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 研究色素内镜对上消化道早期癌及癌前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 将内镜下216例食管黏膜病变患者分为两组,染色组108例用Lugol氏液对食管黏膜染色,并对不染色和浅染色区进行病理活检;对照组108例食管黏膜患者进行单纯病理活检.将内镜下220例胃黏膜病变患者分为两组,染色组110例用靛胭脂一美兰染色后进行病理活检,对照组110例胃黏膜病变患者进行单纯病理活检.结果 食管染色组不染色或浅染色病例60例(55.6%),病理活检发现早期食管癌12例(11.1%),癌前病变6例(5.6%);胃染色组有69例(62.7%)不同程度染色,病理活检发现早期胃癌14例(12.7%),其中原位癌4例(3.6%),癌前病变9例(8.1%).发现早期癌及癌前病变与对照组的诊断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 色素内镜有助于提高上消化道早期癌及癌前病变的诊断率及病理活检准确率,方法简便安全,值得基层医院推广.  相似文献   

2.
内镜下卢戈氏液染色普查食管早期癌的应用与观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内镜下卢戈氏液染色法在普查食管早期癌的应用。方法:按要求普查257例。先在内镜下观察食管粘膜有无异常后,用1.2%卢戈氏液涂布染色,对呈现碘染色或碘不染色的不同案例,分别做指示性活检送病理检查。并观察分析内镜所见、碘染色有无与活检病理的关系。结果:内镜下正常,碘染色正常,活检正常率占67.32%,而碘不染例中多为食管慢性炎和不典型增生,活检正常率占28.29%,较前者明显低(P<0.01)。内镜下异常且碘染例中,查出鳞癌2例,不典型增生22例,食管慢性炎等81例(39.51%)。后者同碘染色正常10例(19.23%)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2例重度不典型增生,均在碘不染例中发现。结论:卢戈氏液染色法可提高食管早期癌及不典型增生的发现率,值得在临检和普查中应用。  相似文献   

3.
Siewert将在食管胃连接部上下5 cm范围内发生的肿瘤定义为食管胃结合部肿瘤,包括远端食管腺癌、真正意义上的贲门癌和近端胃癌。传统上认为远端食管腺癌起源于Barrett食管黏膜,与反流相关疾病关系密切;贲门腺癌起源于贲门黏膜,与幽门螺杆菌感染关系密切;而近端胃癌则与幽门螺杆菌和肠化具有较强的关联性。反流相关疾病、Barrett食管和肠上皮化生、幽门螺杆菌感染等与食管胃结合部肿瘤的关系一直是该部位肿瘤的研究热点,但是也存在强烈的争议。随着食管胃结合部解剖学和组织学发展成熟,结合早期发现该部位癌变倾向,使得关于食管胃结合部癌变的病因、分子机制、解剖学及组织学上的探讨越来越深入明朗。因此在早期发现该部位病变并加以干预可以有效地帮助临床和科研工作者解决困扰,同时显著提高肿瘤患者的生存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内镜套帽法切除食管早期癌及癌前病变的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套帽法切除食管早期癌及癌前病变 5 7例 ,其中食管早期癌 33例 ,癌前病变 2 4例 ;全组术前和术后均经病理证实。结果  5 7例中完全切除 4 8例 (84 .2 % ) ,不完全切除 9例中 1例改手术治疗 ,1例放射治疗 ,余行微波或氩离子凝固治疗 ;重度不典型增生灶 2 1例中 ,术后病理灶性癌变 6例 (2 8.6 % ) ;中度不典型增生灶 10例 ,术后重度不典型增生 2例 (2 0 .0 % ) ,灶性癌变 1例(10 .0 % ) ;1例术中出血 ,无穿孔、狭窄发生 ;随访 5年以上 12例 ,>3~ 5年 11例 ,1~ 3年 2 3例 ,不足 1年 11例 ,1例术后复发 ,非癌死亡 3例。结论 套帽法完全切除率较高 ,操作较简单 ,优于其他方法 ;病灶显示及切除技巧是影响完全切除的主要因素 ;中度不典型增生短期复查无好转和重度不典型增生 ,应采用内镜治疗 ;内镜黏膜切除治疗在食管癌防治策略中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5.
6.
张小英  韩大英 《系统医学》2023,(24):105-107
目的 探究色素内镜检查在上消化道早期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20年1月—2022年12月张掖市甘州区人民医院收诊的疑似上消化道早期癌患者108例为研究对象,均接受色素内镜检查,并以活检病理结果为金标准,分析色素内镜的诊断效能。结果 108例患者经活检病理检查金标准检出上消化道早期癌70例,色素内镜检出结果为68例。色素内镜诊断上消化道早期癌的灵敏度为91.43%(64/70)、特异度为89.47%(34/38)、准确度90.74%(98/108)(Kappa=0.799)。且70例上消化道早期癌的诊断结果中,早期食管癌有19例,早期胃癌51例。色素内镜诊断结果为:早期食管癌17例,早期胃癌53例。色素内镜诊断早期食管癌、早期胃癌的符合率分别为89.47%、96.22%。结论 色素内镜在上消化道早期癌诊断价值高,能准确观察食管和胃肠道的情况,有助于提高上消化道早期癌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超声内镜(EUS)联合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检查(CT)在上消化道早期癌的诊断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54例上消化道早期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全部患者均接受EUS与CT检查,以手术病理结果作为金标准,分析EUS联合CT在上消化道早期癌诊断效果。结果:本组患者中41例累及黏膜层,13例累及黏膜下层;EUS、CT、联合检测的诊断准确率为81.48%、72.22%、90.74%,联合检测准确率与灵敏度高于单一检测指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EUS、CT、联合检测的特异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EUS联合CT在上消化道早期癌中的诊断效果较好,可对病灶累及情况进行评估,从而为临床治疗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放大内镜结合窄带成像(ME-NBI)技术对上消化道早期癌及癌前病变进行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筛选自2013年6月至2015年6月收治的常规内镜下发现食管黏膜或胃黏膜隆起、凹陷、颜色改变等异常表现的患者210例。行常规内镜检查联合ME-NBI技术、放大染色(ME-SE)技术对可疑病灶进行观察分析并取活检做病理分析。结果 ME-NBI模式下发现反流性食管炎、息肉等癌前病变96例,早期食管癌7例,胃炎、息肉、肠上皮化生等癌前病变84例,上皮内瘤变14例,早期胃癌9例。ME-SE模式下发现食管癌前病变99例,早期食管癌4例,胃癌前病变89例,上皮内瘤变12例,早期胃癌6例。ME-NBI技术对早期食管癌、肠上皮化生、上皮内瘤变、早期胃癌的敏感性及特异性均高于ME-SE技术(P均<0.05);ME-NBI检查诊断与病理结果一致性Kappa系数为0.915,高于ME-SE检查诊断与病理结果的一致性Kappa系数0.806。结论 ME-NBI技术表现出较高的上消化道早期癌及癌前病变的检出率,对早期食管癌与胃癌的诊断与病理结果符合度较高。  相似文献   

9.
随着全球食管癌发病率逐渐上升,提高食管早癌和癌前病变的检出率已刻不容缓.随着内镜技术的发展,食管早癌和癌前病变的检出率不断提高,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其中蓝激光成像及碘染色技术这两种方法均有助于食管早癌和癌前病变的筛查和诊断.该文主要介绍蓝激光成像及碘染色技术两种方法的原理和应用,为食管早癌和癌前病变的筛查提供理论依...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高清智能电子染色内镜(i-Scan)联合放大内镜对食管早癌、癌前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我院经病理学检查证实为食管早癌患者100例(早癌组)、200例发生食管癌癌前病变(癌前病变组)的患者的内镜检查资料进行数据分析,以病理学结果作为金标准,计算i-Scan联合放大内镜下、白光内镜单独及联合应用时诊断食管早癌及癌前病变的检出率及诊断指标。结果i-Scan对食管早癌的诊断检出率为88.00%,癌前病变检出率为82.50%,轻度不典型增生检出率为28.00%,中度不典型增生检出率29.00%;白光内镜对食管早癌的诊断检出率为57.00%,癌前病变检出率为56.00%,轻度不典型增生检出率为16.00%,中度不典型增生检出率为17.00%;i-Scan对上述病变的检出率均高于白光内镜,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i-Scan对食管黏膜重度不典型增生检出率(25.50%)与白光内镜(22.5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Scan联合放大内镜检查对100例食管早癌患者、200例食管癌前病变患者诊断的IPCL分型与病理类型对比,结果显示:100例食管早癌患者中有12例诊断为A型、将中度不典型增生患者中的2例诊断为B1型,将重度不典型增生患者中的4例诊断为B1型;白光内镜鉴别诊断食管早癌、食管癌癌前病变的敏感度为57.00%,特异性为56.00%;i-Scan鉴别诊断食管早癌、食管癌癌前病变的敏感度为88.00%,特异性为82.50%;i-Scan联合放大内镜检查鉴别诊断食管早癌、食管癌癌前病变的敏感度为88.00%,特异性为97.00%。结论iScan联合放大内镜对食管早癌、癌前病变的鉴别诊断具有较高的敏感度和特异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卢戈碘液染色对提高早期食道癌诊断率的临床应用.方法 将普通内镜下怀疑早期食道癌的214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每组107例.碘染色组采用2%卢戈碘液约10 mL均匀喷洒于病灶及周围黏膜,在染色异常的黏膜部位定位进行4~6点活检送病理检查;对照组常规内镜检查后对可疑病灶加以活检送病理检查.结果 碘染色组诊断为早期食管癌患者15例,诊断率为14.0% (15/107),对照组诊断为早期食管癌患者3例,诊断率为2.8%(3/107).2组诊断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卢戈碘液染色能使黏膜结构更加清晰、更加立体化、更加明确,对病变定位和目的 性活检有很大的帮助,能大大提高活检的阳性率,且操作简便、安全,在基层医院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内镜下Lugol液染色对早期食管癌及非典型增生的诊断价值。方法112例患者经内镜下将Lugol液喷洒在可疑食管黏膜上,在不着色或淡染区进行病理检查。结果112例患者中有102例呈阳性,其中早期食管癌5例,进展期食管癌2例,均呈完全不着色像;不典型增生56例,呈不同程度的淡染或不染色像,其中重度不典型增生8例,均呈不染色像;慢性炎症39例,呈不同程度的浅染色像。结论内镜下Lugol液染色对诊断早期食管癌及非典型增生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3.
杨钟波  郭启祥 《中国康复》1999,14(3):156-157
为探讨如何提高多原发性食管癌及食管胃双原发癌的诊断率及生存率,对785例食管癌手术治疗患者的资料作了回顾性分析。结果:同时笥多原发性食管癌及食管胃双原发癌23例,其术前诊断率39.1%,其中食管钡透诊断率为13%,胃镜诊断率为50%,且异时性多原发性食管癌2例诊断亦由肋镜作出。  相似文献   

14.
15.
【目的】提高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对结直肠早期癌的完全切除率。【方法】回顾性分析1995年1月至2002年12月收治的47例早期癌病例,其中22例结直肠早期癌采用内镜下外套管黏膜切除术(病灶不用美蓝染色);其余25例结直肠早期癌灶均采用美蓝染色,然后行内镜下外套管黏膜切除术。【结果】结直肠早期癌灶不用美蓝染色组22例,平均病灶直径5~25 (16.5±7.8)mm,病灶边缘癌细胞残留者5例,需进一步手术治疗,残留率为22.7%;结直肠早期癌灶采用美蓝染色组25例,平均病灶直径5~28(17.3±8.3)mm,病灶边缘癌细胞残留者2例,需进一步手术治疗,残留率为8.0%。术后均6、12、24、36及48个月后复查肠镜,必要时活检,效果满意无复发。【结论】染色技术加内镜下外套管黏膜切除术可提高结直肠早期癌的完全切除率。  相似文献   

16.
7例食管癌肉瘤的诊治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食管癌肉瘤的病理特征、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法。方法:对7例食管癌肉瘤患者的临床表现、术前影像学、内窥镜资料、外科治疗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食管癌肉瘤患者的主要临床症状为逐渐加重的下咽不顺,平均病程4.1个月。好发于食管中段。多为息肉样腔内生长,有短蒂和食管壁相连,个别呈浸润生长。全组7例均行食管部分切除,无手术死亡及并发症。光镜下癌和肉瘤两种成分共存,腔内型者瘤体多以内瘤成分为主,癌多局限于蒂的基底部粘膜。全组术后随访6例,均健在。结论:食管癌肉瘤是一种侵袭性差,淋巴结转移率低,预后较好的肿瘤。手术切除是其主要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7.
18.
目的探讨异丙酚复合小剂量咪达唑仑行镇静术于早期食管癌、胃癌及癌前病变内镜治疗中的应用及安全性。方法48例早期食管癌、胃癌及癌前病变在内镜下行黏膜切除术及氩离子凝固术患者,ASAⅠ、Ⅱ级,均静脉应用异丙酚复合小剂量咪达唑仑行镇静术。进镜前静脉缓慢注射咪达唑仑0.07mg/kg,待患者入睡后进镜,先行治疗前病变观察、染色等操作,继之静脉缓慢注射异丙酚1.5~2.0mg/kg,1min后即可开始治疗,术中根据治疗需要追加异丙酚0.5~1.0mg/kg。治疗过程中持续监测平均动脉压(MAP)、心率、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并观察患者镇静程度及术中反应(呼吸、咳嗽、屏气、体动反应等)。术后记录治疗时间、异丙酚用药量、睁眼时间、清醒时间及患者感受。结果治疗过程中镇静程度评分4~5分43例(90%),呛咳反应3例(6%),体动反应2例(4%)。MAP、心率、SpO2基本平稳,组内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均为P>0.05)。平均治疗时间35min,平均异丙酚用药量(25±7)ml。均于停药后2~3min内睁眼,10min内完全清醒;术后均无不适主诉,对治疗过程无任何记忆。结论异丙酚复合小剂量咪达唑仑行镇静术用于早期食管癌、胃癌及癌前病变的内镜治疗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