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分泌性中耳炎 (OME)的发病机制中 ,变态反应的作用存在争议。由于缺乏分子生物学的相关证据 ,它的病因学地位未被广泛认可。该作者通过对顽固性分泌性中耳炎患儿中耳粘膜中的炎性细胞以及与变态反应具有相关性的 Th- 2细胞因子的研究 ,以证实变态反应在顽固性 OME中的作用。研究对象分为研究组及实验组。研究组的病人需满足以下几条 :1病程超过 3个月 ;2双侧鼓室置管>6周 ;3听力损失 >15 d B;4应用抗生素及减充血剂无效 ;5 3个月前无急性中耳炎史 ;6通过 ELISA法检测血清中针对多种过敏原产生的特异性 ,确定有无特异质 ;7取材时 ,未曾…  相似文献   

2.
分泌性中耳炎(OME)是以中耳积液及听力下降为主要特征的中耳炎性疾病,其发病机制至今尚未完全明了。部分研究认为工型变态反应是引起该病的因素之一。本研究通过测定46例伴有呼吸道变应性炎症的OME患者和38例对照组其血浆和中耳积液中IL-4及IgE含量,探讨工型变态反应在OME发病中的作用,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慢性分泌性中耳炎(otitis media with effusion,OME)被认为是细菌、病毒感染、局部变态反应和逆行感染等多因素导致的中耳黏膜炎症反应.近年来变态反应因素引起的OME呈现上升趋势,是众多学者关注的焦点.本文就变态反应因素在OME发病机制中的作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4.
分泌性中耳炎 (otitismediaofeffusion ,OME )是中耳的常见病、多发病 ,尤以儿童的发病率为高。它以渗液滞留在中耳腔内而没有急性感染表现为特征。持续的OME常导致听力损失、语言发育迟缓以及增加中耳炎急性发作的危险[1] 。OME的发病机制至今未成定论。有关OME病因的研究表明 ,OME的发生与变态反应、咽鼓管功能障碍及感染等多因素有关。已有文献表明 ,部分分泌性中耳炎和Ⅰ型、Ⅲ型变态反应有关[2~ 6] 。但其确切的发病机制则未完全明确。随着免疫学的发展 ,OME和变态反应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近年来有学者从嗜酸细…  相似文献   

5.
分泌性中耳炎(亦称渗出性中耳炎,otitis media with effusion,OME)的发病机制至今尚未完全阐明,变态反应可能是致病因素之一,其在OME慢性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方式和调控机制尚不清楚。近年研究发现T辅助细胞(T helperceils,Th)在不同抗原的诱导下可发生极化反应,产生两类功能不同的效应细胞(Th1和Th2细胞),在变应性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第一段]  相似文献   

6.
尽管对变态反应过程中肥大细胞的作用机理仍存在分歧,但其作用的重要性已为人们所接受。一般认为肥大细胞在变态反应过程中首先发生的变化是细胞脱颗粒,随后颗粒内物质如组胺等便立即被释放。在人类肥大细胞脱颗粒后便留下一个空泡。含有内容物的肥大细胞颗粒在电子显微镜下呈现高电子密度团块,脱颗粒后则呈现空泡状。该文旨在观察分泌性中耳炎(OME)患儿与慢性扁桃体炎患儿的腺样体内肥大细胞在超微结构上的区别。病例分为两组:分泌性中耳炎(OME)组为16名3~8岁,有6个月以上病史并经手术证实为OME的患儿;对照组为19名1.5~12…  相似文献   

7.
急性中耳炎、分泌性中耳炎(OME)是儿童最常见的疾病。85%的儿童至少有一次中耳炎发作史,50%的2~5岁儿童曾患过OME。OME不仅对儿童听力有影响,而且增加了患急性中耳炎的风险。……  相似文献   

8.
分泌性中耳炎(OME)是以传导性聋及鼓室积液为主要特征的中耳非化脓性疾病。冬春季多发,是儿童和成人听力下降的常见原因。部分患者的病程过长,最终导致黏连性中耳炎、胆脂瘤等病变,形成不可逆的听力损害。OME的发生发展主要与咽鼓管功能障碍、中耳局部感染和变态反应相关,但是,其病理机制目前尚不明确。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络(NETs)作为中性粒细胞捕获和杀灭病原体的一种新作用机制,参与循环、呼吸、肿瘤及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并且作为新的治疗靶点,NETs的抑制剂对这些疾病的治疗已经取得了一定进展。前期研究在OME患者或动物模型的中耳积液中发现了NETs相关蛋白,提示NETs也参与OME的疾病进展。本文就NETs在OME中的作用及其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检测分泌性中耳炎(otitismediaofeffusion,OME)鼓室积液中是否存在嗜酸细胞阳离子蛋白(eosinophilcationicprotein,ECP)及其与血清ECP的关系,探讨OME与变态反应关系。方法选取31例OME患者,利用Uni-CAP-100型变应原体外检测系统分别测量鼓室积液及血清ECP含量,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31例OME患者鼓室积液均检测到ECP,明显升高者9例,占28.1%。血清ECP浓度均小于正常值。鼓室积液ECP与血清ECP无相关性(spearman相关,P=0.4209)。结论ECP存在于OME的鼓室积液中,某些OME是中耳局限性变态反应炎性过程。  相似文献   

10.
感染、咽鼓管功能律碍以及变态反应刺激释放炎性介质和酶,能增加血管通透性和分泌活性产生分泌性中耳炎(OME)。最近研究表明血小板活性因子(PAF)也是一种强炎性介质.PAF是一种生物活性磷脂,目前认为它对一些组织和炎性细胞有多种作用.PAF来源于人中性粒细胞、血小板、嗜酸性细胞、巨噬细胞、肥大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其作用包括引起微血管漏出、化学趋化作用、支气管收缩。增加支气管的局反应性及引起低血压、休克与死亡。已证实在人的中耳积液中存在PAF,它参与OME的发生和通过刺激引起血管通透性改变以及趋向性的作用维持…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测量分泌性中耳炎(OME)患者中耳积液中嗜酸细胞阳离子蛋白(MECP)、中耳积液IgE(MIgE)及血ECP(SECP)的含量,进一步探讨OME发病机制与变态反应的关系。方法:对31例OME患者,用Uni-CAP-100型变应原体外检测系统分别测量MECP、MIgE及SECP含量,得出结果并统计学处理。结果:31例OME患者检测到MECP均值为56.88μg/L,明显升高9例,占28.1%;MIgE均值为27.2ku/L,明显升高3例,占9.7%。MECP与MIgE呈正相关(P〈0.05);SECP均值为5.6μg/L。结论:ECP存在于OME的鼓室积液中,部分OME是中耳的局限性变态反应炎性过程。OME发病过程中存在着复杂的变态反应机制。  相似文献   

12.
耳科学     
成人分泌性中耳炎与胃食管反流的相关性研究目的:为了探讨成人分泌性中耳炎(OME)与胃食管反流(GER)的临床相关性。方法:对60名OME患者(排除了航空变压和急性中耳炎导致的中耳积液)进行针对GER诊断的问卷调查,并采用化学发光酶免疫测定法测定其中耳积液中的胃蛋白酶(PG)的含量。结果:其中GER诊断阴性者46例,仅2例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Ⅰ型变态反应、Th1、Th2类细胞因子在小鼠分泌性中耳炎中耳黏膜的表达情况。方法采用卵清白蛋白致敏并耳内激发小白鼠制成分泌性中耳炎(OME)模型。以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实验组、对照组中耳黏膜IL4、IL5、IFNγ、IL12的表达情况,同时作病理检查,了解嗜酸粒细胞浸润与各细胞因子的关系。结果实验组Th2类细胞因子IL4、IL5表达明显增加,伴相应的中耳黏膜嗜酸粒细胞浸润,而Th1类细胞因子IFNγ、IL12明显减少,且嗜酸粒细胞浸润与IL5呈正相关(γ=0.951,P<0.05)。结论Ⅰ型变态反应是OME发病的重要原因,而Th2类细胞因子在其发病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手术治疗儿童腺样体肥大致反复发作的分泌性中耳炎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治疗儿童经手术切除肥大腺样体后致顽固性分泌性中耳炎的疗效。方法:对32例行腺样体切除后患儿进行听力、声阻抗、纯音测听方面的检查。结果:治愈28例,好转3例,无效1例,有效率96.9%。结论:切除腺样体可作为治疗儿童反复发作的分泌性中耳炎(otitis media with effusion OME)的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15.
分泌性中耳炎常合并呼吸道变应性疾病,如变应性鼻炎、鼻息肉、支气管哮喘等.变态反应在分泌性中耳炎病因中的作用日趋受到重视,皮质类固醇激素、变应原脱敏治疗等可能在其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对近年来分泌性中耳炎合并变应性鼻炎的病因和治疗研究进行概述.  相似文献   

16.
分泌性中耳炎的病因至今不明,一些组织学改变提示它可能为一种延缓型变态反应,有些作者报道变态反应患儿分泌性中耳炎较多见,另一些作者估计分泌性中耳炎的病因20~90%属变态反应。本文的目的是探讨分泌性中耳炎患者患变态  相似文献   

17.
分泌性中耳炎和水通道蛋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泌性中耳炎的发病机制目前主要从感染性和变态反应性两方面进行探讨。水通道蛋白在一些液体平衡紊乱性疾病中的作用机制也渐被证明。本文将分泌性中耳炎从水转运紊乱性疾病的全新角度,对水通道蛋白在分泌性中耳炎发病时的表达、可能作用机制、调控物等方面的研究情况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8.
儿童的持续性分泌性中耳炎是常见的疾病,单做增殖体切除或加上扁桃体切除术(A士T)是治疗分泌性中耳炎(OME)的有效方法,若同时置入等压引流管(PETs)效果更好,但也常并发耳溢和持续性鼓膜穿孔。……  相似文献   

19.
分泌性中耳炎的发病机制目前主要从感染性和变态反应性两方面进行探讨。水通道蛋白在一些液体平衡紊乱性疾病中的作用机制也渐被证明。本文将分泌性中耳炎从水转运紊乱性疾病的全新角度,对水通道蛋白在分泌性中耳炎发病时的表达、可能作用机制、调控物等方面的研究情况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0.
已有调查显示顽固性分泌性中耳炎 (OME)的危险因素 ,如男性、奶瓶喂养、Rh+ A型血、日托和季节。这些结果相互矛盾 ,可能因为研究方法和研究人群的差异 ,另外 ,顽固性 OME的定义也不同。本研究的目的是分析大的人群中至少 4个月的顽固性 OME的预后因素。研究人群包括 1996年 1月 1日至 1997年 4月 1日所有出生于荷兰东部的婴儿 (n= 30 0 99)。在 9个月时筛选听力 (Ewing法 )。不能通过3次筛选者被推荐至耳鼻喉科门诊行鼓膜镜及耳镜检查。在就诊过程中询问父母有关预后因素 ,完成调查表。双侧 OME的婴儿 (经 B型鼓室图和 /或耳镜检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