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1病例资料39岁男性,因渐进性右侧肢体乏力1个月于2018年11月29日入院。入院体格检查:意识清楚,跛行入院;右侧上肢肌力Ⅲ级,右下肢肌力Ⅳ级,右侧肢体肌张力高;左侧肢体肌力及肌张力正常;右侧肢体病理反射阳性。外院颅脑CT及MRI示左侧额顶叶囊性占位性病变(图1A~C),考虑胶质瘤。12月7日,在全麻下行左侧额顶叶颅内囊性占位病变切除术。术中切开脑膜后,见淡黄色液体流出,压力较高;液体释放后,见大小约8 cm×6 cm×8 cm囊腔,脑组织表面光滑;翻开脑膜后,见异常组织附着,大小约3 cm×2 cm×2 cm,血供一般,质脆,和脑组织边界清楚;电凝肿瘤周边供血,  相似文献   

2.
囊性脑膜瘤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 对囊性脑膜瘤的临床特点进行探讨,方法 总结1996年1月至1997年8月列人囊性脑膜瘤的经验,结果 14例患者肿瘤全切除13例,次全切除1例,无手术死亡,结论 脑膜瘤由于急性囊变,引起严重的临床症状,加速了病情发展,往往误诊为其它性质的病变。MRI对诊断囊性脑膜瘤很有价值,但不能明确分型。病理变化包括急性出血性坏死和慢性缺血性变化,囊性脑膜瘤手术时在不损伤神经功能区的前提下,不仅切除肿瘤结节  相似文献   

3.
1病历资料女,40岁,因间断性头痛、头晕6年,加重2个月入院.体格检查:双侧视乳头水肿,右鼻唇沟变浅.头颅CT示左额颞叶近皮质区4cm×4cm×5cm等密度占位,伴囊性变,周围水肿明显.MRI示病灶呈稍长T1、T2信号,显著强化,周围囊变,见片状水肿信号,占位效应明显(图1).入院诊断:左额颞叶胶质瘤.  相似文献   

4.
脑膜瘤为颅内常见肿瘤之一,但是囊性脑膜瘤较为少见。我院自1974年以来经病理证实的68例脑膜瘤中有3例为囊性脑膜瘤,均手术治愈。现结合文献就有关问题讨论如下:病例介绍例1、男,49岁、病历号193576,于80年11月18日骤然癫痫大发作,意识不清,双眼向右侧凝视,牙关紧闭,右侧肢体肌肉呈  相似文献   

5.
目的 对囊性脑膜瘤的临床特点、影像学表现及其成因进行探讨研究.方法 回顾性分析19例颅内囊性脑膜瘤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及手术经验.结果 囊性脑膜瘤多位于大脑凸面,多数表现为实性肿块伴大小不等的囊样区,其实质部分明显强化.少数表现为囊性,囊内见实质结节,结节明显强化,而囊壁有或无强化.19例患者肿瘤全切除17例,次全切除2例,无手术死亡.结论 囊性脑膜瘤有特殊的影像学表现, CT和MRI在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手术应在不损伤神经功能区的前提下全切除肿瘤及囊壁以防止复发.  相似文献   

6.
囊性脑膜瘤     
脑膜瘤是颅内常见的一种肿瘤,发生率占全部颅内肿瘤的13%~18%[1]。囊性脑膜瘤是脑膜瘤中较为少见的一类,发生率占所有颅内原发脑膜瘤的1.7%~11.7%[2],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未成年人高于成年人,最常见于大脑凸面和矢状面旁,病理类型以脑膜内皮细胞型和非典型多见。囊性脑膜瘤在临床上有时难与其他颅内胶质瘤及转移瘤鉴别,一方面因为囊性成分的存在,因而在影像学表现上呈现多样性;另一方面,部分囊性脑膜瘤可起源于桥小脑角、蝶鞍等部位。  相似文献   

7.
2次复发性囊性脑膜瘤1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1 病历摘要 男,49岁。20年前因癫痫样发作行CT检查,示右侧颞叶深部囊性低密度病变,增强后病灶略见强化。手术中见囊内存在瘤结节,切除囊壁及瘤结节。病理报告为脑膜内皮细胞型。  相似文献   

8.
囊性脑膜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囊性脑膜瘤与一般脑膜瘤具有不同的病理特点,影像学上易与胶质瘤和转移癌等相混淆,治疗上也存在一定的争议。为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本文就其临床病理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一、临床特点绝大多数脑膜瘤是实性的,囊性者较少见。最新统计资料显示其发生率约占脑膜瘤总数的1.7%-11.7%,多数在  相似文献   

9.
目的 总结囊性脑膜瘤的治疗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18年1月手术治疗的13例囊性脑膜瘤的临床资料。结果 根据Simpson分级,Ⅰ级切除7例,Ⅱ级切除6例。术后病理显示均为脑膜瘤,其中上皮细胞型6例,过渡型3例,纤维型2例,血管型2例。术后随访0.5~11年,平均5.3年;1例复发;1例中残;其余11例均预后良好。结论 对于囊性脑膜瘤,在手术安全前提下,尽量全切肿瘤及囊壁,并根据术后病理,决定是否放疗,多数病人可取得良好预后。  相似文献   

10.
囊性脑膜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囊性脑膜瘤临床少见。其分型、影像学表现、囊液成因及手术治疗等问题一直存在争议,术前及术中诊断困难。术中囊壁处理是否合理决定了术后的疗效。本文通过对相关文献,尤其是手术治疗和囊液成因方面的争议进行回顾性分析,以进一步加深对该病的认识,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病例1,女,52岁。因“间断性头晕、头痛两月”入院。患者头痛症状集中在顶部,呈刺痛,自服药物可缓解;既往曾因肾透明细胞癌行左肾切除术;入院时神经系统检查无明显异常;头颅MRI检查示右侧顶枕叶可见一大小约7.5cm×5.5cm×4.3cm的囊实性占位性病变(图1A),囊性成分呈长T1、长T:改变,实性成分呈等T1、等T2信号,病灶周围水肿较明显,实质部分向对侧蔓延生长,并紧密包绕上矢状窦,上矢状窦内血管流空影消失。  相似文献   

12.
1病例资料男性,47岁。因“阵发性头痛,头晕20余天”行CT检查示左额叶蛛网膜囊肿。当地医院诊断为“蛛网膜囊肿”。行MR检查示左额叶侧脑室额角前囊性病变,星形细胞瘤不能排除后入我院,查体未见任何明显阳性体征。全麻下行左额开颅肿瘤切除术。术中在显微镜下见肿瘤位于囊壁内侧(约0.5cm×0.8cm),质韧,灰红色,部分钙化。囊液透明清亮,囊壁呈蛋黄色瘤质改变,后部与侧脑室相通。全切除肿瘤实质及囊壁,明胶海绵覆盖侧脑室相通处。病理报告:脑膜瘤伴大量砂粒体形成。患者术后痊愈出院。2讨论囊性脑膜瘤发病率很低,占全部颅内脑膜瘤的2%~4?rv…  相似文献   

13.
1 病例报告 男性,60岁。因头痛半年,四肢抽搐3个月于1992—12—04入院。病人于半年前出现间断头痛,以枕部明显。3个月前突然四肢抽  相似文献   

14.
囊性脑膜瘤的诊断和治疗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分析囊性脑膜瘤形成的机理、诊断及手术要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3例囊性脑膜瘤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结合献讨论术前诊断、病因以及外科治疗。结果 MRI和CT常发现近硬膜的囊性病变伴或不伴囊壁强化,术中切除瘤结节及其附着的硬膜,在不损伤脑功能的情况下尽可能切除囊壁。结论 准确的术前诊断和术中病理诊断是制定外科手术策略和获得良好预后的基础。  相似文献   

15.
女性,27岁,出生4个月时发现右前额稍有隆起,随年龄增长,逐渐增大,在此期间无任何症状. 1997年开始有时头痛,在当地医院就诊疑为颅骨骨瘤,行头颅CT扫描,发现右大脑半球多发性病灶, 伴右前额颅骨增生、隆起,考虑为颅内转移性肿瘤”.同年10月,行MR扫描发现:右大脑半球多发 性病灶,大小不等,类圆形,边界清楚,T1为等信号,T2为高信号,病灶最大4.0cm,最小的为1.0cm,约 10余个,分布在右额颞顶枕,诊断为多发性脑膜瘤住院.查:神清,无失语,右前额颅骨明显隆起,范围 5.0cm×6.0cm,瞳孔等大等圆,光反射灵敏,眼球活动正常,耳鼻孔(一),无面瘫,伸舌正中,颈软,心 肺正常,四肢活动自如,肌力Ⅴ级,左侧Barbinki征(+),Goenden征(+),全身皮下未扪及结节,淋巴 结无肿大,未见咖啡牛奶斑,X线胸摄片未见异常.  相似文献   

16.
囊性脑膜瘤(附14例报告)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对囊性脑膜瘤的临床特点进行探讨。方法总结1996年1月至1997年8月收治的14例颅内囊性脑膜瘤的临床经验。结果14例患者肿瘤全切除13例,次全切除1例,无手术死亡。结论脑膜瘤由于急性囊变,引起严重的临床症状,加速了病情发展,往往误诊为其它性质的病变。MRI对诊断囊性脑膜瘤很有价值,但不能明确分型。病理变化包括急性出血性坏死和慢性缺血性变化。囊性脑膜瘤手术时在不损伤神经功能区的前提下,不仅切除肿瘤结节,还应彻底切除囊壁以防止复发。  相似文献   

17.
患者女,27岁。以“右上下肢无力半年,反复头痛、呕吐3个月”为主诉于2004年6月入院。查体:右侧肢体腱反射减退,右上肢肌力4级,右下肢肌力3级,右Babinski(+),CT示:左矢状窦旁类圆形低密度肿物,密度均匀,CT值12~18Hu,MRI示:左侧额顶部矢状窦旁见6.0cm×5.0cm×5.0cm长T1与T2信号,边缘光滑,境界清楚,其内可见结节状稍高密度信号病灶。左侧脑室受压变小,中线结构向右偏移。增强后见结节状病灶明显强化。在全麻下行手术切除。术中见左顶叶有一囊性肿瘤,约6.0cm×6.0cm×5.0cm大小。内有淡粉红色囊液,囊腔内左矢状窦旁有一实性肿块,外观呈粉…  相似文献   

18.
囊性脑膜瘤的临床特点与误诊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脑膜瘤是颅内最常见的良性肿瘤,但囊性脑膜瘤临床少见,术前易误诊。我院1995年至2000年手术治疗250例脑膜瘤中8例囊性脑膜瘤,其中早期5例术前误诊。本文对囊性脑膜瘤的临床特点与误诊原因进行分析。1 临床资料 男4例,女1例;年龄7~63岁,平均34.4岁,其中15岁以下儿童2例。首发症状至就诊时间1月~12月,平均5.2月。临床表现为头痛、呕吐或肢体抽搐,1例以急性小脑幕裂孔疝入院。肿瘤2例位矢状窦镰旁,1例位岩骨尖,1例位蝶骨嵴,1例位侧脑室三角区。5例CT检查示实质性病灶,CT值48~68Hu,囊液CT值16~20Hu。2例为单个巨囊与单个瘤  相似文献   

19.
患者,男,42岁,以“间断性头痛、头晕5年,加重伴抽搐1d”之主诉入院。病史中曾抽搐一次,为大发作,伴意识丧失,起于左腿,继而蔓延至全身。神经系统查体无阳性体征。头颅CT示:右顶枕部低密度及混杂密度影伴钙化(图1)。MR示:右顶枕叶6cm×3.5cm异常信号影,内部信号不均匀,可见不规则长T1长T2囊变区,实质部分以等信号为主,其内可见散在点状低信号钙化灶,周围片状水肿(图2,3)。初步诊断为:胶质瘤。旁砂粒体型囊性脑膜瘤,伴出血、钙化。最后诊断为:囊性脑膜瘤。讨论囊性脑膜瘤发病率很低,约占颅内脑膜瘤的2% ̄4%。Carvalho[1]将其分为囊在瘤内和…  相似文献   

20.
囊性脑膜临床少见,约占颅内脑膜瘤2%-4%。我院于2004年6月收治1例,现将诊治体会汇报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