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葛相栓  吴正祥  杨彩虹  姚霞 《安徽医药》2008,12(10):917-918
目的探讨内镜直视下置入鼻胃管在胃大部切除术后呕吐治疗中的作用。方法远端胃切除术后并发呕吐者分为常规治疗组及内镜直视下置管组,观察患者术后呕吐的改善及持续时间。结果鼻胃管置入组患者呕吐改善较常规治疗组早,且持续时间短。鼻胃管置入组恢复自主进食后拔除鼻胃管。结论内镜直视下置入鼻胃管治疗胃大部切除术后呕吐具有操作简单、经济节约、痛苦小、疗效好等特点,是一种简单易行,行之有效的方法,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
由于颅脑损伤昏迷病人存咽反射及咳嗽反射消失,治疗不予配合,增加了放置胃管的难度,而胃管放置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到病人治疗,康复.我科1998-01-1999-03对33例颅脑损伤病人进行冒管放置和护理,取得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33例,其中男26例,女7例年龄35-70岁;深昏迷对例,浅昏迷门例,并置胃管48人次.一次成功率86o/0二次成功率96o4鼻同时间7天一3年,其中10人次用脑外伤躁动自动拔管,余皆达到鼻同的最佳效果.2放*胃营方法清洁鼻腔,测量胃育应插入的长度,m液体6给或温水润滑,右手维持水平位.将胃行措…  相似文献   

3.
早产儿消化系统发育不完善,胎龄愈小,其吸吮力愈差,甚至无吞咽反射,通常需要胃管喂养,由于早产儿消化功能有下列特点:①胎龄小于34周的早产儿吸吮和吞咽动作很不协调,恶心反射也差,乳汁易被吸入肺部②胃容量较小,易溢乳。③胃肠运动,良且弱,易出现胃残留奶和腹胀。④胃肠消化酶少,除蛋白质外消化功能差、吸收功能也差。⑤出  相似文献   

4.
胃肠减压管的原名收利文氏管,是由美国医生发明并首先提倡使用,其使用目的是为了抽空胃内积液、积气,减轻腹胀及毒素的吸收,从而保持胃肠道空虚,防止呕吐、积血,减轻消化道压力,有利于胃肠道的恢复。实践证明,自胃管应用以来,抢救了无数患者的生命,增加了胃肠道手术的安全性。随着医学科学的不断发展和胃管的应用范围不断在扩大,其种类也在不断的增加和改进。现就胃管的使用和护理体会叙及如下。  相似文献   

5.
经口腔气管插管全麻手术中,有时遇到胃管未置入胃内或术中胃管脱出的情况,常规的插胃管法又不易成功。我们通过实践总结出应用鼻腔气管插管术,通过鼻腔气管插管插入食管,留置胃管的方法,效果满意,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胃大部切除术的患者,术前留置胃管和螺旋型鼻肠管(简称传统管)、新型专利产品螺旋型肠胃管(简称新型管),安置对鼻、口腔黏膜影响的比较。方法:将100例胃大部切除术后需留置胃管和螺旋型鼻肠管的病人分成两组,实验组采用留置螺旋型肠胃管(新型管)的方法,对照组采用留置胃管和螺旋型鼻肠管(传统管)的方法,采取临床随机对照试验。结果:两组管道安置对患者鼻、口腔黏膜影响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采用新型专利产品螺旋型肠胃管安置对胃大部切除术患者黏膜损伤轻于传统管。  相似文献   

7.
胃管固定新方法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留置胃管是临床工作中一项必不可少的重要护理操作,常用于需要进行胃肠减压或鼻饲的患者。通过多年的临床实践观察,我们感到传统的胃管固定法存在一些小弊病,比如固定在面颊部易脱落、不美观等问题。为此,我们将胃管固定在耳垂部。该方法应用临床已6年,使用效果很好。1操作方法备齐使用物品,一次性胃管、胃肠减压包或鼻饲包、20ml注射器、两条胶布、一次性减压盒和其他用物。按照操作规程,将胃管由一侧鼻腔轻轻插入胃内45~55cm,确定胃管在胃内后,先用纱布擦净患者鼻翼部的油渍(因紧张恐惧易出汗、出油或受胃管刺激流眼泪、鼻涕)。用一条胶布…  相似文献   

8.
多年以来,在临床L一直使用的注射器洗胃法,操作不便利,又不易观察流速和剂量,容易引起交叉感染.我们在原有胃管的基础卜加以改装,经临床应用,认为效果比较满意,报道如下.!双胜式胃营的设计取材可与普通胃管相同,直径为!smm,分两腔,其中一腔较细,另一腔较粗.在普通胃管的基础上加以改进,分成两部腔,由细腔注入药液,粗院可抽吸胃液,两个腔的侧面均留2-3个J\了L.2操作方法①将此管按普通胃管插入45~55cm,由粗腔抽吸出胃液证明在胃内。o将所需用的洗胃液装人50()m无菌瓶内,下边连接普通无菌坏点管,将静点管的末…  相似文献   

9.
1病人紧张、不能配合、下管难 胃管的置入过程对鼻咽、食道、胃是一个很强的刺激过程,对病人的心理,生理上造成许多不良影响。比如:恶心、呕吐、心理紧张及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强,心跳加快,血压升高,肌群紧张等,甚至几经失败,更加重以上症状,致使病人恐惧插管,不能很好配合,更有甚者,可致喉肌痉挛,胃管难以插入。防范措施:①插管前要对病人的心身状况进行护理评估,针对存在的心身问题采取相应的对策,尤其是精神紧张者更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留置胃管临床护理操作时常见的护理问题,分析影响其成功率的因素,积极找寻对策。方法对73例患者留置胃管的操作过程进行分析、归纳、总结。结果操作前评估患者,加强心理疏导,选择合适的胃管,正确的插管方法,可明显提高留置胃管操作的成功率。结论针对不同患者的问题,采取相应的措施,准确运用留置胃管操作技术,插管成功率达95%,明显减轻了患者的痛苦。  相似文献   

11.
《中国处方药》2008,(12):93-93
鼻胃营养对于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似乎是安全可以耐受的。但是还需要充分的随机对照试验对鼻胃营养和鼻空肠营养的疗效进行比较,以确定鼻胃营养是否可以作为临床上的常规治疗。  相似文献   

12.
2009年3月-2011年12月我科室留置胃管患者255例,其中胃肠减压195例,鼻饲60例,现将操作中的一些经验及留置胃管后的临床管理介绍如下。1注意事项(1)插管前做好解释工作,取得患者的配合。(2)应用前应了解患者有无上消化道出血史、严重的食管静脉曲张、食管梗阻、鼻腔出血,以防发生损伤。(3)插管时应注意胃管插入的长度是否适宜,插入过长胃管在胃内盘曲,过短不能接触胃内液体,均会影响减压效果。据临床观察,传统法插入深度为  相似文献   

13.
胃插管术是ICU一项最常用的护理技术操作之一,但传统的规范操作有时不能顺利地插胃管,如全麻或者昏迷病人不能配合吞咽,有些清醒病人咽喉黏膜对刺激敏感,经气管插管者容易引起胃管盘曲,特别是毒物中毒致咽喉部水肿、食管口痉挛的病人,胃管插入尤为困难。因此,近年来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改良插胃管的方法。自2004年11月至2005年11月我科对37例用常规方法胃插管困难的病人采用导丝辅助胃管置人法,取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4.
<正>留置胃管是指将胃管经一侧鼻腔插入胃内,通过导管给不能由口腔进食的患者提供饮水、流食或药物,从而补充能量或进行治疗的方法,是护士操作中的一项基本技能[1],但插胃管时常屡遭失败,不但增加了患者的痛苦,还耗费了护士的时间和精力。本文就近十年来有关胃管置管的问题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5.
黄美霞 《福建医药杂志》2010,32(1):125-125,137
呕吐是新生儿时期常见的症状之一,尤以出生3~4d内的新生儿多见。婴儿出生时咽下羊水或产道血,刺激胃黏膜,导致胃酸和黏膜分泌亢进引起的咽下综合征是最常见的原因。洗胃可清除胃内容物,是防治新生儿羊水咽下综合征,促进新生儿消化道功能恢复的重要方法之一。洗胃的基本操作是插胃管,但胃管插入的长度是否适宜,直接影响洗胃的效果。笔者对210例羊水Ⅲ度污染的足月新生儿,分别采用不同插管长度进行洗胃。比较洗胃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患者男,67岁,临床诊断为“上消化道溃疡并幽门梗阻”。拟在麻醉下行“毕Ⅱ式胃大部切除术”。术前患者一般情况欠佳,ASAⅡ级,胃病史10余年,无手术史。  相似文献   

17.
边缘溃疡是指近期发生在胃空肠吻合口及周围口肠襻的溃疡,是毕Ⅱ氏术后并发症之一。以往统计该并发症在胃次全切除术中占5%~10%。边缘溃疡的主要并发症是出血。然而以往对胃大部切除术后边缘溃疡的临床表现、内镜表现、活动出血的诊疗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对40例边缘溃疡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食道癌根治术后胃管拔除时机的探讨及护理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食道癌根治术后对留置胃管拔除时机的观察对比及护理对策。方法 观察102例食道癌根治术患者,术后51例胸胃功能恢复后拔除胃管,与前期51例肠功能恢复后拔除胃管的患者作对照,观察其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 术后胸胃功能恢复拔除胃管的患者其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肠功能恢复即拔除胃管的患者(P〈0.05)。结论 术后加强胃管护理,准确判断胸胃蠕动功能恢复,适时拔管是预防和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留置胃管的判断方法。方法常规置入后将注射器连接于胃管末端,回抽有负压存在。然后用注射器抽取20~30 ml水后与胃管末端连接,抬高注射器使之垂直可见注射器液面自行下降,再用注射空气方法判断可听到气过水声。结果通过此方法能听到气过水声,证明胃管在胃内。结论采取此方法提高判断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20.
胃肠减压是腹部外科患者的重要的治疗措施之一,特别是食管、胃术后患者因迷走神经被切断,该区的交感神经兴奋相应增加,使胃基本电节律、频率、传导、速度和胃环型肌收缩力减慢,导致胃运动功能减慢,胃蠕动减弱或消失,胃排空受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