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
3.
以猪作为动物模型,对带真皮下血管网超薄皮瓣的血运重建规律进行了探讨。以超薄皮瓣为实验组,保留真皮下血管网皮片为对照组,按自身配对原则随机分为6个组。通过荧光素显色,透明标本,组织学,明胶墨汁灌注过程中超薄皮瓣的染色情况等观察,发现超薄皮瓣的再血管化发生在术后第5天,至第7天新生血管通过塑形趋于成熟。它既发生在皮瓣与受床之间,又发生在皮瓣与创缘之间,而且由皮瓣成活部分远端渐至近端。  相似文献   

4.
将超薄皮瓣设计在猪的腹部,按术后不同时间分成6个组。通过观察其色泽、肿胀、成活情况以及血流量测定,对超薄皮瓣的血流病理生理学进行了讨论。实验结果表明:①术后1天皮瓣处于“休克状态”,术后3天其血流量开始代偿性增加,5~7天达高峰,随后逐渐下降接近正常水平。②超薄皮瓣蒂部血流的有效供应范围是长:宽为1.5~2:1.  相似文献   

5.
6.
带蒂真皮下血管网超薄皮瓣在手部皮肤缺损中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相似文献   

7.
真皮下血管网薄皮瓣血运重建方式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目的 探讨真皮下血管网薄皮瓣的成活机理。方法 分别在3组家兔背部形成真皮下血管网薄皮瓣、真皮下血管网皮片、传统随意皮瓣。运用组织透明技术,观察3组动物术后1~7d、14d血管构筑变化的差异。结果 真皮下血管网薄皮瓣段存在一血管增生快速密集区-“中介蒂”,其血运重建过程明显早于传统随意皮瓣、真皮下血管网皮片。结论 本研究证实了“中介蒂”的存在,且这是真皮下血管网薄皮瓣可早期断蒂、有一定限度超长成活的  相似文献   

8.
9.
真皮下血管网皮瓣成活长度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真皮下血管网皮瓣成活长度的实验研究陈伯华,司徒朴,徐达传,熊明根,肖能坎自Ponten(1981)提出了筋膜皮瓣以来,该皮瓣已广为应用,其长宽比例已突破了3:1。颜玲等(1993)研究指出,筋膜皮瓣的长宽比例在猪模型中可达到1.7~2:1。司徒朴(1...  相似文献   

10.
真皮下血管网随意型薄皮瓣血运重建的实验观察及临床应用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以猪为实验动物,对真皮下血管网随意型薄皮瓣的血运来源,蒂的作用,加压包扎的重要性,及其与真皮下血管网皮片的异同等做了观察。结果表明此型皮瓣实为随意型皮瓣和真皮下血管网皮片的联合体。其血供源于蒂部长宽比例1~1.5:1范围的皮瓣成活,而皮瓣其余部分的成活则需靠受区创缘及基底的血供,与真皮下血管网皮片的成活无异,加压包扎是保证其血运重建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1.
扩张超薄皮瓣的血液循环变化规律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为了探索扩张超薄皮瓣的血液循环变化规律,对17例耳廓缺损畸形患者,在耳区皮肤的真皮下血管网深层埋置扩张器,对皮肤进行预扩张,观察扩张的薄皮肤血运变化有一定规律性:当扩张容量过多时,局部皮肤变苍白,或出现青紫,皮肤表面血管呈瘀血性网状扩张等。只要能注意操作的要点,扩张皮肤均能顺利渡过血循环障碍。17例应用扩张后的超薄皮瓣作耳廓成形术,成功14例,失败3例。  相似文献   

12.
目的采用血管造影量化相邻血管交通吻合程度,为皮瓣血管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健康小型猪5头,体长100~115cm,体重25~35kg。一侧腹壁于旋髂深动脉与腹壁上动脉穿支交界区域肉膜下埋植300ml扩张器1枚,每周1次扩张注水,每次30~40ml,扩张2个月(扩张组);另一侧腹壁不作任何处理(非扩张组)。于双侧腹壁设计以旋髂深血管为蒂、20cm×20cm轴型皮瓣10个,并分别携带双侧腹直肌及腹壁上动、静脉。将动物颈总动脉放血处死,颈动脉灌注明胶-氧化铅混悬液后,动物尸体冻存24h,断蒂取下皮瓣,摄皮瓣动脉X线影像。在该图像上于旋髂深动脉和腹壁上动脉大致的交通部位设计等距的3条平行线垂直于2条血管的长轴方向,总宽度以能覆盖所有交通支为佳,计数平行线和这一区域内血管支的切割次数,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扩张组平行线与交界区动脉切割次数为81.20±10.33,非扩张组为22.40±5.41,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设计测量血管交通支的方法简便易行,能真实反映血管交通支的改变,并可用于其他相关实验和临床研究。  相似文献   

13.
薄型皮瓣修复手部外伤后软组织缺损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手部软组织缺损,由于功能及外形的特殊性需要薄型皮瓣修复。1992年以来,采用8种薄型皮瓣修复手部软组织缺损37例,其中腹壁下皮瓣8例,脐旁皮瓣8例,肋间皮瓣5例,旋髂浅动脉皮瓣4例,胸三角皮瓣4例,锁骨下皮瓣3例,胸肩峰皮瓣3例,大鱼际皮瓣2例。术后皮瓣全部成活,均获得满意功能及外形。介绍了薄型皮瓣的特点,与传统带蒂皮瓣和真皮下血管网皮瓣相比,具有手术难度低、操作简便及成功率高等优点。讨论了各种皮瓣的选择原则,并提出了薄型皮瓣修复手部软组织缺损尚需进一步研究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用脐胸皮瓣修复前臂创面9例的临床经验。皮瓣面积最大为8.5×28cm,最小为7×16cm,全部成活,效果良好。认为应用脐胸皮瓣带蒂转移修复前臂创面有以下优点:①肢体贴胸固定时位置比较舒服。②皮瓣切取面积大。③供瓣区多能直接缝合,且位置比较隐蔽,对受区功能无影响。  相似文献   

15.
邻近非主干血管蒂皮瓣移位修复足跟部皮肤缺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足跟部皮肤缺损皮瓣修复的优化选择及临床效果. 方法 2000年2月~2004年4月,应用4种邻近非主干血管蒂皮瓣移位修复足跟部皮肤缺损30例,其中男19例,女11例,年龄8~65岁.致伤原因:车轮绞伤19例,重物压伤5例,电锯伤3例,骨髓炎2例,足跟部鳞状细胞癌1例.皮肤缺损6.0 cm×5.5 cm~16.5 cm×11.0 cm者14例,均合并足后跟或足底皮肤缺损,采用腓肠神经营养血管远端蒂皮瓣及隐神经营养血管远端蒂皮瓣修复,皮瓣切取范围6.0 cm×5.0 cm~18.0 cm×12.0 cm;皮肤缺损2.5 cm×2.0 cm~5.5 cm×4.5 cm者16例,采用足外侧皮瓣及足底内侧皮瓣修复,皮瓣切取范围4.0 cm×3.0 cm~8.0 cm×7.0 cm.供区采用全厚或中厚皮片移植覆盖. 结果术后皮瓣均成活.获随访6~12个月,皮瓣外观良好,无破溃,2例出现胼胝.皮瓣痛觉或触觉部分或完全恢复,两点辨别觉恢复至1.0~3.2 cm.供区外观恢复良好. 结论采用邻近非主干血管蒂皮瓣移位修复足跟部皮肤缺损,具有切取简便、损伤少、不影响患肢血供、可选择性高和可操作性强等优点,是足跟皮肤缺损修复的一种较好选择.  相似文献   

16.
筋膜皮瓣及筋膜瓣在整形美容手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筋膜皮瓣、筋膜瓣修复头面及功能部位的深度烧伤、瘢痕孪缩、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及优越性,方法 在烧伤早期、急诊外伤、瘢痕挛缩畸形等整复治疗中应用筋膜皮瓣及筋膜瓣54例。通过随诊观察外形及功能恢复情况,评定临床疗效,与其它修复方法比较,总结其优缺点。结果54例病人经术后1年~3年随访观察,皮瓣色泽正常,柔韧性、延展性好,功能恢复满意,外形美观。结论 筋膜皮瓣具有血供丰富、抗感染力强、组织  相似文献   

17.
随意超薄皮瓣的超薄层次及长宽比例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用12只体重25~30kg的家猪为实验动物,对随意超薄皮瓣的超薄层次、长宽比例及断蒂时间与传统随意型皮瓣移植后作对比研究。结果表明,传统随意皮瓣成活的长宽比为2:1;皮瓣超薄至在真皮下血管网的下方保留2~3mm脂肪及在真皮下血管网的下方保留1/3浅筋膜,这二种超薄层次的皮瓣成活的长宽比例均为2.5:1,并可提前到术后6天断蒂。  相似文献   

18.
窄蒂肋间穿支型薄皮瓣在手背创面修复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介绍一种以肋间动脉皮肤穿支为营养血管的、主要用于修复手背皮肤缺损的薄皮瓣。手术方法是以第4~9肋间血管外侧皮穿支为蒂,蒂部长和宽均为3~5cm,瓣部长宽均可达15cm,远端2/3修薄。术后第7~10天断蒂。应用此窄蒂皮瓣修复15例16只手背创面,皮瓣全部成活。随访6个月~2年,手功能恢复良好。由于手术不需分离肋间主干血管,其操作远较以往报道的岛状或游离肋间血管皮瓣简便和安全,为修复手背创面的理想皮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