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黄疸病机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疸以身黄、目黄、小便黄而命名。急性黄疸诊治精当,可迅速消退,否则易转为慢性,反复发作,缠绵维愈。笔者根据黄疽发病过程,将其病机试分为早、中、晚三个阶段进行讨论。早期(湿热熏蒸,胆液外泄)1.瘟疫和时邪侵犯人体直中肝胆,致肝失疏泄木不流土,脾失运化,水湿停滞,体内湿热盛结,熏蒸肝胆,致胆道失畅,胆汁外泄而发黄。2.肝气郁结,日久化热化火。肝与胆相表里,与脾经相连,关系密切。故肝郁则胆受其害,脾受其逆,运化失常,湿热盛蒸,胆汁外泄而发黄。3.劳倦过度,损伤中气,运化失常,致湿邪内停,日久溢而化热。或…  相似文献   

2.
王国玮 《北京中医》2006,25(9):540-542
肝炎为西医病名,中医称之为肝病,此病患者多表现有肝、胆、脾、胃等脏腑证候,如肝胆不畅、肝胃不和、湿热内阻,抑或寒湿郁阻等征象。有少数患者病程迁延,日久不愈,甚至病情恶化,还可出现肝脾同病、肝肾同病等证,病有新久,证有虚实,内脏相关,气血互生,可以两脏同病,也可以多脏腑乃至气血同病,其中肝脏的功能盛衰至关重要。从生理功能讲,肝为将军之官、主藏血、主疏泄、体阴而用阳。其核心功能在疏泄,由于肝失疏泄导致发病,人一旦发病又会导致肝之疏泄无能,故治疗用药之时,务令肝之气机通畅,促使肝之疏泄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3.
急性黄疸型肝炎是由肝炎病毒引起的一种消化道传染病 ,临床上以黄疸、发热为主要症状。西医多以支持、对症及干扰素治疗为主。在退黄治疗上 ,中医中药显示出了突出的优势。现将本人采用中医辩证论治退黄的体会介绍如下 :1 肝经湿热 ,胆汁外溢肝位胁下 ,胆附于中。胆为奇恒之腑 ,内藏精汁。胆汁在肝的正常疏泄作用下 ,进入肠道 ,参与饮食物的消化与吸收。故胆又为六腑之一 ,以通为用。若肝的疏泄功能失常 ,胆汁外溢 ,则发黄疸。郭某 ,男 ,2 6岁。因面目黄疸 2天就诊。血检 :总胆红素 (T·BIL) 186 7μmol L ,直接胆红素 (D·BIL)6 8 6 …  相似文献   

4.
胆囊炎、胆石症是消化系统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属祖国医学“胁痛”、“腹痛”、“腹胀”、“胆胀”等范畴。祖国医学认为,肝与胆相表里,肝之余气疏泄胆汁。胆为中精之腑,肝的疏泄功能亦包括胆汁的疏通畅泄。六淫七情、饮食不节等可导致肝胆气滞、湿热蕴结而发病。  相似文献   

5.
急性黄疸型肝炎属于中医阳黄范围,其原因多为外感时邪、饮食不节或者情志不畅,导致脾胃功能失和,湿阻中焦,湿热交蒸,熏蒸肝胆,肝胆失于疏泄,胆液不循常道,溢于肌肤,而发生黄疸,其主要矛盾是湿热郁蒸。因此,治疗应采用清热利湿之法。笔者自2008~2012年采用泻肝五苓散配合甘利欣治疗急性黄疸型肝炎120例,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
王国玮 《北京中医药》2006,25(9):540-542
肝炎为西医病名,中医称之为肝病,此病患者多表现有肝、胆、脾、胃等脏腑证候,如肝胆不畅、肝胃不和、湿热内阻,抑或寒湿郁阻等征象.有少数患者病程迁延,日久不愈,甚至病情恶化,还可出现肝脾同病、肝肾同病等证,病有新久,证有虚实,内脏相关,气血互生,可以两脏同病,也可以多脏腑乃至气血同病,其中肝脏的功能盛衰至关重要.从生理功能讲,肝为将军之官、主藏血、主疏泄、体阴而用阳.其核心功能在疏泄,由于肝失疏泄导致发病,人一旦发病又会导致肝之疏泄无能,故治疗用药之时,务令肝之气机通畅,促使肝之疏泄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7.
赵立群 《中医药学刊》2005,23(8):1372-1374
胆石症以右上腹或右胁疼痛.有放射痛、恶心、厌油腻、腹胀纳差等为基本症状,甚则出现剧烈绞痛、寒颤高热、黄疸等,一般通过B超、胆囊造影即可确诊.属中医“胁痛”、“黄疸”、“胆胀”等范畴。胆石的形成,首先当责之于肝胆。肝为刚脏.主疏泄,性喜条达,而恶抑郁。胆附于肝,内藏胆汁,为“中精之府”,其性刚直。在生理上肝胆互为表里.病理上两者关系密切,肝胆常同病。胆汁的化生和排泄.都依赖肝的疏泄,肝气郁结,肝胆湿热或蛔虫上扰.虫卵留于胆道,均可导致胆汁排泄障碍,使之积于胆腑.久而成石,亦有脾气虚或肝木横克脾土,使脾虚湿生,加之肝气过盛化火,湿热与胆汁蕴结于胆腑而结成胆石。  相似文献   

8.
强调胆病多由肝失疏泄、湿热瘀结而引发,治疗重视疏肝利胆、活血通络。并举胆结石、胆囊息肉、胆囊折叠验案三则以佐证。  相似文献   

9.
戊型肝炎由感染湿热疫毒之邪所致。湿热蕴结脾胃,薰蒸阻滞肝胆,致肝失疏泄,湿热易蕴结血分而致肝郁、气滞、血瘀互结。治宜清热化湿,同时通利腑气,以使湿热下泄,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戊型肝炎,无论在自觉症状消退,还是肝功能恢复等方面都优于对照组。  相似文献   

10.
刘献琳治疗肝病、眩晕的经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急性黄疸型肝炎主要病理是湿热蕴结脾胃,胆液外泄。治疗以菌陈蒿汤为基本方。无黄疸型肝炎是病毒侵于肝,肝失疏泄,乘脾犯胃,多见肝郁脾虚之证。治以逍遥散为主。慢性肝炎强调补益调养,禁用攻破,重用党参、白术、茯苓、黄芪、甘草、大枣等药。耳源性眩晕是痰饮内伏,肝气挟痰饮上逆所致。治遵健脾和胃、化痰逐饮、平肝熄风之旨。高血压、动脉硬化性眩晕以肝肾阴虚、阳亢者为多,治必滋阴潜阳、乙癸同治。  相似文献   

11.
糖尿病从肝胆论治初探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提出肝郁气滞 ,胆火上逆 ,肝胆功能失调使人体代谢紊乱而导致高血糖的发病特点 ,在临床上可称之为“糖胆综合征”。认为消渴之发常以厥阴浮动为先导 ,肝与胆合 ,肝失疏泄 ,少阳相火妄动失藏 ,导致木郁土壅 ,湿热相火蕴结中焦、化燥伤阴是糖尿病发病的重要病因病机。构建了疏肝利胆、益气养阴并重 ,从肝胆辨治糖尿病的主要治则治法特点  相似文献   

12.
临床上肝硬化与慢性肝炎病人均常会出现黄疸的表现,但在具体的表现及治疗中两者又不完全相同,现将几点治疗体会报道如下。 慢性肝炎的黄疸常因湿邪中阻,肝胆疏泄失常,胆液外溢,渗入血液,溢于皮肤而发。虽然肝硬化多由慢性肝炎发展而来,但其黄疸的发生则与慢性肝炎不尽相同,其病机特点为本虚标实、虚实错杂,不但有湿邪中阻,胆液外溢渗入血液;  相似文献   

13.
胁痛主要责之于肝胆,因为肝位于胁下,其经脉布于两胁,且胆附于肝,与肝呈表里关系,其脉亦循着于肝。肝为刚脏,主疏泄,性喜条达,恶抑郁;主藏血,体阴而用阳。所以肝疏泄不及,肝郁气滞,致脾土壅滞,湿自内生;或气郁日久,气滞及血,瘀血停积;或肝肾亏损,血不荣络等,均可导致胁痛。根据病因可将胁痛辨证分为肝气郁结、瘀血阻络、湿热蕴结、肝阴不足4个证型。临床上我们根据分型辨证施护。  相似文献   

14.
胆囊炎是消化系统疾病 ,也是临床上的常见病和多发病 ,属祖国医学上的“胁痛”范畴。祖国医学认为 ,肝与胆相表里 ,肝之余气疏泄胆汁。胆为中精之腑 ,肝的疏泄功能 ,亦包括胆汁的疏通畅泄。六淫七情、饮食不节等可导致肝胆气滞 ,湿热蕴结而发病。胆囊炎虽有急慢性之分 ,但临床上往往相互诱发 ,互为因果 ,临床上中医对胆囊炎分为四个证型进行辨证论治 :1 肝郁气滞型主证 :右胁上腹部胀痛 ,痛及肩背 ,疼痛每因情志变化而增减 ,胸脘痞闷 ,饮食减少 ,嗳气频作 ,口苦 ,舌淡红 ,苔薄白 ,脉弦。证候分析 :胆为中精之腑 ,附于肝 ,与肝相表里 ,肝气…  相似文献   

15.
慢性乙型重型肝炎中医证型临床特点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中医证型临床特点,为中医辨证施治规范化提供依据。方法根据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的临床表现及中医四诊采集的要求,回顾性调查2007-2008年住院的67例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的症状、体征、舌、苔、脉等四诊信息,采用病证结合的方法 ,总结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中医证型临床特点进行辨证分类。结果根据聚类分析结果 ,慢重肝中医证型可依次分为:肝胆湿热型、湿邪困脾型、肝郁气滞血瘀型、肝肾阴虚型、脾肾阳虚型、热毒炽盛,痰蒙神窍型6类。结论以上6类证型符合慢性乙型重型肝炎中医证型临床特点及演变规律,客观地反映了慢性重型肝炎由湿热疫毒伤肝,致肝失疏泄,气滞血瘀,浊毒内蕴,上干于脑,下扰于肾,导致肝脏形体实质败坏,形成虚实夹杂的的基本病机。  相似文献   

16.
马月香 《河南中医》2009,29(7):717-718
黄疸之治多从阳黄和阴黄辨证,以清热利湿为治,张珍玉教授认为肝失疏泄,必疏泄胆汁不力,胆汁泛溢于肌肤而成黄染,且木不疏土,脾失健运使湿邪内阻而发黄疸。所以,肝气郁结,湿热内阻是本证的基本病机,疏肝解郁,清热利湿退黄为基本治则。  相似文献   

17.
从肝辨治带下拾贝兴化市沈伦中心卫生院(225715)刘中洲关键词带下肝带下证型复杂,治法多端,余临证三十有年,从肝辨治,获效满意,公诸同好。1湿热带下清肝泻火为先湿热黄带,其因不外乎外湿与内湿相混,郁结中焦肝胆,煎熬交炽,肝失所养,胆失清利,无权疏泄...  相似文献   

18.
肝(胆)病不论是黄疽,胁痛,还是郁证、痉痫,在疾病的不同阶段,尤其是早、中期都或多或少可见脘痞胸闷,纳呆恶吐、脉濡弦苔腻等湿热见证。后期以风疾阴伤者为多,均无二义的将食欲不节,损伤脾胃,湿浊由生,郁而化热,薰蒸肝胆,致生肝(胆)病做为治疗肝(胆)病的病因病机。虽曰情志失调,肝气郁结,肝失条达,胆失疏泄,郁而化热,损伤脾胃,而呈木郁土壅,湿热胶结或木搞土虚,肝脾俱败,湿热留恋的局面作为肝(胆)病的一类,但多重视调脾忽视  相似文献   

19.
张馥南 《光明中医》2005,20(6):31-32
1肝病利胆,肝胆并举肝炎患者引起胆系病理改变,临床并不鲜见。因为从生理上讲,肝胆之间通过经脉络属构成表里关系,而肝主疏泄功能直接控制和调节着胆汁的排泄,故有肝之余气,泄于胆,聚而成精之说。在病理上相互影响,肝胆互病。现代医学认为病毒性肝炎易并发胆道感染,其机理一是与肝炎病毒侵犯胆系有关,二是由于肝炎时胆道生理机能改变,肝脏防御功能减退,细菌侵犯所致。这样可使肝炎病情加重,病程延长,对预后带来不良影响。在治疗上,应用郁金、赤芍、大黄、虎杖、丹参等活血利胆之品,疏肝利胆,肝胆并举,促进胆汁分泌和排泄,对于缩短病程,提高…  相似文献   

20.
胆石症是一个发病因素复杂,治疗困难的疾病。在治疗过程中,笔者体会到要以辨证为本,排、溶结合的方法,及时调整用药方可收到满意效果。介绍如下:1 以辨证为本 胆石症属于中医“胁痛”、“黄疸”等病的范畴,胁为肝之分野,胆附于肝,肝胆为表里,肝主疏泄,病则易郁而化火,然胆为六腑,以通为用而又为奇恒之腑。结石病多为湿热蕴结所致,表现口苦咽干腹疼腹胀之实证。治以清利疏泄为之大法,但结石病不单独是湿热蕴结,日久形成,若脾失运化、痰湿中阻、肝胆气机郁阻、肝失疏泄。失于通降、浊气蕴久等也可成石,这些现象临床并不少见。在治疗上如一味攻伐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