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了解头体针结合康复体位对脑梗死患者血液流变学及纤维蛋白原的影响。方法将入选的112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2组均予常规药物治疗,在此基础上,治疗组给予头体针结合康复体位治疗,对照组给予体针结合康复体位治疗。2组治疗均每日1次,15次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3个疗程。所有患者分别于治疗前后留取静脉血,进行血液流变学及纤维蛋白原检查。结果治疗组血液流变学指标及纤维蛋白原水平较对照组改善明显(P均<0.05)。结论头体针结合康复体位治疗脑梗死患者疗效好,能显著改善血液流变学及纤维蛋白原。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头针同步运动对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10例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患者随机分为3组,头针组、康复组和针康组,头针组36例采用头部运感区、运动区为主穴治疗,康复组37例采用康复运动疗法治疗,针康组37例釆用头针同步运动疗法治疗,3组疗程均为14天。比较3组患者在治疗前后改良的Ashworth痉挛指数、NDS、FMA、CSI及ADL评分变化;检测3组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疗程结束3个月后进行随访,统计比较3组临床疗效。结果:3组治疗后NDS、CSI均较本组治疗前降低,Ashworth痉挛指数、FMA、ADL评分较治疗前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康组NDS、CSI均低于头针组、康复组,Ashworth痉挛指数、FMA、ADL评分高于头针组与康复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治疗后全血粘度(高切)、全血粘度(低切)、血浆粘度、纤维蛋白原、红细胞比积均较本组治疗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康组以上指标均低于头针组、康复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头针组临床疗效优于头针组、康复组。结论:头针同步运动疗法可改善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和运动功能,改善血液流变学,提高生活能力,有临床应用价值,值得临床推荐。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颈七针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液流变学、炎症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166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83例。对照组予电脑颈椎牵引配合电脑中频治疗,研究组予颈七针治疗。均每日1次,10 d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比较2组临床疗效,观察2组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白细胞介素(IL)-1β、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及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Cobb角。结果研究组总有效率为90.36%(75/83),对照组为78.31%(65/83),研究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与本组治疗前比较,2组治疗后血液流变学指标降低,IL-1β、TNF-α、IL-6水平降低,NDI降低,Cobb角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比较,研究组血液流变学指标低于对照组,IL-1β、TNF-α、IL-6水平低于对照组,NDI小于对照组,Cobb角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七针可改善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临床症状,降低血液黏稠度,降低炎症因子水平,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头针益智康复疗法对痉挛型脑性瘫痪(以下简称脑瘫)患儿智力障碍康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0例痉挛型脑瘫患儿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50例,予头针益智康复疗法,包括头部重点穴区推拿、头针、口服益智中药、智力训练及言语训练;对照组50例,仅采用头部重点穴区推拿、智力训练及言语训练。2组均以4周为1个疗程,共治疗5个疗程后统计疗效,并比较2组患儿治疗前后发育商(DQ)水平变化。结果治疗组治疗后总有效率88.0%,对照组总有效率74.0%,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后DQ水平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均有明显增加(P0.05),且治疗组治疗后DQ水平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DQ水平高于对照组。结论头针益智康复疗法治疗痉挛型脑瘫患儿临床疗效确切,可明显提高临床疗效,增加患儿DQ水平。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头针联合电针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后失语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90例缺血性脑卒中后失语症患者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各45例。对照组予Schuell语言训练,每次30 min;治疗组予头针联合电针(翳风、百会、后溪、通里),每次20 min。2组均每周治疗5次,连续治疗16周。比较2组临床疗效,评价2组患者失语程度、功能性语言沟通能力检查法(CFCP)评分及西方失语症成套测验(WAB)评分情况。结果 2组治疗后失语程度分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本组治疗前比较,2组治疗后CFCP、WAB评分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比较,治疗组CFCP、WAB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1.11%(41/45),对照组为75.56%(34/45),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头针联合电针可明显改善缺血性脑卒中后失语症患者的语言理解、表达及沟通能力。  相似文献   

6.
银杏达莫注射液治疗老年冠心病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沁  陈良光 《河北中医》2010,32(3):414-416
目的观察银杏达莫注射液治疗老年冠心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老年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40例予常规治疗;治疗组40例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银杏达莫注射液25mL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250mL,每日1次静脉滴注。2组均15d为1个疗程。观察治疗前后24h动态心电图及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变化。结果 2组治疗后ST段压低(伴或不伴心绞痛症状)次数明显减少,持续时间明显缩短,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2组治疗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血液流变学指标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均改善(P0.05),且2组治疗后全血黏度、红细胞比容、纤维蛋白原和血小板聚集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结论银杏达莫注射液可以明显改善老年冠心病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有助缓解临床症状和改善心肌缺血。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头针体针并用治疗围绝经期失眠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62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各81例,观察组采用头针体针针刺治疗,对照组采用艾司唑仑片治疗,2组均连续治疗3个月经周期。观察2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雌二醇(E_2)、促卵泡生成素(FSH)、促黄体生成素(LH)和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等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总有效率观察组为91.36%,对照组为76.54%,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FSH、LH、E_2及PSQI等指标治疗前后2组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头针和体针并用治疗围绝经期失眠症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8.
脑脉康方治疗脑动脉硬化症55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脑脉康方治疗脑动脉硬化症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将110例脑动脉硬化症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55例予脑脉康方治疗,对照组55例予镇脑宁方治疗,2组均1个月为1个疗程,1个疗程后统计疗效。治疗前后记录中医学临床症候积分并检测经颅多普勒超声(TCD)、血脂及血液流变学改变情况。结果2组治疗后中医症候积分与本组治疗前及2组治疗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低于对照组;治疗组总有效率94.55%,对照组总有效率81.82%,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2组治疗后经颅多普勒、血脂及血液流变学指标与本组治疗前及2组治疗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及对照组。结论脑脉康方治疗脑动脉硬化症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9.
滕亮 《西部中医药》2016,(6):112-113
目的:观察头针联合丹红注射液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观察组给予丹红注射液联合头针治疗,对照组单纯使用丹红注射液治疗。对2组患者治疗前后症状、临床疗效、颈颅彩色多普勒(TCD)血液平均速度、血液流变学指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症状积分2组治疗后均明显降低,观察组降低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总有效率观察组为96.67%,对照组为76.67%,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左椎动脉、右椎动脉、基底动脉血流速度治疗后2组均明显改善,观察组改善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头针联合丹红注射液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能够改善患者临床症状、TCD评分,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0.
赖小军 《河北中医》2016,(8):1209-1212
目的 观察刃针联合隔姜灸治疗膝骨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100例膝骨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50例予硫酸氨基葡萄糖胶囊、塞来昔布胶囊治疗,治疗组50例予刃针联合隔姜灸治疗。2组均治疗6周后统计临床疗效,并观察2组治疗前后骨性关节炎指数可视化量表(WOMAC)、视觉模拟评分(VAS)及血液流变学指标变化。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92.00%,对照组总有效率64.0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治疗组治疗前后WOMAC评分差值为(32.20±6.24)分,对照组治疗前后WOMAC评分差值为(26.14±4.98)分,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WOMAC评分与时间呈线性递减关系(Y=-5.35X+63.75,R2=0.99),而对照组不存在线性关系(Y=-3.11X+57.21,R2=0.68),提示治疗组疗效较对照组稳定。2组治疗后VAS评分均降低(P0.05),治疗组治疗后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治疗后(P0.05);2组治疗前后VAS差值比较,治疗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2组血液流变学检查治疗前均存在1项及以上异常,其中治疗组3项以上异常者39例,对照组44例;治疗后,治疗组恢复正常率为87.17%(34/39),对照组恢复正常率为81.82%(36/44),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红细胞沉降率(ESR)(6.98±2.07)mm/1h,对照组治疗后ESR(9.87±2.95)mm/1h,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刃针联合隔姜灸治疗膝骨关节炎疗效确切,并能改善WOMAC、VAS评分。  相似文献   

11.
陈莉秋  苗荃  张娜 《河北中医》2010,32(5):717-719
目的观察头针、腹针、康复训练和心理干预联合应用治疗中风后遗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中风后遗症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30例采用体针针刺治疗,治疗组30例采用体针、头针、腹针、康复训练和心理干预的联合治疗方法 ,2组均10d为1个疗程,3个疗程后观察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0.0%,对照组总有效率66.7%,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体针、头针、腹针、康复训练和心理干预并用治疗中风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2.
朱蕴红 《河北中医》2012,34(8):1191-1193
目的观察早期针刺联合康复训练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肢体功能的影响。方法将163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82例予早期平阴补阳针刺法联合康复训练,对照组81例单纯予平阴补阳针刺法,2组均连续治疗4周。评定2组治疗前后欧洲卒中临床神经缺损(ESS)、简式Fugl-Meyer Assess-ment,FMA)评分及改良Barthel日常生活能力评定指数(BI)变化情况。结果 2组治疗后ESS、FMA及BI评分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均明显提高(P<0.05),且治疗组提高更明显(P<0.05)。结论早期针刺联合康复训练可最大限度地促进急性脑梗死后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改善肢体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针刺通里穴对脑梗死后运动性失语症患者言语功能的影响,探讨通里穴治疗脑梗死后运动性失语症的临床疗效,并试图探索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将3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15例)和治疗组(15例)。两组均给予常规药物及言语康复训练治疗。在此基础上,治疗组配合针刺通里穴治疗。观察治疗前后患者失语症评分、失语严重程度分级的变化。结果两组患者失语严重程度均有改善,治疗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失语症总分、复述、说及读得分均有增高(P〈0.01);治疗组失语症评分说及读得分增高幅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刺激通里穴能明显改善脑梗死后运动性失语患者语言功能,通里穴是治疗脑梗死后运动性失语症有效的穴位。  相似文献   

14.
卢红梅  毛红梅  马希贵 《河北中医》2010,32(12):1841-1843
目的观察运动疗法配合针刺推拿治疗脑瘫的康复疗效。方法将81例脑瘫患儿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予运动疗法,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同时配合针刺推拿疗法。进行2组治疗前后综合功能评分比较。结果治疗组治疗后综合功能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P0.01);年龄≤3岁的患儿综合功能评分高于年龄3岁的患儿(P0.05);轻、中度瘫痪的患儿综合功能评分高于高度瘫痪的患儿(P0.05);智力正常的患儿综合功能评分高于智力缺陷的患儿(P0.05)。2组治疗后综合功能评分均较本组治疗前升高(P0.01),治疗组治疗后综合功能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运动疗法配合针刺推拿更有益于脑瘫患儿的综合康复。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阴阳对刺法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5例急性缺血性中风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4例予患侧肢体阴阳对刺法治疗。对照组31例予患侧肢体阳明经刺法治疗。2组均6d为1个疗程,疗程间休息1d,连续治疗4个疗程后评定疗效。观察血脂指标、血液流变学指标、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分的变化及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血脂指标、血液流变学指标及ADL评分的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总显效率为94.11%,对照组总显效率为77.42%,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阴阳对刺法可显著提高急性缺血性中风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红花注射液联合针灸治疗脑梗死后遗症的效果。方法将121例脑梗死后遗症患者随机分为2组。其中对照组57例,给予常规的抗血小板聚集、调脂、康复训练等治疗;治疗组64例,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红花注射液(20 mg/次,1次/d,静脉滴注)及针灸(患侧阳明经穴如肩、臂等,1次/d)治疗。治疗3周后进行疗效评价。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5.9%,对照组为68.4%,治疗组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且治疗组血液流变学参数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红花注射液结合针灸对脑梗死后遗症能显著降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及脑梗死相关症状。  相似文献   

17.
李艳祥  孙遂捷  许静一 《河北中医》2011,33(9):1351-1353
目的 观察头针结合体针对脑梗死肢体活动障碍患者神经功能重建的影响.方法 将100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2组.2组均采用神经内科常规药物治疗,病情稳定后48 h予针刺治疗.对照组50例予体针治疗,治疗组50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头针治疗,2组均10 d为1个疗程,持续3个疗程.统计临床疗效,采用简式Fugl - Mey...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早期综合康复训练护理联合常规药物治疗脑卒中偏瘫疗效。[方法]使用随机平行对照方法,将60例住院患者按住院病志号简单随机分为两组,脑血管病常规药物治疗和护理。对照组28例急性期制动、卧位,住院5~7d病情稳定后康复训练,1次/d。治疗组32例早期综合康复训练,脑梗死入院当天开始,脑出血48~72h病情稳定即可进行;康复训练:一对一形式,一名护士负责一名病人;被动运动、主动运动、活动能力练习、针灸(头针、体针)、推拿按摩、情志护理。连续治疗护理1周为1疗程。观测临床症状、运动功能(Fugl-Meyer评分),ADL(Barthel指数)、不良反应。连续治疗2疗程,判定疗效。[结果]Barthel指数两组均有改善(P0.01,P0.05),治疗组改善优于对照组(P0.01);FuglMeyer评分两组均有改善(P0.01,P0.05),治疗组改善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早期综合康复训练护理联合常规药物治疗脑卒中,疗效满意,无副作用,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9.
头针治疗对脑瘫儿童粗大运动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基于脑功能定位和中医规范化辨证的个性化针刺治疗方案对脑瘫儿童粗大运动功能的影响,探索针刺与康复治疗技术有机结合的新途径。方法将74例脑瘫儿童,随机分为治疗组37例和对照组37例。治疗组采用个性化针刺治疗方案结合康复训练,对照组采用靳氏(益脑十六穴)针刺治疗方案结合康复训练。两组针刺治疗隔日1次,康复训练每日1次,共观察3个月。并运用粗大运动-66项(GMFM-66)对治疗前、治疗后(每治疗1个月)粗大运动功能动态改变以评分法进行测评。结果两组患者组内治疗前后GMFM积分均有明显提高(P〈0.01);两组患者治疗前后GMFM积分增长幅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方案与时间无交互作用(P〉0.05);痉挛型脑瘫儿童GMFM积分改善,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头针治疗结合康复训练对脑瘫儿童粗大运动功能产生积极的影响;个性化针刺治疗对痉挛型脑瘫儿童粗大运动功能的改善优于益脑十六穴。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针刺治疗不同牛津郡社区脑卒中项目(OCSP)分型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的疗效。方法按照随机化和多中心的临床试验原则,根据OCSP分型将患者分为腔隙梗死组(LA-CI)、完全前循环梗死组(TACI)、部分前循环梗死组(PACI)和后循环梗死组(POCI)4种亚型,再将患者随机分成2组。2组均予对症治疗,并常规给予阿司匹林肠溶片、硫酸氯吡格雷片口服治疗。治疗组采用针刺治疗,对照组采用不完整针刺,2组均3个月为1个疗程,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1、3、6、12个月进行改良爱丁堡-斯堪的纳维亚量表(MESSS)评定。结果LAC I亚型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AC I、POC I亚型第3-12个月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TAC I第3个月、第6个月对照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12个月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疗法对不同OCSP分型的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的康复效果不同,对PAC、IPOC I亚型有明显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