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戴顺民  王兴兰 《黑龙江医学》2019,43(12):1460-1461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并发腔隙性脑梗死疾病的诊断方法与急诊治疗措施。方法选择麻城市人民医院2016年1月—2018年11月期间收治的老年高血压并发腔隙性脑梗死患者,共计120例,所选患者入院后经MRI或CT检查确诊,对其进行降压、改善脑循环、增强脑供血和处理并发症等治疗,分析患者的诊疗方法与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痊愈60例(50%),显效40例(33.3%),有效20例(16.7%),无1例死亡,有效率为100%。治疗前后患者24hSBP、24hDBP、24hPP、PPI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为老年高血压并发腔隙性脑梗死患者及时提供正确有效的诊断和治疗,能够有效缓解患者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血压与腔隙性脑梗死的关系。方站:对临床诊断为腔隙性脑梗死的62例患者的血压进行分析,对其临床意义作了评价。结果与结论:高血压可能是腔隙性脑梗死的直接病因。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老年腔隙性脑梗死的临床特点、发病因素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3年4月—2014年4月收治的50例老年腔隙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治疗情况。结果50例患者中,糖尿病14例,占28%,高血压25例,占50%,颅外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和颅内动脉粥硬化共11例,占22%。50例患者中,5例皮质及近皮质腔隙性脑梗死,3例皮质伴后循环腔隙性脑梗死,12例基底节伴后循环腔隙性脑梗死,4例后循环腔隙性脑梗死,20例深部白质及基底节区腔隙性脑梗死,6例伴较大梗死的腔隙性脑梗死。高血压、糖尿病与腔隙性脑梗死的相关性高,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也是腔隙性脑梗死的重要原因。颅内动脉粥样硬化与后循环腔隙性脑梗死相关性高,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前循环腔隙性脑梗死相关性高;心源性疾病可能是后循环腔隙性脑梗死的原因之一。结论大动脉粥样硬化是老年腔隙性脑梗死干预的重点,应积极控制患者高血压和糖尿病,降低血液黏稠度,防止再次出现脑梗死,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4.
老年高血压合并腔隙性脑梗死患者血压变异性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魏占云 《疑难病杂志》2011,10(7):527-528
目的观察老年高血压合并腔隙性脑梗死患者的血压变异性。方法运用动态血压监测,对高血压未合并腔隙性脑梗死(B组)患者32例和高血压合并腔隙性脑梗死(A组)患者35例进行24h动态血压监测,计算血压平均值、血压变异性、血压昼夜节律。结果高血压合并腔隙性脑梗死组较未合并脑梗死组的血压水平明显升高(P<0.05),且血压变异性亦显著增高(P<0.05)。结论血压变异性与老年高血压患者腔隙性脑梗死的发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 对老年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中腔隙性脑梗死进行分析.方法 临床选择68例老年缺血性脑血管病中腔隙性脑梗死患者,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本次所选患者中深部白质及基底节区腔隙性脑梗死25例,皮质及近皮质腔隙性脑梗死9例,皮质伴后循环腔隙性脑梗死5例,后循环腔隙性脑梗死5例以及基底节伴后循环腔隙性脑梗死15例,伴较大梗死的腔隙性脑梗死9例.患者的发病因素包括血压、糖尿病、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结论 在老年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临床治疗中,应该强化患者高血压、糖尿病以及大动脉粥样硬化控制,以减少患者中腔隙性脑梗死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老年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与腔隙性脑梗死之间的关系。方法 用CT或MRI诊断腔隙性脑梗死;根据头颅CT或MRI的结果按有无腔隙性脑梗死分为2组:腔隙性脑梗死组与无腔隙性脑梗死组。所有对象行24h动态血压监测。结果 腔隙性脑梗死组与无腔隙性脑梗死组相比,其收缩压明显增高,脉压明显增大(P〈0.01)。其中腔隙性脑梗死组的24h SBP、24h DBP、dSBP、dDBP、nSBP、24hPP、dPP、nPP与无腔隙性脑梗死组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收缩压增高、脉压增大可能与腔隙性脑梗死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CT、低场MRI对腔隙性脑梗死的诊断价值,并比较它们在诊断腔隙性脑梗死中的优劣。方法:回顾性分析130例腔隙性脑梗死的CT、MRI的表现。结果:CT发现腔隙性病灶218个,单发病灶60例,多发病灶70例。腔隙病灶直径最小5mm,最大20mm。MRI发现腔隙性病灶278个,单发病灶30例,多发病灶100例。腔隙病灶直径最小2mm,最大25mm。结论:CT、MRI对腔隙性脑梗死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其中MRI比CT更敏感,能发现较早的腔隙性脑梗死,并且可以发现CT未显示的病灶。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老年急性腔隙性脑梗死的临床特点及防治措施。方法:对181例老年急性单纯性腔隙性脑梗死临床特征、影像资料等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老年腔隙性脑梗死占同期住院急性腔隙性脑梗死患者的85.8%,有高血压史者占64.6%。腔隙性梗死灶主要在脑白质,特别是脑室周围的深部白质。血脂中LDL-C明显增高。结论:老年人是腔隙性脑梗死的高发人群,必须加强对血压调控,积极降脂,以降低该病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高血压患者中腔隙性脑梗死的发生与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及血清胰岛素(INS)水平的关系.方法 选择92例高血压患者,根据病史及检查结果将患者分为单纯高血压组(51例)和高血压并腔隙性脑梗死组(41例).对两组间血浆同型半胱氨酸和血清胰岛素水平进行比较.结果 高血压并腔隙性脑梗死组血浆同型半胱氨酸及血清胰岛素水平均明显高与单纯高血压组(P<0.05).结论 高血压合并腔隙性脑梗死患者存在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和高胰岛素血症,高HCY和高INS可能是高血压并发腔隙性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为了探讨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并发脑卒中的机率和死亡率。方法:将522例高血压并发脑卒中患分成3组:314例单纯收缩期高血压,61例单纯舒张期高血压和147例收缩期、舒张期均高的高血压并发脑卒中(包括腔隙性脑梗塞、脑缺血、脑出血)的老年患(年龄在60岁以上)进行临床分析。结果:显示单纯收缩期高血压并发脑卒中的机率和死亡率均明显增高。结论:对单纯收缩期高血压的老年患应给予足够重视,并积极治疗。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老年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进行统计研究,分析这些患者的腔隙性脑梗死的临床特点和发病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在2012年11月—2013年11月收治的150例老年腔隙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患者进行MRI、CT检查,统计分析所有患者的梗死部位、临床特点、危险因素。结果在150例老年腔隙性脑梗死患者中,92例患者的梗死部位为基底节,占61.3%,其余多为丘脑、小脑部位,基底节区是主要病灶部位。此外,在危险因素方面,糖尿病、高血压、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是腔隙性脑梗死的主要原因,高血压为70%,糖尿病为28%,颅内动脉粥样硬化为56.7%。结论老年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中腔隙性脑梗死临床表现多样,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是主要危险因素,因此,为了以预防腔隙性脑梗死发生时,应对这些危险进行控制,并进行早期干预,早发现、早治疗,提高患者的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高血压与腔隙性脑梗死的关系。方法:对125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常规行头颅CT扫描。结果:腔隙性脑梗死的发生率为60-8%,年龄大、病程长、平均动脉压高者,其发生率增加。结论:高血压病是腔隙性脑梗死的主要原因,它的发生和高血压的程度及其持续时间的长短有关。  相似文献   

13.
老年腔隙性脑梗死与血浆FGF23蛋白水平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血浆FGF23蛋白水平与老年腔隙性脑梗死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年龄大于65岁腔隙性脑梗死患者75例作为腔梗组;无腔隙性脑梗死老年人75例作为对照组.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比较两组血浆FGF23蛋白水平,分析血浆FGF23水平与老年腔隙性脑梗死的相关性.结果 腔梗组血浆FGF23蛋白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高血压患者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高血浆FGF23蛋白水平和高血压是老年腔隙性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OR=1.847、2.478,P=0.040、0.019).结论 高血浆FGF23蛋白水平与腔隙性脑梗死发病有关.  相似文献   

14.
蔡茂文 《四川医学》2002,23(11):1155-1156
目的:分析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特点、诊断、处理及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对14例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了解脑梗死患者的年龄、就诊时间、梗死部位、诊断、处理方式及对患者预后的影响。结果:脑梗死好发于老年患者,高血压、高脂血症等是其最多见的易患因素;头颅CT是确诊脑梗死的主要手段,是鉴别脑血管硬化性梗死、腔隙性梗死、出血性梗死的重要依据。血栓溶解药物的早期应用对疾病的缓解有着重要的意义。脑梗死致残率高,重在预防。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腔隙性脑梗死的临床特点与MRI检查在腔隙性脑梗死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对120例经临床,MRI诊断明确的腔隙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特点,MRI影像特点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20例患者中,年龄、高血压、糖尿病等是腔隙性脑梗死主要发病因素。临床分型以感觉运动型最多(占57%),MRI检查共发现168个病灶,基底节区最多(占56%),最小病灶为2×2mm。结论 腔隙性脑梗死易多发,MRI是目前诊断腔隙性脑梗死的最佳方法。积极有效地控制血压、血糖、血脂等是防止腔隙性脑梗死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6.
腔隙性脑梗死临床特征与病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腔隙性脑梗死的临床表现、梗死好发部位及易患因素。方法:分析经CT或MRI证实的220例有腔隙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表现、梗死部位和可能发病的危险因素。结果:男性患者患病率高于女性,50%的患者表现单纯运动障碍,病灶多位于基底节区,高血压、糖尿病、吸烟等是易患因素。结论:腔隙性脑梗死的发病机制是多方面的,控制高血压、控制和降低血糖及戒烟可减少腔隙性脑梗死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高血压是腔隙性脑梗死的常见病因,文献报道33%~90%的高血压患者有腔隙性脑梗死,由于CT及MRI的临床应用,腔隙性脑梗死的检出率不断增多,本文旨在了解脑梗死患者与血压、血脂的关系,我院自2002~2003收治的高血压患者100例,其中66例伴腔隙性脑梗死,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老年无症状腔隙性脑梗死患者的记忆功能变化及特点。方法 采用韦氏记忆量表(Wechsler memory scale,WMS)对37例老年无症状腔隙性脑梗死患者和35 例健康老年体检者进行评测,同时依据病灶为单个或多个对无症状腔隙性脑梗死患者行分组比较。结果 老年无症状腔隙性脑梗死患者各分测验成绩和记忆商数(MQ)普遍下降,病灶数目越多其降低程度越显著。结论 无症状腔隙性脑梗死患者已有记忆功能损伤,应重视其早期的临床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腔隙性脑梗死老年患者并发肺部感染因素及其危险因素.方法 收集该院2001年1月至2011年1月收治的腔隙性脑梗死并发肺部感染老年患者58例,及单纯随机选取同期未并发肺部感染腔隙性脑梗死老年患者47例,并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两组29种影响因素的单因素分析表明,其中有10种因素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些因素分别为年龄、2型糖尿病、意识障碍、延髓性麻痹、血氧饱和度、二氧化碳分压、血清白蛋白、免疫球蛋白IgG、β2微球蛋白及D二聚体.将单因素分析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的10种因素进行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年龄、2型糖尿病、血清白蛋白、β2微球蛋白及D二聚体是腔隙性脑梗死患者并发肺部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控制好血糖、提高血清白蛋白水平、减少β2微球蛋白含量、降低D二聚体含量对预防腔隙性脑梗死患者并发肺部感染有较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0.
老年无症状腔隙性脑梗死患者的记忆障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老年无症状腔隙性脑梗死患者的记忆功能变化及特点.方法 采用韦氏记忆量表(Wechsler memory scale,WMS)对37例老年无症状腔隙性脑梗死患者和35例健康老年体检者进行评测,同时依据病灶为单个或多个对无症状腔隙性脑梗死患者行分组比较.结果 老年无症状腔隙性脑梗死患者部分记忆分测验成绩和记忆商数(MQ)普遍下降,病灶数目越多其降低程度越显著.结论 无症状腔隙性脑梗死患者已有记忆功能损伤,应重视其早期的临床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