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治疗骨质疏松腰椎压缩性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2018年6月~2020年2月本院收治的62例骨质疏松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根据手术方式分为PVP组、PKP组,各31例.对比两组疼痛程度,治疗前后Cobb''s角、椎体前缘高度变化情况.结果:PVP组术后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Score,VAS)低于PKP组(P<0.05);两组术后3d、6个月Cobb''s角度比较无差异(P>0.05),但PKP组术后3 d、6个月椎体前缘高度高于PVP组(P<0.05).两组并发症总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VP术及PKP术治疗骨质疏松腰椎压缩性骨折各有优劣,临床可根据患者个人情况,选择手术方案.  相似文献   

2.
自1990年法国Galibert用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VCF),2000年用后凸成形术(PKP)微创治疗VCF以来,国内用这一技术治疗VCF的报道也日趋增多,但同时大家也在探索一种简单可行的方法来预防PVP和PKP后可能出现的脊髓、神经压迫等并发症。我院于2004年开展了PVP和PKP治疗VCF,在12例手术中将体感诱发电位(SEP)用于手术中监测,取得了一定经验,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中老年性骨质疏松性多个胸、腰椎骨折所致疼痛的疗效,探讨其治疗方法和止痛机制。方法:以自固化磷酸钙人工骨为充填材料,在CT监视定位下,经单侧椎弓根穿刺行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31例椎体压缩性骨折的患者。结果:31例52个压缩性骨折椎体只需治疗35个,PMMA平均充填量为2.6ml,术中PMMA渗出者3例3个椎体,无并发症。术后所有患者疼痛明显减轻或消失,总有效率100%,显效率为77.4%。结论:少充填量,单侧椎弓根穿刺单椎体的PVP治疗能有效地缓解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引起的疼痛。  相似文献   

4.
目的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腰椎压缩性骨折的临床疗效和对疼痛的影响分析。方法选取本院2015年2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50例骨质疏松性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共58个椎体,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患者有28个椎体采取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对照组患者有30个椎体采用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及对疼痛的影响。结果术后实验组患者椎体高度恢复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患者VAS评分均明显下降,且实验组患者VAS评分降低程度比对照组更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作为脊柱外科常用的微创技术,在恢复椎体高度及缓解脊柱疼痛感上有着良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估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多节段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或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多节段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17例;比较手术前后椎体前柱及中柱高度以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根据Nakai标准分析手术疗效.结果:本组手术顺利,手术后椎体前柱及中柱高度均大于手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6~42个月.手术前后ODI和VAS评分较术前明显降低(P<0.01),按Nakai标准评价:优9例,良5例,可2例,差1例,优良率82.35%(14/17).结论: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或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多节段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创伤小,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骨质疏松性压缩性骨折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后非手术椎体再骨折发生情况及影响因素分析。方法选取我院治疗的138例骨质疏松压缩性骨折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据术后随访结果,将患者分为是否发生非手术椎体骨折分为非骨折组71例、骨折组67例。对可能会导致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后非手术椎体再骨折情况的相关资料进行单因素比较,对造成影响的单因素进行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 138例骨质疏松性压缩性骨折患者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后有67例患者发生非手术椎体再骨折,发生率占据总人数的48.55%;经多因素分析显示,骨密度、骨折椎体部位(胸腰段)均是影响骨质疏松性压缩性骨折患者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后发生非手术椎体骨折的独立危险因素(P0.001)。结论骨质疏松性压缩性骨折患者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后发生非手术椎体再骨折的机率高,骨密度、骨折椎体部位是影响骨质疏松性压缩性骨折患者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后发生非手术椎体骨折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分析PKP应用于老年骨质疏松性腰椎压缩性骨折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我院在2013年7月~2014年7月接收治疗的88例老年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英简OVCF)患者,均采用PKP进行治疗。结果经治疗后3d,患者的平均前壁、中壁、后壁高度、Cobb角以及VAS评分均较治疗前获得了明显改善,差异<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PKP用于老年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性骨折具有微创、简单、安全性高、能快速且持久的改善胸腰疼痛,有效恢复复伤椎高度,保持脊柱稳定等诸多优点,可在临床治疗中积极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经皮椎体成形术(PVP)与保守治疗骨质疏松引起的椎体压缩性骨折的临床效果,探讨PVP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08年1月至2011年7月在我科治疗的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87例,其中PVP治疗42例(观察组),保守治疗45例(对照组),分析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及并发症等情况。结果经比较发现,治疗前及治疗后半年,两组患者VAS和ODI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后第3天、1个月、3个月期间,观察组VAS和ODI评分显著低于同期的对照组患者(P〈0.05)。观察组中出现8例并发症,但均未出现脊髓及神经受压症状;对照组患者中出现褥疮1例,泌尿系感染1例,肺部感染1例。在随访的第5。6月中,观察组中有3例患者手术邻近的椎体出现压缩性骨折,对照组中有4例发生,组间比较差异不明显(P〉0.05),无统计学意义。结论PVP对于近期疼痛缓解优于保守治疗,虽然PVP方式会出现骨水泥渗漏的并发症,但能有效避免了褥疮、感染等长期卧床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索一种治疗中上胸椎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新方法。方法 2007年1月~2014年4月采用椎弓根穿刺途径,在局麻、C臂引导下经皮椎体成形术或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VP/PKP)治疗老年人中上胸椎骨质疏松性骨折96例156个椎体。结果无术中、术后死亡及脊髓神经损伤情况发生,椎体前沿渗漏5例,椎间隙渗漏2例,椎弓根内渗漏1例,无感染、栓塞等并发症发生,PKP术患者椎体高度平均恢复85%以上。所有患者术后疼痛明显缓解,有2例仍有胸背痛,但服止痛药有效。经3~30个月随访,平均12.3个月,无一例疼痛复发。结论有良好的C臂影像图像,经椎弓根途径穿刺,严格按照标准穿刺进针方法,就能安全的完成中上胸椎椎体成形手术。  相似文献   

10.
郭运岭  李蕊  王雷 《医学信息》2019,(1):119-121
目的 观察经皮椎体成形术联合五禽戏运动疗法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的疗效。方法 选择我院收治的73例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5例和对照组38例。对照组单纯行PVP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联合五禽戏运动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术后及术后1年VAS评分、椎体前缘高度、Barthel指数和复诊率。结果 手术前后两组患者VAS评分、椎体前缘高度、Barthel指数比较,结果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1年观察组患者VAS评分低于对照组[(3.24±1.10)分 vs (4.01±1.88)分,椎体前缘高度高于对照组[(1.95±0.25)cm vs (1.83±0.23)cm],Barthel指数高于对照组[(91.54±3.75) vs (81.03±4.02)],1年内复诊率低于对照组(5.71% vs 26.32%),结果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经皮椎体成形术联合五禽戏运动疗法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能有效减轻患者腰部疼痛,避免椎体再次受到压缩,有助于改善患者日常生活质量,降低再次腰痛复诊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比高粘稠度骨水泥PVP术和PKP术治疗老年椎体压缩性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6年4月于我院治疗的椎体压缩性骨折的老年患者共102例,采用高粘稠度骨水泥PVP术47例(PVP组),高粘稠度骨水泥PKP术55例(PKP组),对比两组患者骨水泥用量和渗漏率,治疗24 h及术后6个月后脊柱后凸Cobb's角、椎体高度、腰背部VAS评分、ODI评分和JOA评分。结果两组患者的手术椎体数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5),PKP组患者中单个椎体骨水泥使用量显著高于PVP组(0.05),两组患者治疗后1、3、6月的JOA得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5),治疗前、治疗后24 h、6个月的脊柱后凸Cobb's角、腰背部VAS评分、ODI评分和椎体高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0.05)。结论高粘度骨水泥PVP和PKP治疗老年椎体压缩性骨折,PVP使用骨水泥量少于PKP,骨水泥渗漏率相当,均可显著改善疼痛及腰部的功能。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应用单侧或双侧椎弓根入路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aplasty,PVP)的效果及对腰椎功能及术后炎性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于2020年3月至2022年3月期间收治的129例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抽签法分组.双侧组64例给予双侧椎弓根入路PVP治疗,单侧组65例给予单侧椎弓根入路PVP治疗.记录并对比两组患者手术指标、术后3 m对比腰椎功能、术后3 d对比术后炎性应激反应、记录术后3 m发生的不良事件.结果:单侧组患者骨水泥注入量、手术时间、X线照射时间均低于对照组(P<0.05);术前、术后3 m,两组患者Cobb角、椎体前缘高度、脊椎功能障碍评分比较(P>0.05);术后3 d,单侧组患者P物质、前列腺素E2、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1β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再发骨折、伤口延迟愈合、伤口感染、骨水泥渗漏发生率比较(P>0.05).结论:单侧或双侧椎弓根入路PV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效果相当,均能够有效改善腰椎功能,且安全性高,但单侧椎弓根入路PVP能够更加有效的缩短手术时间及X线照射时间,减少骨水泥注入量,减轻术后炎性应激反应.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单侧入路椎体强化术(包括经皮椎体成形术和经皮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s,OVCFs)的长期效果。方法回顾我院自2007年1月~2011年10月应用单侧入路骨水泥充填椎体强化术治疗单节段椎体压缩性骨折共148例,所有患者均为骨质疏松性压缩性骨折。其中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64例,经皮球囊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Balloon Kyphoplasty,BKP)84例。随访分三个时间节点:术后2天,术后1个月,术后2年以上。前两个时间点使用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来评估近期治疗效果,术后2年使用Barthel指数及SF-36表来评估远期效果。结果 128例患者术后1个月内有效随访,89例患者术后2年仍有效随访,59例失访,9例死亡。未发现脊髓损伤及有症状的肺动脉栓塞,术中发生骨水泥渗漏23例,总渗漏率为15.5%。所有接受椎体强化术患者术前术后VA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1)。BKP组与PVP组VAS评分及术后2年Barthel指数和SF-36表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差异(0.05)。结论单侧入路骨水泥充填椎体强化术治疗单节段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PVP以及BKP技术均可以取得很好的短期及长期临床效果,PVP和BKP的短期疗效和2年以上的长期效果之间无差异。  相似文献   

14.
<正>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是近年来脊柱外科发展的一项新的微创技术,是指在X线透视的引导下,经椎弓根放置球囊,通过球囊扩张来复位被压缩椎体,再向骨折的椎体中注入骨水泥,达到缓解疼痛、恢复椎体高度从而治愈疾病的目的。2009年10月至2011年9月我院对72例老年患者骨质疏松胸腰椎压缩性骨折共86个椎体行经单侧椎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陈旧性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的诊断和应用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的原则。方法对经MR I等明确诊断为陈旧性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且合并顽固性疼痛的患者,择期行经皮椎体成形手术治疗。结果37例患者均疼痛缓解,恢复了正常生活。本组病例随访3个月至3年6个月,其功能恢复按照以下疗效评定标准评定,优:症状和体征完全消失,恢复正常工作和生活 良:症状和体征基本消失,劳累后偶有腰痛或酸胀感,恢复正常工作和生活 可:症状和体征明显改善,遗留轻度腰痛或不适,不能从事正常工作和生活 差:症状和体征无明显改善,不能从事正常工作和生活。本组优31例(83.8%),良6例(16.2%)。结论对有轻微外伤或无明确诱因的顽固性腰痛大于2周的老年患者行站立位过屈和过伸侧位X线检查如发现骨折椎体呈"合页"状,椎体高度有明显改变,可明确陈旧性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的诊断,可以作为陈旧性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行经皮椎体成形手术的手术指征,坚定了医生为患者行经皮椎体成形术的决心。应用经皮椎体成形术可以迅速地缓解陈旧性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的顽固性疼痛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通过术后强化治疗骨质疏松,防止再骨折,保障了患者的健康,应该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单侧入路与双侧入路PKP治疗胸腰椎体压缩性骨折的早期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5年6月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共80例,按照PKP手术入路分为单侧组(A组)和双侧组(B组)。其中单侧入路组(A组)为40例总共52椎体行手术治疗,双侧入路组(B组)为40例共59例椎体行手术治疗。比较术前及术后3天和3月的VAS评分、术后Cobb角和椎体高度恢复范围,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和术中透视次数及骨水泥渗漏率。结果两组患者的性别比例、年龄和体重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5),两组患者术后3天和3月的VAS得分均显著下降(0.05),术后3天和术后3月两组之间的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5)。两组椎体前缘恢复高度、椎体中间恢复高度和Cobb角恢复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0.05)。A组手术时间显著少于B组(0.05)。A组的术中透视次数显著低于B组(0.05)。两组患者的骨水泥渗漏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5)。结论单侧和双侧入路PKP治疗胸腰椎体压缩性骨折均可明显缓解疼痛、纠正脊柱后凸畸形,单侧入路较双侧入路PKP可减少手术时间,减少放射暴露。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椎体成形术联合阿仑膦酸钠治疗老年骨折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近期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择本院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43例,所有患者均在C臂引导下行经皮椎体成形术,术后43例患者根据治疗方案不同分为对照组(n=20)和研究组(n=23),对照组采取常规使用钙剂及维生素D3抗骨质疏松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药物使用基础上加用阿仑膦酸钠抗骨质疏松治疗,疗程均为12个月。术前及术后不同随访时间点测骨密度(BMD);ELISA法检测血清骨保护素(OPG)变化情况;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估患者疼痛程度;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估活动能力,并分析骨折椎体高度及Cobb角变化情况。结果所有手术均顺利完成,术后安返病房,随访时间为13~21个月,平均16.7月。相比椎体成形术前,研究组患者术后3、6、12月较对照组BMD及OPG均有一定程度增高(0.05);经阿仑膦酸钠治疗3月后,研究组VAS评分及ODI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且后续不同随访时间点VAS评分及ODI评分均能有效维持(0.05)。相比椎体成形术前,所有患者术后椎体前缘高度、中部高度优于术前椎体高度(0.05);且治疗3月后,研究组椎体前缘高度、中部高度较优于对照组(0.05);相比对照组,研究组Cobb角明显减小(0.05)。结论椎体成形术联合阿仑酸钠治疗老年骨折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效果较为显著,术后持续使用阿仑膦酸钠治疗能一定程度增加椎骨骨密度,抑制骨保护素的降低进而防止骨破坏,可有效治疗骨质疏松及预防骨质疏松性骨折再次发生,适合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背景: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技术和经皮椎体成形技术在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方面均为有效安全的微创治疗方法,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技术在长期缓解疼痛、骨水泥渗漏发生率、恢复椎体高度、远期减小后凸角方面较经皮椎体成形技术有一定的优势,但是不能完全否认经皮椎体成形技术在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治疗中的效果。目的:对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技术,经皮椎体成形技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安全性及有效性进行全面性Meta分析。方法:计算机搜索PubMed,Web of science,Ovid medline,Embase,Cochrane central database,CNKI等数据库,搜集建库至2013年5月份发表的所有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技术、经皮椎体成形技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对照研究,2名作者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再次独立进行筛选文献,采用Cochrane协作网提供的Revman5.2(5.2.5版本)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与结论:共12个研究,1 081例患者被纳入。Meta分析结果示,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技术、经皮椎体成形技术在短期内缓解疼痛差异、短期及远期改善患者功能障碍的差异、相邻椎体骨折发生率的差异、短期内减小后凸角差异、手术所需时间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两种治疗方法在长期缓解疼痛差异、骨水泥渗漏发生率的差异、治疗后椎体高度恢复差异、治疗后远期改善后凸角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果可见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技术在长期缓解疼痛、骨水泥渗漏发生率、恢复椎体高度、远期减小后凸角方面较经皮椎体成形技术有优势,且均为安全及有效的治疗方式,因原始研究缺乏更多的高质量随机对照研究进一步论证,建议临床上慎重选择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19.
背景: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治疗椎体压缩性骨折疗效显著,具有创伤小、出血与并发症少、术后恢复快、大部分老年患者可以耐受等特点,但其只是一种治疗手段,并不能有效预防老年患者术后再次发生椎体压缩性骨折。目的:评估经皮椎体后凸成形联合抗骨质疏松药物治疗急性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纳入急性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137例(198个治疗椎体),其中女111例,男26例,年龄(75.55±6.96)岁,行椎体内注射聚甲基丙烯酸甲酯骨水泥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治疗,治疗后连续3个月服用抗骨质疏松药物。治疗前、治疗后1周、治疗后3个月检查目测类比评分、骨折椎体高度恢复率、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Cobb角,同时记录并发症发生率及椎体压缩性骨折再发生率。结果与结论:所有患者治疗后1周、治疗后3个月的目测类比评分、骨折椎体高度恢复率、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Cobb角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01)。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0.7%,3个月随访期间未再发生椎体压缩性骨折。表明经皮椎体后凸成形联合抗骨质疏松药物可有效治疗急性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  相似文献   

20.
【摘 要】 目的:探讨术前磁共振成像(MRI)对经皮椎体强化术(PVA)中骨水泥渗漏风险的预测价值。 方法:选择广东省中医院珠海医院2016年5月~2018年5月收治的60例(共88个手术椎体)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均行PVA术。术前行MRI检查,术后行DR进行复查。计算骨水泥渗漏发生率,比较临床因素[包括不同性别、不同年龄(≤70岁、>70岁)、手术方式[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椎体部位(胸椎、胸腰段、腰椎)、骨水泥注入量[(≤4 mL、>4 mL)]及MRI征象(包括终板损伤、达终板骨折线、椎间盘损伤、椎体裂隙)对骨水泥渗漏发生率的影响。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MRI征象对骨水泥椎间盘渗漏的预测价值。 结果:性别、年龄、椎体部位及骨水泥注入量对骨水泥渗漏发生率的影响无统计学差异(P>0.05);PKP的骨水泥渗漏发生率为26.67%(16/60),低于PVP的50%(14/2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MRI检查显示椎体终板损伤、椎体裂隙、椎间盘损伤、达终板骨折线的骨水泥渗漏发生率分别为27.40%、57.89%、30.30%、54.55%,高于无上述征象椎体的14.73%、27.54%、15.22%、27.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合并上述任意两种MRI征象、任意3种MRI征象、任意4种MRI征象患者的骨水泥渗漏发生率分别高达43.59%、56.00%、100%。同时合并任意两种MRI征象预测骨水泥渗漏的敏感度与特异度分别为0.818、0.553;同时合并任意3种MRI征象预测骨水泥渗漏的敏感度与特异度分别为0.727、0.763;同时合并4种MRI征象预测骨水泥渗漏的敏感度与特异度分别为0.727、1.000。 结论:PKP术后的骨水泥渗漏风险低于PVP,推荐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采取PKP术。另外,术前可行MRI检查,通过患者MRI征象对骨水泥渗漏风险进行预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