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制作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骨形态蛋白2(BMP2)-煅烧牛骨复合物,并观察其在兔尺骨骨缺损修复中的应用。方法将兔BMSCs分离、培养及成骨诱导后,接种于BMP2-煅烧牛骨复合物,扫描电镜下观察复合情况。将54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观察组、对照组、空白组各18只,于无菌条件下造成右侧尺骨中段10mm长缺损。观察组植入BMSCs-BMP2-煅烧牛骨复合物,对照组植入BMP2-煅烧牛骨复合物,空白组不植入任何材料,术后均不做任何内外固定。各组术后4、8、12周每组随机处死6只,分别行骨缺损处的放射学和组织学检查。结果成骨诱导后的BMSCs均匀分布在煅烧骨表面及孔洞内,与煅烧骨表面贴附紧密,细胞呈圆形,表面光滑,胞体较大,直径15μm。随着术后时间的延长,观察组和对照组Lane-Sandhu放射学评分、组织学评分均逐渐升高,P均<0.05;空白组无变化,P均>0.05。术后4、8、12周,观察组和对照组Lane-Sandhu放射学评分、组织学评分均高于空白组,观察组升高更明显,P均<0.05。结论 BMSCs能够较好地与BMP2-煅烧牛骨复合物进行体外复合培养,BMSCs-BMP2-煅烧牛骨复合物植入有助于兔尺骨骨缺损的修复。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结合藻酸钙支架治疗早期股骨头坏死的疗效及其促进成骨及血管化作用。方法将新西兰大白兔60只进行激素性股骨头坏死造模,随机分成激素性股骨头坏死组(A组)、单纯减压组(B组)、减压后植入BMSCs组(C组)、减压后植入BMSCs及VEGF组(D组)、减压后植入BMSCs和藻酸钙支架组(E组)、减压后植入BMSCs、VEGF和藻酸钙支架在坏死股骨头内组(F组)。在4、8 w时行X线检查,并每组半数取股骨头行组织学检查。结果 F组8 w时,减压区有大量新生血管和骨细胞,且骨小梁排列有序; F组骨陷窝阳性数与其他各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除外D组,下组血管数与各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自体BMSCs与VEGF结合藻酸钙凝胶修复激素性股骨头坏死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磷酸三钙人工骨(β-TCP)-透明质酸(HA)-脱细胞耳软骨(AC)-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复合体修复兔膝关节骨、软骨缺损的效果。方法获取新西兰大白兔BMSCs,体外诱导成软骨细胞并培养,取异体兔耳软骨并进行脱细胞处理,并与β-TCP—AC结合形成复合物接种软骨细胞。取6月龄新西兰大白兔12只,手术制备膝关节缺损模型,并随机分为A、B两组。A组(8只)缺损区植入β-TCP—AC—BMSCs,并于关节腔内注入HA;B组(4只)缺损空置作为空白对照。结果BMSCs在体外生长稳定,增殖能力强,可被诱导为软骨细胞。第16周,A组缺损区内充填白色半透明新生软骨组织,色泽与正常软骨相似,质韧,表面平整,与正常软骨界限消失,表面细胞平行于关节面,深层细胞排列紊乱,细胞呈团状,基质异染广泛,与周围正常软骨连接良好。B组缺损区未修复,底部为白色纤维组织。结论 β-TCP—HA-AC—BMSCs复合体修复兔膝关节骨、软骨缺损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载二甲双胍(Met)聚乳酸—羟基乙酸聚合物(PLGA)/羟基磷灰石(HA)支架复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植入对兔股骨缺损的修复作用。方法 自新西兰兔双侧股骨中段获取BMSCs培养传代,分别以0、0.1、1、10 mmol/L的Met处理BMSCs,检测BMSCs活力及成骨分化能力,筛选Met适宜作用浓度。采用溶剂浇铸—粒子沥滤法制备PLGA/HA支架和PLGA/HA/Met支架,将BMSCs分别与2种支架复合,Hochest染色观察BMSCs的黏附增殖情况。将16只新西兰兔采用钻孔法构建兔股骨骨缺损模型,并随机分为Blank组、PLGA/HA组、PLGA/HA/BMSCs组、PLGA/HA/Met/BMSCs组,每组4只;Blank组不做任何处理,PLGA/HA组植入PLGA/HA支架,PLGA/HA/BMSCs组植入复合1×106个BMSCs的PLGA/HA支架,PLGA/HA/Met/BMSCs组植入复合1×106个BMSCs载Met的PLGA/HA支架。支架植入术后4周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骨钙素;支架植入术后8周观...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丝素蛋白(SF)/壳聚糖(CS)生物支架复合诱导后骨髓间质干细胞(BMSCs)修复老年兔膝关节软骨缺损的可行性. 方法 分离培养及诱导BMSCs,将成功诱导后的BMSCs接种在SF-CS生物支架上构成修复体.54只16~18月龄兔,随机分为支架修复体组、单纯支架组和对照组,每组18只.采用右膝关节制备软骨缺损模型并植入支架.术后4、8、12周取材进行大体观察,组织学染色和改良Wakitani法组织学评分. 结果 SF-CS支架为相通性好的多孔结构,孔径平均151.72 μm,孔隙率为(92.72±4.78)%,吸水膨胀率为(141.10±6.87)%.BMSCs诱导后在SF-CS支架上生长良好,增殖活跃.12周时,支架修复体组软骨缺损基本修复,Ⅱ型胶原明显的阳性反应,生物材料基本吸收;单纯支架组以纤维样组织修复为主,Ⅱ型胶原阳性反应弱,未见支架残留;空白对照组修复不良;改良Wakitani评分显示支架修复体组优于单纯支架组和对照组(P<0.05).结论 SF-CS生物支架可以作为BMSCs载体修复老年兔膝关节软骨缺损.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我们合成的新型琼脂—磷灰石(AG-HA)仿生纳米复合材料修复骨缺损的效果。方法通过在兔胫骨做腔隙性骨缺损植入新型AG-HA仿生纳米复合材料与空白对照组做对比,并通过X射线放射学检查和组织学检查来评价这种新型硬组织修复材料促进骨缺损修复的效果。结果X线片显示,随着时间延长实验组骨缺损骨痂增多,12周基本愈合,塑形完成;对照组未见骨性修复,形成骨不连;组织学观察实验组术后4周材料开始吸收,8周后降解被新生骨取代,12周完全修复;对照组各时间点均由纤维组织充填。结论新型AG-HA仿生纳米复合材料能有效促进临界性骨缺损的修复,为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同种异体骨骨髓基质细胞复合物联合VEGF局部应用对兔桡骨缺损愈合的影响.方法 以新西兰白兔松质骨为同种异体骨,取4月龄新西兰白兔红骨髓,分离、培养骨髓基质细胞,制备同种异体骨骨髓基质细胞复合物.另取新西兰白兔36只,制作桡骨缺损模型.随机分为A、B、C组,每组12只.A组植入同种异体骨骨髓基质细胞复合物,局部应用VEGF;B组只植入同种异体骨骨髓基质细胞复合物;C组植入同种异体松质骨(兔松质骨).分别于术后2、4、8、12周通过X线检查、组织学检查观察三组动物骨缺损愈合情况,术后12周采用万能实验机通过三点弯曲试验,测定骨缺损愈合处的桡骨弯矩和最大应力.结果 术后2、4、8、12周X线检查及组织学检查示A组骨形成及塑形情况均优于B组,B组优于C组.A、B、C组术后12周兔桡骨弯矩分别为( 82.55±6.29)、(70.22±5.11)、(66.13±5.07)N·cm,桡骨最大应力分别为(45.39±8.16)、( 35.28±8.67)、(27.53±9.40) Mpa,三组相比,P均<0.05.结论 同种异体松质骨骨髓基质细胞复合物联合VEGF局部应用可明显促进兔桡骨缺损愈合,效果优于单用同种异体松质骨骨髓基质细胞复合物及同种异体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体外冲击波联合高压氧治疗兔桡骨骨折骨不连的效果及作用原理。方法选用新西兰雄性健康标准实验大白兔48只(月龄及体重相当),无菌条件下制作兔双侧桡骨骨不连模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成四组,每组12只。其中A组为体外冲击波联合高压氧治疗组;B组为单纯高压氧治疗组;C组为单纯体外冲击波治疗组;D组为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分别在治疗前及治疗后第2、4、8、12周摄X线片并处死部分实验动物取活组织进行大体观察、骨折间隙变化、骨痂钙含量测定、光镜检查骨痂成骨细胞计数,最后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X线观察,A组与B、C、D组骨不连间隙4、8、12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C两组骨痂钙元素含量2、4、8、12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骨痂成骨细胞计数2、4、8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体外冲击波联合高压氧对骨不连的治疗效果优于单纯体外冲击波治疗,单纯高压氧治疗对骨不连无明显帮助,高压氧可作为体外冲击波治疗骨不连的一种良好的协同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比高粘度骨水泥椎体成形术与普通粘度骨水泥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VCF)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7例OVCF患者,随机分为高粘度骨水泥椎体成形术组(高粘度骨水泥组14例)及普通粘度骨水泥椎体后凸成形术组(普通粘度骨水泥组13例),比较两组患者X线暴露时间、手术时间、骨水泥注射量、术后腰背部疼痛、腰背部功能、伤椎椎体高度%、伤椎后凸畸形角度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X线暴露时间及手术时间差异显著(P<0.05);骨水泥注射量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术后疼痛明显缓解,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及ODI评分明显降低,伤椎椎体高度%及后凸畸形角度明显改善(P<0.05),但两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高粘度骨水泥组骨水泥渗漏率(14.3%)与普通骨水泥组(30.8%)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采用高粘度骨水泥椎体成形术治疗OVCF,不仅可以达到与普通骨水泥椎体后凸成形术相同的临床效果,还可以一定程度上减少骨水泥渗漏,减少X线暴露时间及手术时间。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骨形态发生蛋白(BMP)、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复合物BMP/VEGF/PLGA促进骨折愈合的作用.方法 于兔桡骨中段造成3 mm骨质缺损作为骨折愈合模型,造模后随机分为4组:BMP/PLGA治疗组、VEGF/PLGA治疗组、BMP/VEGF/PLGA治疗组以及空白对照组,每组12只.治疗组分别于骨缺损处植入不同的复合物,对照组不放置任何植入物.分别于术后2、4、6、8 w每组随机取3只大鼠,取桡骨标本作为观察对象,通过X线检查及组织学检查评价不同复合物治疗对骨折愈合的作用.结果 X线片显示,术后对照组在各个时间点的骨痂填充率均低于各治疗组,各时间点评分均低于治疗组(均P<0.05).组织学观察显示,术后各组骨折均有不同程度的愈合,但BMP/VEGF/PLGA治疗组显示出更好的血管化程度和更快的骨折愈合速度.结论 BMP/VEGF/PLGA复合物能够促进骨折局部的血管化和骨形成,加速骨折愈合的速度.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体外冲击波联合中草药仙桃草治疗兔桡骨骨折骨不连的作用机制。方法选用标准实验新西兰大白兔64只,无菌条件下截骨制作兔桡骨骨不连模型,随机分为A、B、C、D四组,每组16只。A组为体外冲击波联合接骨仙桃草治疗组,B组为单纯接骨仙桃草治疗组,C组为单纯体外冲击波治疗组,D组为空白对照组,于治疗前后观察和比较各组骨痂生成量,并作统计学分析。结果观察结果表明,骨痂生成量组间比较在治疗后各时间点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冲击波治疗后在2、4、6、8周段A组骨不连区骨痂生成量多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组骨痂生成量多于D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B组骨痂生成量与D组比较在各时间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草药仙桃草可以在体外冲击波治疗骨不连后的早期就能起到促进骨折愈合的作用,为非手术治疗骨不连提供了一种良好的协同方法。  相似文献   

12.
梁珊  何畔  王愉思 《山东医药》2014,(48):13-15
目的:观察麝香乌龙丸对糖尿病( DM)兔骨折愈合的影响,并探讨其机制。方法将36只大白兔随机分为A、B、C组各12只。 B、C组建立DM模型,3组均造成右胫腓骨骨折。 C组将麝香乌龙丸以1.0 g/kg剂量溶于5 mL生理盐水中灌胃,A、B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灌胃。3组分别于给药后第1、2、4周各取4只大白兔,麻醉后采用Norland.XR 36双能X线骨密度测量仪检测骨折端骨密度,取骨痂行HE染色观察形态学变化,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骨痂神经生长因子( NGF)相对表达。结果 B组局部骨密度在骨折愈合过程中出现下降,给药1~2周时略微下降,第4周下降明显,其下降趋势较A、C组更加明显。 B组各时点骨密度均低于A、C组,P均<0.05。3组用药后第1周的骨痂形态学均无明显变化;用药第2、4周与B组比较,A组可见大量较成熟软骨存在,形成软骨岛,骨小梁生成并发育成熟;C组未见软骨岛存在,但软骨性骨痂加速向骨性骨痂转化。 B、C组用药第2、4周的骨痂NGF相对表达均较第1周升高,B组各时点骨痂NGF相对表达均低于A、C组,P均<0.05;A、C组各时点骨痂NGF相对表达比较,P均>0.05。结论麝香乌龙丸可以加速DM兔骨折愈合,可能与上调骨痂NGF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经椎弓根内固定联合伤椎椎弓根植骨治疗胸腰椎椎体骨折的疗效。方法将144例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随机分为A、B、C组。三组均行后路复位短阶段椎弓根内固定,A组伤椎椎体内植入自体骨,B组植入同种异体骨。结果术后12个月A、B组患者伤椎椎体相对高度分别明显高于C组(P均〈0.01)。术后6个月A、C组VAS评分明显低于B组(P均〈0.01)。术后12个月时C组VAS评分明显高于A、B两组(P均〈0.05)。结论椎弓根内固定联合伤椎植入自体骨或同种异体骨治疗胸腰椎椎体爆裂骨折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自体骨、同种异体骨和BMP复合骨等植骨材料在退变性腰椎椎间体脊柱融合术中的疗效,分析对比三种材料的优缺点。方法选取2014年12月至2016年12月因退变性腰椎椎体行椎体间脊柱融合术的患者144例,根据术中植骨材料的不同分为A(自体骨植入)、B(同种异体骨植入)、C(BMP复合骨植入)三组,每组38例。分析比较三组患者术后3、6、12和24个月时的椎间隙高度、植骨融合率及JOA评分结果 (1)椎间隙:三组术前和术后各时间点比较,均有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术后第3、6、12和24个月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术后第3、6、12和24个月高度小于A组和C组(P0.05),A组和C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植骨融合率:A、C组在术后第24月的骨性融合率达100%,均高于B组的86.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C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疗效:三组JOA评分A、C组优良率基本一致,且均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自体骨和BMP复合骨在退变性腰椎椎间体脊柱融合术中疗效相近,且均优于同种异体骨,而BMP复合骨具有无创取材、植骨量充足、排斥反应小的优点,可在临床首选使用。  相似文献   

15.
将46例腰椎骨脱症患者分为两组,分别行后外侧植骨融合内固定术(26例,A组)与后外侧植骨加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20例,B组).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X线影像学结果(滑脱节段椎间隙高度、滑脱节段前突角及骨融合情况)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随访1~5 a,A组临床疗效满意率为88.5%(23/26),完全复位率为92.3%(24/26),骨融合率为76.9%(20/26);B组分别为90%(18/20)、100%(20/20)、95%(19/20).对于椎间盘摘除者,A组骨融合率为54.5%(6/11),B组为84.6%(11/13);两组比较,P<0.05.认为后外侧植骨融合与后外侧植骨加椎间植骨融合术均是治疗腰椎滑脱症的有效术式.对于椎间盘摘除者,应行后外侧植骨加椎间植骨融合术.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比较复合自体红骨髓冻干骨和单纯冻干骨对骨缺损的修复能力。方法 制备兔双侧桡骨骨缺损(1.5cm)模型,实验侧(左侧)植入复合自体红骨髓的冻干骨、对照侧植入单纯冻干骨,术后及术后2、4、6、8w行X线和组织学检查。结果 实验组于术后6w、对照组于术后8w,骨缺损修复良好、髓腔基本相通。结论 复合自体红骨髓的冻干骨修复骨缺损的能力优于单纯冻干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不同外科治疗方案在老年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中的效果。方法 108例老年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A组(n=54)和B组(n=54),给予A组颈椎前路单节段间盘切除合并椎间融合器植骨融合钛板内固定术治疗,给予B组颈椎前路椎体依次全切除联合钛网椎间植骨钛板内固定术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骨融合率、视觉模拟评分(VAS)、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平均椎间隙高度和颈曲值。结果术后12个月两组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植骨融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前两组JOA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B组VAS低于A组(P<0.05)。干预前两组平均椎间隙高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B组颈曲值低于A组(P<0.05)。结论颈椎前路单节段间盘切除合并椎间融合器植骨融合钛板内固定术与颈椎前路椎体依次全切除联合钛网椎间植骨钛板内固定术治疗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无显著差异,但前者的植骨融合率较高,VAS低,且能够较好地改善颈曲状况。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RF-Ⅱ型椎弓根螺钉系统内固定加椎间植骨联合后外侧关节突和横突间植骨融合对腰椎滑脱症的治疗效果.方法 对37例腰椎滑脱症患者采用RF-Ⅱ型椎弓根螺钉进行复位内固定行椎板切除减压和髓骸摘出,同时行椎间植骨联合后外侧关节突和横突间植骨融合,术后卧床休息6~8周后佩带腰围下床活动.结果 随访半年至3年,平均27个月,滑脱椎体平均复位率86.0%(80%~100%),经X线检查,37个椎间隙的融合率为97.6%,术后症状基本消失,植骨均融合,无固定螺钉松动、断裂及再滑脱现象,优良率达83.5%.结论 RF-Ⅱ型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治疗腰椎滑脱症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9.
异种骨复合自体骨髓修复骨缺损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观察异种骨复合自体红骨髓对骨缺损的修复能力。方法 选健康纯系 6 月龄大耳白兔 20 只,双侧桡骨中段制成 15~18 cm 的骨缺损模型,骨蜡封闭两断端骨髓腔,均植入等长度的异种骨,左侧注射红骨髓作为实验组,右侧不注射作为实验对照组。术后 2、4、6、8 w 拍 X 线片,行组织学检查。结果 实验组 8 w 时, X 线示骨缺损修复良好、髓腔基本相通,组织学检查见皮质骨形成、骨髓腔相通。而对照组 8 w 时 X 线下仍可见未完全吸收的移植骨,光镜示缺损区有残存的坏死骨,纤维组织充填缺损区。结论 异种骨复合自体红骨髓后可明显促进骨融合,提高修复骨缺损的能力  相似文献   

20.
齐志亭 《山东医药》2010,50(26):97-98
目的观察椎弓根钉棒系统治疗胸腰椎不稳定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3例胸腰椎不稳定骨折患者行椎弓根钉内固定,横突间或小关节间隙植骨、椎板间植骨,其中10例行全椎板切除减压、探查脊髓、椎管内骨块复位。术后对所有病例行胸腰椎正侧位X线检查,从X线侧位片判断螺钉与椎体骺板的成角、进针的位置与深度,观察伤椎椎体高度恢复情况以及有无后凸。结果术后随访6-24个月,平均13个月,无内固定失败者,椎间植骨融合良好,椎体前缘高度与正常高度的比值较术前明显改善,脊髓神经损伤者术后神经功能均有不同程度恢复。结论椎弓根钉棒系统治疗胸腰椎不稳定骨折疗效良好,可早期恢复正常椎体序列,重建脊柱的稳定性,解除对脊髓及神经的压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