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许春平  曾波  陆建建 《广西医学》2005,27(3):393-394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几乎都是由于冠状动脉疾病引起的以急性心肌缺血为特征的一组疾病,包括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STEMI)、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NSTEMI)和不稳定型心绞痛(UA)。ACS尤其是STEMI,如果得不到及时的有效治疗,其死亡率和致残率高。大量资料证实,经皮冠状动脉介人治疗(PCI)是治疗ACS尤其是STEMI的一种非常有效的手段。我院从2003年4月至2004年3月期间开展阳治疗ACS患者12例,现报告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2.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s,ACS)是指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基础上,以斑块损伤破裂,其内或其下出血、血管痉挛,导致血栓形成,完全或不完全堵塞冠状动脉为病理基础的一组临床综合征.ACS包括不稳定性心绞痛(unstable angina,UA)、ST段抬高的急性心肌梗死(STEMI)、非ST段抬高的急性心肌梗死(NSTEMI).近年来人们对ACS的研究从概念、病理机制到治疗策略不断深入,尤其随着循证医学的发展,大量的临床试验结果为其治疗策略的逐步更新和完善提供了越来越充分的依据.  相似文献   

3.
急性冠脉综合征介入治疗对C-反应蛋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赖敏 《广西医学》2006,28(9):1380-1381
目的 观察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前后血浆C-反应蛋白(PCR)水平的变化.方法 ACS组30例,行PCI;稳定性心绞痛(SAP)组26例,择期冠状动脉造影,显示冠状动脉造影有不同程度狭窄;对照组20例,冠状动脉造影正常;SAP组及正常对照组病人入院次日、ACS组病人术前1 d、术后2 d、术后4周用免疫浊度法测定血清CRP.结果 正常对照组、SAP组及ACS组术前血清CRP呈递增趋势,特别是ACS组术前较SAP组CRP水平升高更显著(P<0.01);ACS组术后4周CRP水平较术前明显降低(P<0.01).结论 CRP水平升高预示着冠心病急性心血管事件发生有判断价值;PCI及术后的抗血小板、他汀类药物治疗能减少急性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殷丽 《当代医学》2008,(9):9-10
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是由于急性心肌缺血导致的胸部不适和其它症状的一大类病症,它是以冠状动脉内粥样斑块破裂或其表面破损,继发出血、血栓形成,引起冠状动脉完全或不完全闭塞为病理基础的一组临床急症,是严重威胁人类生命的一种疾病,在胸痛发作早期明确诊断至关重要.因此,临床工作者一直致力于寻找一种灵敏的心肌缺血标志物,能在ACS早期可逆阶段检出,从而有助于急性缺血患者的正确诊断和及时治疗.  相似文献   

5.
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是由于急性心肌缺血导致的胸部不适和其它症状的一大类病症,它是以冠状动脉内粥样斑块破裂或其表面破损,继发出血、血栓形成,引起冠状动脉完全或不完全闭塞为病理基础的一组临床急症,是严重威胁人类生命的一种疾病,在胸痛发作早期明确诊断至关重要.因此,临床工作者一直致力于寻找一种灵敏的心肌缺血标志物,能在ACS早期可逆阶段检出,从而有助于急性缺血患者的正确诊断和及时治疗.  相似文献   

6.
怯红晓  董平栓 《医学综述》2008,14(20):3160-3162
近年来,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抗血小板治疗是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替罗非班是一种非肽类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它通过阻断血小板聚集的最后共同通路而有效抑制血小板聚集和血栓形成。本文综述替罗非班在老年ACS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的应用现状。  相似文献   

7.
董硕  黄莺  马依彤 《医学综述》2014,(24):4523-4526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目前仍然是内科疾病中最急危重症之一。尽管近年来各种预防及治疗措施的不断改进使得该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显著下降,但该类患者一旦发病仍面临较高的复发率及病死率。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手术治疗ACS的效果优良,但并非所有ACS患者都能实施手术治疗,相当一部分患者出于各种原因只能通过药物非手术治疗。该文就ACS患者非血运重建治疗,即单纯药物治疗的进展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8.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疾病,它分为不稳定型心绞痛(UA)和急性心肌梗死(AMI).ACS患者冠状动脉造影结果提示, ACS的发生并不由粥样硬化斑块增大致血管腔堵塞导致,而是主要由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在某些炎症因素的作用下发生破裂,继发血栓形成,出现完全或不完全性冠状动脉阻塞造成的[1].  相似文献   

9.
<正>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s,ACS)是以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或侵蚀,继发完全或不完全闭塞性血栓形成为病理基础的一组临床综合征,包括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和不稳定型心绞痛(UA)。因其发病急、致死致残率高而引起临床广泛关注。目前ACS的治疗原则为在规范的抗血小板聚集、降低心肌耗氧量、调脂、控制冠心病危险因素(高血压、糖尿病等)的基础上进行有效的血运重建,包括溶栓、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冠状动脉搭桥(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CABG)。有效的调脂及稳定斑块、  相似文献   

10.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的临床评价与处理仍然是个难题.随着对ACS病理生理研究的不断深入,表明病史、系列心电图、心肌损伤生化标志物、运动试验、床边超声心动图、放射核素扫描和冠状动脉造影等,对于ACS危险分层评价和治疗方案的决策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1.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起病急、变化快、死亡率高,是危害人类健康最严重的疾病之一。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已成为ACS患者行血运重建的重要手段,然而PCI术后仍有一定冠脉支架内急性、亚急性血栓的发生率。抗血小板治疗能预防和治疗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12.
方向宏  曲虹  张其高 《安徽医学》2004,25(5):422-423
目的 了解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ACS)患者临床心电图 (ECG )变化与冠状动脉病变的相关性 ,为临床分析病情提供客观依据。方法 对 97例ACS患者的ECG与冠状动脉造影 (CAG)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 ,探讨ECG改变与冠状动脉病变支数、部位、狭窄程度的联系。结果  97例ACS患者CAG显示多支病变多于单支病变 ,中重度狭窄占总数 69% ( 67/97) ,无明显病变占 13 .4% ( 13 /97) ,分别为心尖肥厚型心肌病、高血压性心脏病及X综合征 ,ECG对冠状动脉多支病变诊断符合率较低 ,结论 ECG虽有一定局限性 ,但与相应冠状动脉有关联 ,故能为ACS治疗干预和进一步CAG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包括不稳定型心绞痛(UA)、非Q波心肌梗死(NQMI)、Q波心肌梗死(QMI)及缺血性心脏猝死.根据心电图有无ST段抬高而将ACS分成ST段抬高的ACS及非ST段抬高的ACS,后者包括UA及绝大部分NQMI,两者合称为不稳定性冠状动脉病(UCAD).ACS治疗上主张对患者进行"预治疗"应积极抗血小板、抗凝、抗缺血治疗或血运重建,本文旨在观察加用低分子量肝素对ACS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4.
替格瑞洛是一种直接作用、可逆结合的新型强效P2Y12受体拮抗剂,其适应证为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ACS是以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或侵袭,继发完全或不完全闭塞性血栓形成为病理基础的一组临床综合征,是冠心病的一种严重类型。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即阿司匹林联合P2Y12受体拮抗剂是ACS和(或)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患者的标准治疗方法,对接受药物治疗和PCI的患者,规范实施双联抗血小板治疗是改善预后、降低病死率的关键。未来,临床应选择更有效、更安全的抗血小板药物。  相似文献   

15.
全球急性冠状动脉事件注册(GRACE)评分作为对所有类型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都使用的评分方法,其对ACS患者的危险分层、预后判断具有一定的价值,对早期治疗有一定的指导意义。近年来,国内外纷纷对其进行研究并提出各种GRACE评分风险模型,以及联合一些风险因素(如脑钠肽、D-二聚体、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心肌梗死面积、炎性因子、精神因素、血淤症积分等)对ACS患者的预后进行评价。但是,作为一个有效的评分方法,其还有不足之处,仍需不断研究修正。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FIB)含量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相关性.方法 检测37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患者及28例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静脉血中FIB含量,与同期冠状动脉造影所显示的冠状动脉狭窄程度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ACS患者FIB随着冠脉狭窄程度变化而变化,冠脉越狭窄,FIB含量越高,不同冠脉狭窄程度组FIB含量比较,差异显著(P均<0.05).ACS患者纤维蛋白原含量与冠脉狭窄程度呈正相关.结论 FIB含量的检测对ACS患者的血管病变程度评价和指导治疗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7.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是包括ST段抬高的心肌梗死、ST段不抬高的心肌梗死、不稳定性心绞痛的一组病症,其发生的病死率占心血管病的首位.为对疾病进行有效的预防,国际心血管病界除对已知危险因素如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吸烟、肥胖等的研究外,血管内皮功能、血栓形成、炎症、遗传、免疫尤其是冠脉粥样斑块破裂及导致冠心病急性事件的机制成了新的研究热点,其中特异性心肌损伤标志物心肌肌钙蛋白(cTnI)与炎症标志物C-反应蛋白(CRP)成为ACS的研究热点.  相似文献   

18.
无ST段抬高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治疗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症(ACS)系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不稳定或破裂,引起冠状动脉(CA)内血栓形成致严重心肌缺血而产生的一组严重进展性的疾病谱。  相似文献   

19.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s,ACS)治疗中最重要的进展是明确了血小板在ACS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斑块破裂和血管壁损伤后可引起血小板激活和聚集,在经皮冠状动脉内介入(percutaneous coro-naryinterventions,PCI)过程中也可发生.随着对ACS发病机制理解的加深,研制了印制血小板聚集的强效药物:血小板膜糖蛋白(glycoprotein,GP)Ⅱb/Ⅲa受体抑制,常用的有阿昔单抗、安普利泰和替罗非班.  相似文献   

20.
低分子肝素治疗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是以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或糜烂继发完全或不完全闭塞性血栓形成为基本病理基础,以急性心肌缺血为共同特征的一组临床综合征.其中包括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STEMI)、不稳定型心绞痛(UAP)和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NSTEMI)[1].其发病急,变化快,目前多主张使用低分子肝素钙进行抗凝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