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社交恐怖症是现代社会人在成长和参与社会生活中最容易出现的一种心理常见症状,对于社交恐怖症的心理治疗,方法很多,但应用综合心理治疗方法进行治疗,还不多见,而且大多处于探索和尝试阶段。作者通过对1例社交恐怖症患者运用认知疗法、系统脱敏疗法、冲击疗法等实施近一年的综合心理治疗,患者病症得到明显改善,社交恐怖焦虑情绪基本消失,社交行为逐步趋于正常,一年后随访患者状态良好。案例显示:对患者病因进行深入分析,有针对性的采取一套整合的心理治疗方案,将更快、更好的解决患者的心理问题。  相似文献   

2.
本案例针对求助者社交恐怖症的症状,通过改变求助者的不良认知,结合系统脱敏疗法、行为训练等方法,经过6次心理咨询,收到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3.
4.
森田疗法对社交恐怖症的临床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森田疗法是一种顺其自然的心理治疗方法。其核心是实施不同阶段的作业治疗 ,而作业治疗的实质是通过体验生活 ,借以实现“目的本位”的行动目标。本文应用森田疗法和单纯药物治疗的方法分别治疗两组患者 ,并对其进行半年至一年的随访观察。对象与方法一、研究对象本组病例均为根据CCMD 3的社交恐怖症诊断标准确诊的门诊病人 ,采用单盲法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男 14例 ,女 10例 ,年龄 16~ 4 5 (2 3.5 2± 2 .34)岁。文化程度 :初中 6人、高中 8人、中专 6人、大专 3人和大学本科 1人。职业 :农民 12人 ,工人 5人 ,干部 7人。对照…  相似文献   

5.
社交恐怖症患者常见于少年青春期发病,临床常表现为:害怕与人交流,尤其是与异性接触时紧张情绪更为显著。这类患者在与人交往中常可出现无原因的紧张感、自觉脸红、手心出汗、心跳加快等不适症状,还有的患者表现为怕与人目光对视,或存在与人之间语言交流障碍的特点。甚至影响到生活与学习故来此就诊。社交恐怖症形成的原因,部分学者认为与幼年生长环境带来的身心创伤有关,  相似文献   

6.
森田疗法是一种顺其自然的心理治疗方法.其核心是实施不同阶段的作业治疗,而作业治疗的实质是通过体验生活,借以实现"目的本位"的行动目标.本文应用森田疗法和单纯药物治疗的方法分别治疗两组患者,并对其进行半年至一年的随访观察.  相似文献   

7.
森田疗法治疗社交恐怖症的对照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研究森田疗法对社交恐怖症的治疗康复作用。方法 将门诊符合 CCMD- 2 - R诊断标准的社交恐怖症患者随机分为 2组 ,森田疗法组 2 6例和药物治疗组 12例 ,疗程 10~ 12周。均于疗前疗后及治疗结束后半年做社交回避及苦恼量表 (SAD)和疗效评定。结果 治疗后森田疗法组 SAD总分比药物组下降显著。半年后随访时 ,森田疗法组 SAD总分继续呈显著下降 ,而药物组下降不明显。疗效评定见森田疗法组痊显率显著高于药物组、复发率显著低于药物组。结论 森田疗法治疗社交恐怖症优于药物治疗。  相似文献   

8.
靳伟涛  高丽 《卫生职业教育》2012,30(15):151-153
目的探究精神分析疗法对大学生社交恐怖症的治疗技巧及效果,并从精神分析角度阐释致病原因。方法选择1名有社交恐怖症的大学生为研究对象,以精神分析治疗技术为主,配合放松与强化技术,进行16次精神分析治疗。结果通过4个阶段的治疗,求助者在多数指标上均有改善,其恐惧症状明显减轻,主观社交困难程度降低,社交功能逐渐恢复。结论精神分析疗法切合大学生自身特点,对大学生社交恐怖症治疗具有明显效果,同时,不需要很长的治疗时间,就可取得深层次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9.
社交恐怖症患者的父母教养方式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社交恐怖症的形成受环境因素的影响 ,特别是家庭环境的影响很大 ,国内外学者对此作了大量研究 [1 ,2 ] ,我们在临床实践中也积累统计了许多资料 ,以进一步探讨本症患者父母教养方式的与众不同之处。对象与方法对象 :研究组病例来源于本院 95~ 99年心理门诊 5 2例 ,符合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第 2版 (CCMD- 2 )关于社交恐怖症的诊断标准 ;对照组为社区防治工作中抽取的健康者 5 2例 ,都以精神卫生自评量表排除精神疾患 ,并且使两组在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及父母的职业和受教育程度、城乡之别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 (P >0 .0 5 )。方…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恐怖症快捷有效的治疗方法。方法 根据恐怖症的病因采用“精神分析”的“顿悟”疗法及存在主义的“顿悟”手段引导病人运用“自由联想”的方式对过去经历中被遗忘了创伤体验即原始冲突加以回忆,并再现到现今的意识中来,从新领悟。以成人的态度重新认识幼年的心理创伤,并从中找出与本次发病的关系。结果 3个病例均找出了幼年的原始冲突,使恐怖行为得以减轻至彻底治愈,未见复发。结论 发掘患者潜意识内的矛盾冲突或导致疾病的情绪,把它带到意识领域中来,并对其有所领悟,在现实原则的指导下得以矫正或消除,从此建立起一个正确的心理结构,从而使病情痊愈。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社交恐怖障碍共病酒精滥用患者的三维人格特征,为社交恐怖障碍患者酒精使用早期干预提供依据。方法:采用三维人格量表中文版、酒精使用障碍筛查量表等工具对72名社交恐怖障碍患者和选取的健康对照者的三维人格特征进行评估。结果:在三维人格测试中社交恐怖障碍共病酒精依赖者与非共病组相比表现为NS、HA得分高,RD纬度得分较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与健康对照组相比,共病组NS纬度上得分较高、RD纬度得分较低,HA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非共病组与健康对照组相比NS、HA、RD纬度得分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社交恐怖共病酒精依赖者高NS/低RD得分,显示出部分社交恐怖患者存在酒精滥用倾向,我们可以根据人格特征进行早期干预。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社交恐怖障碍患者一级亲属的执行功能与正常对照组的差异。方法:采用威斯康星分类卡片测验(Wisconsin CardSorting Test,WSCT)对39名社交恐怖障碍患者的一级亲属和39名健康对照者的执行功能进行评估。结果:在WSCT测验中,社交恐怖障碍患者一级亲属的非持续错误数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社交恐怖障碍患者一级亲属可能存在执行功能受损,这是否与遗传或者共同的生活环境有一定关系,尚需进一步更严格的研究证实。  相似文献   

13.
486例心理咨询门诊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普通医院心理咨询门诊所遇到的常见问题:具体咨询问题的分布情况、疾病类型构成、不同性别和不同文化程度者主要咨询问题的差异。方法对本院心理门诊直接咨询者详细、完整的486份咨询记录卡进行分析统计。结果门诊患者以焦虑障碍、抑郁障碍、适应障碍为多(66.87%);不同性别的咨询者女性在情绪问题、家庭关系等方面问题较多,男性主要集中在工作问题、人际关系等方面;不同文化程度咨询者,大学以上文化程度咨询问题主要为人际关系和家庭问题居多,高中以情绪问题、亲子关系、夫妻关系居多,高中以下以躯体不适和健康问题居多。结论随着人们工作生活节奏加快,导致各种心理压力的增加;适应障碍所占的比例较大,表明群体对社会和居住环境及工作学习条件均呈现出较强的不适应性;男性心理障碍发生率显著高于女性,与男性承受压力较大有关,且与女性易主动要求改善夫妻关系有关,也和女性的忍耐力强有较大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生物心理社会因素与恐怖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恐怖症与其他心理障碍一样,其发生率有明显增加的势头。因此,了解其成因,进而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治疗就显得非常重要。尽管不同研究者对究竟是什么导致了恐怖症的发生意见各异,但目前又都倾向于认同心理病理学中的“生理-心理-社会”三维立体模式。  相似文献   

15.
心理治疗是治疗卒中后抑郁方法中仅次于抗抑郁药物的疗法,目前国内常用的治疗方式包括认知行为治疗、音乐治疗、团体治疗、患者中心治疗、家庭治疗及道家认知治疗。每种疗法有其各自的理论背景和治疗技术,并在国内的临床应用中取得一些治疗效果。临床应该根据各种疗法的不同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选择,并进一步探索更为理想、简单、经济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6.
目的 通过分析幽闭恐惧症的病因、各种表现,制定出不同的解决办法,使幽闭恐惧症患者能顺利完成检查.方法 对45例幽闭恐惧症患者采取耐心解释、心理干预、蒙眼睛、保持对话、必要时用镇静剂.结果 干预后40例患者均能成功完成检查,有效率为89%,5例经多次干预后无法完成检查,无效率为11%.结论 在3.0T核磁共振检查中,干预后幽闭恐惧症患者焦虑和恐惧情绪明显减轻,且顺利配合完成检查.  相似文献   

17.
18.
目的 :研究错牙合畸形患者的心理状态 ,探讨解决方案。方法 :92例错畸形患者分为少儿组和成年组 ,对 2组患者常见的正畸心理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两组在怕痛心理上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结论 :不同年龄组正畸者心态存在差异 ,正畸时需配合心理治疗  相似文献   

19.
从医学伦理学的角度探讨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中常见的伦理问题,即个人隐私权、保密原则遵从不够,知情同意意识淡化,双重关系的负面影响等。提出的应对策略有:把病人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和来访者充分沟通,注意保密原则的运用;清晰解释咨询有关问题,坚持知情同意原则;尽量避免双重关系。  相似文献   

20.
心理疗法在脑卒中治疗上的临床应用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盛贤 《医学综述》2013,19(10):1824-1826
脑卒中是危害中老年人身体健康的常见病之一,且脑卒中后心理障碍发生率高,降低患者生活质量,对患者预后的影响大。对脑卒中后发生严重心理障碍的患者给予适当的心理疗法有利于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促进患者的康复,缩短住院治疗时间,减少医疗费用。在脑卒中治疗上主要运用的心理疗法有行为疗法、支持疗法、认知疗法、心理分析疗法、音乐疗法、人际关系疗法、综合性心理治疗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