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从血瘀的病因病机、兼夹血瘀的不同证型的治法与方药等方面总结国医大师张学文对血瘀证的论治经验。张学文认为血瘀证的主要病因病机是外邪致瘀、七情内伤致瘀、气血阴阳虚致瘀、痰饮内阻致瘀、各种出血致瘀,临床常见兼夹血瘀的证型有气滞血瘀证、气虚血瘀证、寒凝血瘀证、痰瘀互结证、热毒瘀结证、风痰瘀阻证,治疗上当予理气祛瘀、补气化瘀、温经化瘀、化痰活血、清热解毒化瘀、祛风化痰与活血通络,全面认识血瘀证对于临床上诸多疾病的治疗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2.
论温病肺热证与清肺活血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肺热证是温病气分阶段的常见证型。本文从肺热证存在“血瘀”现象入手,对清肺活血法的立法依据、临床指片和运用要点作了深入、系统地论述。文章认为,热壅肺气,血络瘀滞是确立清肺活血法的病理基础、肺热血瘀的独特表现是运用清肺活血法的客观依据,辨析热壅,气闭,瘀阻的因果关系及其主次是灵活运用清肺活血法的前提。  相似文献   

3.
冯健清 《吉林中医药》2009,29(12):1045-1046
皮肤科常见疾患中血瘀证分为4型,相应采取益气活血、养血活血、补肾活血、健脾活血等法治疗。行气活血法主要适用于气滞血瘀证(如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白癜风、斑秃、银屑病、扁平苔藓、结节性红斑、硬皮病稳定期等),根据气血的偏重又分为行气活血、活血化瘀、软坚活血法;解毒活血法主要适用于毒热血瘀证结节性红斑、变应性血管炎急性期、点滴型银屑病、过敏性紫癜等;温经活血法主要用于寒凝血瘀证(如硬皮病、冻疮、寒冷性多形红斑、骑手脂膜炎等);补虚活血法主要适用于诸虚夹瘀证。  相似文献   

4.
张学文教授清肝活血法治疗中风的经验介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学文教授在诊治中风病方面,认为瘀血是中风发病的关键,且贯穿病变的始终,依据其临床经验将中风分为肝热血瘀、气虚血瘀、痰瘀阻窍、瘀热腹实、颅脑水瘀、肾虚血瘀等六大证型,而肝热血瘀是其最常见证型,运用清肝活血法予以治疗。  相似文献   

5.
糖尿病血瘀症研究概述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血瘀证在糖尿病中具有普遍性,对此主要从临床特征,病理生理基础,客观诊断指标,治法及方药等方面论述了糖尿病血瘀证的现代研究进展,糖尿病血瘀证可有显性和隐性之分,前者可从舌脉症辨别,后者则无宏观表现可察,运用现代科技善于血流变性,微循环,血小板和内皮功能及相关分子标志物的检测有利于揭示糖尿血瘀症的实质,并在此基础上确立合理的量化诊断指标,指导血瘀证分期分级论证,识别隐性血瘀证,早期诊断和治疗,从瘀论治糖尿病是近年治疗糖尿病的一大进展,血瘀证常和它证相兼存在,治疗亦为活血化瘀和它法并用,目前临床中应用的治法有:补肾活血法,健脾活血法,益气养阴活血法,化湿行瘀法,温阳化瘀法,泻热逐瘀法等。  相似文献   

6.
黄小娜 《光明中医》2005,20(1):63-64
活血祛瘀法是临床常用的治疗方法。通过临床观察与验证 ,认为气滞血瘀、脉络瘀阻引起的血瘀证 ,是老年内眼病的主要致病因素 ,并针对老年内眼病的证候特征 ,通过中医辨证论治 ,用活血祛瘀方药治疗 ,取得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7.
温思炯  吴红丽 《光明中医》2013,(12):2688-2689
糖尿病血瘀症主要病机为:阴虚致瘀、气虚致瘀、阳虚致瘀、痰湿致瘀、久病入络五点,临床表现各异,辨舌尤为重要,活血化瘀治疗可改善血液流变性和微循环;治疗时运用滋阴活血法、益气养阴活血法、温阳活血法、化痰活血法,可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8.
中医学自古就非常重视瘀血在糖尿病中的作用,《内经》、《金匮要略》、《血证论》等古典医籍对瘀血致渴早有记载。糖尿病血瘀证的病因病机主要有:热灼津亏致血瘀,气滞血瘀,气虚血瘀,阳虚寒凝致血瘀,痰湿阻络致血瘀,久病多瘀,情志因素等。糖尿病活血化瘀法的应用原则:气虚血瘀当补气活血行血;气滞血瘀当理气活血祛瘀;痰瘀者当化痰活血散结;阴虚者当养阴活血;寒凝者当温经散寒,活血化瘀;痰瘀生毒者当化痰活血,清热解毒等。文章中简述了众医家对糖尿病血瘀证及活血化瘀法的论述。提示我们应高度重视从瘀论治糖尿病。  相似文献   

9.
孙媛 《天津中医药》2013,30(2):94-95
冠心病是严重威胁人们身体健康的疾病。通过大量临床观察表明,血瘀热毒是引发冠心病的重要机制,无论是冠心病的发作期还是缓解期,瘀毒互结贯穿于始终,因此热毒瘀结,脉络瘀阻是冠心病发病的关键所在。运用活血解毒法治疗血瘀热毒型冠心病取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10.
肾血瘀证广泛存在于肾系疾病中,近年来临床采用活血化瘀法治疗肾血瘀型肾系疾病疗效颇佳,但对于肾血瘀证的相关理论在教材中却未见论及。通过对1987-2014年肾系疾病迁延所致肾血瘀证相关文献的收集整理,归纳总结出各型肾血瘀证的临床表现、处方用药,为活血化瘀法治疗肾血瘀证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浅谈活血化瘀法在肺心病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肺心病的病理性质为本虚标实,急性发作期虚中夹实,痰、热、瘀是其主要病机,缓解期以虚证为主,气虚血瘀是其主要病机。在肺心病的急性发作期和缓解期血瘀证均作为兼证存在,所以活血化瘀法应贯穿肺心病治疗的始终。临床应辨病与分期辨证相结合,在辨证基础上合理运用活血化瘀法,常用益气活血、行气活血、消痰逐瘀、清热活血、温阳活血等法。  相似文献   

12.
活血补肾合剂治疗肾虚血瘀型斑秃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观察活血补肾合剂治疗肾虚血瘀型斑秃的临床疗效,将50例辨证为肾虚血瘀型的斑秃患者随机分成两组进行治疗。治疗组服用活血补肾合剂,对照组服用首乌片,分别于服药后2周、1月、2月、3月对局部毛发生长情况、肾虚血瘀证的证候以及总疗效进行观察。结果:治疗组斑秃症状、肾虚血瘀证证候的改善及总疗效均优于对照组(P<0.05)。提示活血补肾合剂对肾虚血瘀型斑秃有良好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3.
本文总结苗建英教授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经验。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病机与"瘀"有关,其血瘀型分为气虚血瘀、阴虚血瘀、阳虚血瘀、痰瘀阻络4个证型,拟活血通络方治疗,并列举验案1例,探讨从瘀论治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经验。  相似文献   

14.
鼻鼽是小儿常见病、多发病,其中痰瘀阻络型鼻鼽,病程较长,病机复杂。任勤教授擅长从痰瘀论治,临床运用苍耳子散合玉屏风散、通窍活血汤加味疗效较好,本文结合典型病例1例,谈谈跟任勤老师学习从痰瘀论治鼻鼽的临床体会。目的:释述从痰瘀论治鼻鼽(痰瘀阻络证)临床体会方法:从病证特点、临床表现,结合典型病例说明苍耳子散合玉屏风散、通窍活血汤临床疗效结果:从痰瘀论治鼻鼽(痰瘀阻络型)效果良好结论:痰瘀阻络证是慢性鼻鼽常见证型,治宜疏风通络、健脾益气、化痰散瘀,苍耳子散合玉屏风散、通窍活血汤临床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15.
魏天谊  姜惟 《吉林中医药》2014,(2):130-131,156
中医药在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中医辨证论治,采用活血化瘀法治疗瘀阻脑络证,药用红花、川芎、桃仁等;化痰通腑法治疗痰热腑实证,常用大黄、胆南星等;应用益气活血法治疗气虚血瘀证,选黄芪、党参等;针对痰瘀互结,毒损脑络证予清热解毒法,配伍夏枯草、野菊花等;采用补肾活血法治疗肾虚血瘀证,常用制何首乌、淫羊藿等。  相似文献   

16.
从久病成瘀推论无症之瘀及治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黎显林 《新中医》2004,36(3):3-4
通过临床观察与验证,从久病成瘀的病因病机推论“无症之瘀”的存在,提出“无症之瘀”的论点。并针对血瘀证提出活血祛瘀法的5种具体临床运用方法。  相似文献   

17.
中医认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主要由于素体阴虚,复因病久失治,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劳欲过度等因素所致,其病机主要为阴虚血瘀,病理可概括为虚和瘀,虚为气阴亏虚,瘀为瘀血阻络,因虚致瘀,虚瘀错杂,以虚为本,以瘀为标,贯穿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始终。滋阴润燥、活血通络为其治疗大法,活血通络是治疗的基本法则,临床多将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分为气虚血瘀证、阴虚血瘀证、寒凝血瘀证、痰瘀阻络证及肝肾亏虚证等分型论治。  相似文献   

18.
活血化瘀法是中医临床最常用的治法之一,主要是针对血瘀证的治疗。在许多难治性、顽固性的皮肤病中也常常出现血瘀证,辨证论治,异病同治,采用活血化瘀法常能达到很好的临床疗效,笔者采用活血化瘀法治疗多种血瘀证难治性皮肤病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包括皮肤淀粉样变、掌跖角化病、硬皮病、慢性荨麻疹、玫瑰痤疮等,现报道如下,以供临床参考。  相似文献   

19.
活血祛瘀法临床运用举隅广东省普宁市中医院(515300)王有达关键词活血化瘀法,临床运用活血法瘀法是治疗血瘀证的一种方法。《内经》所谓“病在脉,调之血”。“疏其气血,令其茶达”。“结者散之”,“血实者直决之”。讲的就是活血法瘀法。本法广泛用于临床各村...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活血破瘀法对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对治疗前后血小板膜蛋白颗粒(GMP-140)、D二聚体的影响。方法:将急性脑梗死患者属血瘀证者88例随机分为两组,两组均西医常规治疗,并加用丹参注射液。治疗组在以上基础上加用活血破瘀药物口服。疗程均为3周。结果:两组在临床症状、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方面以及GMP-140,D二聚体均有改变,但治疗组变化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活血破瘀法可作为急性脑梗死血瘀证的重要辅助方法,并可有效改变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液粘、浓、凝、聚状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