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3 毫秒
1.
寰枢椎解剖结构复杂,常规X线平片只能拍摄张口正位和侧位片,且有重叠投影的干扰,常常难以满意显示其解剖结构,是明确诊断的难点。普通CT只能做横断位成像和粗糙的二维重建,对于骨折线与扫描线平行的小骨折或解剖结构复杂的细微骨折仍可漏诊或显示不满意,并可能出现假阴性情况。多层螺旋CT及图像后处理(主要为MPR、SVR技术)的运用,成功地弥补了X线摄片及普通CT扫描的缺陷,现已较为广泛地应用于临床诊断与治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C T及三维后处理技术在诊断类风湿性关节炎累及寰枢关节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分析15例临床类风湿性关节炎确诊病例的寰枢关节CT图像,并利用工作站分别进行多平面重建(M PR)和容积再现(VR)成像等进行CT图像的三维后处理,分析寰枢关节骨质、关节间隙、是否半脱位及方向等CT表现。结果类风湿性关节炎累及寰枢关节的主要CT表现为骨质稀疏(6/15),骨质破坏(9/15),关节间隙的变窄或增宽;半脱位7例,其中前半脱位3例,侧方半脱位2例,前后脱位伴侧方脱位2例;2例出现颅底凹陷伴神经病变和椎动脉供血不足,4例因寰枢关节前半脱位引起椎管狭窄,造成脊髓压迫。结论 CT及三维后处理技术在类风湿性关节炎累及寰枢关节的诊断中发挥着重要的临床作用。  相似文献   

3.
儿童寰枢关节半脱位X线及多层螺旋CT诊断价值及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颈椎X线与多层螺旋CT扫描在儿童寰枢关节半脱位诊断中的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194例临床疑诊为儿童寰枢关节半脱位的影像学检查资料,X线常规检查73例,〈7岁组32例,≥7岁组41例;多层螺旋CT检查121例,〈7岁组63例,≥7岁组58例。比较两组的诊断阳性率。结果:73例常规X线检查,诊断24例(阳性率32.88%),其中〈7岁组8例(阳性率25%),≥7岁组16例(阳性率39.02%);121例多层螺旋CT检查,诊断58例(阳性率47.93%),其中〈7岁组29例(阳性率46.03%),≥7岁组29例(阳性率50%)。〈7岁学龄前儿童组,X线与CT的阳性率有明显统计学差意,(P〈0.05);≥7岁学龄儿童组,X线与CT的阳性率χ2检验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7岁学龄前儿童,多层螺旋CT对环枢椎半脱位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7岁儿童可依据临床要求选择常规X线或CT检查。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颈部钝伤齿突侧块间隙 (LADS)不对称患者功能位CT扫描时寰枢椎旋转角度 ,为临床有关疾病的诊断治疗提供帮助。方法 :3 0例正常人和 2 5例患者行中立位CT扫描 ,然后行左、右旋转 2 5°~ 45°功能位扫描 ,测量功能位寰枢椎相对旋转角度。结果 :3 0例正常人寰椎相对于枢椎的旋转角度大于 8°。 2 5例受伤者中 19例寰椎相对于枢椎的旋转角度大于 8° ,其余 1周后CT复查均大于 8° ,枢椎的运动弧度正常时应小于寰椎的 5 0 %。结论 :张口位平片显示LADS间隙不对称而临床无其他症状者无需进一步检查或治疗。而临床伴有旋转固定症状者 ,需用功能位CT扫描。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螺旋CT三维(CT3D重建诊断寰枢关节不全脱位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临床确诊寰枢关节不全脱位69例患者的三维影像特点及诊断结果。并比较多层面重建(MPR)、表面遮盖显示(SSD)、最大密度投影(MIP)及容积重建(VR)显乐寰枢关节结构及病变的优缺点。结果三维CT重建诊断寰枢关节不全脱位69例,诊断符合率100%,其中,旋转脱位37例,后脱位18例,前脱位14例,脱位合并骨折10例,显示寰枢关节上、下关节面错位69例,寰齿间隙增宽36例及齿突侧距不对称31例,并骨折29例?与MPR或MIP比较,VR与SSD法三维图像显示征象最直观清楚。结论CT3D重建能直观显示脱位的各种征象,准确诊断寰枢关节不全脱位的类型及脱位程度,为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6.
正常人寰枢关节间隙的CT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研究正常人寰枢关节CT图像关节间隙大小及功能位置间隙变化情况,并对相关因素进行探讨.方法120例正常人行中立位CT扫描,66例行冠状矢状位重建,56例行头颅左、右旋各15~25°扫描,30例行侧曲及屈、伸位扫描,56例均摄取中立位及左、右旋转位15~25°X线片.测量CT片寰齿间隙值,观察功能位间隙变化.结果寰齿前间隙(ADI)值在不同年龄阶段存在差异.齿突与环椎侧块间隙(LADS),青年儿童组两侧不对称比例及程度高于成人,间隙不对称者寰枢椎发育异常所占比例较高.发现寰枕间存在相对旋转者28例.头颅左、右旋转位,42.86%受检者旋转同侧LADS变窄,57.14%无明显改变与平片结果不同.结论CT扫描对于显示寰枢区结构有X线平片无可比拟的优越性,X线平片旋转位间隙变化不同于CT扫描.  相似文献   

7.
寰齿关节退行性变的CT表现及临床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描述寰齿(AO)关节退行性变的CT表现,统计其临床发病率,探讨AO关节退行性变与临床症状的关系。方法利用薄层CT扫描对317例接受头颅及下位颈椎CT检查病人的AO关节进行前瞻性研究。采用双盲法阅片,主要观察内容:骨质增生性改变,关节间隙的改变,横韧带的改变,记录阳性病人的相关临床症状。结果AO关节退变的CT表现主要包括:骨赘形成,关节间隙变窄,横韧带钙化及关节内真空现象。40岁以上的人群中,AO关节退行性变的发病率随年龄增大逐渐升高(P<0.001)。结论AO关节退变在中老人中并不少见,CT可以较好地显示其病理改变  相似文献   

8.
螺旋CT多组织三维重建在寰枕和寰枢关节病变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多组织三维重建方法在寰枕和寰枢关节病变中的诊断作用。方法  10例正常志愿者 ,42例寰枕或者寰枢关节畸形或外伤者 ,经螺旋CT扫描 ,对枕骨、寰椎和枢椎用同样阈值和灰阶行表面遮盖三维重建 (SSD) ;另对枕骨、寰椎和枢椎单独不同灰阶三维重建 ,再行三维多组织重建 (3DMT)。然后比较两者图像。结果 SSD和 3DMT均清楚显示出寰枕和寰枢之间的解剖结构关系 ,3DMT还能显示单个结构的内外表结构 ,避免相邻结构的重叠和遮挡。 3DMT清楚显示了寰枕融合畸形 ,关节的旋转脱位和椎体的骨折。结论 三维重建在寰枕和寰枢关节病变的诊断中有着重要的意义 ,多组织三维重建技术较常规的三维重建更具有优越性  相似文献   

9.
CT三维重组诊断寰枢关节不全脱位的实验及临床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比较寰枢关节的影像检查方法及技术,评价CT三维重组(CT3D)诊断寰枢关节不全脱位的临床价值。方法 实验研究寰枢关节骨标本1套,模拟出寰枢关节正常及脱位的模型,进行X线、常规CT及CT3D检查。前瞻性分析影像学特点及诊断准确率。临床患者87例进行中立位CT3D检查,其中28例加行左、右旋转位。分析CT3D显示脱位征象的特点及诊断寰枢关节不全脱位的临床效果。结果 实验组CT3D能清楚、直观的显示寰枢关节不全脱位各种征象,诊断准确率达100%。表面阴影法(SSD)CT3D显示寰枢外侧关节面错位最清楚,寰椎下关节面错位程度测量值与标本测量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87例患者中诊断为寰枢关节不全脱位72例,其中旋转型脱位52例,前脱位13例,后脱位7例。中立位显示寰枢外侧关节面错位72例,旋转位显示为旋转固定8例,旋转不对称15例。结论 CT3D能显示寰枢关节不全脱位的各种征象,特别是寰枢外侧关节面错位。其中SSD法3D较X线、常规CT的诊断准确率高,具有成为诊断寰枢关节不全脱位金标准的条件。  相似文献   

10.
螺旋CT后处理技术对儿童寰枢关节半脱位的诊断价值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评价螺旋CT三维后处理技术对儿童寰枢关节半脱位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50例寰枢关节半脱位患儿临床及CT检查资料.扫描范围包括C1~33个完整椎体及附件,图像后处理技术包括多层面重建法(multiplanar reformation, MPR)、表面遮盖法(surface shaded display, SSD) 及最大密度投影(maximum intensity projection, MIP)法.结果 50例均出现寰椎侧相移位,其中4例合并寰椎前后相移位,28例合并寰椎旋转.MPR、SSD、MIP 三维重建及横断面图像对寰枢关节半脱位不同征象的显示情况及显示率不同.结论 螺旋CT三维后处理技术在诊断寰枢关节半脱位时,应以横断面扫描图像为依据,同时结合MPR、MIP、SSD等多种后处理方法全方位观察,综合评价.  相似文献   

11.
寰齿关节和寰枢外侧关节退变性骨关节病的CT表现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探讨寰齿(AO)关节与寰枢(AA)外侧关节退变的关系。方法:对164例接受头颅CT检查病人的AAU关节行CT扫描。结果:寰枢关节退变性骨关节病(AAOA)的影像学表现主要为关节间隙变窄和骨赘。二关节退变有相关性。结论:AO关节和AA外侧关节退变分别见于40岁和50岁以后,二者有一这一的关联。  相似文献   

12.
MSCT后处理技术在腕关节损伤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MSCT后处理技术在腕关节损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MSCT扫描腕关节损伤患者20例,分析薄层重建、多平面重组(MPR)及容积显示技术(VRT)对腕关节损伤的显示及价值,并与常规横断面对比分析。结果:桡骨远端、尺骨茎突骨折8例,合并舟状骨骨折2例,合并舟状骨骨折伴月骨脱位1例;舟状骨骨折8例;月骨脱位4例;三角骨骨折2例,合并钩骨、豆状骨骨折1例;第4、5掌骨基底部骨折各1例。MSCT三维重建图像能全面、直观地显示相应的腕关节骨折、脱位及关节腔内骨片情况,尤其是MPR对骨折、脱位、骨碎片显示率为100%。结论:MSCT通过薄层重建配合MPR、VRT能够克服横断扫描限制,在不增加患者辐射剂量的情况下,能够更加直观、立体地显示腕关节损伤的基本征象,为腕关节损伤的诊断提供更多信息。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确定与评价MSCT肛缘的解剖定位与测量方法,从而为中低位直肠癌手术术式的选择提供参考.方法 从2009年8月始连续选取48例因怀疑其他疾病而行腹盆腔CT检查的成年患者,按性别或年龄进行分组.男性组23例,女性组25例;低年组24例患者28~50岁,平均41岁,高年组24例患者52~81岁,平均64岁.于患者肛缘处用浸有碘对比剂的棉球作标记后行64层螺旋CT扫描,于MPR法得到的矢状面图像上分别测量耻骨联合下缘到肛缘(棉球)的距离(La)、骶5椎体下缘到肛缘的距离(Lb)、小骨盆下口与肛缘的距离(Lc)、肛门外括约肌基底襻的下缘与棉球的距离(Ld).分别计算La、Lb、Lc与Ld的平均值、标准差(s)与95%、80%可信区间.以±1.96 s或±1.28 s的范围<5 mm为满足临床需要的标准.将满足标准的距离分别按照不同性别和年龄2组采用t检验进行比较.结果 Ld值为(9.8±1.2)mm,其±1.96 s和±1.28 s分别为4.8 mm和3.0 mm,符合要求,且测量方便.男性组和女性组Ld分别为(10.0±1.2)和(9.6±1.2)mm,低年组和高年组Ld分别为(9.6±1.2)和(9.9±1.3)mm,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肛门外括约肌基底襻下缘在MSCT上可清楚显示,其与肛缘之间的距离恒定,且测量方便,将其作为CT图像上直肠肿瘤与肛缘距离测量的解剖标志,误差可在0.5 cm以内.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肝华支睾吸虫病的多层螺旋C T表现。方法对经临床证实的65例肝华支睾吸虫病的多层螺旋C T表现进行分析总结。结果65例肝华支睾吸虫病均有肝内胆管呈囊状及杵状扩张,其中38例肝华支睾吸虫病扩张胆管内可见点状软组织密度虫体影,占58%(38/65),13例胆囊内见点片状沉积物样及团状虫体影,占20%(13/65)。合并胆管结石6例,占9.2%(6/65)。合并胆囊结石8例,占12.3%(8/65)。合并胆管炎8例,占12.3%(8/65)。合并胆囊炎5例,占7.6%(5/65)。合并肝脓肿3例,占4.6%(3/65)。65例胆总管均未见扩张。多平面重建可更仔细的观察肝胆管扩张情况。结论肝内胆管呈囊状及杵状扩张,而胆总管无扩张是肝华支睾吸虫病的特征性CT表现。扩张胆管内点状及胆囊内沉积物样或团状虫体影,是肝华支睾吸虫病的特异征象。多平面重组可更细致观察肝胆管扩张情况和细节,结合实验室检查,可以做出准确的诊断。  相似文献   

15.
多层螺旋CT测量肝脏体积的准确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MSCT)手动法及半自动法测量肝脏体积的准确性,以便临床选取较好的方法.方法 对24例肝移植受体术前行MSCT多期扫描,用手动法及半自动法测量肝脏体积,与术后即刻水测法所得肝脏体积进行相关性分析、单因素方差分析及Bland-Altman检测,并分别记录2种方法测量肝脏体积所需时间.结果 手动法、半自动法检测结果和实际肝体积(ALV)分别为(1360±157)、(1345±152)和(1307±153)cm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032,P>0.05).手动法和半自动法测量肝脏体积与ALV均有明显的相关性(r值分别为0.976和0.987,P值均<0.05).半自动法测量肝体积平均时间为(9.2±1.8)min,较手动法的(23.2±5.8)min明显缩短.结论MSCT半自动法是测量肝脏体积较好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多层螺旋CT结肠成像技术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结肠癌是老年人群发病率和病死率最高的恶性肿瘤之一,大多数结肠癌被认为起源于腺瘤性息肉,结肠筛选检查可发现腺瘤性息肉和早期癌瘤,能有效降低结肠癌的发病率和病死率。螺旋CT结肠成像术(CT Colonography,CTC)因操作简便、无创伤,被认为是一种行之有效的结肠筛选检查方法。特别是,随着多层螺旋CT(multi-slice spiral CT,MSCT)的应用和技术的不断改进,CTC的图像质量和分析能力有了明显的改善,CTC对于发现1cm以上息肉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与结肠镜近似,在结肠检查中显示了显著优势。本文重点介绍CTC检查技术、进展和在结肠癌筛选中的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技术在假性动脉瘤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对14例假性动脉瘤患者进行MSCTA检查,将图像传至工作站进行后处理,运用不同的重建方法对血管进行显示,包括多平面重建(MPR)、曲面重建(CPR)、最大密度投影(MIP)和容积显示(VR)技术。结果:14例假性动脉瘤MSCTA诊断均被手术或血管介入治疗证实。轴位图像与多种重建图像相结合能清晰地显示假性动脉瘤的解剖细节及其与周围器官的空间解剖关系。结论: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可显示假性动脉瘤的特征性征象,可作为假性动脉瘤的首选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对显示甲状腺上动脉的能力,了解甲状腺上动脉的解剖形态。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2008年在我院行颈动脉CT血管造影、结果正常的60例受检者图像。观察甲状腺上动脉的起源、与起源动脉的夹角、起点直径、长度、走行。结果:60例受检者的120支甲状腺上动脉均清楚显示,其中:75支起源于颈外动脉,占62.5%;30支起源于颈动脉分叉,占25%;15支起源于颈总动脉,占12.5%。与起源动脉的夹角730~750。起点内径2.01±0.17(1.5-3.1)mm。长度27.6±0.82mm。甲状腺上动脉走行:向前下走行66支,占55%;斜下走行24支,占20%;垂直向下走行12支,占10%;迂曲向下走行12支,占10%;向上弓行下行6支,占5%。结论:应用MSCTA可清楚显示甲状腺动脉的解剖形态,为临床在某些疾病诊治方面提供多方面的信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