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伴空肠转移恶性嗜铬细胞瘤的临床病理特点,提高鉴别诊断良恶性嗜铬细胞瘤的水平.方法:观察1例伴空肠转移恶性嗜铬细胞瘤的临床病理,结合免疫组化染色及电镜结果,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于行右肾上腺肿瘤切除术半年后发现空肠、肝脏及左锁骨上淋巴结转移,初诊9个月后患者死亡.肉眼观:肾上腺肿瘤大小7 cm×5 cm×3 cm,空肠黏膜下肿块大小9 cm×6 cm×6 cm.镜检:瘤组织呈弥漫性、实性、巢状结构,血窦丰富,核分裂计数>3个/10 HPF,伴有融合性坏死,见肿瘤侵犯血管、包膜及肾上腺皮质,空肠肠系膜淋巴结见转移.免疫组化均表达CgA、Syn及NSE,S-100散在阳性.超微结构见高电子密度的神经内分泌颗粒.结论:肾上腺恶性嗜铬细胞瘤转移至空肠极罕见,对恶性嗜铬细胞瘤的诊断应结合临床、手术及病理. 相似文献
2.
3.
1 临床资料
患者,女,46岁,主因阵发性高血压1年余入院.患者1年前患高血压,血压在180-140/110-90 mmHg之间波动,一直在当地医院按原发性高血压治疗.1月前开始出现阵发性头痛,并心悸和大汗淋漓,血压最高达220/130 mmHg,排尿时尤其明显,口服一般降压药物不能控制,急来我院就诊,以"高血压"收住. 相似文献
4.
膀胱恶性嗜铬细胞瘤一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患者 ,男性 ,3 4岁。因“阵发性头痛1年伴排便不畅 2个月”于 2 0 0 0年 5月至我院门诊 ,当时测血压 13 5 /80mmHg ,直肠指检 (DRE)发现直肠前方5cm× 5cm大小的质中肿块 ,与前列腺有较为明确的分界线 ,直肠粘膜平整。当晚诉头痛、视物模糊 ,且有呕吐及面色苍白 ,测血压为 2 0 5 /12 0mmHg ,急予硝酸甘油、立其丁控制。后测 2 4h尿VMA为 19.3~ 2 1.7ng ,CT示“膀胱后壁 6cm× 5cm肿块 ,腹膜后及盆腔未见其他可疑肿块”。在充分扩容后在 2 0 0 0年 7月 10日于全麻下行膀胱部分切除加右侧输尿管管口移植术 ,术中…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膀胱嗜铬细胞瘤的诊治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安庆市立医院泌尿外科2014年11月诊治的1例膀胱嗜铬细胞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患者因"体检镜下血尿1月余"入院,泌尿系B超、盆腔CT及MRI示膀胱前顶壁占位灶.于全麻下行膀胱肿瘤电切术,电切除部分肿物时,血压急剧升高至225/114 mmHg,考虑为嗜铬细胞瘤,改行膀胱部分切除;肿物切除时,患者术中血压一度下降至90/60 mmHg.术中、术后按嗜铬细胞瘤处理,痊愈出院.手术标本经病理及免疫组化证实为膀胱嗜铬细胞瘤.随访30个月,患者血压正常.结论 膀胱嗜铬细胞瘤临床罕见,典型症状为血尿、排尿时头晕、心慌、血压升高,甚至晕厥,可借助B超、CT、MRI定位诊断,手术切除是首选治疗方法,术后应密切随访. 相似文献
6.
7.
目的:探讨膀胱恶性嗜铬细胞瘤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3例膀胱恶性嗜铬细胞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并结合相关文献综合分析讨论本病的临床特点、诊断和治疗方法。结果:3例患者起病均有排尿时一过性血压升高症状,B超、CT扫描和膀胱镜检查可见膀胱占位性病变。膀胱肿瘤TNM分期,3例患者分别为T2aN0M0、T2aN0M0、T2bN0M0;3例患者均行膀胱部分切除术,术后病理检查示膀胱恶性嗜铬细胞瘤。随访12~120个月,平均随访3年。1例随访6年后因肺部转移而死亡:2例于术后2、3年因广泛盆腔淋巴结浸润又行盆腔淋巴结清扫术,术后恢复顺利,随访无其他不适。结论:膀胱恶性嗜铬细胞瘤需经膀胱镜检查及术后病理确诊,TNM分期在Tis、T1、T2期的肿瘤行膀胱部分切除术,分期在T3期以上或位置在膀胱颈口附近,则行根治性膀胱全切除术+盆腔淋巴结清扫术。 相似文献
8.
Heparanase-1在恶性嗜铬细胞瘤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ZHU Yu 吴瑜璇 SHEN Zhoujun 袁菲 ZHANG Jun 芮文斌 ZHANG Congyu 计骏 ZHAO Juping 孙福康 ZHOU Wenlong 谢欣 JIN Xiaolong 宁光 《临床泌尿外科杂志》2008,24(6)
目的:探讨类肝素酶(Heparanase)成为一种预判肾上腺恶性嗜铬细胞瘤指标的可能性.方法:选取经手术治疗且具有完整的临床、病理和随访资料的肾上腺嗜铬细胞瘤患者的存档石蜡标本27例,其中良性嗜铬细胞瘤10例(良性组),恶性嗜铬细胞瘤17例(恶性组).另取5例因良性肾疾患行肾切除时获取的同侧正常肾上腺组织作为对照组.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良、恶性嗜铬细胞瘤及正常肾上腺髓质组织中Heparanase-1的表达情况.结果:Heparanas-l在肾上腺恶性嗜铬细胞瘤中表达最高(76.5%),在肾上腺良性嗜铬细胞瘤中表达较低(30.0%),在正常肾上腺髓质组织中无表达,恶性组与良性组及恶性组与正常组之间Heparanase-1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eparanase-1有望成为预判肾上腺恶性嗜铬细胞瘤的一种指标. 相似文献
9.
10.
陈超 《国际泌尿系统杂志》2013,33(4):536-539
恶性嗜铬细胞瘤是较少见肿瘤,早期诊断极困难.而对良、恶性嗜铬细胞瘤治疗策略的选取截然不同,故早期诊断恶性嗜铬细胞瘤及评估嗜铬细胞瘤的恶性潜能极其重要.本文就当前恶性嗜铬细胞瘤分子生物学及影像学研究综述其诊断进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类肝素酶(Heparanase)成为一种预判肾上腺恶性嗜铬细胞瘤指标的可能性。方法:选取经手术治疗且具有完整的临床、病理和随访资料的肾上腺嗜铬细胞瘤患者的存档石蜡标本27例,其中良性嗜铬细胞瘤10例(良性组),恶性嗜铬细胞瘤17例(恶性组)。另取5例因良性肾疾患行肾切除时获取的同侧正常肾上腺组织作为对照组。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良、恶性嗜铬细胞瘤及正常肾上腺髓质组织中Heparanase-1的表达情况。结果:Heparanase-1在肾上腺恶性嗜铬细胞瘤中表达最高(76.5%),在肾上腺良性嗜铬细胞瘤中表达较低(30.0%),在正常肾上腺髓质组织中无表达,恶性组与良性组及恶性组与正常组之间Heparanase-1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eparanase-1有望成为预判肾上腺恶性嗜铬细胞瘤的一种指标。 相似文献
12.
马贵 《国际泌尿系统杂志》2010,30(6)
近年来,不同国家的研究小组运用遗传学及分子生物学的方法对恶性嗜铬细胞瘤的遗传背景和发生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生物因子及路径进行了研究,如PDH基因突变、VHL基因突变及其他的一些基因及分子标记物,如VEGFs、HSP90、TERT等,并且指出其中的一些可能作为潜在的分子靶标,并针对这些靶标尝试了一些新的治疗方法.本文仅对近几年来在遗传学及分子生物学方面对恶性嗜铬细胞瘤的分子靶标及治疗所取得的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3.
14.
产妇,32岁,于孕34周入院,为双胎妊娠。产妇孕29周时发现高血压,140/90 mm Hg,经降压药治疗,效果不明显。入院后根据病史考虑为妊娠合并嗜铬细胞瘤,查血去甲肾上腺素浓度为36785 ng/L[正常值为(195±166)ng/L],肾上腺素浓度为141 ng/L[正常值为(58±47)ng/L],多巴胺浓度为668 ng/L[正常值为(44±48)ng/L],均明显高于正常值。尿香革扁桃酸(VMA)为440 ng/L(正常值为24.9~70.2 ng/L),也 相似文献
15.
马贵 《国际泌尿系统杂志》2010,30(4):776-780
近年来,不同国家的研究小组运用遗传学及分子生物学的方法对恶性嗜铬细胞瘤的遗传背景和发生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生物因子及路径进行了研究,如PDH基因突变、VHL基因突变及其他的一些基因及分子标记物,如VEGFs、HSP90、TERT等,并且指出其中的一些可能作为潜在的分子靶标,并针对这些靶标尝试了一些新的治疗方法.本文仅对近几年来在遗传学及分子生物学方面对恶性嗜铬细胞瘤的分子靶标及治疗所取得的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6.
患者,女,2 8岁。因血压增高伴排尿时头晕、头疼、心悸4年入院,无尿频、尿急、尿痛和肉眼血尿。体检:血压1 85 /1 30mmHg( 1mmHg =0 .1 33kPa) ,脉搏90次/min ,无满月脸、向心性肥胖。触压膀胱区后血压明显升高。余无阳性体征。B超示:膀胱左侧壁可见一6.9cm×4.9cm回声团块,双侧肾上腺未见异常。2 4h尿3 甲氧4 羟基杏仁酸(VMA) 1 9.36mg/2 4h。诊断为膀胱嗜铬细胞瘤。术前准备:口服酚苄明1 0mg ,3次/d ,2周;心得安1 0mg ,3次/d ,1周。血压稳定在1 2 0 /80mmHg左右后,术前2d常规扩容。于全麻下行膀胱嗜铬细胞瘤切除术。术中见肿瘤位于膀胱… 相似文献
17.
患者,女,51岁。因上呼吸道感染伴发热在我院门诊作B超检查时发现“膀胱占位”收入院。入院体检及实验室检查未见异常,心电图示:窦性心律,ST段轻度改变。KUB加IVP未见明显异常。B超:膀胱右壁一占位。于腰麻下行TURBT术,术中见膀胱右侧壁一类圆形占位,直径约1cm,表面光滑,肿块距输尿管开口约2cm。手术切除肿块达深肌层,并切除肿块周围范围1cm黏膜及固有层,止血后留置导尿管,术中术后无特殊。术后病理诊断:膀胱嗜铬细胞瘤。5天后出院电话随访至2006年1月患者无自觉不适、无血尿、尿频尿急,术后未再复查膀胱镜。讨论嗜铬细胞瘤的病因目前… 相似文献
18.
患者,男,29岁。因体检发现左侧腹部巨大包块20天,院外行剖腹探查术后10天入院。体检:血压143/92mmHg(1mmHg=0.133kPa)。左侧腹部扪及上至剑突下至脐下5cm巨大肿块,质中,无压痛,活动度差,边界欠清楚。X片提示左侧膈面稍高,胃腔向上、右、前推挤移位。 相似文献
19.
恶性嗜铬细胞瘤诊治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夏维木 《国外医学:泌尿系统分册》1995,15(2):78-80
常规的组织病理检查不能鉴别出恶性和良性嗜铬细胞瘤,而恶性和良性嗜铬细胞瘤的预又明显不同。因此,区别恶性和良性显得十分重要,西文综述近年关于鉴别恶性与良性嗜铬细胞瘤的进展及其治疗现状。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肾上腺组合性嗜铬细胞瘤(嗜铬细胞瘤-神经节瘤)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病理确诊的肾上腺组合性嗜铬细胞瘤患者4例,均为男性,年龄37~62岁.临床表现:高血压3例,其中伴有阵发性心悸1例;血压正常1例.B超、CT检查提示肿瘤均为单发,直径分别2.5、3.8、6.3、15.0 cm.行131Ⅰ-间位碘代苄胍显像检查2例,均为阳性;99Tcm-奥曲肽显像检查2例,阳性1例.24 h尿儿茶酚胺检查,去甲肾上腺素(196.1±92.2)nmol/24 h,肾上腺素(26.6±8.9)nmol/24 h,多巴胺(1957.9±913.5)nmol/24 h,其中轻度升高2例,正常2例.术前α受体阻滞剂准备2~4周.结果 3例行后腹腔镜下肾上腺肿瘤切除手术,1例行开放手术切除.病理报告:肾上腺组合性嗜铬细胞瘤.4例随访15~38个月,平均28个月,肿瘤未见复发、转移;3例高血压患者中2例血压正常.结论 肾上腺组合性嗜铬细胞瘤临床罕见,临床表现与嗜铬细胞瘤相似,儿茶酚胺稍升高,无恶性倾向,手术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