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研究江苏医联体背景下分级诊疗实施效果的核心影响因素.方法:通过构建医联体背景下的分级诊疗系统动力学模型,以基层首诊人次数为核心评价指标,通过对不同靶点进行干预,研究对基层首诊人次数产生的影响.结果:所选取的4个干预靶点对分级诊疗均有正向促进作用,对基层首诊人数提升效果由高至低分别为医疗资源下沉、基层医疗技术水平、医保差异化水平以及基层医疗服务价格.结论:为更好推动分级诊疗制度的发展,可重点从医联体建设方面入手:如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提升基层医疗机构服务技术水平、完善医联体内部的医疗、医药、医保工作联动机制和完善医联体成员间的利益共享机制等,逐步实现就医格局有序合理化.  相似文献   

2.
<正>分级诊疗是医改攻坚重头戏,被列为2014年县级公立医院改革十大任务,被视作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治本之策,目前,全国大多数省市已开始运行,并取得一些成效,如青海省分级诊疗改革后,三甲医院住院人次平均下降了18%,基层上升12%,医疗资源得到高效利用,基层服务能力也明显提升,大医院住院不再紧张,基层一般疾病不出县治疗,应验了某些专家学者提出的分级诊疗"倒逼"医改的说法,但在实际运行中,分级诊疗仍存在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推进分级诊疗的模式和方法,优化县域就医格局。方法通过建立托管类紧密医联体,提高镇、村医疗服务能力,实现大病不出县、小病不出村、常见病不出镇。结果分级诊疗成效明显,促进了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基层就诊人数明显增加,开展新医疗技术增多,县医院危急重症、疑难病例诊治比例提升。结论建立托管型医联体,可提高镇、村医疗服务能力,有助于推进分级诊疗就医,平衡医疗资源,优化就医格局。  相似文献   

4.
目的调查上海市患者对分级诊疗的认知认可情况,分析分级诊疗实施面临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方法通过多阶段分层随机概率抽样结合偶遇抽样等非概率抽样,对上海市24家不同级别医疗机构的480名患者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患者对分级诊疗了解度偏低,明确愿意在基层首诊的患者仅有32.31%,“小病大医”情节严重;患者对分级诊疗实施情况满意度较差(12.99%),突出体现在对基层医疗机构不信任。结论要进一步加大分级诊疗宣传力度,尤其是卫生工作者的宣传作用;提高基层医疗水平,增强居民基层就医信心;建立健全激励约束机制,调动医院落实分级诊疗积极性;改革医保报销制度,充分发挥医保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标:研究区域纵向医疗联合体全国范围内实施情况下,模拟不同条件下社区首诊、双向转诊变化情况,并依据模拟结果,提出分级诊疗相关建议。方法:运用系统动力学方法模拟不同条件下社区首诊率、双向转诊率变化情况。结果:社区首诊率方面,政府增加技术性财政投入,提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技术水平,社区首诊率提升幅度为0.08%-0.17%;双向转诊率方面,政府增加技术性财政投入以提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技术水平,增加弥补性财政投入以减轻上级医院对轻病依赖,下转率提升幅度为0. 33%~0.45%;上转方面,政府增加技术性财政投入以提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技术水平,上转率降幅为7.52%~12. 61%。结论:多元化政策促进分级诊疗的实现;实施差异化报销,发挥医保资源配置作用;加强供给侧改革力度;注重上下转诊的合理发展。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广西市、县、乡、村四级医疗机构分工协作情况,为进一步推进分级诊疗工作提供建议。方法现场调查四级医疗机构卫生资源分布、医疗服务能力、单病种费用、新农合报销情况。结果基层医疗机构卫生资源不足,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不适应分级诊疗的需要,各级医疗机构费用相差较大。结论实行基层首诊,双向转诊制度,通过加强基层医疗机构建设,提升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明确各级医疗机构功能定位,改革支付方式和调整医疗服务价格,以经济手段引导病人首诊在基层。  相似文献   

7.
分级诊疗制度是我国新医改的重要实践,是优化医疗资源配置,保障公民更好地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必经之路。目前,分级诊疗实施过程中还存在基层首诊与患者自由选择权相冲突、双向转诊行为不规范、医联体责任承担方式不明晰等一系列法律问题。为更好地规范诊疗行为,规避法律风险,在建设分级诊疗制度的同时必须健全相应的法律机制,完善基层首诊的法律保障,落实双向转诊制度安排,规范医联体运行机制。  相似文献   

8.
正澄城县是陕西省1市10县综合改革试点县和全国医改试点县。2015年,澄城县政府制定下发了《建立分级诊疗制度指导意见》,从5个方面对分级诊疗制度进行了明确规定,于9月起在全县全面推行分级诊疗制度。一、加强能力建设,推进基层首诊一是加强基层医疗机构基本建设,按规定配备医疗设施设备,全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我国分级诊疗政策的实施现状,探讨分级诊疗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政策建议。方法运用我国2015—2017年《中国卫生和计划生育统计年鉴》中有关医疗服务机构、卫生服务情况的相关数据。结果截止2016年底,我国医疗卫生机构总数达983 394个,床位数为741.05万张,比去年增加39.53万张。我国医疗卫生机构总诊疗人次达79.32亿人次,居民平均就诊次数为5.7次,医疗卫生机构总入院人数为22 728万人,居民年住院率呈持续增长趋势。医疗卫生机构病床周转次数为32.0次,病床位使用率为79.8%。结论基层医疗机构发展相对医院速度较慢,整体上分级诊疗制度尚未促进基层医疗机构的发展,建议优化卫生资源配置,加强分级诊疗制度的宣传,畅通转诊机制。  相似文献   

10.
《现代医院管理》2016,(4):30-32
目的总结辽宁省内某连锁医疗机构的分级诊疗状况,对连锁医疗机构分级诊疗现状进行分析,就分级配置、卫生服务利用提出适用于连锁医疗机构的分级诊疗发展模式。方法通过文献检索、专题小组讨论和专家咨询,采用EPI DATA建立数据库,利用描述性统计学方法进行分析与研究。结果 2014—2015年,某连锁医疗机构辽宁省区内门诊急诊服务人次增长最多的是二级医院,增长率为43.14%,其次是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增长率为11.16%,而三级医院门急诊服务人次数出现了下降,下降率为0.46%。住院服务人次也是二级医院增长最迅速,增长率为21.16%,其次的是基层医院,增长率为11.16%,三级医院住院服务人次数增长缓慢,增长率为5.45%。二级医院的医疗技术人员的数量增加也是最快的,增长率12.96%,其次的是基层的医疗技术人员数,增长率5.00%,最后是三级医院医疗技术人员数,增长率3.51%。结论分级连锁模式下的诊疗服务体系构成了一个管理网络,加强分级诊部服务体系的内部联系,通过纵向技术支持和患者输送,最优化地利用技术力量和人力资源,使老百姓在当地就能够解决相关疾病。  相似文献   

11.
自分级诊疗政策实施以来,部分地区农村基层首诊率不增反降,在自由择医的政策环境下,农村居民在无法确定疾病严重程度时倾向于选择高级别医疗机构就诊。本文从政策视角梳理了我国农村分级医疗服务体系的发展历程、剖析了分级诊疗的适配逻辑以及当前分级诊疗治理的政策困境。并在此基础上剖析了疾病不确定感对居民首诊选择的影响,界定了农村居民认知偏差效应。最后提出了推进互联网首诊服务的发展、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宣传,以提升基层首诊意愿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王伟  张欣 《健康大视野》2014,(10):28-28
山西省卫生计生委印发《关于推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的指导意见》,推进包括人才、技术、设施等要素在内的优质医疗资源向基层流动,建立和完善新农合基层首诊、双向转诊和医疗费用报销制度,逐步构建科学有序、的分级诊疗格局,使群众县域内就诊率逐步达到90%。  相似文献   

13.
文章概述了我国分级诊疗的发展历史和目前分级诊疗的几种模式;总结了新医改后我国分级诊疗制度实施对促进双向转诊、降低医疗费用和提高基层医疗机构服务的效果。分析了目前分级诊疗制度实施中仍存在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不足、病人流向并未发生根本性转变、居民对分级诊疗认知程度低,医保配套措施不完善等问题,提出应通过提高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加强不同级别医疗机构间的分工协调、疏通双向转诊,加强宣传,提高居民对分级诊疗和基层首诊知晓率,完善医保配套政策措施等建议,以推动分级诊疗的实施。  相似文献   

14.
随着医改的不断深入,重建分级诊疗秩序成为改革的焦点。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合理配置卫生资源,提高基层服务能力,充分发挥各级医疗机构的作用,推动形成基层首诊、分级诊疗、双向转诊的合理就医秩序,从而在根本上解决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民生问题。文章就分级诊疗的实现路径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5.
建立分级诊疗制度是我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点工作之一,构建不同级别之间,医院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接续性医疗机构之间的分工协作机制,逐步形成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模式,促进建立“小病在社区、大病进医院、康复回社区”的有序就医格局,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利用信息化手段,推进建立市级医院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之间共享诊疗信息,实现医疗资源的纵向整合,提升人民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16.
分析我国分级诊疗改革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从医疗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角度提出加快卫生体制改革、完善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健全医疗保障管理体制、实施大医院瘦身策略、建立科学的考核制度、加强区域医联体建设、引导患者基层首诊等建议,以促进分级诊疗制度的实施。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全国异地就医联网结算和分级诊疗之间的政策影响。方法:以某省三甲肿瘤医院为例,通过数据对比,分析全国异地就医联网和分级诊疗的政策冲突,并探讨其形成原因。结果:全国异地就医联网和分级诊疗存在一定程度上的政策冲突,异地就医联网增加了大型医疗机构的就诊人次,基层医疗机构就诊人次下降。结论:加强肿瘤的早诊早治、构建区域性肿瘤治疗中心、建立科学合理的医保支付政策、细化异地就医转诊标准、医疗资源下沉、加大与基层医疗机构的合作等,是缓解全国异地就医联网结算和分级诊疗之间政策冲突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分级诊疗制度下徐州城市居民基层首诊意愿及其影响因素,以合理优化居民就医意愿。方法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对徐州市城市居民进行结构式问卷调查,主要内容包括城市居民的基本信息、就诊意愿情况等。结果 710例城市居民中,发生常见病时,75.8%首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就诊,主要原因是距离近、候诊时间短、收费低、就医手续简单。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文化程度低、医疗费用低、与基层医疗机构近、有基层就医经历(OR=2.548)、知晓分级诊疗制度(OR=1.882)、支持分级诊疗制度(OR=1.710)、认为有必要开展双向转诊(OR=1.563)的居民首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就医意愿较高。结论徐州城市居民基层首诊意愿趋于合理,各级医疗行政部门应与医院相互协作,宣传分级诊疗制度。  相似文献   

19.
目的调查成都市某三甲医院患者对分级诊疗的参与情况与影响因素,并提出针对性改进措施。方法采用偶遇抽样的方法,从2017-10/2018-10到该院门诊就诊患者中抽取1 200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法,从患者选择基层医疗机构就诊的原因、由基层医疗机构转诊至上级医院的因素、上级医院转诊至基层医疗机构的影响因素、到院就诊患者分级诊疗实施现状、到院就诊患者对分级诊疗认知情况5个方面进行调查。采用Excel 2007软件对数据进行录入、整理和分析。结果调查的1 200例患者中,基层医疗机构首诊为115例(9.58%),均因疾病控制不佳,在基层医生建议下到本院就诊;其余1 085例患者均为直接至该院就诊(90.42%)。1 085例患者中,重度病例为80例,轻、中度但伴有所患慢性疾病危急情况的有182例,轻、中度且无明显症状的有823例,占比分别为7.37%、16.77%和75.85%。患者选择基层医疗机构首诊的主要因素为基层医疗机构距离家庭住址近(85.00%)、所患疾病无需去上级医院(57.33%)、基层医疗机构收费低(42.58%);从基层医疗机构转诊至上级医院的因素包括有绿色通道(77.50%),能享受一定费用减免(56.83%),能获取专家号(45.00%),重复性检查可避免(29.17%);转诊至上级医院的担忧主要为转诊手续繁琐(72.67%),无特别优惠政策(47.67%),无法自由选择优惠政策(30.00%),减免费用少(11.25%),需额外支付转诊手续费用(8.83%);愿意从上级医院转诊至基层医疗机构的因素包括病情稳定、后续康复可在基层医疗机构进行(84.33%),距离家庭住址近(45.00%),可提供健康咨询服务(8.50%),收费低(8.25%);而不愿从上级医院转诊至基层医疗机构的因素包括认为基层医护人员医疗水平低(67.50%),习惯性去大医院(54.17%),担心需要重复检查(42.92%),转诊麻烦(33.25%);患者中基层医疗机构首诊占比低(9.58%),直接至本院就诊的患者中重度患者占比低;到院就诊患者对分级诊疗知晓率较低。结论分级诊疗在到院就诊患者中的实施现状不理想,且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另外,患者对分级诊疗的认知情况仍有待改善,在实际工作中要加强相关知识的宣传工作,并对医疗体系进行强化,改善分级诊疗实施情况。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分析成都市三圈层医疗资源分布与利用的历年变化情况,探讨分级诊疗政策的效果以及影响因素,为促进该市分级诊疗政策的有效实施提供政策建议。方法:利用近年四川省卫生统计年鉴等数据,以三个圈层人口医疗机构数以及总诊疗人次、院均诊疗人次、诊疗人次相对比作为分析指标,进行相应统计学分析。结果:成都市医疗资源分布呈"波浪形",优质医疗资源分布尤为不均衡;各圈层间医疗资源利用程度差异明显,第二圈层利用度相对最低;医疗机构间资源利用度不平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受冷落"加剧;成都市分级诊疗实施效果有待提升。建议:在优化顶层设计、转诊激励机制、基层医疗服务能力、信息化建设等问题的基础上,结合成都市实际情况,进一步规范各级医疗机构功能定位,将中心圈层和第二圈层的医疗资源统筹合并发展,深化打造第三圈层"县域龙头"和"健康守门人",进一步推动"小病就近看,大病不出县"的实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