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经络系统是由经脉和络脉组成的.其中,十二经脉是经络学说的主体.《灵枢·海论篇》说:“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灵枢·本脏篇》亦云:“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说明经脉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外的通路.那么经脉中运行的气血是从何而来的呢?它是怎样运行的?其运行是否有一定的次序呢?这就牵涉到十二经脉的流  相似文献   

2.
经络理论在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理论基础《灵枢·海论》曰 :“夫十二经脉者 ,内属于腑脏 ,外络于支节” ,说明人体的经络是沟通脏腑和体表的通路。《素问·调经论》也说 :“五脏之道皆出于经髓 ,以行其气血 ,血气不和 ,百病乃变化而成。”强调了经脉与五脏的联系及经脉的重要性。《灵枢·经脉》中则更加详细地论述了十二经脉的循行部位、脏腑络属关系及经脉是动病、所生病 ,这不仅强调了脏腑经络的相关性 ,也为脏腑表里相关理论打下了理论基础 ,为诊断疾病提供了依据。《灵枢·九针十二原》又云 :“五脏有疾也 ,应出十二原”。以上这些都说明了经络及经络上的腧穴与五…  相似文献   

3.
浅谈经络理论中的哲学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脉、络脉简称为经络。经,原意为“纵丝”,即直行主线之意;络,则为网之意。经络是气血运行的通道,以营养周身、协调阴阳、防御病邪、反映症候、传导感应、调整虚实。因为十二经脉“内属于府藏,外络支节”,使人体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故经络系统中,以十二经脉为主,又称十二正经。十二经脉具有手足部位、阴阳属性、所属脏腑三个方面的特征。其中蕴藏着丰富的哲学思想,下面从两个方面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4.
祖国医学“经络”、“脏象”学说中,已明确阐述了经络与脏腑的关系。经络循行于人体内外,营运人体气血,其内属于五脏,外络于肢节。脏腑互为表里,即十二经脉阴阳相贯、表里相通关系的体现。脏腑之间无论是脏与腑或脏与脏、腑与腑的联系,都必须依靠经络的流注。由于经络内连脏腑,因此脏腑活动必在经络上有所反映。我们从这个观点出发,于1963年4月~1964年7月间,采用TA及宇宙两型经络测定仪(12V,0-200μA),以本校附属医院妇产科20名18~34岁健康产妇为观察对象,在分娩前后3~5天对冲任二脉部分穴位进行了皮肤导  相似文献   

5.
概说人体正常生理是赖气血运转协调,达到内外相互活应的。而起到这种作用,是经格功能的正常发挥,所以经络学说便构成祖国医学的重要理论部份,(?)(?)经说:“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五脏,外络于肢节”,难经也能:“经脉者,行气血,通阴阳,以荣于身者也……。”素问经脉篇也说:“经脉者,所以能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这充分地说明经络不仅是运行气血奉养人体,周全生命重要物质的枢纽,更能反映病理情况。所以俞嘉言说:“凡治病,不明脏腑经络,开口动手便错”,可见诊治疾病,必须从经络腑着手,才能取得显著疗效。特别鉴于近年来国内外不少学者,对此学视的深加探讨和广泛在临床应用以及经络测定仪的创造等,均  相似文献   

6.
经脉辨证论治之我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经脉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道,其脉可深入体腔内,连属于五脏六腑,也可浅出体表、肌肉,联络于筋骨、皮毛,以濡养于周身.如<灵枢*本脏>云:"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灵枢*海论>也说:"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在正常情况下经脉起到沟通内外、转输气血的作用.经脉气血运行失常,也是疾病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如<灵枢*经别>云:"夫十二经脉者,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在治疗疾病时调节脏腑功能、疏通经脉、运行气血,又是重要的手段.  相似文献   

7.
同为中医理论体系核心内容的经络学说和脏腑学说,在各自独立发展的过程中曾经相互影响。脏腑阴阳属性的认定和脏腑相合关系的确立,都与经脉学说的影响密不可分。脏腑的阴阳属性和阴阳之气的多少,起初是用“二阴二阳”来标定的。当“三阴三阳”命名了经脉,进而经脉络属了脏腑之后,才架设了脏腑与“三阴三阳”之间沟通的桥梁。在经脉表里关系和经脉脏腑络属关系的影响下,脏腑相合学说逐步成熟,《灵枢·经脉》的脏腑经络学说最终得以建立并占据了中医学术的主流地位,与之相左的其他“异说”则渐渐游弋于学术边缘而日趋湮没。  相似文献   

8.
阐述了脏腑经络与三阴三阳的内在联系、三阴三阳的时空布局及实际意义。用阴阳垂直相关定律证明了:三阴三阳时空轴对称是脏腑经络表里相合的来由。指出脏腑经络表里相合的实质是阴阳的相反相成、互制互用。  相似文献   

9.
祖国医学认为;“三阴者属脏络腑,三阳者属腑络脏”,早就提示人体内有六脏六腑的客观存在。只因《内、难》时期尚无胰脏的记述,所以历代医书相传均以五脏六腑称之。如今,现代解剖生理学已清楚表明,胰脏乃人体内一个十分重要的内脏。为此,本文提出六脏六腑以应十二经脉,现阐述如下: 一、经络学说与脏腑学说相关经络学说与脏腑学说都是我国人民长期临床实践,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早在《灵枢·经脉篇》就把脏腑与手足六经连系在一起,突出了经脉与脏腑的联系。经脉为表,脏腑为里;经脉为标,脏腑为本。经脉有病可以传至脏腑,脏腑有病也会反映到经  相似文献   

10.
脏腑点穴     
根据多年的临床实践经验,通过对经络、脾胃、妇科等理论方面的论述,阐述了脏腑点穴对人体的综合调整,对恢复脏腑功能、疏通经络、调整气血、平衡阴阳以及经络气血津液、阴阳表里的等方面都有一定的预防、治疗和保健作用,同时也希望对临床实践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1.
肖娴 《开卷有益》2005,(8):14-15
经络的生理功能以十二经脉为主体的经络系统,在人体的生理功能主要体现在它的沟通联系作用、运输渗灌作用、感应传导作用、以及调节作用。经络的联系沟通作用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首先,是脏腑与体表肢节的联系。十二经脉中,各自与体内的脏腑发生相应的络属关系,在外则与筋肉、关节和皮肤相沟通。《内经》说:“十二经脉者,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这种联系有两个特点,即体表的一定部位与不同脏腑的相应联系,以及周身体表肢节与内脏的整体联系。第二,是脏腑与官窍的联系。人体的五官九窍与内脏的联系,也是通过经络的沟通而实现的,《内经》说…  相似文献   

12.
“肺与大肠相表里”学说的理论基础及其临床应用中医之特定脏腑表里相合、经气交通这一理论建立的基础,一是着眼于相关脏腑之间所发生的经脉的络属关系;二是根据阴阳学说的阴阳、表里、藏泻的对立统  相似文献   

13.
"是动病"、"所生病"是<灵枢*经脉>篇"是动则病"是主×所生病者"的简称.历代医家对此有不同的解释,主要有气血之说、阴阳之说、本经他经之说、经络病脏腑病之说、证候病名之说、病症主治之说、表里虚实之说.众说纷纭,给学习经络理论带来了一定的疑惑.笔者认为"是动病" 除了本经经脉发生异常变动时出现的病证外,还应包括本经所属脏腑相关功能失调而影响其他脏腑经脉产生的病证.而"所生病"则是指经脉所主"×"的功能异常变动时产生的相关病证及本经经脉循行线路上相关部位产生的病症.  相似文献   

14.
眼针疗法的理论根据是经络学说。十二经脉除肺、肾、心包、脾以外有八条经脉以眼为集散之地。然而,经络有表里关系,因此十二经脉直接、间接都与眼有密切关系。《内经》也有很多条文提到经络与眼的关系,例如:“五脏六腑三百六十五络皆上通于目……”之类不胜枚举。但通过看眼察病而诊断病情是后汉名医华佗首先提出来的,谓之“观眼识病”。  相似文献   

15.
经络是以十二经脉为主体,网络周身的一个复杂系统.它内属于脏腑、外络肢节,行气血,通阴阳,应天地,是人体机能的联络、调节和反应系统[1].长期的临床实践和大量的现代医学科学研究证明,经络在人体内是客观存在的.与血管、神经、淋巴管、内分泌系统密切相关,且独立于血管、神经、体液、内分泌之外的一个特殊系统[2].  相似文献   

16.
引言经络学说是祖国医学中的基本理论之一,它不但是作为诊断疾病的基础,而且也是治疗学上的重要依据:“灵枢”说:“经脉者所以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1]”。俞嘉言[2]也说:“凡治病不朗脏腑经络,开口动手便错”。这都说明经络学说的重要性。这一学说阐述了人身经络与脏腑的关系。内经曾记载[3]“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根据现代生理学的知识,肌肉神经的任何活动都  相似文献   

17.
经络的分类     
经络包括经脉、络脉、经别、经筋、皮部和奇经八脉. 1 十五络脉 十五络脉是十二正经各有分出一络,任督二脉各有一条别络,脾经有一大络共合称为十五络脉,而十五络脉的功能是有沟通五脏六腑阴阳表里运行五脏经气的作用,并且能加强促进十二经脉的循环及流注传递.并且和四肢百骸阴阳表里上下全面沟通了十二经上下的循环流注规律.另外从络脉分出的小支为孙络和浮络,它们和网状相同分布全身,主要有腧布经气和带动促进静脉内的血气循环,并且使气血循行于经筋和外表的皮部.  相似文献   

18.
经脉、穴位-脏腑相关是脏腑经络学说的核心内容之一。经络内属于腑脏,外络于肢节;穴位是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特定部位。通过经络的联系,脏腑生理或病理的改变往往在体表相应经脉穴位上有所反应(即:脏腑-经穴相关);反之,刺激体表一定穴位也能引起相应内脏功能的改变,起到治疗和调整的作用(即:经穴-脏腑相关)。经脉、穴位与脏腑之间的这种特定联系,小仅是经络生理功能的重要体现,也是中医病理诊断和治疗的重要理论基础,对于针灸临床治疗尤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中医记脑(1)     
<正>脑为髓海,由精气所化生,有九宫百节结构,为元神之府,能通过经络、脊髓等与全身密切相联,具有主持思维、发生感情、产生智慧、控制行为、支配感觉、统帅全身的综合作用,因而脑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脑维系着经络,使生命整体内外协调。《灵枢·海论》云:"十二经脉者,内属于脏腑,外络肢节"。是说人体四肢百骸、五官九窍、皮肉筋  相似文献   

20.
《经络腧穴学》传统的教学方法是静态地描述十二经脉在人体的循行分布,既抽象又难以理解,容易使学生感觉枯燥,降低了学习的兴趣。用Flash MX 2004制作的十二经脉循行多媒体课件,以动画的形式把经脉的循行直观生动地表现在学生面前,对于提高学习兴趣和教学质量有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