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现代医学目前对于胃癌前病变(PLGC)早期如肠上皮化生、低级别上皮内瘤变以手术、对症治疗为主,中医通过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并结合"治未病"思想,在PLGC的治疗中有独特优势。PLGC属中医学"痞证""结证"范畴。张仲景在《伤寒论》中阐述了痞证、结证之症状、病机,认为张仲景痞证、结证的辨治思想可运用于PLGC的辨治,但应审时度势,把握要害。结合PLGC的三个阶段,浅述张仲景痞证、结证的辨治思想在PLGC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2.
李云海 《光明中医》2009,24(11):2065-2066
《伤寒论》以六经辨证为主,故篇名分别是“辨太阳病脉证并治”、“辨阳明病脉证并治”等。《金匮要略》是以脏腑经络辨证为主,其篇名却非“辨心病脉证并治”、“辨肺经病脉证并治”等,除第七、九、十一及十八篇篇名分别涉及“肺”、“心”、“五脏”及“肠”而外,都以体现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即《痉湿病脉证治》、《疟病脉证并治》的形式名篇。  相似文献   

3.
张仲景病,证,症三位一体的治疗思想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仲景论治主张将疾病、征候、症状看作一个整体,进行综合分析,然后立法遣方,即融辨病施治、辨证论治和对症治疗手一体。《伤寒论》、《金匮要略》两书充分体现了这一治疗思想,试作初步探讨。1辨病施治与辩证论治《伤寒论》以"辨××病脉证并治"为篇名,《金匮要略》以"××病脉证并治"为篇名,说明仲景既辨病,又辨证,而且是先辨病,后辨证。通过辨病,掌握病机,从而确立治病大法或主治方药。如太阳病在表,治宜辛温解表。太阴病"以其服有寒故也,当温之,宜服四逆辈"。痰饮病是水液输布失常,停积于机体某些部位,因饮为阴邪,得温…  相似文献   

4.
《辨证录》为清代名医陈士铎所著,"阴痿门(五则)"着重阐述了男科阳痿病症、病因、病机及立法处方,偏重于"心、肾"辨治,其证候分析,病机阐述,处方用药,简明效验,对于现今阳痿临床实践有较高的指导意义。现将其阳痿五脏辨治用药特色及临床应用体会浅析如下。  相似文献   

5.
疑难杂病重脉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临床过程中 ,如何根据四诊证据的前后顺序进行分析 ,正确地辨证论治 ,一直是历代医家注视的重要问题。例如 :《内经》在指出辨证论治要四诊合参时 ,强调“欲知其要 ,则色脉是矣”。《难经》中又提出“独取寸口以决五脏六腑死生吉凶”。《伤寒论》、《金匮要略》则提出辨证依据的前后主次序列 ,《伤寒论》六经辨证即明确提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辨阳明病脉证并治”、“辨少阳病脉证并治”、“辨太阴病脉证并治”、“辨少阴病脉证并治”、“辨厥阴病脉证并治”。《金匮要略》论杂病亦强调“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篇中均以“辨某某病脉证…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涉及“心悸”的有关条文进行分析,探讨张仲景从五脏辨治心悸的学术思想:五脏皆可致心悸,临床辨治心悸也应从五脏着手,即明确把握疾病病位在心、肝(胆及三焦)、脾(胃)、肺、肾的不同,结合疾病的病因、病机及病人体质进行随证施治。  相似文献   

7.
目的介绍《金匮要略》中"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的证治思想。方法总结、分析和归纳相关文献资料,从含义、病因病机、治疗以及与"治未病"的关系等方面进行探讨。结果 "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的证治思想在治疗疾病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发挥其指导作用。结论对其证治思想进行探讨有助于提高中医学习的理论基础,可用以指导临床,作为临床辨证施治的一种目标,为我们留下了宝贵财富。  相似文献   

8.
通过阅读《陈士铎医学全书》燥证的内容,从病因病机、治法治则、病案举隅三个方面进行阐述,总结归纳陈士铎辨治燥证的学术思想。病机上陈士铎提出"四燥"的概念,逐一进行说明,治法治则上提出注重肺肾双治、注重五行生克乘侮、固护脾胃、强调夏季养生调护,陈氏对燥证的辨治有着独特的经验,为临床治疗提供了重要的思路。  相似文献   

9.
正慢性胃炎是指不同病因引起的胃黏膜的慢性炎症,可分为慢性浅表性胃炎和慢性萎缩性胃炎[1]。该病属于中医"痞证"、"胃痛"、"嘈杂"等范畴[2]。该病首见于《黄帝内经》称之为否、痞、痞满等。《素问·太阴阳明论》中云:"饮食不洁、起居不时者,阴受之……阴受之则入五脏……入五脏则痞满闭塞。"指出"痞满"与饮食不洁,起居无规律,进而引起五脏生理受损有关。《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云:"心下痞,按之濡",心下即  相似文献   

10.
心悸首见于《伤寒论》,仲景对病机、症状、治法、方药均详尽论述,脉证合参,细分轻重缓急,据证遣方,随证化裁,条文言简意赅,寓意深奥。治疗方法归纳为益气法、温阳法、阴阳双补、温阳利水、健脾化饮、和解法、疏肝法七种。仲景辨治心悸特点为注重温阳化饮,从五脏论治,伤寒心悸和杂病心悸分别辨治,体现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宗旨。  相似文献   

11.
心悸首见于《伤寒论》,仲景对病机、症状、治法、方药均详尽论述,脉证合参,细分轻重缓急,据证遣方,随证化裁,条文言简意赅,寓意深奥。治疗方法归纳为益气法、温阳法、阴阳双补、温阳利水、健脾化饮、和解法、疏肝法七种。仲景辨治心悸特点为注重温阳化饮,从五脏论治,伤寒心悸和杂病心悸分别辨治,体现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宗旨。  相似文献   

12.
李云海 《光明中医》2010,25(8):1334-1335
<正>《伤寒论》以六经辨证为主,故篇名分别是"辨太阳病脉证并治"、"辨阳明病脉证并治"等。《金匮要略》是以脏腑经络辨证为主,其篇名却非"辨心病脉证并治"、"辨肺经病脉证并治"等,除第七、九、十一及  相似文献   

13.
张简斋为民国期间南京最有影响的中医,是金陵医派重要创始人。他在吸收众多医家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独特的理法方药辨治体系。通过分析《邹云翔手录孤本张简斋医案》,总结简斋先生临证治疗法则:外感疾患辨分寒热,疏、清、透、化达邪于外;内伤杂病治分五脏,疏、和、托、导建中为先;妇人病变多在气血,温、调、固、养平和冲任。  相似文献   

14.
黄疸病在古代称之为“发黄”,首载于《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系统阐述了其理法方药的辨治特色,后世医家们也提出了许多见解。在《伤寒论》“六经辨证”中,发黄证多见于阳明病、太阴病篇,张仲景对发黄证的发病、辨证及施治的阐述,对现代医学中该类疾病的诊治提供了参考意义,值得我们不断深入探索。从发黄证的病因入手,分别从湿热、寒湿、被火、瘀血四大病因病机展开论述,并探讨这种辨治思想对后世治疗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研究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对虚实夹杂辨治规律的论述,虚实夹杂证辨治的关键是抓住疾病的病机,辨治的重点是攻邪,急则治其标,同时注意扶正,并根据病机其治疗又有所侧重。其至今对临床依然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6.
清代名医陈士铎对虚汗证的辨证治疗有独特见识。故在探讨陈士铎所著《辨证录》治疗虚汗证三则医案的用药特色和病因病机,进而总结出治疗虚汗证"补阴摄阳、滋肾水兼清心火、补肾滋阴"的学术思想,并发现陈士铎在治疗虚汗证的三则医案中尤为固护肾水的重要性,肾水足则五脏阴阳调和,五脏阴阳调和则汗液止。陈士铎治疗虚汗证的重要思想为我们临床治疗虚汗证提供了明确的辨证思路,对临床虚汗证的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虚劳是以五脏虚证为主要临床表现的慢性虚弱证候的总称。《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首次提出了虚劳病名,并详细探讨了虚劳常见之脉象、临床症状,辨治方法丰富多样。老年病以虚为本、多见阴阳气血失调、脏腑气血衰弱和多痰多瘀,呈现多种病机特点。本文从通过总结《金匮要略》虚劳病篇的辨治特色,以求对老年病诊治的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虚痛证治的分析探讨 ,认为张仲景辨治虚痛证的特点是 :辨痛求本 ,治重在荣 ;善用甘药 ,调补缓痛 ;五脏皆补 ,尤重脾肾。  相似文献   

19.
从证候名称角度总结《小儿药证直诀》上卷五脏证候的特点,并与《中医儿科学》比较,发现《直诀》上卷五脏证候较多地受到五行学说的影响,即五行的太过、不及和生克乘侮等理论有较多的体现,多呈五脏对应的形式。《直诀》上卷五脏证候较粗略,证候名称有用"病"这一最粗略描述病性的词,以及只有五脏病位而无病性的词;一些现代层次较高的证候被作为具体证候;现代虚证多有气、血、阴、阳、精之分,而《直诀》的五脏虚证主要直指脏器,有极少数的"气虚"无"血、阴、阳、精"之虚。《直诀》上卷或用程度、预后等替代病机以概括五脏证候,而其他特点与现代《中医儿科学》相同的证候很少;肺脏证候中外邪所致者较少,涉"痰"证候较少,特别是在肺脏证候中涉"湿"的证候较少,主要是在脾脏证候中。《直诀》上卷五脏证候的上述特点应是源于北宋时期证候学说发展的初步性。  相似文献   

20.
<正> 肾只有虚证而无实证、治疗无泻法,这是自宋代钱乙首倡此说以来沿用至今的辨治之规,但笔者通过临床实践体会到:肾实证是客观存在的。现以精淤证为例,对肾实证略述管见。精淤病因病机及临床表现《灵枢·本神》云:“肾藏精,精舍志,肾气虚则厥,实则胀,五脏不安”,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