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余丹  张苏明 《中国临床康复》2004,8(19):3707-3709
目的:研究出生时间与脑卒中的发病频数、发病年龄、性别、脑卒中病变性质(缺血性、出血性)、脑卒中病灶侧别(左、右侧脑半球)以及与脑卒中死亡的关系。方法:832例首次发病的脑卒中患者为脑卒中组。832例无脑卒中病史和脑卒中征象,按1:1比例与脑卒中组配对性别和出生年份相同而年龄相近者为对照组。采用太阳历和干支历记录研究对象的出生时间。采用圆形分布法等,统计分析各出生时间序列与卒中发病频数、发病年龄、性别、脑卒中病变性质、脑卒中病灶侧别以及与脑卒中死亡的关系。结果:在出生12个月份上脑卒中的频数分布有集中趋势(r=0.1195,P&;lt;0.001),脑卒中组832例中出生于冬季风季节(11月-第2年4月)者476例,对照组832例中出生于冬季风季节者417例,季节性分布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lt;0.005)。脑卒中的发病年龄有以4个出生月份为周期的4月节律,4月周期中年龄均数高峰值与低谷值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lt;0.001),高峰值、低谷值分别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lt;0.05)。在出生10日十天干周期上,男、女脑卒中的分布均有集中趋势(P&;lt;0.001),男、女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lt;0.005),男、女分别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lt;0.05)。在出生60甲子日周期上,缺血性、出血性脑卒中的分布均有集中趋势(P&;lt;0.001),缺血性与出血性脑卒中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lt;0.005),缺血性、出血性脑卒中分别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lt;0.01)。在出生年时间序列上,卒中病灶侧别有以4个出生年份为周期的4年节律,4年周期中左、右侧卒中病灶者的分布均有集中趋势(P&;lt;0.01),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lt;0.005),两者分别与对照组比较均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lt;0.05)。未见脑卒中死亡与出生时间有关联。结论:脑卒中多在较寒冷的冬季风季节出生。脑卒中患者的发病年龄有以4个出生月份为周期的4月节律。脑卒中患者的性别与出生10日十天干周期关系密切。脑卒中的卒中病变性质与出生干支60甲子日周期关系密切。脑卒中的卒中病灶侧别有以4个出生年份为周期的4年节律。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不同出生月份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将36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按出生月份分为实验组(7~12月份出生)165例和对照组(1~6月份出生)195例,采用自编一般项目调查表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发病年龄:实验组14~34a,平均27.16±5.6a,对照组15~36a,平均24.48±6.78a,两组间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u=3.20,P<0.01)。城乡:实验组城镇72例,农村93例,对照组城镇115例,农村80例,两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x2=8.42,P<0.05)。胎次:实验组第1胎64例,非第1胎101例,对照组第1胎55例,非第1胎140例,两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x2=4.52,P<0.05)。实验组阴性症状出现频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且疗效差。结论不同出生月份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发病年龄、城乡分布、胎次、精神症状、疗效等均有显著差异,这对今后精神科临床选择治疗方案、判断预后等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3.
非对称性二甲基精氨酸水平与缺血性脑卒中的相关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非对称性二甲基精氨酸(asymmetricaldimethylarginine,ADMA)对缺血性脑卒中诊断及病情判断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88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采用欧洲卒中量表(ESS)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分为轻度卒中组(31例)、中度卒中组(39例)和重度卒中组(18例).另选30名年龄、性别构成比与患者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的健康志愿者为对照组,分别用高效液相色谱联合质谱法测定血浆中ADMA的水平,分析血浆ADMA水平在对照组和缺血性脑卒中各亚组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对照组、轻度卒中组、中度卒中组和重度卒中组的血浆ADMA水平(±s,μmol/L)分别为:1.0±0.10,2.90±0.30,4.82±0.21及6.61±0.23.与对照组血浆ADMA水平比较,患者组各亚组ADMA水平明显升高,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轻度卒中组与中度和重度卒中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组与中度卒中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轻度卒中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显著性意义(P<0.001).结论 血浆ADMA水平与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及病变严重程度相关,检测血浆ADMA水平的变化,对缺血性脑卒中的诊断和病情判断、指导治疗有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4.
目的 用圆形分布法分析浙江省桐乡市脑卒中发病季节和时间规律。方法 通过浙江省慢性病监测系统共收集桐乡市2010-2014年缺血性和出血性脑卒中患者10 565例, 运用圆形分布法分析脑卒中的发病季节和时间规律。结果 两类脑卒中发病均有季节性差异, 缺血性脑卒中夏季高发, 出血性脑卒中冬季高发。缺血性脑卒中2010-2013年各年发病无明显集中趋势, 2014年及5年合计发病有明显集中趋势, 且存在平均角, 合计平均角160.949(Z=7.061, P0.001), 相当于6月12日;出血性脑卒中相反, 2010-2013年各年及5年合计发病均有明显集中趋势, 5年合计平均角为17.708(Z=44.998, P0.001), 相当于1月18日, 2014年出血性脑卒中发病无集中趋势。结论 桐乡市脑卒中发病有明显季节性, 冬季好发出血性脑卒中, 夏季好发缺血性脑卒中, 在脑卒中防治工作中要充分考虑其发病的季节特点, 并采取相应措施, 降低脑卒中发病率和致残率。  相似文献   

5.
三期康复干预对偏瘫患者日常活动能力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目的:探讨6个月内康复干预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日常活动能力的影响。方法:80例发病3周内的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康复组,对照组进行一般临床治疗,康复组早期介入康复训练,在入组前、发病1个月、3个月、6个月分别用改良Barthel指数评价日常活动能力。结果:在发病1个月时,康复组的修饰、用厕、穿衣三项能力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在发病3个月时,除上述能力进一步存在组间差异外,转移、行走、上下楼三项能力两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在发病6个月时,除大便控制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外,其余各项两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康复的早期干预有利于大多数患者的ADL项目的改善。  相似文献   

6.
脑卒中患者行为记忆能力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目的:探讨脑卒中患者行为记忆能力的临床特点,分析其相关影响因素,为临床康复训练计划的制定提供依据。方法:应用Rivermead行为记忆检查(RBMT)对67例脑卒中患者及58例正常人进行评测,同时收集包括病史、既往史、病灶情况等相关因素的临床资料。结果:①脑卒中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在RBMT总分与7个分项目上脑卒中组明显下降(P<0.05);②脑出血与脑梗死患者的行为记忆能力差异有显著性(P<0.05);病灶部位在皮层的患者其RBMT总分明显低于病灶部位在皮层下的患者(P<0.01);单病灶与多病灶患者比较两者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01);病程越长、发病次数越多,患者的行为记忆能力越差(P<0.01)。但病灶位于左侧、右侧或病灶累及双侧的患者相比,三者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③在照片再认及即刻、延迟故事回忆三个分项目上,左侧病灶者与右侧病灶者比较,两者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脑卒中患者的行为记忆能力受到损害;其病变的性质、病灶部位和数量、病程及发病次数均对患者的行为记忆能力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血清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C(Cys C)对肝硬化患者肾功能早期损害的诊断价值。方法测定67例肝硬化患者和32名健康对照者的血清肌酐(Cr)、尿素(Urea)、肌酐清除率(Ccr)和Cys C水平,并将患者按性别、Ch ild-Pugh分级或Ccr水平进行分组评价。结果肝硬化患者血清Ccr和Cys C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01),但Cr和Urea差异无显著性。不同性别患者Ccr、Cr和Cys C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0.001),但Urea无差异。肝硬化患者Ch ild-Pugh分级各亚组Ccr、Cr、Urea和Cys C水平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0.001)。以Ccr 70 m l/m in为界点将患者分为Ⅰ和Ⅱ亚组,并与对照组比较,结果表明仅Cys C水平差异有显著性(P<0.001),Cys C水平Ⅰ和Ⅱ2亚组间差异也有显著性(P<0.001)。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显示Cys C诊断有效性优于Cr和Urea。结论血清Cr和Urea难以对肝硬化患者肾功能轻度受损进行诊断,Ccr虽能作出早期指示,却过高估计试验结果,而Cys C能较准确地作出早期检测,提示其可能是潜在的肝硬化患者肾功能早期损害的指标。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并探讨急性脑卒中患者动态心电图的改变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选择扬州大学附属医院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首次发病的急性脑卒中患者160例作为研究对象,同期在我院住院治疗的非脑血管疾病患者160例为对照组,观察各组的心电图异常率、心电图异常的类型及构成以及不同部位脑卒中患者的心电图异常率,并随访获得预后的相关数据。数据采用SPSS 21.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试验组的心电图异常率要高于对照组(73.12%vs.10.62%,P<0.05),而且出血性脑卒中组心电图异常率高于缺血性脑卒中组(79.00%vs.63.33%,P<0.05)。左心室肥厚、心房扩大、心肌缺血、心房颤动、窦性心动过速在试验组和对照组间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均高于对照组,此外,出血性脑卒中组的心肌缺血率和窦性心动过速率高于缺血性脑卒中组(P<0.05),缺血性脑卒中组的心房扩大率和心房颤动率高于出血性脑卒中组(P<0.05)。脑叶卒中是并发心电图异常概率最高的部位(84.21%,P<0.05)。心电图异常者预后情况较心电图正常者差(29.06%vs.9.3%,P<0.05),同时,在心电图异常的患者中,出血性脑卒中较缺血性脑卒中预后差(35.44%vs.15.79%,P<0.05)。结论急性脑卒中动态心电图异常的发生率与脑卒中类型、脑卒中发生部位有关,心电图异常卒中患者的预后情况较心电图正常者更差。  相似文献   

9.
高血压患者血脂血糖及血流变学指标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分析高血压患者血脂、血糖及血流变学指标的特点。方法将300例确诊为高血压病的患者设为观察组,进行血脂、血糖及血流变学指标检测,与对照组250例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男女甘油三酯(TG)、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载脂蛋白B100(APOB1)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01);观察组男性全血粘度、红细胞压积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01);观察组女性血糖(G Iu)、血浆粘度、血沉、纤维蛋白原、红细胞电泳时间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定期对高血压患者进行血脂、血糖及血流变学指标监测,对临床降压、调脂,改善血液流变性,预防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在家庭自然环境下,对胎龄3236周早产儿的睡眠/觉醒模式进行纵向随访,探讨早产儿早期睡眠/觉醒模式的发展变化轨迹。方法研究对象为青岛市妇女儿童医院NICU住院观察的31例早产儿,通过腕表式活动记录仪采集早产儿出生后236周早产儿的睡眠/觉醒模式进行纵向随访,探讨早产儿早期睡眠/觉醒模式的发展变化轨迹。方法研究对象为青岛市妇女儿童医院NICU住院观察的31例早产儿,通过腕表式活动记录仪采集早产儿出生后23 d、103 d、1013 d、纠正胎龄113 d、纠正胎龄14月每月连续3 d的睡眠/觉醒信息。结果早产儿纠正胎龄4月内24 h睡眠时间、白天睡眠时间随着月龄的增长逐渐减少,夜间睡眠时间逐渐增加(F=16.782,P<0.001;F=3.740,P<0.01;F=42.055,P<0.001)。与出生2 d相比,4月龄24 h睡眠时间、白天睡眠时间分别减少了4.80 h、5.19 h,夜间睡眠时间增加了1.25 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01,P<0.001;t=10.02,P<0.001;t=3.51,P<0.05)。早产儿总睡眠时间的减少是由白天睡眠时间的减少所致。出生后2个月内的睡眠以白天睡眠为主,2个月后演变为以夜间睡眠占主导。白天睡眠次数生后4月龄内变化缓慢,相邻年龄点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夜晚觉醒次数随月龄增长而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5.50,P<0.01),相邻年龄点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夜间最长连续睡眠时间出生后2 d为2.71 h,14月每月连续3 d的睡眠/觉醒信息。结果早产儿纠正胎龄4月内24 h睡眠时间、白天睡眠时间随着月龄的增长逐渐减少,夜间睡眠时间逐渐增加(F=16.782,P<0.001;F=3.740,P<0.01;F=42.055,P<0.001)。与出生2 d相比,4月龄24 h睡眠时间、白天睡眠时间分别减少了4.80 h、5.19 h,夜间睡眠时间增加了1.25 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01,P<0.001;t=10.02,P<0.001;t=3.51,P<0.05)。早产儿总睡眠时间的减少是由白天睡眠时间的减少所致。出生后2个月内的睡眠以白天睡眠为主,2个月后演变为以夜间睡眠占主导。白天睡眠次数生后4月龄内变化缓慢,相邻年龄点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夜晚觉醒次数随月龄增长而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5.50,P<0.01),相邻年龄点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夜间最长连续睡眠时间出生后2 d为2.71 h,13月龄期间相对平稳,平均为3.55 h,4月龄延长为4.29 h,与出生后2 d相比增加了1.58 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83,P<0.01),相邻年龄点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不同性别比较上述睡眠/觉醒参数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早产儿生后4个月内24 h睡眠时间、白天睡眠时间逐渐减少,以2月龄内变化迅速;夜间睡眠时间逐渐增加,但变化缓慢。随年龄的增长睡眠需求逐渐减少,睡眠能力逐渐增强。早产儿的睡眠觉醒模式在个别参数上有一定的独特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