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慢性乙型肝炎伴凝血因子Ⅶ缺乏1例并文献复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复习慢性乙型肝炎合并遗传性凝血因子Ⅶ缺乏的特点。方法分析1例慢性乙型肝炎伴遗传性凝血因子Ⅶ缺乏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该患者PT明显延长,FⅦ活性降低,而APTT及其他凝血因子活性均正常,HBV标记物阳性,而肝功能指标正常。结论遗传性凝血因子Ⅶ缺乏症是临床上一种非常少见的出血性疾病,多伴有基因缺陷,目前尚无根治的方法。对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PT明显延长而肝功能正常时,应积极查找肝病以外的原因。  相似文献   

2.
目的:提高对遗传性凝血因子Ⅶ缺乏症的认识。方法:对1例遗传性凝血因子Ⅶ缺乏症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并复习国内外相关文献。结果:该病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疾病,与近亲婚配有关,该病PT明显延长,FⅦ活性降低,而APTT及其他凝血因子活性均正常,伴有/不伴有不同程度出血症状,与某些基因缺陷密切相关。结论:遗传性凝血因子Ⅶ缺乏症是临床上一种非常少见的出血性疾病,多伴有基因缺陷,目前尚无根治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正>毒药中毒引起的获得性维生素K1依赖性凝血因子缺乏症绝大多数以出血倾向为主要表现,罕见合并血栓形成者。现报告1例如下。1病例资料患者,女,46岁,因"全身多处瘀斑1个月、右小腿肿痛4d"于2013年7月入院。患者从事农业劳动,长期接触农药、毒鼠药。入院前1个月无明显诱因出现全身瘀斑、青紫,于当地医院查凝血四项示部分活化凝血酶原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明显延长,考虑"获得性凝血功能障碍,毒鼠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获得性维生素K依赖性凝血因子缺乏症患者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效果。方法:获得性维生素K依赖性凝血因子缺乏症患者48例,分析其病因、临床表现、治疗反应等。结果:获得性维生素K依赖性凝血因子缺乏症患者48例,其中病因明确者28例,以鼠药中毒最常见(17/28例)。所有病例均有不同程度的出血表现,出血部位和程度不一。所有病例应用维生素K治疗有效,治疗时间个体差异较大,部分患者复发(12/37例)。鼠药中毒者治疗时间较长。结论:获得性维生素K依赖性凝血因子缺乏症患者的临床表现和治疗效果个体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5.
高龄心房颤动患者抗血小板与抗凝策略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高龄心房颤动(房颤)患者抗血小板治疗与抗凝治疗现状及有效性和安全性. 方法 根据高龄房颤患者住院时的治疗情况分为华法林抗凝组(15例)和阿司匹林(或氯吡格雷)抗血小板组(52例)进行分析.每组分别测定用药前后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凝血时间(AC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部分活化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时间(TT)、凝血因子(Ⅱ、Ⅴ、Ⅶ、Ⅷ、Ⅸ、Ⅹ)活性、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和D-二聚体. 结果抗血小板组平均治疗时间(44.2±37.5)个月.抗凝组平均治疗时间(39.0±61.5)个月.抗血小板组有6例发生缺血性脑卒中,1例发生急性右下肢动脉栓塞,3例发生消化道出血.抗血小板组用药前后PT、ACT、INR、APTT、FIB、TT、凝血因子(Ⅱ、Ⅴ、Ⅶ、Ⅷ、Ⅸ、Ⅹ)活性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抗凝组共发生2例消化道出血及2例致死性出血性脑卒中.抗凝组华法林用药后PT延长(8.4±7.5)s,ACT下降(0.49±0.22)s.INR升高0.93±0.83,凝血因子Ⅱ、Ⅶ、Ⅸ及Ⅹ活性均较用药前有显著降低(均P<0.05). 结论 抗凝治疗能够有效预防高龄房颤患者的缺血性脑卒中发生,但出血事件发生率可能增多,总体不良事件发生并未显著减少.  相似文献   

6.
抗凝血灭鼠剂中毒导致出血的24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回顾性分析长效抗凝血灭鼠剂中毒的临床特点、疗效。方法:观察有明确抗凝血灭鼠剂中毒病史的24例患者治疗前后凝血功能的变化。结果:凝血因子Ⅱ、Ⅶ、Ⅸ、Ⅹ减少,PT、APTT延长。补充血浆或凝血酶原复合物能迅速提高凝血因子含量,止血作用明显。同时补充维生素K1,强调长疗程。结论:这类患者病史隐匿、容易误诊,为获得性维生素K依赖的凝血因子减少导致的凝血功能异常。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利伐沙班在脑栓塞患者抗凝治疗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取宝鸡市人民医院2012年6月—2014年6月收治的脑栓塞患者58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9例。两组患者入院后完善相关检查并给予常规治疗,对照组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华法林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利伐沙班片治疗;两组患者均持续治疗1个月。比较两组患者主要疗效终点(包括新发静脉血栓形成、非致死性肺栓塞、急性脑血管事件、任何原因死亡)、主要安全性终点(包括大出血或致命性出血、大便隐血试验阳性)及治疗后1、3、6、12个月凝血功能指标〔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红蛋白(Hb)及血小板计数(PLT)〕。结果两组患者非致死性肺栓塞发生率、急性脑血管事件发生率、死亡率、大出血或致命性出血发生率及大便隐血试验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未出现新发静脉血栓形成。时间与方法在PT、APTT、Hb及PLT上无交互作用(P0.05);时间在PT、APTT、Hb及PLT上主效应不显著(P0.05);方法在PT、APTT、Hb及PLT上主效应不显著(P0.05);治疗1、3、6、12个月两组患者PT、APTT、Hb及PLT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利伐沙班在脑栓塞患者抗凝治疗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与华法林相当,临床可根据患者情况进行选择。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无出血症状凝血因子Ⅴ(FⅤ)缺陷症的分子病理机制。方法:检测先证者及其家系成员的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等;采用一期法测定血浆凝血因子活性,PCR法扩增FⅤ25个外显子及其侧翼序列,纯化测序后与Genbank里的标准序列(AY364535)比对,以发现基因变异。结果:先证者APTT、PT显著延长,分别为104.1s和31.5s,凝血因子Ⅴ活性(FⅤ:C)4%;先证者及家系成员基因分析发现13、15和16号外显子存在12个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位点,基因型为纯合型和复合杂合型,尚未发现新的基因突变位点。结论:凝血因子Ⅴ缺陷症无出血症状与B结构域的SNP位点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原发性系统性淀粉样变性并发凝血因子X缺乏的临床特征、发病机制及治疗方法。方法:对2例出血素质的患者进行了病史采集、体格检查、物理检查、凝血因子检查和组织活检,并结合文献就其发病机制和治疗方法进行讨论。结果:发现2例患者都有自发性肌肉血肿,心脏、肝脏、肾脏增大,血沉快,尿蛋白阳性,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激酶时间(APTT)延长等特点。凝血因子检查X因子活性均明显降低,组织活检均证实为淀粉样变性。结论:目前认为原发性系统性淀粉样变性并发凝血因子X缺乏的机制是淀粉样纤维与X因子特异性结合沉积在组织中形成的。本病无特殊有效治疗,预后差。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慢性肝病患者凝血功能的变化。方法对97例各型慢性肝炎患者进行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测定并与健康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慢性肝炎及肝硬化患者PT、APTT、TT显著延长(P0.01),FIB含量明显降低(P0.01)。慢性酒精性肝病及药物性肝病患者PT、APTT显著延长(P0.01),其TT和FIB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进行凝血功能检查对监测慢性肝病患者出血倾向及指导临床治疗和估计预后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凝血因子Ⅶ(FⅦ)浓度和凝血功能参数与产后出血的关系。方法:根据产后出血量对35例产后出血患者进行分组:产后出血量500~800ml 25例为1组,产后出血800ml 10例为2组,在产前24h,对产后出血患者及110例正常生产孕妇进行FⅦ、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和纤维蛋白原(Fbg)检测和分析。结果:1产后出血患者1组和2组FⅦ浓度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1组和2组PT、APTT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1组Fbg低于对照组(P0.05),2组Fbg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TT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与1组比较,2组Fbg降低(P0.05),FⅦ、PT、APTT和T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产前检测临产孕妇FⅦ水平和凝血功能参数对预防及治疗产后出血有重要的临床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长期应用利伐沙班治疗高龄老年非瓣膜性房颤(NVAF)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入选2014年1月~2016年6月期间于陆军总医院干部病房住院和门诊就诊的NVAF患者75例,男性53例,女性22例。依据年龄分为高龄老年组(38例,80岁)和老年组(37例,65岁~80岁)。两组患者根据HAS-BLED评分高低确定初始口服利伐沙班剂量,然后根据患者具体病情调整剂量。治疗前和治疗中检测凝血功能相关指标,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及血小板计数(PLT)。随访1年,比较两组临床栓塞事件、药物不良反应(出血、皮疹、便潜血阳性等)。结果连续监测1年,高龄老年组和老年组利伐沙班的用药剂量均为5~15 mg/d,平均应用剂量分别为(10.00±2.50)mg/d和(10.13±2.63)mg/d,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服药前比较,高龄老年组服用利伐沙班治疗1个月、6个月、12个月后PT、APTT、TT均升高,FIB与D-D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老年组治疗1个月、6个月、12个月后PT、APTT、TT均升高,FIB和D-D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所有患者均无再发急性脑梗死,均无严重出血,出现轻微出血经调整用药剂量后症状消失。结论高龄老年NVAF患者应用适当利伐沙班(5~15 mg/d)抗凝治疗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3.
选择2017年10月~2019年10月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患者70例,随机平分为对照组采用归龙汤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吴茱萸贴敷治疗。结果治疗1个月、3个月后,两组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均高于治疗前,纤维蛋白原(FIB)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变化幅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3个月后,两组APTT、PT高于治疗1个月,FIB低于治疗1个月,(P<0.05);治疗后,两组中医证候积分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中医证候积分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患者给予归龙汤联合吴茱萸贴敷治疗的效果较好,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凝血功能及中医证候。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联合输注新鲜冰冻血浆(FFP)和冷沉淀凝血因子用于肝肿瘤术后凝血功能异常患者的止血效果。方法:将120例肝肿瘤术后凝血功能异常患者随机分为3组:FFP单独输注组、冷沉淀凝血因子单独输注组及FFP和冷沉淀凝血因子联合输注组,每组各40例。所有患者住院期间均行肝肿瘤切除术,术后进行常规治疗,联合或单独输注FFP和冷沉淀凝血因子,3组分别于输注前1h及输注后24h静脉采血,检测输注前后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和纤维蛋白原(FIB)。结果:3组输注后PT、APTT、TT、FIB和输注前1h比较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与2个单独输注组比较,联合输注组PT、APTT、TT数值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FIB数值与FFP单独输注组比较也有明显提高(P0.05)。结论:联合或单独给肝肿瘤术后凝血功能异常患者进行输注均能改善患者的凝血功能,联合输注的止血效果要好于单独输注一种成分。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脾切除术后抗病毒治疗对丙肝肝硬化患者肝脏储备及再出血风险的影响。方法收集长期随访资料完整的肝硬化脾切除患者的资料纳入回顾性统计分析。依照术后不同治疗方式分为两组:治疗组为抗病毒治疗42例和对照组为未抗病毒治疗33例。分别在治疗过程中6个不同时间点对各组患者凝血系列(APTT、PT、PTA、Fib)、肝脏功能(ALB、A/G)、PLT及门静脉宽度等主要指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PT在治疗组中的表达于术后60个月较抗病毒治疗前显著降低(P0.01),延缓了PT时间;APTT在治疗组和对照组术后均即刻出现下降(P0.05),但这种下降趋势于治疗组可保持到术后60个月,而对照组自术后6个月以后呈上升趋势;治疗组对PTA短期无改善,但术后60个月时较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6个月时治疗组和对照组Fib值均为最高点,但治疗组与各时间点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LT在术后即刻升高且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并随病程延长出现与ALB水平和A/G比值相同的先升后降趋势。治疗组较对照组能够使术后降低的门静脉宽度值和出血率延缓上升。结论肝硬化患者脾切除术后进行抗病毒治疗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凝血功能,降低再出血风险。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达比加群酯应用于不同肌酐清除率高龄老年非瓣膜性心房纤颤(NVAF)患者中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纳入36例高龄非瓣膜性房颤患者,根据肾功能分为2组,肾功能不全代偿期组[肌酐清除率(CCr)(51~70)ml/min组,n=19]及肾功能不全失代偿期[肌酐清除率(31~50)ml/min组,n=17],分别给予达比加群酯110 mg 2/日及110 mg 1/日口服,检测达比加群酯抗凝治疗前、及治疗后1个月、3个月、6个月时凝血指标及肝肾功能等变化,同时观察患者治疗6个月时心脑血管事件及药物不良副作用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达比加群酯治疗后1个月、3个月、6个月时,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的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均逐渐延长,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抗凝治疗3个月及6个月时PT、APTT、TT时间与治疗1个月时亦有统计学差异(P0.05)。CCr、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和D-二聚体水平在治疗前、后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肝肾功能指标治疗前后无显著变化。两组患者观察6个月时均未出现心脑血管事件及出血事件。结论高龄患者根据肾功能情况给予不同剂量的达比加群酯抗凝治疗可能会更好的平衡栓塞与出血风险。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复方丹参滴丸联合阿司匹林治疗老年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的临床疗效及其对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7月—2016年6月在宜宾市第一人民医院心内科住院的UAP患者163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71例和观察组92例。对照组患者给予阿司匹林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复方丹参滴丸治疗;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1个月。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凝血功能指标〔纤维蛋白原(Fg)、血小板计数(PLT)、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结果观察组患者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Fg、PLT、PT、APT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Fg、PLT低于对照组,PT、APTT长于对照组(P0.05)。结论复方丹参滴丸联合阿司匹林治疗老年UAP的临床疗效确切,能有效改善患者凝血功能。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盐酸法舒地尔联合低分子肝素钙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浆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FIB)和生活能力评分(ADL)的影响。方法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82例,根据治疗方案分为对照组(n=89)和联合组(n=93),两组均给予常规治疗和盐酸法舒地尔注射液,联合组联合应用低分子肝素钙治疗,比较治疗前后两组APTT、PT、FIB水平变化,比较两组ADL和临床疗效总有效率。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APTT、PT及FIB水平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联合组APTT、PT较对照组延长,FIB水平低于对照组(均P<0.05)。联合组ADL、临床疗效总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盐酸法舒地尔联合低分子肝素钙延长缺血性脑卒中患者APTT和PT,降低FIB浓度,改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液高凝状态,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改善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重症监护患者输注血浆前后凝血酶原时间(PT)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变化情况,旨在更好的指导临床科学合理使用血浆。方法:选择2017-03—2018-03内科重症监护室130例患者(血浆置换患者除外)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130例患者共181人次输注前后凝血结果PT和APTT变化情况与血浆输注次数的关系。结果:130例患者,共181人次血浆输注后,其PT(120例),APTT(106例)明显降低,降低者分别占66.3%,58.5%,说明血浆输注有效。30%的患者输注前后凝血检查结果无变化或者升高;血浆输注后PT和APTT同时降低的概率在分组中占大多数(91人次),特别输注量在600~800 mL,PT和APTT同时降低的概率在其相应的分组中最多。结论:按规范和要求进行血浆输注,对于凝血功能紊乱患者,输注后大部分PT和APTT明显降低,凝血功能紊乱得到有效改善。血浆输注的主要目的是为患者补充凝血因子,不合理输注反而会增加患者用血风险,输血治疗对于重症患者病情改善是有效的手段之一,需要进一步提高输注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发生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Ⅱ型(HIT-Ⅱ)时应用磺达肝癸钠抗凝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ACS经PCI术后并发HIT-Ⅱ患者38例(观察组),立即停用肝素抗凝治疗,改用磺达肝癸钠替代抗凝7d,监测观察组患者14d内各时间点的血小板计数(PLT)、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变化情况。另选择同期ACS经PCI术后未并发HIT-Ⅱ的4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30d内出血事件及6个月内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结果:1肝素治疗前,观察组患者的PLT、PT、APTT均在正常范围内;2发生HIT时观察组患者的PLT显著减少(t=20.991,P0.01),PT、APTT显著延长(t=13.710、12.355,均P0.01);3停用肝素(磺达肝癸钠替代治疗)24h时,观察组患者的PLT、PT、APTT开始恢复(t=2.542 6、2.543 9、2.588 4,均P0.05);4停用肝素(磺达肝癸钠替代治疗)3d、7d时,观察组患者的PLT、PT、APTT均较以前显著恢复(3d时:t=11.175 0、18.767 0、6.820 5;7d时:t=18.767 0、9.776 8、8.141 5,均P0.01);5停用肝素14d时,观察组患者的PLT、PT、APTT基本恢复肝素治疗前水平(t=0.528 8、1.240 0、1.826 5,均P0.05);6术后30d内两组患者的轻度出血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93 4,P0.05);7随访6个月中,两组患者的轻度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782 3,P0.05)。结论:1停用肝素24h后,观察组患者的PLT、PT、APTT开始恢复,停用肝素14d后,观察组患者的PLT、PT、APTT恢复至正常水平,因此,磺达肝癸钠对HIT-Ⅱ患者的PLT、PT、APTT无明显影响;2与未并发HIT-Ⅱ患者应用依诺肝素相比,磺达肝癸钠不增加心血管事件和出血事件,磺达肝癸钠用于ACS经PCI术后并发HIT-Ⅱ患者的抗凝治疗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