8°,平均矫形率51.8%,顶椎偏移由27.1mm矫正到11.1mm,矫正率59.0%。1例术后神经诱发电位示右胫后神经SEP降低,2周后恢复,无其他神经系统并发症,椎体间植骨病例随访时均获得融合,无内固定松动、断裂等并发症。结论后路全脊椎截骨椎体切除可直接去除致畸原因,在冠状面和矢状面上均可获得良好的矫形,并可获360°减压,是目前治疗先天性脊柱侧后凸畸形较为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一期后路经椎弓根半椎体切除节段固定术治疗完全分节的胸腰椎半椎体畸形所致的先天性脊柱侧后凸畸形的疗效。方法:采用一期后路经椎弓根半椎体切除内固定矫形术治疗了12例完全分节的胸腰椎半椎体畸形所致的脊柱侧后凸畸形,其中,男8例,女4例,年龄7~17岁,平均11.3岁。观察并测量术前术后及随访时站立位脊柱X线片冠状面和矢状面Cobb角、侧凸的顶椎偏移。结果:随访10-34个月,平均16个月。术后冠状面平均矫正64.1%,随访中无明显丢失。后凸由术前平均320矫正至190,随访中无明显丢失,顶椎偏移由术前4.5cm矫正至1.2cm。无脊髓损伤及切口感染等并发症。结论:一期后路经椎弓根半椎体切除内固定矫形术是治疗完全分节的胸腰椎半椎体畸形所致的脊柱侧后凸畸形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回顾分析重度僵硬脊柱侧后凸后路全脊椎切除术的临床疗效,探讨其手术并发症的防治。方法1996年6月至2007年7月,治疗重度僵硬性脊柱侧后凸畸形67例,男29例,女38例;年龄16~52岁,平均21.5岁;特发性27例,先天性21例,神经纤维瘤病9例,脊髓空洞7例,成骨不全3例。术前主弯冠状面Cobb角为81°~142°,平均97.8°;Bending位脊柱柔韧性10.5%;主弯顶椎偏距为3.7~16cm,平均8.8cm;后凸角为43°~102°,平均68.5°;矢状面C7-S1间距为-4.5~18Cm,平均5.7cm。采用主弯区顶椎全脊椎切除,椎弓根钉内固定三维矫形和360°植骨融合进行治疗。对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并发症、畸形矫正和随访结果进行评估。结果后路手术时间平均为420min,术中平均出血量为5100ml。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5—54个月,平均30.5个月。术后冠状面Cobb角平均为41.3°,矫正率平均为57.8%;术后主弯顶椎偏距为1.2~5.9cm,平均2.7cm;术后后凸角平均为36.6°,矫正率平均为46.6%;术后矢状面C7-S1间距为-2.4~4.6em,平均1.5cm。术后发生短暂性下肢无力2例,永久性截瘫1例,脑脊液漏2例,乳糜漏1例,伤口感染2例,胸膜撕裂合并包裹性胸腔积液3例,假关节形成2例。术后1年以上随访主弯冠状面矫正平均丢失5.9%,后凸矫正平均丢失3.8%。结论全脊椎切除结合椎弓根内固定三维矫形治疗重度僵硬性脊柱侧凸,能有效矫正畸形和恢复脊柱冠、矢状面平衡,但应高度重视大出血和神经系统损伤并发症。  相似文献   

17.
目的:应用Isola系统矫正脊柱侧凸冠状面、矢状面和轴状面的畸形,评价其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3月至2003年6月应用Isola系统治疗脊柱侧凸22例,特发性侧凸18例,先天性侧凸4例。男13例,女9例,年龄12。18岁,平均14.5岁,术前冠状面Cobb角450~83°,平均62°,矢状面Cobb角-12°-54°,平均34°,椎体旋转按Nash-Moe分型Ⅰ度6例、Ⅱ度13例,Ⅲ度3例。结果:术后冠状位矫正为20°~31°,矫正率为62%~85%,平均为69%,矢状位矫正为21°-32°,平均26°。椎体旋转矫正1度。随访9个月~3年,平均2.4年。植骨融合良好,矫正角度丢失率〈4.4%。结论:应用Isola内固定系统矫正脊柱侧凸,利用悬臂技术产生的平移力可获得冠状面良好的矫正率,同时可获得矢状面的矫正,并保持躯干平衡,应用椎弓根钉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合并胸腰段后凸的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IS)的临床特点和手术治疗策略. 方法对2001年1月至2007年1月收治的413例AIS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合并胸腰段后凸者共10例,其中男2例,女8例;年龄12~18岁,平均14.3岁.侧凸类型包括PUMC Ⅱb2型3例,Ⅱc 3型4例,Ⅱd2型1例,Ⅲb型2例.单纯后路内固定术8例,前路松解+后路内固定术2例.术前、术后及随访时摄X线片,对侧凸类型、Cobb角、顶椎旋转度、顶椎偏距、侧凸柔韧性、胸腰段后凸、冠状面及矢状面躯干偏移进行评测和分析.结果 本组患者中双弯8例,三弯2例;胸腰弯/腰弯Cobb角≥45°者7例,柔韧性指数≤70%者6例,顶椎旋转度≥Ⅱ度者9例.所有病例的融合范围均符合PUMC分型原则.手术前后平均胸弯冠状面Cobb角分别为71.7°和37.4°,平均矫正率为47.8%;手术前后平均胸腰弯/腰弯冠状面Cobb角分别为65.0°和27.8°,平均矫正率为57.2%;手术前后平均胸腰段后凸分别为35.5°和4.2°,平均矫正率为88.2%.全部病例随访12~72个月,平均23.1个月;最终随访时无躯干失平衡发生. 结论 合并胸腰段后凸的AIS一般多为双弯或三弯,胸腰弯/腰弯畸形往往比较严重,并有明显的旋转畸形.对合并胸腰段后凸的AIS,应融合胸腰弯/腰弯以防止术后发生失代偿或后凸加重, PUMC分型可以有效识别病变类型并指导融合范围的选择.  相似文献   

19.
短节段肋骨切除胸廓成形对脊柱侧凸患者肺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特发性脊柱侧凸后路矫形凸侧短节段肋骨切除胸廓成形术对肺功能的影响。方法 2006年1月至2007年5月,19例特发性胸椎侧凸患者行后路三维矫形术,并经同一切口行凸侧短节段肋骨切除胸廓成形术。男9例,女10例,年龄11~20岁,平均14.5岁。Lenke分型:1型13例,2型6例;术前Cobb角60°~104°,平均73.9°;术中切除肋骨4~6根,平均5.4根,切除长度1.5~2cm。所有患者术前均进行肺功能检查,选择用力肺活量(forced vital capacity,FVC)、第1秒最大呼气量(forced expiratory volume in 1 second,FEV_1)及二者占预计值百分比(FVC%,FEV_1%)作为观察指标,并分别于术后3个月、6个月、1年、2年复查肺功能,了解肺功能变化情况。所得数据用统计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本组病例术后Cobb角10°~59°,平均26.5°,侧凸矫正率为64.1%;术后3个月时,FVC、FEV_1、FVC%及FEV_1%较术前均有下降,但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6个月时接近术前水平,术后1年及2年较术前均有升高。校正年龄和身高对肺功能的影响后,FVC%及FEV_1%的动态变化显示术后3个月至2年患者肺功能在持续改善。结论脊柱侧凸后路三维矫形结合凸侧短节段肋骨切除胸廓成形对患者的肺功能干扰小,术后肺功能恢复快,可作为脊柱侧凸合并中重度胸牢的治疗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