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目的:运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术(OCT)回顾性分析高度近视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BCVA<0.3组和BCVA≥0.3组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分析其与术后视力的相关性。

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临床研究,共纳入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的高度近视白内障患者70例70眼,于术后1wk; 1,3mo进行随访,记录最佳校正视力(BCVA),并根据术后1wk BCVA分为BCVA<0.3组和BCVA≥0.3组,两组患者于术后1,3mo行OCT检查,测量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采用相关分析研究术后BCVA恢复情况及其与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的相关性。

结果:患者术前,术后1wk; 1,3mo的BCVA<0. 05的眼的比分别为30%,14%,11%,7%。BCVA<0.3组术后1,3mo的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均较BCVA≥0.3组明显增加,两组术后3mo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均较术后1mo明显降低(P<0.01)。术后3mo BCVA和OCT检查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之间存在统计学上显著相关(r=-0.716,P<0.05)。

结论:在本研究中,术后所有患者在3mo的随访时间内视力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且术后OCT检查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与术后视力的恢复情况相关。  相似文献   


2.
沈秋妤  刘丹 《国际眼科杂志》2015,15(7):1214-1216
目的::观察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对白内障患者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变化的影响。方法:将60例白内障患者的手术眼作为手术组,对侧眼作为对照组,两组术前、术中无并发症,术前和术后1 wk;1,3,6 mo黄斑区行OCT测量,观察两组术后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变化。结果:手术组:术后1 wk和1,3 mo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与术前相比,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6mo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与术前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1 mo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明显高于其他组(P<0.05)。其中12眼术后出现黄斑水肿,均发生于术后2~4wk,包括10眼中心凹增厚及2眼黄斑囊样水肿,其中11眼于6 mo内自愈。对照组:术前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与术后1 wk;1,3,6 mo相比,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手术组与对照组:两组术前、术后6mo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对比,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术后1 wk和1,3 mo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对比,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显著增加,少数患者会出现黄斑水肿,但绝大多数患者可自愈,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轴性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眼行微切口超声乳化术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临床疗效。
  方法:2013-04/12对53例74眼轴性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患者行微切口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观察患者术后1,3 mo最佳矫正视力和手术并发症发生情况等。结果:术后1,3 mo最佳矫正视力均较术前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mo与术后3mo最佳矫正视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均无视网膜脱离、虹膜损伤、瞳孔变形、黄斑囊样水肿、眼内炎等并发症发生。
  结论:微切口超声乳化术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是轴性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患者有效、安全的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4.
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后黄斑区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黄斑中心凹厚度的改变。方法:对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且术前、术中无并发症患者56例56眼,行术前及术后1,3mo黄斑区OCT检查,观察术眼黄斑中心凹厚度变化及视力变化。结果:56眼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平均厚度术前为241.3±9.9μm,术后1mo为(260.7±16.8)μm,术后3mo为(245.6±17.6)μm,术后1mo与术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00),术后3mo与术前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137)。术后1mo,2眼出现黄斑囊样水肿,术后3mo,1眼黄斑囊样水肿消退,另1眼黄斑囊样水肿较前略降低,其余眼未出现黄斑囊样水肿。结论: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1mo黄斑中心凹厚度明显增加,术后3mo大部分黄斑水肿消退。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比研究23 G和20 G玻璃体切除手术(pars plana vitrectomy,PPV)联合内界膜剥除、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合并白内障的特发性黄斑前膜(idiopathic macular epiretinal membrane,IMEM)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非随机对照回顾性研究.对合并白内障的IMEM患者45例45眼,分别实施23 G和20 G PPV联合内界膜剥除、白内障超声乳化合并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术后随访90 d.对比术中玻璃体切除时间、剥膜时间、平均超声能量(average ultrasound energy,AVE)和有效超声乳化时间(effective phacoemulsification time,EPT),术前与术后1、7 d的眼压,术前与术后30、90 d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和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术后90 d角膜内皮细胞计数.结果:23G组玻璃体切除时间为12.57±1.35min,20G组玻璃体切除时间为17.30±1.19min,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t=-12.488,P<0.01).两组剥膜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68,P=0.500).术后1d,23G组的眼压略低于20 G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t=-2.345,P=0.024).术后两组患者的BCVA和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均较术前明显改善.两组患者的眼压、BCVA和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0.465、1.895、0.689,P=0.499、0.176、0.411).两组患者的眼压、BCVA和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不同时间点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291.245、103.06、665.402,P<0.01).23G和20G不同手术方式与不同时间点的眼压有交互作用(F=13.245,P<0.01),而不同手术方式与不同时间点的BCVA和黄斑视网膜厚度无交互作用(F=1.212、2.293,P=0.283、0.129).两组的平均超声能量和有效超声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186、-0.737,P=0.242、0.465).术后90d,23G组患者的角膜内皮细胞计数略高于20G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49,P=0.048).结论:23 G PPV联合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合并白内障的IMEM效果确切.和20 G相比,23 G PPV手术时间短,对角膜内皮细胞损伤小,但存在术中隐性切口漏造成术后一过性低眼压的可能.  相似文献   

6.
目的 评价晶状体半脱位白内障超声乳化术中应用Centurion白内障智能超声乳化手术系统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15眼晶状体半脱位患者,应用Centurion白内障智能超声乳化手术系统的效果,观察术后视力、眼压、角膜内皮细胞计数、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人工晶状体位置及术中、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术后3个月,10眼(66.7%)最佳矫正视力≥0.6,其余5眼最佳矫正视力≥0.2 ~0.6,矫正不良的主要原因是由高度近视或外伤所致的黄斑病变.术后角膜内皮细胞计数及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 <0.05),术后3个月复查均未发现视网膜脱离、人工晶状体脱位、脉络膜上腔出血、黄斑囊样水肿等严重并发症.结论 应用Centurion白内障智能超声乳化手术系可安全、有效地完成晶状体半脱位的超声乳化手术,避免玻璃体视网膜并发症的出现.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合并特发性黄斑前膜的白内障患者行超声乳化晶状体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临床疗效。 方法:回顾分析2008-01/2011-10于我院行超声乳化晶状体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合并特发性黄斑前膜的白内障患者112例118眼,根据临床表现和OCT检查结果按早期、增殖期、牵拉期予以分组,分别于术前、术后1wk;6mo检测患者裸眼视力、最佳矫正视力,OCT检测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及视网膜组织变化情况并予以比较。 结果:所有患者术后6mo裸眼视力及最佳矫正视力较术前均有不同程度提高。术后最佳矫正视力早期组≥0.5者100%,增殖期组≥0.5者73%,牵拉期组≥0.1者53%。术后6mo,OCT检测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较术前变化均无统计学意义,牵拉期组患者有2例最终行玻璃体切除+黄斑前膜剥离术。 结论:超声乳化晶状体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对于合并特发性黄斑前膜的白内障患者可以改善视觉质量,并不会加重原有眼底病变,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但对于黄斑前膜已处于牵拉期的白内障患者,单纯白内障手术对术后视力改善有限,建议联合或再行眼底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活血化淤汤对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后黄斑区的保护作用。方法:单纯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130例140眼分为A,B两组,A组80眼常规超声乳化吸除术;B组60眼行超声乳化吸除术后给予活血化瘀汤口服两个疗程,A,B两组分别于术前、术后1d;1,2,4,6,8wk及3mo观察最佳矫正视力、角膜及房水情况、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及黄斑区组织变化情况。结果:术后3mo,B组视力≥1.0的比例明显高于A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术后1wk,B组房水轻度闪辉比例明显低于A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术后1,2,4,6,8wk;3mo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出现中心注视点厚度增加,A,B两组术后2~8wk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其中A组11眼(13.7%)出现术后黄斑水肿,均发生于术后2~6wk,包括9眼中心凹增厚及2眼黄斑囊样水肿,其中7眼3mo内水肿消失;B组2眼(3.3%)出现术后黄斑水肿,包括1眼中心凹增厚及1眼黄斑囊样水肿,发生于术后4~6wk,到术后3mo水肿消失。术后2~8wk,B组中心凹厚度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黄斑部呈现厚度增加的趋势,造成一定程度的视力下降,少数人会出现黄斑囊样水肿,术后口服中药活血化瘀汤后视力≥1.0的比例明显提高,黄斑中心凹的厚度及黄斑水肿的发生率大大降低,提示了活血化瘀汤对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后黄斑区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1.8mm同轴微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对角膜内皮损伤及术后视力恢复的影响.方法:选择2013-07/2015-07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术患者120例145眼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60例73眼和对照组60例72眼,观察组采用1.8mm同轴微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对照组采用传统3.2mm同轴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术,比较两组患者术后裸眼视力(UCVA)、最佳矫正视力(BCVA)、切口部位角膜厚度、切口宽度、切口长度、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手术源性散光、角膜内皮细胞计数、手术并发症等指标.结果:术后1wk,观察组UCVA、BCVA好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604、7.109,P<0.05);术后1wk、1mo时,观察组切口宽度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5.3、225.2,P<0.05),切口长度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926、5.009,P<0.05);术后1wk,观察组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817,P<0.05);观察组手术源性散光度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9.43、22.16,P<0.01);两组患者并发症(8.22% vs 11.11%)比较无统计学意义(x2=0.348,P>0.05).结论:1.8mm 微切口超声乳化技术有助于促进白内障患者视力恢复,可能与减轻角膜损伤、增强角膜闭合状态及降低术后术源性散光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黄斑区脉络膜厚度与非高度近视孔源性视网膜脱离(RRD)成功手术复位后视力的相关性.方法 行手术治疗后视网膜均成功复位的非高度近视RRD患者53例53只眼纳入研究.手术前后所有患者双眼同时行最佳矫正视力(BCVA)及频域光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取穿过黄斑中心凹横向与纵向的两扫描切面图像进行黄斑中心凹形态分析,并测量黄斑中心凹厚度(CFT)及脉络膜厚度.分析不同黄斑中心凹形态、CFT、脉络膜厚度与患眼手术后BCVA的相关性.根据手术后患眼的脉络膜厚度分为脉络膜厚度≤150.00 μm组及脉络膜厚度>150.00 μm组,分析两组手术后BCVA提高程度的差异.随访期间观察患眼光感受器内外节连接(IS/OS)及外界膜连接状态,将IS/OS及外界膜中断患眼分为重建及未重建两种状态,对比分析两种状态下手术后BCVA、CFT及脉络膜厚度的差异.结果 末次随访时,患眼平均BCVA为0.52±0.47.频域OCT检查显示,患眼平均CFT为(207.45±63.63) μm,平均脉络膜厚度为(175.46±62.68) μm.患眼手术后BCVA与IS/OS连接形态、脉络膜厚度有明显相关性(r=4.92、4.63,P<0.05);与手术后外界膜连接状态以及是否存在视网膜下液、视网膜前膜、黄斑水肿和CFT无相关性(r=0.24、1.20、0.30、0.03、0.14,P>0.05).脉络膜厚度>150.00 μm组手术后2周~3个月BCVA提高程度较脉络膜厚度≤150.00 μm组更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18,P<0.05).IS/OS重建及未重建患眼比较,平均BCVA、平均脉络膜厚度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253、2.396,P<0.05);平均CFT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454,P>0.05).外界膜重建及未重建患眼比较,平均BCVA、平均脉络膜厚度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940、3.563,P<0.05);平均CFT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117,P>0.05).结论 黄斑区脉络膜厚度与非高度近视RRD成功手术复位后BCVA有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11.
Yun Luo  Hong-Pei Cui  Yi Liu  Lei Chen 《国际眼科》2020,13(6):991-1003
AIM: To evaluate the therapeutic effect of combined phacovitrectomy with membrane peeling and intraocular lens (IOL) implantation in patients with severe idiopathic epiretinal membrane (iERM) and concurrent cataract.METHODS: A total of 34 eyes from 34 patients who underwent phacovitrectomy and epiretinal membrane peeling at 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Zhejiang University between 2015 and 2017. The best-corrected visual acuity (BCVA) and central foveal thickness (CFT) were measured preoperatively and at 1, 3, 6mo and 1y postoperatively. Temporal changes and bivariate correlations of these parameters were analyzed.RESULTS: Mean logMAR BCVA improved and CFT decreased significantly (P<0.001) until 6mo after surgery. Correlation analysis revealed a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preoperative and postoperative logMAR BCVA (r=0.716, P<0.001 at 1mo, r=0.417, P=0.014 at 3mo, r=0.359, P=0.037 at 6mo, and r=0.369, P=0.032 at 12mo post-op respectively), but preoperative CFT was neither associated with postoperative CFT nor with postoperative logMAR BCVA. There was a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CFT and logMAR BCVA at 1mo (r=0.346, P=0.045), 6mo (r=0.347, P=0.045), and 12mo (r=0.342, P=0.048) post-operatively. The intra- and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 were relatively mild, and the incidences were generally low.CONCLUSION: For severe iERM patients with significant visual symptoms, combined phacovitrectomy with membrane peeling and IOL implantation is safe and effective in improving BCVA and decreasing CFT. Early surgery in selected patients may help preserving better visual function.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同轴1.8mm微切口超声乳化术联合负度数人工晶状体植入在治疗白内障合并超高度近视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取我院因白内障合并超高度近视行超声乳化吸除术和负度数人工晶状体植入的患者71例98眼进行回顾性研究,记录术前眼轴长度、术前视力、术前最佳矫正视力(BCVA)。观察手术并发症和术后眼部情况。术后随访3~6mo,并记录术后裸眼视力(UCVA),最佳矫正视力。 结果:术前平均眼轴长度为29.33±1.95mm。术前裸眼视力均<0.05。术后裸眼视力≥0.3共60眼(61%);最佳矫正视力≥0.5为48眼(49%);术中1眼出现晶状体后囊膜破裂;术后20例患者出现双眼干扰症状;后发性白内障6眼,5眼行激光晶状体后囊膜切开术;无视网膜和脉络膜脱离者,术后无眼压升高者。 结论:同轴1.8mm微切口超声乳化吸除术联合负度数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是治疗白内障合并超高度近视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技术检测单纯年龄相关性白内障超声乳化并人工晶状体植入手术前后黄斑区视网膜厚度。方法对行超声乳化吸出术,且术前无合并症、术中无并发症的单纯年龄相关性白内障86例(104只眼)于术前及术后1周、1个月、3个月分别以OCT观察黄斑中心凹及黄斑区视网膜平均厚度的变化情况。结果所有术眼术后最佳矫正视力0.3~1.0,均较术前提高,OCT检查结果显示与术前比较术后1周黄斑中心凹厚度无增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554,P=0.122),而黄斑区视网膜厚度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57,P=0.011);手术后1个月黄斑中心凹厚度和黄斑区视网膜厚度与术前比较均有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975,P=0.000;t=-2.862,P=0.005);术后3个月两区域厚度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1.568,P=0.118;t=-0.197,P=0.844)。结论黄斑区视网膜平均厚度的检测可能比单纯黄斑中心凹厚度的检测更早、更全面地反映出患者白内障术后视网膜厚度增加的情况,为白内障术后黄斑水肿的诊治提供更多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应用OPD-ScanⅢ型像差分析仪评估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患者植入三焦点人工晶状体(IOL)术后视觉质量。方法:选取2018-06/2020-12在佛山爱尔眼科医院接受飞秒激光辅助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联合植入三焦点IOL的高度近视白内障患者32例38眼,比较术前,术后1wk,3mo裸眼远视力(UCDVA)、中距离视力(UCIVA)、近距离视力(UCNVA);术前,术后1wk,3mo进行OPD-ScanⅢ型像差分析仪检查。结果:术前,术后1wk,3mo UCDVA、UCIVA、UCNVA比较均有差异(P<0.05),术后3mo人工晶状体偏心距为0.12(0.08~0.15)mm,轴位为(212.68±90.45)°。术前,术后1wk,3mo球差比较有差异(P<0.05)。术前,术后1wk,3mo斯特列尔比(SR)、调制传递函数(MTF)曲线中4mm面积比(AR)比较均有差异(P<0.001)。术后1wk,3mo SR比术前提升,术后1wk,3mo AR比术前提升(均P<0.001)。术后3mo SR与球差、三叶草呈负相关(rs=-0.420、-0.418,均P<0.01);术后3mo AR与三叶草呈负相关(rs=-0.400,P<0.05)。结论: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患者植入三焦点IOL术后全程视力提高,OPD-ScanⅢ型像差分析仪结果显示术后IOL居中性良好,视觉质量良好。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患者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术后视力变化及早期术后并发症情况。方法:收集2016-05/2019-04在我院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合并白内障患者33例47眼,记录术后1d,1wk,1、3mo的裸眼视力、最佳矫正视力、眼压、前房细胞计数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合并白内障患者术后裸眼视力及最佳矫正视力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术后1d房水细胞计数较术前增加,但术后1wk起房水细胞计数较术前无明显变化。术后3mo内所有术眼无严重术后眼部并发症发生。结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合并白内障患者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手术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中央孔型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ICL)后近视患者早期视力恢复的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收集2016年5月至2022年1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行ICL V4c植入术,且术后1周裸眼视力(UCVA)<术前最佳矫正视力(BCVA),术后1周UCVA(logMAR)≥0的近视患者64例(64眼)为视力恢复较差组;匹配同期在我院行ICL植入术,且术后1周UCVA≥术前BCVA的近视患者160例(160眼)为视力恢复较好组。检查患者术前非接触性眼压(NCT)、球镜度数、柱镜度数、等效球镜度数(SE)、白到白距离(WTW)、角膜曲率(K)、角膜前表面中央扁平子午线曲率(K1)、角膜前表面陡峭子午线曲率(K2)、角膜内皮细胞计数(ECC)、中央角膜厚度(CCT)、瞳孔直径、前房深度(ACD)、眼轴长度(AL)、晶状体厚度(LT),测量患者术后1周的非接触性眼压(NCT)、球镜度数、柱镜度数、等效球镜度数(SE)、拱高,并记录术中植入ICL的球镜度数、柱镜度数、预期晶状体残留度数和ICL直径。对两组患者手术前后...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原发性房角关闭疾病(PACD)合并白内障术后黄斑结构的变化。

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PACD合并白内障患者200例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分为传统小梁切除手术组(A组,60例60眼)、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手术组(B组,72例72眼)和小梁切除手术+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手术组(C组,68例68眼),观察比较手术前后三组患者视力和术前及术后1wk,1、3mo眼压和黄斑厚度(中心凹区、旁中心区、中心凹周围区)的变化情况,同时比较三组患者术中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三组患者在术后3mo视力提高率和降低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C组视力提高率最高,A组视力提高率最低。三组患者术后1wk,1、3mo眼压均较术前显著降低(P<0.05),且术后1wk,1mo,B组患者眼压均显著高于A、C组(P<0.05)。三组患者手术前后中心凹区、旁中心区厚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A组和C组术后1wk,1、3mo黄斑中心凹区、旁中心凹区厚度均较术前显著增厚(P<0.05),B组术后1wk,1mo仅黄斑中心凹厚度较术前显著增厚(P<0.05); A、C组患者术后1wk,1、3mo黄斑中心凹区、旁中心区厚度均较B组显著增厚(P<0.05)。三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A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最高,B组最低。

结论: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能够解除房角关闭的瞳孔阻滞和晶状体因素,对PACD合并白内障患者术后黄斑结构影响较小,且能够改善视力,降低眼内压。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患者行超声乳化摘出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人工晶状体位移对屈光度的影响。方法 收集2017年6月至2018年1月在我院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摘出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患者21例27眼,记录术后1 d、1周、1个月的裸眼视力、最佳矫正视力及屈光度,使用IOL Master生物测量仪测量眼轴长度、晶状体厚度及角膜曲率,使用Tomey SS1000眼前节光学相干断层扫描(anterior segment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AS-OCT)测量有效晶状体位置,观察术后人工晶状体在囊袋内的位移,并分析其对术后屈光度的影响。结果 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患者术后1 d、1周、1个月屈光度分别为(-1.59±1.64)D、(-1.80±1.66)D、(-1.47±1.39)D,术后各时间点屈光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295,P=0.746)。运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发现,术后屈光度变化与人工晶状体位移呈正相关(r=0.355,P=0.008),且术后1个月绝对屈光度误差与眼轴长度呈正相关(r=0.514,P=0.006),运用Pearson相关分析发现术后1个月绝对屈光度误差与术前角膜曲率及晶状体厚度均无相关性(均为P>0.05)。结论 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患者术后人工晶状体位移是术后屈光度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手术患者眼轴越长术后绝对屈光误差越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