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探讨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在胃食管反流病(GERD)发病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心血管反射检测自主神经的功能状态;根据自主神经功能评价结果,进一步分析自主神经受累程度与食管动力、反流性食管炎的程度及反流症状之间的关系。结果①GERD患者中自主神经功能异常者达59.5%,尤以副交感神经受累为著;②GERD患者中自主神经功能正常组反流症状积分明显低于异常组(P<0.05),自主神经受累的程度与反流症状积分呈显著的正相关(r=0.54,P<0.05);③GERD患者中自主神经异常组食管远端有效收缩率及传导速度明显低于正常组(P<0.05)。结论GERD患者存在明显的自主神经功能异常,而且自主神经功能状态与食管远端的清除能力和反流症状有关,提示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在GERD发病中起着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胃功能三项指标及其联合分析对胃食管反流病的诊断和预警价值.方法 选取2019年7月至2019年10月在火箭军特色医学中心收治的具有胃食管反流症状且经临床诊断确诊的患者60例为实验A组,具有胃食管反流症状但经临床诊断检查排除确诊的患者65例为实验B组,同时选取健康体检者60例为对照组.比较3组血清PGI、PGII、G-17水平.建立ROC曲线分别评估PGI、PGII、G-17三项指标及其联合分析对胃食管反流病的诊断价值及预警价值.结果 两个实验组PGI、PGII、G-17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两个实验组PGI、PGII、G-17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OC曲线分析显示,PGI、PGII和G-17指标对于胃食管反流病具有诊断及预警价值.指标联合分析显示,PGI和PGII联合、PGI和G-17联合、PGII和G-17联合以及三项指标联合对于胃食管反流病亦具有较好的诊断及预警价值.结论 将PGI和G-17指标联合分析,对于胃食管反流病的诊断和预警具有较好的效果,可以在胃食管反流病筛查中推广应用,为临床诊断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目的:察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治疗伴小肠细菌过度生长(SIBO)阳性反流性食管炎(RE)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72例伴SIBO阳性RE患者(2019年8月~2020年12月),根据治疗方案不同分为对照组(36例)、观察组(36例).两组均给予常规治疗,对照组采用奥美拉唑肠溶片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治疗.比较分析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及治疗3个月后胃食管反流病问卷评分(GerdQ评分)、食管远端收缩积分(DCI积分)、肠道菌群变化(双歧杆菌、肠杆菌、肠球菌)、炎性因子水平[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8(IL-8)、白细胞介素-10(IL-10).结果:两组治疗后总有效率比较,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GerdQ评分低于对照组,DCI积分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双歧杆菌数量高于对照组,肠杆菌、肠球菌数量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IL-6、IL-8水平均低于对照组,IL-10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治疗伴SIBO阳性RE患者疗效确切,可有效减轻机体炎症反应,改善肠道菌群环境,增强患者食管收缩功能,促进病情改善.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消化内科门诊胃食管反流病的采用药物联合使用的临床效果。方法胃食管反流病64例依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两组-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2例,对照组单独应用莫沙必利治疗,在此基础上治疗组加用磷酸铝凝胶口服治疗。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的临床有效率分别为93.8和78.1%,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头晕、口干、腹泻等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症处理后都好转(P<0.05)。结论消化内科门诊胃食管反流病采用莫沙必利结合磷酸铝凝胶口服治疗能提高治疗疗效,安全性好,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奥美拉唑联合盐酸依托必利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120例胃食管反流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60例,采用奥美拉唑加盐酸依托必利治疗;对照组60例采用奥美拉唑治疗,8周后评价临床症状改善情况.结果 治疗8周后,治疗组及对照组患者临床症状改善率分别为86.7%和70%,胃镜检查结果改善率分别为98.3%和88.3%,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奥美拉唑联合盐酸依托必利治疗胃食管反流病能达到理想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埃索美拉唑联合莫沙必利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2012年6月~2013年8月本院接受治疗的120例胃食管反流病患者,按照随机分配的原则,将这120例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60例患者,对对照组患者采用埃索美拉唑进行治疗,对观察组患者在采用埃索美拉唑的基础上联合莫沙必利进行治疗,治疗结束后,对两组患者治疗的疗效进行比较。结果通过治疗后,观察组患者采用埃索美拉唑联合莫沙必利治疗后的总疗效达到了95%,而对照组采用埃索美拉唑治疗后的总疗效只有75%,两组患者治疗后的总疗效相比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埃索美拉唑联合莫沙必利治疗胃食管反流病取得了不错的疗效,有效的促进了患者的健康,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以及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食管运动功能对胃食管反流病患者食管黏膜损伤的影响. 方法12例正常人,100例有胃食管反流病典型症状患者,根据内镜检查结果,按洛杉矶内镜下食管炎的分级标准分三组:NERD组27例,LA-A、B组30例,LA-C、D组43例,所有患者均接受食管测压检查.测定下食管括约肌静息压(LESP),以湿咽成功率、食管远端收缩波幅和食管蠕动的传导速度作为食管体部运动功能的指标.  相似文献   

8.
郑庆芬  贺新禹 《医学信息》2010,23(13):2136-2137
目的探讨奥美拉唑联合盐酸依托必利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0例胃食管反流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60例,采用奥美拉唑加盐酸依托必利治疗;对照组60例采用奥美拉唑治疗,8周后评价临床症状改善情况。结果治疗8周后,治疗组及对照组患者临床症状改善率分别为86.7%和70%,胃镜检查结果改善率分别为98.3%和88.3%,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奥美拉唑联合盐酸依托必利治疗胃食管反流病能达到理想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管状胃宽度与食管癌术后抗胃食管反流的相关性,为临床食管癌患者手术方式的选择提供参考。方法选择2015年1月至10月在我院接受食管癌根治术联合管状胃重建胃食管治疗的60例患者,根据术中管状胃的吻合途径(颈部吻合、胸腔吻合)及管状胃不同宽度(≥3 cm、3 cm)进行分组,分别为:颈部吻合+≥3 cm组(14例)、颈部吻合+3 cm组(15例)、胸腔吻合+≥3 cm组(15例)与胸腔吻合+3 cm组(16例)。所有患者均于术后第11天开始行24 h食管p H监测,连续监测3 d,指标包括:反流次数、p H4的累积时间,收集患者术后出现临床症状(烧心、胸痛、咽部异物感、咳嗽、哮喘等)的次数及出现临床症状的时间,所有患者均于术后第14天行内镜检查,观察患者食管黏膜并进行病理组织学胃黏膜炎症分级。将所有出现反流症状患者的管状胃宽度和食管黏膜炎症分级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4组患者出现反流症状的次数、反流临床症状发生率、p H4的累积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颈部吻合+3 cm组患者出现反流症状的次数、p H4的累积时间、患者反流临床症状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其他3组(P0.05),不同组间内镜下食管黏膜病理组织学炎症分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颈部吻合+3 cm组患者食管黏膜炎症分级最轻。出现反流症状患者的管状胃宽度和食管黏膜炎症分级呈线性相关,管状胃宽度增加,食管黏膜炎症分级越严重,反流症状的次数、p H4的累积时间越高。结论食管癌术后采用管状胃重建胃食管,胃食管的宽度对患者术后出现胃食管反流密切相关,术中因为患者个体原因无法将管状胃宽度控制到合适范围时,应加强患者反流相关指标监测,便于及早采取措施防治胃食管反流,提高患者预后质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十二指肠胃食管反流和胃食管反流致反流性食管炎的严重程度. 方法 SD雄性大鼠24只,随机分为3组.A组(n=8)胃食管反流组,采用结扎幽门+贲门肌切开术制备反流性食管炎动物模型;B组(n=8)十二指肠胃食管反流组,采用结扎近段空肠+贲门肌切开术制备反流性食管炎动物模型;C组(n=8)假手术对照组.术后2 4h分别测定食管下段pH值及观察食管炎程度,并进行肉眼及镜下食管炎评分.结果 A、B组食管下段pH值分别为2.43±0.17和4.06±0.20,明显低于C 组(5.89±0.19,P<0.01);A组与B组比较,食管下段pH值差异有显著性(P<0 .01);A、B组肉眼及镜下食管炎指数分别为2.13±0.35,2.37±0.52及2.13±0.35 ,2.25±0.46,明显高于C组(0.25±0.46,0.25±0.46,P<0.01),而A组与B 组的肉眼及镜下食管炎指数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十二指肠胃食管反流和胃食管反流均可致程度相当的反流性食管炎.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围手术期贲门癌与十二指肠胃食管反流的关系及作用。方法对22例贲门癌患者进行了围手术期胃食管24 h监测pH值和十二指肠胃反流积分的测定。结果贲门癌患者手术前后各项监测指标均高于正常,十二指肠胃反流积分亦增高,术后监测指标明显高于术前。结论贲门癌患者手术前后存在病理性十二指肠胃食管反流,其反流液不是单纯的酸性胃液,还含有十二指肠胃反流的碱性液体,对胃食管粘膜有更强的破坏力。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不同类型胃术后患者食管内酸及胆汁反流情况.方法胃术后患者57例,按手术方式不同分为4组,A组为近端胃大部切除术后食管残胃吻合患者,共15例,B组为远端胃大部切除术后Billroth Ⅰ型吻合患者,共9例 ,C组为无端胃大部切除术后Billroth Ⅱ型吻合患者,共24例,D组为全胃切除术后食管空肠RouX-enY吻合患者共9例;正常对照组20例,男性14例,女性6例,年龄21~68岁,平均( 43.1±12.4)岁,均无胃食管反流症状,内镜证实无食管下段炎症,并排除消化道及严重全身器质性疾病.食管内pH及胆汁监测前分别对A、B、C、D 4组患者根据烧心、反酸、胸痛、呕吐胆汁每一症状不同程度进行症状评定及记分,计算出总积分.用Digitrapper MKⅢ型便携式pH监测仪及Bilitec 2000便携式胆汁监测仪(瑞典Medtronic Synectics公司)行食管内24h pH及胆汁监测.结果胃不同类型手术组患者D组症状积分高于A、B、C 3组(P值分别<0 .05,0.05,0.01),而其食管内酸及胆汁反流指标并不高于A、B、C 3组,提示全胃切除术后的不适症状与食管内的酸及胆汁反流无关.食管内pH监测发现A、B、D 3组反流时间%并不高于对照组(P>值0.05),C组酸反流时间%则明显高于对照组及A、B、D 3组(P 值<0.01,0.05,0.01,0.01),而后3组之间无差异.食管内胆汁反流监测发现A、C 两组胆汁反流指标较对照组明显增高(P值均<0.01),B、D两组较对照组无差异,各手术组之间比较,食管内胆汁反流次数A组>B、D两组,C组>D组,反流大于5min次数A、C两组>B、D两组,最长反流时间、反流时间百分比A组>B、C、D 3组,B、C、D 3组间差别不显著,总体分析,食管内胆汁反流A、C两组>B、D两组.结论同步动态监测食管pH值及胆汁变化对不同类型胃手术患者有重要意义 .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雷贝拉唑联合西比利治疗胃食管反流病(GERD)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90例胃食管反流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观察组采用雷贝拉唑联合西沙比利治疗,对照组采用雷尼春替丁联合西沙比利治疗,治疗8w后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联合用药临床改善总有效率为95.6%,胃镜下胃食管炎愈合情况总有效率为97.8%;对照组的临床改善总有效率为82.2%,胃镜下食管炎愈合总有效率为75.6%,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雷贝拉唑联合西沙比利治疗胃食管反流病效果满意,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中医证型辩证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将110例胃食管反流病患者分为两组,每组5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西药进行治疗,观察组采用中医证型辩证进行治疗,治疗2个月后,比较两组临床疗效以及复发率。结果比较两组总有效率以及复发率,发现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中医证型辩证治疗胃食管反流病,具有调节脾胃以及降逆和胃等作用,能够明显提高患者的预后质量,缓解患者痛苦,加速患者身体康复,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反流性食管炎患者食管测压及pH监测值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为探讨反流性食管炎发病机制及其与胃食管反流的关系。 采用食管测压法和24h食管pH监测对68例反流性食管炎患者和30例健康志愿者进行了食管功能检测。结果显示食管炎患者食管下括约肌压力(LESP)减低(P<0.05)、食管蠕动波幅(PA)减低(P<0.01) 、食管蠕动波传导速度(PV)减慢(P<0.05) ;24h食管pH<4的百分比 、酸反流次数和>5 min的酸反流次数明显增加(均P<0.01), Ⅰ期与Ⅱ期食管炎相比食管动力参数无差异, 而在24h食管 pH监测方面显示Ⅱ期食管炎患者在酸反流次数及>min反流次数、最长反流时间、pH<4时间百分比方面均较Ⅰ期食管炎患者有明显增加。提示反流性食管炎发病机制与胃食管反流明显相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比腹腔镜Toupet和Nissen胃底折叠术治疗难治性胃食管反流病(r GERD)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2月至2019年1月陆军军医大学第三附属医院胸外科收治的74例进行腹腔镜胃底折叠术的r GERD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44例患者行Toupet胃底折叠术(Toupet组),30例患者行Nissen胃底折叠术(Nissen组)。比较2组患者术前与术后高分辨率食管测压、24 h监测p H、GERD-Q量表评分及围术期恢复情况。结果 2组患者均无死亡及重大并发症,术后患者反流症状较术前均明显缓解,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2组患者术后De Meester评分、食管下括约肌压力(LESP)、完整松弛压力(IRP)、食管远端收缩积分平均值(DCI)、总反流次数、GERD-Q量表评分较术前均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2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禁食时间、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 Toupet组术后出现吞咽困难2例(4. 5%),Nissen组出现吞咽困难7例(23. 3%),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腹腔镜Toupet和Nissen胃底折叠术都是治疗r GERD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但Toupet术式术后吞咽困难发生率低于Nissen术式。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究行为方式的改善对胃食管反流病的治疗作用。方法入选102例胃食管反流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51例)予以常规药物治疗,研究组(51例)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行为方式的干预。治疗8周后,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相关临床资料。结果治疗8周后,研究组患者在反酸、胸骨后疼痛、烧心、食管反流、嗳气、吞咽不适等症状方面有显著的改善(P〈0.05),内镜下分级情况也有显著的改善,并且与对照组相比较,效果更明显(P〈0.05)。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78.53%,研究组的总有效率为94.12%,两组之间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行为方式的改善对胃食管反流病具有显著的治疗效果,既经济又简单易行。  相似文献   

18.
目的采用食管24h pH、LES以及食管体部蠕动和X线钡餐透视下动态观察食管运动的方法,探讨滑动型食管裂孔疝(HH)伴反流性食管炎(RE)和单纯反流性食管炎患者的食管动力学改变.方法胃镜或上消化道钡餐确诊GERD患者62例,分为RE组32例和HH组30例, 在X线透视下观察食管形态学、蠕动以及反流与廓清方式,并注意与其他胃肠疾病的关系, 同时监测食管24h pH和下食管括约肌(LES)压力及其松弛度,以及干、湿咽时食管蠕动的情况.同时与单纯反流性食管炎患者进行比较研究.结果 30例HH患者X线透视下均有食管黏膜增粗,头高脚低位下伴有食管钡剂反流现象,反流以抽吸型为主(80%),廓清以被动廓清为主,占36.67%.LES静息压力为(15 .96±8.63)kPa,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24h食管pH监测中总的卧位和立位反流时间百分比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LES的长度各组间无明显差异.松弛率为33 .33%,食管体部蠕动频率、波幅均较对照组低,间期明显延长.顺行性蠕动百分比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结论 HH患者以抽吸型反流和被动廓清为主.LES静息压降低,食管蠕动间期延长,频率减慢,幅度降低,与单纯性反流性食管炎相比,程度加重,支持HH可能是长期RE 的结果,RE在HH发病中起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胃食管反流病与睡眠呼吸暂停的相互关系.方法 369例成年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患者,其中具有明显胃食管反流症状者 114例,男101例,女13例,平均年龄56.5岁.对伴及不伴反流症状2组的症状积分、睡眠呼吸紊乱指数(AHI)及体重身高指数(BMI)进行比较.结果具胃食管反流症状者的上述3项指标均明显高于无症状者.结论胃食管反流与睡眠呼吸暂停有密切关系.同时具有上述两种症状者的症状积分及呼吸紊乱指数明显较只有睡眠呼吸暂停者为高.  相似文献   

20.
目的 了解食管运动功能对胃食管反流病患者食管黏膜损伤的影响。方法  12例正常人 ,10 0例有胃食管反流病典型症状患者 ,根据内镜检查结果 ,按洛杉矶内镜下食管炎的分级标准分三组 :NERD组 2 7例 ,LA -A、B组 30例 ,LA -C、D组 4 3例 ,所有患者均接受食管测压检查。测定下食管括约肌静息压 (LESP) ,以湿咽成功率、食管远端收缩波幅和食管蠕动的传导速度作为食管体部运动功能的指标。结果 食管黏膜损伤的严重程度与LESP低压明显相关 ,LA -C、D组的LESP明显低于正常组 (P<0 0 5 ) ,而其他两组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食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