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杨大志  刘强 《中华骨科杂志》1998,18(8):492-496,I003
目的:研究颈神经根有慢性嵌奢望生损伤中,不同损伤程度的神经病理组织学改变与运动诱发电位(MEP)表现形式之间的相应关系。方法:建立猫颈神经根慢性嵌压伤的病理模型,用表面磁刺激运动诱发电位对损伤神经做动态观察,结合不同损伤程度的神经病理组织学改变情况,研究两者间的相关性。结果:神经的病理形态学改变在髓神经首先出现髓鞘的变性。此时的MEP表现为潜伏期延长和波形离散。继而脱髓鞘的神经轴突出发生变性、断裂  相似文献   

2.
万勇  李佛保 《中华骨科杂志》1997,17(11):702-705
为观察经颅磁刺激的不同刺激量和脊髓缺血性损伤对运动诱发电位的影响,采用兔脊髓可逆性缺血损伤模型进行磁刺激运动诱发电位(TMS-MEP)监测。发现在40%~80%的刺激量时,MEP相对稳定。脊髓缺血损伤后MEP潜伏期延长或消失,恢复血供后MEP先于后肢运动功能恢复,至4~6小时完全恢复正常,当脊髓缺血后24小时出现继发性损伤时,MEP再次出现异常,MEP的表现和后肢运动功能变化及病理改变相一致。证实TMS-MEP可敏感而准确的反映脊髓缺血后改变,可用于监测脊髓的缺血性损伤。  相似文献   

3.
经颅磁刺激运动诱发电位监测脊髓创伤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观察脊髓创伤与运动诱发电位的关系,了解运动诱发电位在脊髓中的传导通路。方法:对39只猫采用脊髓Alen损伤模型和部分切断伤模型进行经颅磁刺激运动诱发电位(TMS-MEP)监测。结果:脊髓轻度打击伤时,MEP潜伏期即有明显延长,但恢复良好;中度打击伤时,MEP潜伏期延长更明显,且不能完全恢复;重度打击伤时,大部分动物MEP不能引出,至24h不能恢复。MEP的改变与后肢功能变化及镜下脊髓病理改变一致。TMS-MEP对脊髓前索和外侧索的损伤敏感,并可间接反应脊髓柱后索损伤。结论:TMS-MEP经脊髓前索和外侧索传导,可敏感而准确地反映脊髓损伤后功能改变,是一种有效的监测脊髓功能的手段  相似文献   

4.
神经根慢性嵌压损伤的动物模型建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建立一种由自身骨性增生造成神经根慢性嵌压损伤的动物模型,为相关实验提供造模方法一方法:30只健康家猫,手术显露右侧C7、C8和L5、L6冲经根及其椎问孔内口,用牙髓钻破坏椎间孔周围骨皮质后,将“V”形松质骨块沿骨壁嵌于神经根通道的骨性管道内及侧隐窝后方,左侧做正常对照。在造模术前和术后第2、4、8、12、24周行磁刺激运动诱发电位(MEP)检测,每次随机选6只,4~5只行影像学检查,以确定神经根通道的狭窄程度和神经根受压状态,6只均做病理组织学检查和椎间孔截面积测量。结果:术后早期实验侧肢体出现行为异常:而后有不同程度肌萎缩;后期部分肢体远端出现溃疡。影像学检查随着嵌压时间延长.实验侧椎间孔骨痂增多,狭窄加重。神经根受压变形,椎间孔骨性截面积8周后明显减小,与对照侧比较有显著性差异。术后2周,神经根组织学检查主要表现为神经束膜、内膜的水肿。髓鞘肿胀;4周后发生节段性脱髓鞘:8周时神经轴突增粗、断裂,远端瓦勒氏变性;12周后变性冲经结构崩解、吸收,形成空洞:24周时整个神经干纤维化。术后4周时实验侧MEP开始出现潜伏期延长;8周时伴有波形分化不清;12周波幅明显下降:24周MEP的引出困难,部分电位消失。结论:采用椎问孔内自体松质骨植入,造成神经根慢性嵌压性损伤模型成功率高,操作简单,适用于脊柱各个节段,其损伤部位和形式与临床更为接近。  相似文献   

5.
磁刺激运动诱发电位在腰骶神经根病应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者采用磁刺激腰骶部运动诱发电位(MEP)和磁刺激窝F波相结合的方法测定运动神经根传导时间(MRCT).随机抽查50名正常受试者在胫骨前肌(TA)和比目鱼肌(SOL)记录出可靠的运动神经传导时间(MNCT)和MRCT;同样方法记录和观察40例手术证实单例L5或S1神经根受压患者MNCT和MRCT的改变,同时进行节段性皮神经刺激皮层体感诱发电位(SEP)对比.结果显示:病人组MNCT与正常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而MRCT则有显著性差异.异常率为85%,其明显高于SEP的异常率45%.因此,无痛无创的磁刺激MEP对腰骶神经根病有很大的使用价值,而且磁刺激优于电刺激.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神经根在不同程度慢性损伤状态下的恢复过程与机制,确定反映具有不可逆性损伤的诱发电位警界指标,为临床选择治疗时机、方法和判断预后提供依据. 方法家猫30只,体重3~5 kg,雌雄不限.在右侧C7~8和C8~T1两个椎间孔内植入自体松质骨,造成脊神经根慢性损伤的病理模型,左侧为自身对照.通过24周观察和诱发电位动态监测,确定神经损伤程度, 并分为损伤程度Ⅰ~Ⅴ度5组.再分别解除神经根嵌压,此后的32周内,每周行诱发电位检测和病理组织学检查,观察各损伤组功能恢复情况. 结果Ⅰ、Ⅱ度神经损伤,在2~6周内组织形态和神经功能恢复正常.Ⅲ度损伤,神经恢复最早出现在第4周,至12周后可逐渐恢复正常.Ⅳ度损伤恢复过程缓慢,6只动物中仅有3只可完全恢复,2只部分功能改善,1只未恢复.Ⅴ度损伤,神经根传导功能和组织形态学改变几乎不再恢复.结论在监测损伤神经根恢复的过程中,电刺激体感诱发电位(sensitive evoked potential,SEP)指标是反映恢复早期的敏感指征;磁刺激运动诱发电位(motion evoked potential,MEP)是确定恢复程度的可靠指征.  相似文献   

7.
在35例有L5和/或S1神经根损害表现的腰椎间盘突出患者椎区进行磁刺激运动诱发电位检查,测定,主戏前肌,Mu展肌和小趾展肌MEP的起始潜伏期。结果显示,35例中至少有一条患侧肌肉MEP异常33例。  相似文献   

8.
磁刺激运动诱发电位在脊髓型颈椎病中的诊断价值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采用磁刺激运动诱发电位(MEPs)与F波结合测定中枢运动传导时间(CMCT),并与体感诱发电位(SEPs)比较,评估该技术对脊髓型颈椎病脊髓传导功能异常的诊断价值。方法:对20例影像学或手术证实的脊髓型颈椎病病人进行磁刺激MEPs与F波结合测定CMCT及SEPs的中枢感觉传导时间(CSCT)。并对年龄、身高匹配的20例正常受试者进行相同的检查对比。结果:病人组MEPs的CMCT明显延长,与正常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异常率为80%,高于SEPs的CSCT异常率70%。CMCT的延长与该病的受损程度相关。结论:无痛无创的磁刺激MEPs对脊髓型颈椎病运动下行通路受损程度可做定量判断,对该病有很大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9.
诱发电位对急性颈髓损伤后神经功能状态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研究磁刺激运动诱发电位(MEP)和体感诱发电位(SEP)对颈髓损伤的诊断及预后判断价值。方法:Eag2型磁刺激仪对27例颈髓患者进行经颅磁刺激MEP检查,在双侧外展拇短肌(APB)和径前肌(AT)进行记录,采用Keypoint肌电图诱发电位仪进行体感诱发电位(SEP)检查,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ASIA92运动评分和损伤标准分级。随访15例,并以20例健康志愿者做对照。结果:颈髓2组APB肌  相似文献   

10.
脊髓型颈椎病磁刺激运动诱发电位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为脊髓型颈椎病(CSM)早期诊断寻找一种客观、敏感的检查方法。方法:采用磁刺激运动诱发电位(MEP)和电刺激F波相结合的方法,测定19例脊髓型颈椎病人外展拇短肌(APB)和胫前肌(AT)的中枢运动传导时间(CMCT),并与20例正常受试者作对照。结果:18例(94.7%)CSM病人上、下肢MEP异常,APB肌及AT肌CMCT明显延迟,并与临床功能障碍(JOA评分)显著相关,与MRI所示脊髓受压程度无相关性。结论:磁刺激MEP作为检测CSM患者运动功能状态的客观指标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1.
12.
[目的]探讨胸腰椎骨折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内固定术后,椎弓根螺钉断裂与植骨融合方式之间的关系,以探讨胸腰椎骨折植骨融合的最佳方式。[方法]回顾性研究1995年5月~2005年12月本院脊柱外科收治的胸腰椎骨折病人197例,其中A组单纯内固定(不植骨)患者14例,B组“H”形椎板植骨21例,C组横突间植骨67例,D组椎间、椎内联合横突间植骨95例。[结果]术后随访6~32个月,内固定断裂12例,其中A组4例,B组3例,C组5例,D组0例,4组中D组内固定断裂率显著低于其他3组(P<0.05)。[结论]椎间、椎体内联合横突间植骨重建脊柱三柱的稳定性,符合人体生物力学原理,能有效降低内固定断裂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14.
15.
16.
17.
18.
19.
We reviewed 39 patients with displaced three- and four-part fractures of the humerus. In 21 patients (group A) we had used an anatomical prosthesis for the humeral head and in 18 (group B) an implant designed for fractures. When followed up at a mean of 29.3 months after surgery the overall Constant score was 51.9 points; in group A it was 51.5 and in group B 52.4 points. The subjective satisfaction of the patients was assessed using a numerical rating scale and was similar in both groups. In group A complete healing of the tuberosities was found in 29% and 50% in group B. Partial integration was seen in 29% of group A and in only one patient in group B, while resorption was noted in 43% of group A and 44% of group B. The functional outcome was significantly better in patients with complete or partial healing of the tuberosities (p=0.022). The specific trauma prosthesis did not lead to better healing of the tuberosities. The difference in clinical outcome obtained by the two designs did not reach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