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 毫秒
1.
盘锡斌 《基层医学论坛》2013,(13):1747-1749
脑梗死出血性转化(hemorrhagic transformation,HT)是指急性脑梗死后缺血灶内出现的出血,被认为与缺血区血管再通后恢复血流灌注有关,是脑梗死的自然转归过程之一,也可能出现在使用抗凝药物或溶栓治疗之后。HT的发生加重脑梗死患者的颅脑损伤程度,而且限制了溶栓治疗及一定程度上限制了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脑梗死后继发的早期癫痫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效果。方法 通过对92例患者的发病年龄,癫痫发作类型,梗死部位及治疗效果进行分析。结果 脑梗死后继发的早期癫痫的病情和发生率随着年龄的增大、动脉硬化程度的加重、脑梗死病情及并发症的严重程度而加重、上升。癫痫的发生多继发于脑叶梗死的患者,结论 在脑梗死病情及并发症得到有效地控制后,癫痫亦能得到有效地控制。  相似文献   

3.
出血性脑梗死临床与CT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出血性脑梗死的临床特点及影像学特征。方法 对16例出血性脑梗死病人详细观察临床特点,临床症状加重时复查CT。结果 所有病例在治疗中出现临床症状加重,CT表现以混合型出血改变为主,好发于大脑中动脉或其分支区,大片脑梗死尤以心源性脑梗死表现更加典型。结论 脑梗死病人治疗后症状加重,CT表现以混合出血型为多,应考虑此病。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脑梗死后再发缺血性卒中与脑出血患者的临床特点、影像学上微血管病变及预后的异同。【方法】连续收集急性复发性卒中的住院病例(初发事件为脑梗死,复发事件包括脑梗死或脑出血),详细记录临床资料。观察脑内微出血及自质病变的严重程度,随访有无严重血管事件及死亡的发生。【结果】175例再发脑梗死患者。19例复发事件为脑出血的患者进入本研究。155例(88.6%)再发脑梗死患者,以及18例(94.7%)脑出血患者存在自质病变。77例(44%)再发脑梗死患者和16例(84.2%)脑出血患者存在脑内微出血。脑出血组自质病变的严重程度及微出血的数目均明显高于再发脑梗死组(P=0.033,0.016),脑出血组的死亡率及再发脑出血的危险性明显增高(P=0.034,0.036)。【结论】严重的脑自质病变及微出血的出现与脑梗死后再发脑出血有关。多发微出血提示出血风险增高。如复发事件为脑出血,则其死亡率及再次复发脑出血的风险均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5.
蛛网膜下腔出血并发无症状性脑梗死21例漏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合并脑梗死临床并不少见,其中出现典型症状、体征者临床上诊断不难。但部分脑梗死患者由于缺乏典型的临床症状、体征,或无相应的辅助检查设备(如颅脑CT等)而易导致漏诊。现将临床遇到的21例无症状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6.
郭大庚 《中原医刊》2011,(24):114-115
目的探讨上消化道出血与急性脑梗死的关系。方法对40例上消化道出血并发急性脑梗死病例的临床特点进行分析。结果本组40例患者平均年龄65岁,消化性溃疡30%,肝硬化35%,伴有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糖尿病等与动脉硬化有关因素者占80%,发生脑梗死的时间平均为上消化道出血后3.5d,大面积脑梗死占55%,使用抗纤溶药物者占60%。结论对于老年伴有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糖尿病等与动脉硬化有关的因素,既往有肝硬化史,消化性溃疡史等出血量大的因素的上消化道出血,有并发急性脑梗死的危险,出血后3d左右发生率最高,治疗上禁用抗纤溶药。  相似文献   

7.
毛明立 《实用医技》2007,14(35):4899-4900
目的:探讨出血性脑梗死的临床特点及预后。方法:回顾分析26例出血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8例发生于60岁以上,大面积脑梗死17例,脑梗死后第2天至第14天内发生出血者21例。出血后原有症状加重。经内科综合治疗预后良好19例,出血量大经手术治疗者预后差。结论:出血性脑梗死是脑梗死治疗过程中严重并发症,治疗期间动态CT观察,可及时发现出血,更改治疗方案,使预后改善。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脑梗死后再发缺血性卒中与脑出血患者的临床特点、影像学上微血管病变及预后的异同。【方法】连续收集急性复发性卒中的住院病例(初发事件为脑梗死,复发事件包括脑梗死或脑出血),详细记录临床资料。观察脑内微出血及自质病变的严重程度,随访有无严重血管事件及死亡的发生。【结果】175例再发脑梗死患者。19例复发事件为脑出血的患者进入本研究。155例(88.6%)再发脑梗死患者,以及18例(94.7%)脑出血患者存在自质病变。77例(44%)再发脑梗死患者和16例(84.2%)脑出血患者存在脑内微出血。脑出血组自质病变的严重程度及微出血的数目均明显高于再发脑梗死组(P=0.033,0.016),脑出血组的死亡率及再发脑出血的危险性明显增高(P=0.034,0.036)。【结论】严重的脑自质病变及微出血的出现与脑梗死后再发脑出血有关。多发微出血提示出血风险增高。如复发事件为脑出血,则其死亡率及再次复发脑出血的风险均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肝硬化并发食管静脉曲张急性破裂出血药物治疗止血效果的影响因素及早期再发出血的危险因素.方法 单因素分析临床各指标及血管活性药物与止血效果关系,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影响血管活性药物急诊止血效果的主要因素.前瞻性研究6周内早期再出血的影响因素.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药物止血成功组的出血程度、肝功能Child分级、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原活动度(PTA)与失败组之间的差异有显著性(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只有出血程度和肝功能Child分级是血管活性药物止血效果的预测因素.在早期再出血的随访中,再出血组和未再出血组PT、PTA以及出血程度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出血后有明确感染的患者,尽管其6周早期再出血率明显高于未感染组,但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出血程度和肝功能Child分级是预测血管活性药物治疗成功与否的主要因素.改善PT及FFA对于急诊止血及预防早期再出血应均有帮助.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急性脑梗死早期微电脑超声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采用微电脑超声治疗159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观察治疗前后临床症状、体征、血脂及纤维蛋白原的变化.结果 微电脑超声治疗后,急性脑梗死早期临床症状、体征有不同程度改善,血脂和纤维蛋白原有不同程度下降.结论 早期微电脑超声治疗对急性脑梗死有一定疗效,其作用机制可能与降低血脂和纤维蛋白原,增强纤溶系统活性,改善脑微循环有关.  相似文献   

11.
许卫江  刘彬 《海南医学》2007,18(4):46-48
目的 总结成人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继发肺动脉高压的临床特点及围术期处理原则.方法 对我院自2005年3月至2006年6月期间收治的106例成人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继发肺动脉高压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所有患者均在体外循环下行ASD修补术及合并畸形矫治,其中93例同时行三尖瓣瓣环成形术.术后恢复顺利,全组无死亡.结论 随着年龄的增长,肺动脉高压程度逐渐加重.肺动脉压力超过40mmHg,患者CPB时间、呼吸机应用时间、强心药物及扩血管药物使用时间及ICU治疗时间明显延长.术后延长呼吸机辅助时间、维持一定程度的过度通气、一氧化氮吸入及肺血管扩张药物的应用均是治疗术后肺动脉高压、预防肺动脉高压危象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2.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是常见的急性脑血管病之一,症状重,并发症多,如:再出血,脑血管痉挛,脑梗死,脑积水等:单一药物治疗,疗效欠佳,我科于1999年1月-2004年1月收治的60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采用脑脊液置换术配合药物治疗,临床取得了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前列腺增生术后继发出血的原因及治疗方法。方法对524例有手术指征的前列腺增生病人行手术治疗。术后观察1-4周,并对19例继发出血病例进行治疗。结果1周内继发出血病例7例:尿管气囊脱入前列腺残窝4例,并发纤溶系统亢进2例,前列腺残窝出血1例。需再手术5例。2-4周内出血12例:前列腺残窝炎9例,前列腺组织残留部出血3例。需再手术5例。结论前列腺术后再出血原因早期主要是尿管滑脱导致膀胱颈部撕裂以及纤溶系统亢进,后期主要是前列腺残窝炎和前列腺组织残留,膀胱血块填塞以及前列腺组织残留出血应及时手术处理。  相似文献   

14.
出血性脑梗死临床与CT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出血性脑梗死的临床特点及影像学特征。方法对16例出血性脑梗死病人详细观察临床特点,临床症状加重时复查CT。结果所有病例在治疗中出现临床症状加重,CT表现以混合型出血改变为主,好发于大脑中动脉或其分支区,大片脑梗死尤以心源性脑梗死表现更加典型。结论脑梗死病人治疗后症状加重,CT表现以混合出血型为多,应考虑此病。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不同时期血浆D二聚体情况,寻找SAH抗纤溶治疗及观察病情变化的实验室指标。方法:抽取30例正常对照组及25例住院SAH患者治疗前、治疗后2,3,4周血,用ELISA法定量检测D二聚体含量。结果:治疗前血浆D二聚体明显升高,和正常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其中有11例血浆D二聚体下降后又升高,1例再出血,1例脑梗死。结论:SAH后血浆D-D升高,观察D二聚体变化有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出血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其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出血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7例发生于60岁以上,大面积梗死或多发性梗死者12例,原梗死灶出血20例。脑梗死后第2周发生出血12例,发生出血性脑梗死后原有症状加重。结论经脱水等综合治疗后预后良好16例,但大量出血者仍需手术治疗,预后不良。出血性脑梗死是影响患者生存的严重并发症。应动态CT观察,及时诊治可改善其预后。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上消化道出血并发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特点。方法:分析21例上消化道出血并发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特点。结果:本组21例患者的平均年龄63.8岁,消化性溃疡11例(52.38%),急性胃黏膜病变4例(19.05%),胃癌3例(14.29%),消化道血管畸形2例(9.52%),贲门黏膜撕裂症1例(4.76%),均为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11例(57.89%)为大出血,6例使用抗纤溶药物,15例(71.43%)伴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糖尿病、既往患脑梗死等与动脉硬化有关的因素,发生脑梗死的平均时间为3.9天。上消化道出血后并发大面积梗死多见。结论:对上消化道出血者,如伴有与动脉硬化相关的因素,尤其是老年人、大出血者,应警惕近期并发急性脑梗死的危险。应加强告知制度,治疗上应及时补充血容量,抑制胃酸为主,禁用或慎用抗纤溶止血药物。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出血性脑梗死(HI)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其预后。方法 回顾分析48例HI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32例发生于60岁以上,大面积梗死25例,HI发病率占同期脑梗死的7.14%(48/673)。脑栓塞为其主要原因占68,5%,并以心源性栓塞为主。脑梗死后第2周发现3例,第3周发现12例。发生出血后大部分原有症状加重,21例出血在15~60d吸收。结论 HI是影响患者生存的严重并发症。应动态CT观察,以便及时诊治,改善其预后。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蛛网膜下腔再出血的病因及治疗对策.方法 1980年-2008年我院确诊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234例,其中再出血42例,约占17.9%.统计并分析再出血病因并设计临床预防治疗方案.结果 蛛网膜下腔再出血发生率极高,与情绪激动、过早下床活动、血压波动、用力大便等引起颅内压升高的因素有关,部分再出血患者与合并并发症有关.针对不同患者采取不同的预防治疗措施:28例采用中医治疗方案,并结合常规西医甘露醇脱水治疗;12例采用脑积液引流法;2例合并动脉瘤再出血患者,采用血管栓塞介入治疗.结果显示,大部分患者经CT复查,出血明显吸收,症状及体征明显改善.结论 应充分认识蛛网膜下腔再出血的诱因,积极采取防治措施,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首次脑梗死后再出血的临床特点以及治疗方法.方法:对本院2004年6月~2008年6月收治的首次脑梗死后发生出血的患者43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其临床表现、出血部位、出血时间及CT特征,该组患者均给予脱水、脑细胞保护剂、神经营养剂等治疗措施.结果:经过本院积极的对症治疗,该组患者治愈20例,显著进步11例,进步7例,总有效率为88.4%.结论:再出血在脑梗死第1、2周的发生率较高,在此期间要加强脑梗死患者的观察,以及时诊断和调整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