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目的:探索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在多发性骨髓瘤患者(MM)中的意义。方法:选取2018年6月至2020年12月初诊于甘肃省人民医院血液内科MM患者59例,检测其VEGF、白蛋白(ALB)、乳酸脱氢酶(LDH)及β2-微球蛋白(β2-MG)等实验室指标,分析VEGF与MM患者各临床指标相关性;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各实验室指标对MM患者预后的影响;通过生存分析初步评估VEGF等水平对MM预后价值。结果:VEGF升高的MM患者血小板及ALB水平减低,而β2-MG、LDH及血肌酐(Cr)水平则明显升高(P<0.05);分期较晚的患者VEGF水平更高(P<0.05);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显示VEGF、β2-MG、ALB及Cr可影响MM患者预后;生存分析显示VEGF、β2-MG和不良预后有关。结论:VEGF水平与MM患者各临床指标存在相关性,并对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检测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中CUL4A mRNA表达,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实时荧光PCR相对定量法检测38例MM患者(MM组)和20例非血液肿瘤患者(对照组)骨髓单个核细胞CUL4A mRNA的表达情况。结果 MM组骨髓单个核细胞CUL4A mRNA相对表达量较对照组增加(P<0.05)。MM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CUL4A mRNA相对表达量与临床分期、血清β2-MG水平相关(P均<0.05),与性别、年龄、免疫学分型不相关(P均>0.05)。治疗有效的MM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CUL4A mRNA相对表达水平低于治疗无效患者(P=0.003)。结论 MM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CUL4A mRNA表达上调可能是促进MM发展的因素之一,检测CUL4A可以为MM的诊断及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恶性淋巴瘤(ML)患者血清乳酸脱氢酶(LDH)、β2-微球蛋白(β2-MG)测定的临床意义.方法:对48例ML患者分别采用速率法及放免法测定血清LDH、β2-MG水平.结果:Ⅰ加Ⅱ期与Ⅲ加Ⅳ期ML患者LDH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β2-MG差异显著,高度恶性与中、低度ML患者的LDH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β2-MG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有无B组症状患者、有无骨髓浸润患者相比血清LDH、β2-MG值明显升高,2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经化疗缓解者水平均显著下降(P<0.01).结论:血清LDH、β2-MG对ML患者分期、恶性程度、有无骨髓浸润、疗效判断及预后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胎盘生长因子(PLGF)及骨髓微血管密度(MVD)在多发性骨髓瘤(MM)骨髓活检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及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检测40例MM患者及10例正常者骨髓活检组织PLGF及MVD的表达情况,电脑采集图像并使用Image Pro Plus6.0软件分析结果。结果:与正常者骨髓活检组织比较,MM患者骨髓活检组织的PLGF及MVD表达显著升高(均P0.05);在MM患者中低血红蛋白者的MVD表达较高血红蛋白者显著升高(P0.05),但在MM分期、分型、溶骨性损害、年龄之间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PLGF及MVD在骨髓瘤较正常骨髓组织表达明显增多,骨髓血管增多在MM的发病中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多发性骨髓瘤(MM)伴继发性骨髓纤维化(SMF)患者的临床特征及相关实验室指标,着重探讨预后因素和临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初诊63例MM患者,根据骨髓活检网状纤维染色分为MM伴SMF(MM-SMF)组与非MM-SMF组。比较两组白细胞介素(IL)-6表达水平、国际预后分期(ISS)、免疫球蛋白类型、一般实验室检查及生存期的差异性,分析相关指标在患者预后判断中的价值。结果各期和各型的MM均伴SMF。生长因子IL-6在MM-SMF组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非MM-SMF组(P<0.001)。两组β2-微球蛋白和肌酐水平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并且进展期的MM患者的血清IL-6表达水平明显高于稳定期的MM患者(P=0.025)。另外,MM-SMF组较非MM-SMF组的总生存期缩短。结论MM-SMF患者较非MM-SMF患者总体预后较差。IL-6的高表达使得阻碍IL-6信号通路的药物可能作为有效治疗MM的手段,为MM的治疗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6.
NHL血清LDH及β2-微球蛋白测定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非霍奇金淋巴瘤(NHL)患者血清乳酸脱氢酶(LDH)和β2-微球蛋白(β2-MG)测定的临床意义.方法分别采用速率法和放免法测定69例NHL患者血清LDH和β2-MG值.结果正常组与NHL 组,Ⅰ~Ⅱ与Ⅲ~Ⅳ期,无全身症状组(A组)与有全身症状组(B组),无骨髓浸润组与有骨髓浸润组以及化疗后与化疗前(CR组或PR组)患者的LDH值和β2-MG值相比,后组均明显高于前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无效组化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LDH和β2-MG水平可作为NHL患者分期、有否骨髓浸润、预后及疗效判断的辅助指标.  相似文献   

7.
急性白血病患者骨髓MVD与血清 VEGF水平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急性白血病(AL)骨髓血管新生的状态及意义。方法:应用改良的GMA塑料包埋骨髓病理切片进行免疫组化染色检测AL患者治疗前后骨髓微血管密度(MVD),应用ELISA方法检测AL患者治疗前后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浓度。结果:AL患者治疗前骨髓MVD明显增加,化疗缓解后骨髓MVD降至正常水平,复发者骨髓MVD再次升高至化疗前水平;AL患者治疗前血清VEGF水平比正常对照明显升高,化疗缓解的患者VEGF水平仍然较高。结论:骨髓血管新生在AL发生过程中有着重要的作用,血清VEGF水平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释白血病骨髓血管新生现象。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非霍奇金淋巴瘤(NHL)患者血清乳酸脱氢酶(LDH)及β2-微球蛋白(β2-MG)水平检测与临床诊断、分期及治疗效果的关系。方法筛选32例初诊为NHL患者为观察组,其中Ⅰ期5例,Ⅱ期7例,Ⅲ期9例,Ⅳ期11例。以35名健康体检者为正常对照组。全部入组对象均采集清晨空腹静脉血检测LDH、β2-MG值。结果 (1)NHL血清LDH及β2-MG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2)Ⅲ+Ⅳ期患者血清LDH及β2-MG水平明显高于Ⅰ+Ⅱ期患者(P〈0.01);(3)化疗2个疗程后,其血清LDH及β2-MG水平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结论血清LDH及β2-MG水平检测可作为NHL诊断、分期、疗效评估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糖尿病肾病所致慢性肾脏病(CKD)患者不同时期血清胱抑素(Cys)C、β2-微球蛋白(β2-MG)的变化特点及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比浊法分别检测各受试对象血清Cys C、β2-MG浓度,采用苦味酸法检测血清肌酐(Scr)。根据Scr水平推算肾小球滤过率(e GFR),按NKF-K/DOQI分期分为5期。结果Ⅰ期患者血清Cys C、β2-MG及Scr水平与健康对照组相比均无统计学意义;Ⅱ期患者血清Cys C、β2-MG与健康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Scr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ys C与CKDⅠ期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自Ⅲ期开始,各检测指标与健康对照组及CKDⅠ期相比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患者血清Cys C、β2-MG与e GFR均呈负相关(r=-0.712、-0.692)。结论血清Cys C与β2-MG不仅可作为DN患者早期评价GFR的敏感指标,且血清Cys C与β2-MG的血液浓度水平对初步估计CKD患者肾损害的程度、指导临床分期有一定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检测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 CRC)患者血清长链非编码RNA生长停滞特异基因5(lncRNA GAS5)表达量,探讨其与肿瘤血管生成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以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90例CRC患者(CRC组)术前、30位健康者(正常对照组)血清lncRNA GAS5表达量,以ELSIA法检测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A)含量;以免疫组化法检测CRC组及正常对照组组织中CD34表达,计算肿瘤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 MVD);随访CRC患者术后预后3年;分析术前血清lncRNA GAS5表达量与CRC血管生成、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结果]CRC组血清lncRNA GAS5表达量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血清VEGFA含量及癌组织MVD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lncRNA GAS5低表达者血清VEGFA含量及MVD均显著高于lncRNA GAS5高表达者(P<0.01);CRC组血清lncRNA GAS5表达量与血清VEGFA含量及MVD均呈负相关;术前血清lncRNA GAS5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大肠癌血管新生、嵌合体血管(MV)与临床分期之间的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对1999~2002北京朝阳医院消化科49例大肠癌患者的病变组织切片,用抗CD31单克隆抗体标记血管内皮细胞;用抗CEA单克隆抗体标记结肠癌细胞。经免疫组织化学双标染色检测患者瘤组织“热点”区域的微血管密度(MVD)、MV,并分析其与Dukes临床各期的关系。结果在不同Dukes分期的大肠癌组织标本中,MVD计数分别为B期43.98±21.46,C期59.54±26.95,D期70.80±19.04,表明大肠癌组织MVD随疾病分期的升高而增加,D期明显高于B期(P<0.01)。MV在B期占40.0%;C期占60.0%;D期占87.5%,表明MV随大肠癌的临床分期的增加而增加。经随访发现,随着大肠癌分期、MVD及MV的增加,患者生存率降低,生存期短。表明MVD与大肠癌的预后相关。结论大肠癌MVD及MV与疾病的分期及预后有关,提示临床对高MVD及MV患者应积极治疗。大肠癌血管新生及MV的存在为临床治疗提供了新的靶位点。  相似文献   

12.
李和兰 《山东医药》2012,52(30):59-60
目的探讨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血清胱抑素C(Cys-C)水平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全自动生化仪测定28例MM患者(MM组)的血清Cys-C、肌酐(Cr)、β2微球蛋白(β2-MG)。根据国际分期标准(ISS),28例MM患者中,Ⅰ期6例,Ⅱ期15例,Ⅲ期7例。另选20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结果 MM组血清Cys-C水平高于对照组,且Cys-C水平随其ISS分期的升高而升高(P均<0.05)。血清Cys-C水平与血β2-MG水平以及肾功能损伤程度呈正相关关系(r=0.956、0.867,P均<0.05)。结论 MM患者血清Cys-C水平上调,并与肾功能损害及肿瘤负荷有关;其可作为评价早期肾功能损害及肿瘤负荷的潜在指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多发性骨髓瘤(MM)的临床特征及发生肾损害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将MM患者分为肾损害组和非肾损害组,单因素分析2组的临床资料,再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MM合并肾损害的危险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轻链(LC)型、血红蛋白(Hb)、血β2微球蛋白(β2-MG)、血钙、血尿酸(UA)、骨髓浆细胞百分数(BMPC)与肾损害相关(P均<0.05),其余指标与肾损害无关(P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LC型、血β2-MG、血钙、血UA、BMPC是与肾损害相关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或P<0.01),而Hb与肾损害无显著相关(P>0.05)。结论 LC型、血β2-MG、血钙、血UA、BMPC均是MM合并肾损害的独立危险因素,临床工作中应予以高度重视,应积极采取防治措施。对于存在贫血、低白蛋白血症、高龄、高血压等因素的患者,也应注意去除加重肾功能损害的因素,这样才能使MM患者尽量避免肾损害的发生或减轻肾脏损伤的程度,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4.
目的明确老年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的临床特征,探讨影响老年MM预后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至2011年1月在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收治的MM患者300例,其中老年患者134例,通过与非老年组各种临床因素对比观察分析老年组的临床特征;并通过Cox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累积生存率,探讨各临床因素对其预后的影响。结果老年组与非老年组比较,感染发生率明显升高,血红蛋白(Hb)、血清白蛋白(ALB)下降明显,骨髓浆细胞比例、β2-微球蛋白(β2-MG)、肌酐、血钙及尿本周蛋白(BJP)阳性率明显升高。ISS分期中Ⅲ期患者在老年患者中所占比例明显升高。多因素分析显示β2-MG、ALB、ISS分期和治疗方法是影响生存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老年MM患者具有相对较重的临床表现,多重因素影响其预后。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舒洛地特联合缬沙坦治疗DN(Ⅳ期)的疗效。方法 86例DN(Ⅳ期)患者常规治疗后随机分为两组,缬沙坦组口服缬沙坦胶囊,舒洛地特组在口服缬沙坦胶囊的同时肌注舒洛地特注射液,两周后口服舒洛地特胶囊。两组均治疗3个月。检测治疗前后SBP、DBP、Scr、BUN、UA、血清胱抑素C(Cys-C)、24h尿钠排泄量、24hUA1b、尿β2-微球蛋白(β2-MG)、尿α1微球蛋白(α1-MG)、尿N-乙酰-β-D葡萄糖苷酶(NAG)。结果与治疗前相比,两组Scr、BUN、UA无明显变化(P>0.05),SBP、DBP、Csy-C、24hUA1b、24h尿钠排泄量、尿α1-MG、β2-MG、NAG明显降低(P<0.05或P<0.01)。治疗后,舒洛地特组Csy-C、24hUA1b、尿α1-MG、β2-MG、NAG明显降低(P<0.01)。结论舒洛地特联合缬沙坦治疗能更有效地降低DN患者的UA1b。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血清可溶性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受体(soluble urokinase-type plasminogen activatorreceptor,suPAR)在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血清中的表达、该数值与疾病预后相关因素(分期、年龄、髓外浸润、染色体异常、肾功能、C-反应蛋白、β2-MG等)的关系及其在预测疾病预后方面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的方法检测40例MM患者和30例正常对照血清suPAR表达水平。结果:①无效组与缓解组、进步组血清suPAR表达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生存期<2年组血清suPAR表达高于生存期>2年组(P<0.01);③除血红蛋白数值高低与suPAR数值无相关性外,分期、肾功能异常、C反应蛋白、β2微球蛋白、髓外浸润各组血清suPAR值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④应用logistic回归对诸因素与患者生存期间的关系进行分析,表明疾病分期、suPAR表达水平高是导致患者生存期不足2年的独立因素。结论:suPAR水平增高与MM疾病进展、生存期缩短、早期出现髓外浸润等因素有关,提示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预后情况并分析其与患者血清D-二聚体(D-D)、红细胞分布宽度(RDW)、β_2微球蛋白(β_2-MG)水平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6月至2019年1月我院75例中晚期NSCLC患者临床资料,根据预后分为死亡组39例和存活组36例,比较两组血清D-D、RDW、β_2-MG水平差异,分析其对中晚期NSCLC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 75例中晚期NSCLC患者随访期间死亡39例(52.00%),中位总体生存(OS)时间、无进展生存(DFS)时间分别为18.0(95%CI:14.9~21.1)、12.0(95%CI:10.1~13.9)个月;化疗前死亡组血清D-D、RDW、β_2-MG水平明显高于存活组(P0.05),化疗后两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D-D、RDW、β_2-MG与OS时间和DFS时间呈明显负相关性(P0.05),且单纯化疗者D-D、RDW、β_2-MG与OS时间和DFS时间均呈明显负相关性(P0.05);D-D、RDW和β_2-MG为影响晚期NSCLC患者预后的独立因子(P0.05);预测中晚期NSCLC患者死亡的AUC分别为0.638、0.709、0.865(P0.05)。结论中晚期NSCLC患者预后较差且与血清D-D、RDW、β_2-MG水平紧密相关,检测D-D、RDW、β_2-MG可为评估患者预后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B细胞活化因子(BAFF)和增殖诱导配体(APRIL)在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BMMCs)中mRNA表达特点及血浆中蛋白表达水平,并分析血浆中BAFF和APRIL水平与MM临床肿瘤负荷指标的相关性,初步探讨BAFF和APRIL对MM的发生、发展及预后的意义.方法:收集25例MM患者及10例正常对照的骨髓标本,获取BMMCs,并同步收取血浆.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T-PCR)的方法检测BMMCs中BAFF和APRIL mRNA的表达,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患者血浆中BAFF和A-PRIL的含量;使用相同方法,检测MM细胞株KM3中BAFF及APRIL的基因及蛋白表达特点.结果:①BAFF和APRIL基因和蛋白在MM组中表达升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②BAFF和APRIL基因和蛋白在MM初治组及未缓解组中表达升高,与缓解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初治组与未缓解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③BAFF和APRIL蛋白水平与患者外周血中ALB呈负相关(P<0.05),与外周血中β2微球蛋白(β3-MG)、免疫球蛋白(Ig)浓度及骨髓中浆细胞百分比均呈正相关(均P<0.05),MM血浆中BAFF和APRIL浓度之间呈正相关(P<0.01).结论:MM中BAFF和APRIL的基因及蛋白表达升高,MM组内初治组、未缓解组均高于缓解组,血浆中BAFF和APRIL含量与MM肿瘤负荷呈正相关.BAFF及APRIL的表达特点可能与MM的发生、发展有关,可作为评判MM预后的新指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细胞免疫功能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2008年1月至2009年12月住院诊疗的40例MM患者T细胞亚群、树突状细胞(DC)、效应性T细胞、辅助性T细胞(Th)及调节性T细胞数量变化,分析MM患者细胞免疫指标与血红蛋白(Hb)、β2微球蛋白(β2-MG)、白蛋白、血清肌酐及血清钙的相关性。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初诊组CD4+/CD8+、DC1/DC2、CD8+CD25+/CD3+T细胞的比值均降低;Th1/Th2比值显著降低(P0.05);CD4+CD25+/CD3+T细胞的比值升高(P0.01)。与初诊组相比,化疗后MM患者CD4+/CD8+、DC1/DC2及Th1/Th2比值显著升高(P0.05)。CD8+CD25+/CD3+T的比值升高。与稳定期MM患者相比,进展期患者CD4+/CD8+、DC1/DC2、Th1/Th2及CD8+CD25+/CD3+T均降低,CD4+CD25+/CD3+T升高。CD4+/CD8+、DC1/DC2及Th1/Th2降低的MM患者,同时伴有β2-MG和肌酐升高(P0.01),血红蛋白降低(P0.01),白蛋白及血清钙降低。CD4+CD25+/CD3+T及CD4+CD25+CD127low/CD4+T升高的MM患者,伴有β2-MG和血清肌酐上升,血红蛋白和白蛋白降低。结论 MM患者T细胞亚群、DC、辅助性T细胞及效应性T细胞均有不同程度数量减少和功能下降,调节性T细胞相对数量增多,这些异常和MM病情及预后相关。  相似文献   

20.
分析初诊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CD56表达差异与其预后的相关性,以硼替佐米联合来那度胺(VRd)为基础方案诱导治疗疗效的临床研究。回顾性分析山西医科大学第三医院血液科2015年1月—2021年8月初诊MM患者160例,分为CD56表达阳性组(CD56+)和CD56表达阴性组(CD56-),比较2组临床特征及总生存期(OS);其中以VRd方案诱导治疗4个疗程的初诊MM患者共64例患者,在4个疗程后进行疗效评估及OS的分析,比较2组疗效评估的差别。CD56+组109例(68.1%),CD56-组51例(31.9%);CD56-组β2微球蛋白(β2-MG)及乳酸脱氢酶水平(LDH)较CD56+组更高(P=0.04,P=0.03);CD56-组更易发生髓外病变(P<0.01);CD56+组患者OS更长(P=0.04);CD56-、β2-MG≥8 mg/L是MM患者OS的独立预后不良因素(P&...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