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了解新入校中学生艾滋病防治知识知晓程度、态度、行为现状,探讨对中学生艾滋病知识宣传及行为干预的有效方式。方法在某中学随机抽取301名新入校学生参加讲座,讲座前后分别进行问卷调查,收集调查对象对艾滋病防治相关知识、态度和行为等相关信息。结果干预前后有效应答率为90.03%、86.71%。干预后学生对艾滋病相关知识知晓率有了明显提高(P〈0.01),除对拒绝吸毒和婚前性行为态度无明显改变外(P〉0.05),对待其他艾滋病相关态度和行为均有明显的转变(P〈0.01);干预前初一与高一学生艾滋病防治知识知晓率、相关态度、行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在中学生中开展艾滋病防治教育效果明显。在初中阶段开展艾滋病防治教育,更具有积极和广泛的意义。艾滋病防治知识健康教育作为预防艾滋病有效可靠的疫苗,应该作为初中生健康必修课,并考虑将初中生掌握艾滋病防治知识纳入毕业考核。  相似文献   

2.
广西南宁市中学生艾滋病健康教育效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了解南宁市中学生艾滋病预防知识、态度、行为情况,为中学生开展艾滋病健康教育提供参考。方法采取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抽取市属两所中学学生全部进行艾滋病知识健康教育,干预前后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干预后中学生对艾滋病预防知识知晓率有了明显提高(P〈0.01)。超过90%中学生不赞成婚前性行为,但培训前后分别有5.02%、5.92%人回答有性行为经历。培训前后安全套使用率分别为10.71%、12.62%。培训后愿意与感染了艾滋病的亲戚朋友交往的中学生比培训前有了明显提高(P〈0.01)。结论在中学生中开展艾滋病的健康教育有明显效果,但中学生艾滋病防治知识有待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 了解农村中学生艾滋病预防状况和适宜的教育途径,为制定中学生艾滋病预防教育的干预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学生艾滋病预防问卷>,对720名农村中学生艾滋病预防知识、态度、行为和自我效能感进行了问卷调查,并利用教学与团体活动进行干预.结果 农村中学生艾滋病预防知识、态度、行为,效能存在正相关,农村中学生艾滋病预防状况存在年级差异;教育途径上采用课堂讲授方式比团体活动的效果更好.结论 在农村中学开展艾滋病预防教育可以改善学生的艾滋病预防知识、态度、行为以及效能状态.  相似文献   

4.
目的 了解淮南市中学生艾滋病相关知识知晓率,检验艾滋病健康教育干预活动效果,为相关部门开展中学生防艾工作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随机抽取淮南市3 000名中学生进行艾滋病相关健康教育干预,并在干预前、后进行问卷调查。 结果 淮南市中学生主要通过电视、网络和书籍等途径获取艾滋病相关知识;经过对其进行艾滋病健康教育干预,艾滋病相关知识总体知晓水平从干预前的44.1%提高到干预后的86.0%,干预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采取干预措施后,学生们除“是否对艾滋病感到恐惧”外其它方面态度均得到明显正向转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 结论 通过对中学生进行多样化的艾滋病健康教育干预,其艾滋病预防知识知晓率和对待艾滋病的态度得到明显正向转变,提高了中学生对艾滋病的认识;学校应加强对学生艾滋病相关危险行为的预防宣传,同时做好心理教育工作,减轻学生对艾滋病的恐惧感。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在高中生中开展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提高艾滋病防治知识知晓率,帮助中学生掌握预防艾滋病的知识技能。方法随机抽取深圳市福田区4所中学的高中二年级共8个班级的428名学生进行艾滋病健康教育干预,并对干预效果进行评价。结果干预后学生们对艾滋病健康知识知晓率除“目前艾滋病不能治愈”这一知识外,其余知识点均明显提高(P 〈0.01);对艾滋病非传播途径的知晓率除“握手、拥抱不会感染艾滋病”、“共用毛巾衣物不会感染艾滋病”2项外明显也有所提高(P 〈0.01);艾滋病相关的态度和行为方面,教育后“会主动关注艾滋病的话题”以及“若发生婚前性行为将使用安全套”这2项有明显改善(P 〈0.001)。结论在中学进行主题班会和展板等健康教育方式,可有效提高学生艾滋病的相关知识知晓率,有利于预防感染艾滋病。  相似文献   

6.
深圳某中专学生开展艾滋病知识健康教育效果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熊文辉  黄粤 《职业与健康》2007,23(8):588-590
目的了解中专学生艾滋病相关知识知晓情况及其态度和行为,评价实施学校健康教育干预的效果。方法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对深圳某中专学生于入学时和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后1个月,运用自编的同一问卷进行调查。结果教育前后,中专学生艾滋病知识知晓率有显著提高;对艾滋病相关的态度和行为,教育后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同伴教育是学生最愿意接受的教育方式;但在非传播途径和对性行为态度方面存在一定误区。结论对中专学生开展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有明显成效,艾滋病的非传播途径、性道德教育应作为艾滋病知识健康教育的重点内容;在今后的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应通过多种方式全方位开展,可重点采用同伴教育方式。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中学生接受结核病健康教育后对其长辈再传播结核病核心信息的效果。方法在规定时间内对目标学校中学生进行结核病防治核心信息干预活动,并指导其将所学知识传播给其长辈,在传播前后进行基线和效果调查,对干预前后中学生及其长辈结核病核心信息知晓率和行为改变率进行比较。结果在干预后结核病核心信息知晓率中学生由28.81%提高到97.80%、长辈知晓率平均提高了63.10%;相关行为改变率中学生由干预前的24.43%提高到73.40%、长辈行为改变率平均提高57.05%。结论对中学生进行结核病健康教育,并可通过学生带动家庭、社会普及结核病防治知识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农村中学生艾滋病知识、态度和行为状况,为制定健康教育策略提供依据。方法用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对灵璧县乡镇农村学生,采取匿名自填式答卷方式进行调查。结果中学生对艾滋病基本知识知晓率为26.41%~87.48%,愿意了解艾滋病防治知识、愿意参与预防艾滋病活动的在2/3以上,但只有不到1/3的人愿意与感染了艾滋病的同学在同一教室上课。获取艾滋病知识的主要途径是阅读书报、看电视和听广播,学生们希望今后获取艾滋病知识的途径主要是看电视、听广播和阅读报纸、杂志、书籍等。结论农村中学生艾滋病预防知识知晓率不高,存在不利于艾滋病防治的态度,对艾滋病健康教育的需求高。应加强农村学校的艾滋病健康教育,提高青少年的自我保护知识、意识和技能。  相似文献   

9.
目的 了解大学生健康教育前后对艾滋病的相关知识知晓率、态度和行为,评价健康教育效果,探讨高校预防艾滋病的有效方法。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对天津大学300名大一学生在艾滋病健康教育前、后进行问卷调查并做统计分析。结果 开展艾滋病健康教育后,大学生对艾滋病防治知识的知晓率明显上升,教育效果指数均大于1.0,教育前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艾滋病感染者的歧视态度明显改善,教育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婚前性行为、同性恋以及多个性伴侣的接受程度,教育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开展大学生预防艾滋病的健康教育是必要和有效的,应在大学生中开展多种形式的艾滋病健康教育,以预防和控制艾滋病。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评价健康教育对农村育龄青年艾滋病防治知识、态度及行为的影响。方法 运用二阶段整群抽样法随机抽取1个乡(镇)中的1个行政村,以这个行政村的中18~35岁育龄青年共501名作为研究对象。在艾滋病宣传月进行为期1个月的艾滋病健康教育宣传。自行设计调查问卷,分别于健康教育前后收集调查问卷,分析健康教育对育龄青年艾滋病防治知识、态度及行为的影响。结果 健康教育后,调查对象对艾滋病基础知识、传播途径知识知晓率显著提高。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5)。结论 该地区今后应继续加大力度广泛宣传当前我国艾滋病流行形势及严重危害。宣传预防艾滋病的基本知识.消除育龄青年对艾滋病的恐惧心理和对当前流行形势的麻痹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