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为了探讨庆大霉素(GM)致聋雏鸡的听力恢复和表皮生长因子(EGF)对其听力的影响,将1周龄雏鸡随机分成正常对照组、GM组和EGF组。GM组雏鸡注射GM10d,每天100mg/kg,EGF组注射GM10d后再注射表皮生长因子(EGF)5d,每天100μg/kg,分别观察ABR阈值的变化。结果发现:GM组停药当天雏鸡ABR阈值明显升高(P<0.01),停药后ABR阈值逐渐恢复,但21d仍未恢复正常;EGF组停药后与同期GM组雏鸡比较,ABR阈值明显下降。结果提示,GM致聋雏鸡听力可以恢复,EGF可明显促进雏鸡听觉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2.
神经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lia cell line-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 GDNF)是转化生长因子-β超家族的一个远亲成员,在发育和成熟的耳蜗中均起潜在作用。为了解GDNF转基因表达对庆大霉素所致的耳蜗和前庭毒性的影响,该文作者将32只豚鼠分为6组:(1)人工外淋巴组(4只);(2)Ad.LacZ组(4只);(3)庆大霉素组(4只);(4)Ad.LacZ+庆大霉素组(6只);(5)Ad.GDNF+庆大霉素组(救援组,8只);(6)应用庆大霉素后7天+Ad.G…  相似文献   

3.
观察豚鼠同时注射二甲基亚砜(DMSO)与庆大霉素(GM)及单独注射GM等几组动物后,耳蜗听功能、扫描电镜所见及耳蜗和血清中脂质过氧化物(LPO)丙二醛(MDA)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GM+DMSO组动物AP阈值较GM组明显降低,AP(N_1)潜伏期GM组较GM+DMSO组显著延长,耳蜗扫描电镜显示GM+DMSO组毛细胞受损程度较GM组明显为轻。耳蜗中MDA检测表明,GM组耳蜗中MDA含量较GM+DMSO组明显增高(P<0.01)。提示自由基引起耳蜗LPO可能是GM耳毒性机制之一;DMSO可减轻GM的耳毒性。  相似文献   

4.
甲磺酸去铁胺抗庆大霉素耳毒性作用及机理研究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目的 探讨铁螯合剂甲磺酸去铁胺对抗庆大霉素耳毒性作用及其机理。方法 豚发为GM组(17只)、DFO组(8只)、GM+DFO组(17只)及对照组(8只),采用听性脑干反应,耳蜗铺片及透射电镜技术,观察用药前后听反应阈及形态学变化,检测血清尿素氮、革以及GM浓度,同时测定耳蜗和肾皮质组织中丙二醛、超氧化物歧化酶和铁离子含量。结果 GM组8kHzABR阈移为4-60dB;GM+DFO组阈移为15-25d  相似文献   

5.
神经生长因子减轻噪声性阈移的透射电镜观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讨神经生长因子(nerve growth factor,NGF)对豚鼠噪声性听力损伤的防治作用。方法 豚鼠每天暴露115dB(A)白噪声连续6d(45min/d),在暴露全部结束后不同时间(1h、1d、2d、3d和6d)分别测试皮层反应阈,并且透射电镜观察耳蜗螺旋器细胞内变化。结果 A(每日肌内注射NGF1000U/kg体重)、B(每日肌内注射NGF2000U/kg体重)和C(每日肌内注射  相似文献   

6.
给雏鸡肌注庆大霉素(GM)80mg/kg·d共10天,分别在注射后0、1、2、3、4周处死,取耳蜗行扫描电镜(SEM)观察。结果发现GM损害前庭器造成感觉毛细胞大量消失,纤毛束融合、倒伏和断裂;耳石体破坏融合,表面粗糙不整;而在3周后,前庭器感觉上皮受损区有再生毛细胞,并已渐趋恢复成熟,耳石体形状亦修复正常。表明鸡前庭器受GM损害后感觉毛细胞有再生能力,耳石体亦存在修复能力。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铁螯合剂甲磺酸去铁胺(deferoxaminemesylate,DFO)对抗庆大霉素(gentamicin,GM)耳毒性作用及其机理。方法豚鼠随机分为GM组(17只)、DFO组(8只)、GM+DFO组(17只)及对照组(8只),采用听性脑干反应(acousticbrainstemresponse,ABR)、耳蜗铺片及透射电镜技术,观察用药前后听反应阈及形态学变化,检测血清尿素氮、肌苷以及GM浓度,同时测定耳蜗和肾皮质组织中丙二醛、超氧化物歧化酶和铁离子含量。结果GM组8kHzABR阈移为40~60dB;GM+DFO组阈移为15~25dB,差异有显著性(P<0.05)。形态学改变与听力变化一致。DFO对GM血药浓度没有影响。GM组肾功明显损伤,但肾皮质丙二醛、超氧化物歧化酶和铁离子变化差异无显著性(P>0.05),GM+DFO组耳蜗组织丙二醛和铁离子含量较GM组明显减少(P<0.05),超氧化物歧化酶含量明显高于GM组(P<0.05)。结论自由基和铁离子在GM的耳毒性中起重要作用,DFO能有效减轻GM的耳毒性作用,可能成为有希望的预防药物。  相似文献   

8.
给雏鸡肌注庆大霉素(GM)80mg/kg.d共10天,分别在注射后0、1、2、3、4周处死,取耳蜗行扫描电镜(SEM)观察。结果发现GM损害前庭器造成感觉毛细胞大量消失,纤毛束融合、例伏和断裂;耳石体破坏事例,表面粗糙不整;而在3周后,前庭器感觉上皮受损区有再生毛细胞,并已渐趋恢复成熟,耳石体形状亦修复正常。表明鸡前庭器受GM损害后感觉毛细胞有再生能力,耳石体亦存在修复能力。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聚DL天冬氨酸(poly DLaspartic acid,PAA) 对F344 大鼠庆大霉素(gentamicin,GM) 耳毒性的拮抗作用。方法 选用健康F344 大鼠50 只,随机分4 组:Ⅰ为GM、Ⅱ为PAA+ GM、Ⅲ为PAA、Ⅳ为生理盐水对照组;通过观测4 组大鼠不同时期、不同频率听性脑干反应(auditory brainstem respons,ABR)阈值的改变;计数耳蜗毛细胞死亡率,以观察PAA对F344 大鼠GM 耳蜗毒性的拮抗作用;用双向扩散血清培养基检测法观察PAA 对GM 抗菌活性的影响。结果 Ⅰ组短纯音10 kHz、8 kHz ABR阈值与其他3 组差异有显著性( P< 0.01) ,给药18 d 耳蜗毛细胞死亡率与其他3 组间差异也有显著性( P<0 .01)。结论 PAA对庆大霉素的耳毒性具有拮抗作用,且不减低其抗菌活性。  相似文献   

10.
甲磺酸去铁胺对抗庆大霉素耳毒性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观察铁螯合剂———甲磺酸去铁胺(deferoxaminemesylate,DFO)对抗庆大霉素(gentamicin,GM)耳毒性的作用。方法将豚鼠随机分为GM组、DFO组、GM+DFO组及对照组,采用听性脑干反应(ABR)、耳蜗铺片及透射电镜技术,观察用药前后听阈及形态学改变,并检测DFO对庆大霉素血药浓度的影响。结果GM组8kHzABR阈值逐渐升高40~60dB;GM+DFO组阈移为15~25dB,差异显著(P<0.05)。高频听阈损伤明显比低频更重(P<0.01)。形态学变化与听力变化平行。DFO对庆大霉素血药浓度没有影响。结论证实DFO能有效减轻GM的耳毒性作用,DFO可能成为预防庆大霉素耳毒性的有效药物。  相似文献   

11.
12.
目的回顾4例巨型分叶状鼻咽血管纤维瘤(简称JNAs)向颅内扩展的影像学资料及手术治疗的经验教训。方法将4例巨型分叶状JNAs向颅内外广泛扩展的影像学资料,分别与手术所见相比较。3例曾先取经颞硬脑膜外或经颞硬脑膜内径路观察处理颅内病变,并用相机拍摄颈内动脉和海绵窦情况,然后再经颅外切除肿瘤。2例术前影像显示肿瘤广泛破坏蝶鞍、斜坡,进入中颅窝和前颅窝,并顶托推移视束、垂体、海绵窦和颈内动脉等结构,但硬脑膜尚完整,单纯采面中部掀揭上颌窦进路切除肿瘤。结果3例先行颅内探查者,除见眶上裂及海绵窦等处硬脑膜充血、易出血并向颅内膨隆以外,并无硬脑膜穿破。4例中有2例,手术前或再次手术前,影像提示硬脑膜无穿破,均以面中部掀揭上颌窦径路全切肿瘤;2例因出血凶猛系次全切除。结论影像学评估巨型分叶状JNAs有否穿破硬脑膜是决定开颅探查的关键指标。如果硬脑膜完整,在作好开颅准备以应急需的基础之上,可首先采用面中部掀揭上颌窦径路或联合其他切口和径路切除肿瘤,从而避免不必要的开颅探查。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自身免疫性耳聋的机理及有效的诊断方法.方法取胎龄为4~7月的膜迷路制备人类胚胎耳蜗抗原(HumanembryocochlearAg,HEC-Ag).取HEC-Ag液为兔子做皮内注射,留取血清作阳性血清对照.健康兔血清作阴性血清对照.收集76例患者的血清为耳聋组,34例正常健康人血清为对照组.对血清进行HEC-Ab的检测.结合临床疗效分析.结果耳聋组光密度值为0.164±0.058,对照组光密度值为0.063±0.031(P<0.01).在耳聋组中13例阳性(17.1%),2例强阳性(2.6%),阳性率为19.7%.在对照组中2例阳性,阳性率为5.9%(P<0.01).结论提示HEC-Ab的检测可作为自身免疫性耳聋诊断的初步筛选方法.  相似文献   

14.
气管切开并发出血的临床解剖学分析--附17例报告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 探讨气管切开术并发出血的临床解剖学因素。方法 回顾分析 4 38例气管切开术中 1 7例并发出血的原因 ,从临床解剖学角度探讨出血的发生机制。结果 气管切开并发出血的发生率为 3.9%(1 7/ 4 38) ,占所有并发症的 4 1 .5 %(1 7/ 4 1 )。 1 1例出血发生在术中 ,6例出血分别发生在术后 1~ 6d ,出血致死 1例。损伤部位以颈前静脉、颈前静脉弓、甲状腺峡部、甲状腺下静脉、甲状腺奇静脉丛最为常见。结论 熟悉颈段气管周围的血管解剖学特点 ,并熟练地掌握气管切开技术是减少出血并发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为临床上保留半规管功能和听力处理小脑桥脑角区病变提供解剖学资料。方法 在 2 0例40侧国人成人尸头上模拟单纯后半规管切除及后、上半规管切除处理小脑桥脑角区病变 ,对暴露的范围进行解剖测量 ,比较相关数据。结果 岩上窦下缘至颈静脉球顶的垂直线距离为 (15.0 2± 3 .69)mm (7.80~ 2 1.3 0 ) ,乙状窦内侧至内淋巴管起始处的水平距离为 (10 .62± 2 .0 9)mm (6.2 0~ 16.80 ) ,颞骨岩部后硬脑膜至外半规管后壶腹后缘的水平距离为 (6.2 1± 1.78)mm (3 .80~ 10 .10 ) ,至后半规管中点后缘水平距离为 (4.0 7± 1.2 6)mm (2 .10~6.60 )。乙状窦内侧至内听道口后缘中点水平距离为 (19.89± 3 .10 )mm (14 .70~ 2 4.60 ) ,岩骨后硬脑膜至上半规管前壶腹后缘间水平距离为 (12 .60± 2 .73 )mm (8.2 0~ 19.10 )。结论 颞骨径路处理小脑桥脑角区病变同时保留听力和平衡功能是可能的 ,相对而言 ,后上半规管切除比单纯后半规管切除所得的术野大 ,暴露好且操作相对简单 ,不易发生并发症  相似文献   

16.
17.
垂体腺瘤显微手术中垂体柄的保护与术后尿崩症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分析和总结垂体腺瘤显微手术中避免损伤垂体柄的操作经验;探讨术中垂体柄的损伤与术后发生尿崩症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30例垂体腺瘤显微手术中,镜下完整保护垂体柄结构,其术后发生尿崩症的情况,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30例垂体腺瘤显微手术均采用经眶额下入路,术中均可清楚见到垂体柄的解剖结构,避免过度牵拉和烧灼垂体柄。术后2例患者发生暂时性尿崩症持续2个月,未出现顽固性尿崩症。结论 垂体腺瘤显微手术后发生尿崩症与术中垂体柄损害有关,术中避免损伤垂体柄的操作,术后可以减少尿崩症的发生和减轻尿崩症的程度。  相似文献   

18.
Kartagener综合征鼻窦炎的治疗--附1例报道及文献复习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Kartagener综合征鼻窦炎的有效治疗措施。方法 回顾诊治的1例Kartagener综合征卑窦炎病人并结合文献复习,分析Kartagener综合征及其鼻窦炎的病因、诊断和治疗方法。结果 Kartagener综合正病人因基因突变致纤毛结构和功能异常,从而出现慢性鼻窦炎、支气管扩张、内脏反位三联症,针对其鼻窦炎的肓效治疗可能可以减轻支气管、肺疾病的发展。结论 鼻窦炎常为Kartagener综合征首发症状,及早确诊并选择最合适的治疗方式,有益于疾病的转归。  相似文献   

19.
鼻窦解剖及其变异与鼻窦炎和手术的关系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目的 探讨鼻窦解剖及其变异对鼻窦炎和手术的治疗。方法 观察100具颅骨、10个尸头,复习750例鼻窦炎鼻窦冠状CT和1000例内窥镜鼻窦手术记录,研究中鼻甲、钩突、上颌窦自然口和鼻囟门(含上颌窦骨性裂口)、前鼻颅底、筛蝶区域和鼻中隔的解剖学和影像解剖学,分析解剖、变异与鼻窦炎和手术的关系。结果 ①中鼻甲、钩突、前鼻颅底、筛蝶区域和鼻中隔均存在解剖变异;②中鼻甲、钩突和鼻中隔的变异在有鼻窦炎侧明显多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诱导分化剂苯乙酸对胶质瘤细胞C6增殖抑制作用及对细胞周期的影响.方法细胞计数及[3H]-TdR掺人法检测苯乙酸对C6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FCM检测苯乙酸对C6细胞周期的影响.结果C6细胞增殖与苯乙酸剂量及应用时间呈负相关,苯乙酸2.5,5.0mmol/L组用药第5d,对C6细胞的增殖抑制率为74.7%,95.0%;第ld,3d上述两组用药组G0/G1期比例分别为45.1%,56.2%和31.3%,31.4%.对照组为56.3%.58.2%.结论苯乙酸对C6细胞存在剂量和时间依赖性抑制,使细胞周期抑制于G1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