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 了解影响我国独居老人自评健康状况的影响因素,为改善我国独居老人健康及生活质量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通过自评问卷调查方法,采用2018年中国老年健康影响因素跟踪调查(CLHLS)数据,了解独居老人健康状况,采用卡方检验以及多因素logistic 回归方法分析独居老人健康状况的影响因素。结果 1236名独居老年人中,自评健康较好的有551人,占比44.6%,较差的685人,占比55.4%;子女经常看望(OR =1.840,95%CI:1.080~3.135)、体育锻炼(OR =1.813,95%CI:1.385~2.372)、饮酒(OR =1.531,95%CI:1.061~2.209)、体检(OR =1.347,95%CI:1.033~1.756)、慢性病(OR =0.682,95%CI:0.532~0.875)、霉味(OR =0.533,95%CI:0.391~0.726)、睡眠6~9小时(OR =0.528,95%CI:0.393~0.710)、睡眠时间>9小时(OR =0.411,95%CI:0.283~0.597)与独居老人自评健康有关。结论 我国独居老人自评健康状况总体较差。应重视独居老人的子女关怀、生活行为方式、居住环境及慢性病状况等,更好地改善独居老人的健康状况。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独居与共居对60岁以上老年人的心血管疾病相关指标是否存在某种关系,为老年人的健康服务提供指导。方法在2017-07/2018-10参与体检的四川省级机关单位60岁以上老人中根据体检编号等距离抽取829名,对独居老人和与家人共居老人的高血压病及血压控制情况、糖尿病及血糖控制情况、血脂异常情况进行统计学描述。结果独居老人组高血压病、糖尿病占比高于与家人共居老人组(其中独居老人组、共居老人组的高血压病占比分别为29.23%、23.82%,糖尿病占比分别为12.31%、8.6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高血压病独居老人组血压控制不良率(84.21%)高于与家人共居老人组(80.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独居老人组新检出糖尿病比例(29.23%)高于与家人共居老人组(26.9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良率两组分别是21.34%和24.5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独居老人组胆固醇(TC)异常比例、甘油三酯(TG)异常比例高于共居老人组,分别为38.46%和32.07%、29.23%和27.75%,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独居老人高血压病、糖尿病、血脂异常及血压控制不良等情况较共居老人严重,值得社会关注。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中国城乡老年人的自评健康状况及城乡差异,为缩小城乡老年人健康差异、提高老年人健康公平性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2014年中国家庭动态跟踪调查(CFPS)中全国25个省/市/自治区4 058名≥65岁老年人自评健康相关数据,应用Stata 12.0软件进行Fairlie分解,分析城乡老年人健康现状及其差异。结果 4 058名≥65岁老年人中,自评健康者1 977人,自评健康率为48.72%;城镇老年人自评健康率为51.40%,高于乡村老年人的46.37%,城乡老年人自评健康状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21,P=0.001)。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饮酒和锻炼的城镇老年人自评健康状况较好,女性城镇老年人自评健康状况较差;中学、吸烟、饮酒和锻炼的乡村老年人自评健康状况较好。Fairlie分解结果显示,城乡老年人健康状况差异中的51.29%是可观测因素造成的,另外48.71%是城乡地域属性本身造成的;各因素分解结果显示,生活方式对城乡老年人自评健康状况差异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β=0.016 4,P=0.007),贡献率达32.60%。结论城镇老年人自评健康状况优于老年人,生活方式是造成城乡老年人自评健康状况差异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福建省65岁及以上老年人的养老现状及需求,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大力发展老龄服务事业和产业提供决策依据。方法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福建省城乡65岁及以上老年人共1,501名进行调查。结果空巢老人(老夫妻同住或一人独居的)占37.3%;子女与其居住在同一城市但做不到每月探望1次的占28.2%;没有收入靠子女供养的占37.2%,其中,农村老人靠子女供养的占54.4%;85.7%的老年人报告患有1种或多种慢性病;对自己的养老生活很满意和满意的占37.8%;养老生活面临的最大困难是养老金不足(45.1%)和身体多病(27.8%);老年人对社会的最大愿望是提供便捷的就医服务(63.9%);对社区最大的希望是为社区困难老人提供帮助(67.8%);对子女最大的愿望是尊重老人(62.4%);老年人婚姻状况越好(伴侣健在)、居住在城区、养老费用充足、生活自理能力强、看病越方便的老年人,其对养老生活的满意度越高(P0.05)。结论福建省城乡65岁及以上老年人养老面临养老金不足、自身多病以及子女不在身边等困难,需要社会和社区在养老政策、就医服务、慢性病防治以及对老年人的照看等方面提供更多的帮助和服务。  相似文献   

5.
目的 调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农村老年人口腔健康相关生活质量(oral health-related quality of life, OHRQoL)现状,分析其影响因素,为制定有效的口腔卫生服务政策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老年口腔健康评估指数(geriatric oral health assessment index inventory, GOHAI)、简明口腔健康评估表对新疆农村1 093名老年人进行口腔健康状况及其相关生活质量调查,运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影响因素。结果 GOHAI总分为(49.66±7.15)分,生理功能、疼痛与不适和心理社会3个维度得分分别为(15.25±3.67)、(12.35±2.28)、(22.07±3.55)分,从负面影响比例来看,生理功能维度的两个条目:“咬或咀嚼食物困难”、“所吃食物的种类和数量受限”影响最大,分别为40.53%、32.85%;独居、月收入≤1 000元、蔬菜摄入<1盘/d、患慢性病数量≥1种、1年内看过牙医、口腔健康状况差的老年人OHRQoL为低水平。结论 新疆农村老年人OHRQoL为中低水平;影响OHRQoL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包...  相似文献   

6.
目的为有效地开展社区独居老人的心理健康服务提供依据。方法每3年随访调查1次,每次调查采用二阶段分层随机抽样方法入户调查,调查工具自编一般情况问卷,心理健康筛查量表选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及抑郁自评量表(SDS)。结果 418名随访独居老人中,每月≤1次或无子女(亲友)探望者达27%,有5.0%的独居老人无子女或因各种原因无电话联系;2005年、2008年和2011年的随访发现,出现各种心理异常状况的比例分别为72.25%、46.89%和53.40%;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筛查阳性的比例分别为31.58%、22.01%和25.24%;抑郁自评量表(SDS)总分>53常模的独居老人分别占25.60%、11.72%和17.48%。结论独居老人由于子女离去而失去相应的社会支持和情感交流对象,缺少精神慰藉已成为独居老人心理健康的主要问题之一,如何关注独居老人心理健康问题是老年社会服务的重要课题,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收入满意度对老年人健康的影响。方法:采用老年健康状况MDS和相关因素调查量表对湖北省城乡老人进行抽样问卷调查,使用卡方检验以及logistic多因素回归模型分析老年人收入满意度对其健康的影响。结果:收入很满意或满意的城乡老年人患病率为59.1%,收入一般或差的城乡老年人患病率为67.4%;性别、宗教信仰、收入满意度以及吸烟状况对城乡老年人躯体健康有影响;收入满意度提高一个等级,患病的风险可能降低1/10左右。结论:经济收入满意是城乡老年人躯体健康重要的保护因素。要通过提高老年人的收入满意度,改善城乡老年人躯体健康状况。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石河子垦区老年人生活自理能力现状及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多阶段随机抽样的方法分别抽取市区和团场各7个社区的1 400名≥60岁常住老年人进行面对面问卷调查,数据采用描述性分析、χ~2检验和logistic回归等方法进行分析。结果垦区生活完全自理的老年人1 101人,占78. 8%,完全不能自理的有87人,占6. 2%,仅有39人无慢性病,占2. 8%,生活中遇到自己做不了的事情,75. 4%的老年人得到家人及亲戚的照顾,9. 5%的人表示从不求人或寻不到帮助。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示:导致垦区老年人生活自理能力差的主要因素及OR值(95%CI)为高龄(OR=18. 38; 95%CI:10. 11,33. 44)、患慢性病(OR=16. 36; 95%CI:1. 93,139. 05)、非独居(OR=2. 6; 95%CI:1. 36,4. 99);有利于提高老年人生活自理能力的主要因素及OR值(95%CI)为文化程度高(OR=0. 43; 95%CI:0. 20,0. 94)、月收入高(OR=0. 14; 95%CI:0. 05,0. 40)、锻炼(OR=0. 14; 95%CI:0. 08,0. 23)。结论垦区老年人生活自理能力较好,独居、锻炼、文化程度高、月收入高是生活自理能力的保护因素,高龄、患慢性病是其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 了解海口市老年人健康状况及居家养老医疗服务需求,为制定卫生规划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多阶段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抽取海口市60岁以上老年人3 601名,通过入户问卷调查了解老年人基本情况、慢性病患病情况、养老方式选择以及对居家医疗服务需求。结果 共回收有效问卷3 544份,有效应答率98.42%。老年人文化程度主要以小学及以下为主,占43.68%,93.28%的老人与配偶和(或)子女同住,6.30%的老人独居;4.77%的老年人生活不能自理,30.11%的老年人部分自理需要照顾。60岁以上老年人慢性病患病率为65.83%,其中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脑卒中、精神或心理疾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消化系统疾病、骨及关节疾病以及其他疾病患病率依次为31.94%、13.54%、2.51%、2.51%、0.90%、2.20%、3.02%、4.23%和17.41%。78.89%老年人选择居家养老并有居家养老医疗服务需求,11.91%老年人选择机构养老。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家庭关系、自评健康状况与居家养老医疗服务需求存在相关性;居家养老医疗服务费用可接受范围在1 000元以下的占70...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不同婚姻状况及居住安排的老年人的生命质量和社会支持情况,探索影响丧偶老年人生命质量的社会支持因素,为改善老年人生命质量提供社会支持策略参考。方法:采用整群随机抽样,对东莞市6个社区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进行问卷调查。测量内容包括个人基本情况、社会支持和生命质量。采用老年人社会支持评价量表和简明健康调查问卷(SF-36)评价社会支持和生命质量。χ2检验、t检验及方差分析用于差异比较分析,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用于影响因素分析。结果:共回收1130份有效问卷(95.50%),平均年龄(78.85±9.04)岁,女性占72.20%,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占86.70%,非丧偶非独居老年人占49.82%,丧偶且独居的占33.72%,丧偶非独居的占10.62%,非丧偶独居的占5.84%。丧偶独居老年人的生理健康均分最低(P<0.05),丧偶老年人对正式社会支持的寻求更加主动,非正式社会支持也相对更好。多因素分析显示社区活动参与情况(β=7.17,P<0.05)、朋友支持(β=6.93,P<0.05)、其他支持(β=-4.55,P<0.05)是丧偶老年人...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对社区老年人居家环境进行安全性评估,促进居家致跌危险环境改造和降低老年人跌倒的发生提供依据。方法对上海市某社区2008年8月1日—2009年8月1日期间全部80岁以上独居老人共395户、481人进行居家致跌危险环境的入户评估和老年人跌倒情况回顾性调查。结果跌倒发生率为17.05%,发生次数发生率为24.32%,其中发生2次以上跌倒占32.93%,因跌倒住院占5.19%。居家致跌环境主要包括在地面或通道未使用防滑地砖(38.23%)、室内照明亮度不够(47.85%)、浴缸(淋浴房)未使用防滑垫(62.78%)和浴缸(淋浴房)旁未安装扶手(70.89%)等。结论独居老人是发生跌倒的高危人群,居家致跌环境因素增加了老人跌倒发生的风险,开展有针对性的居家危险环境评估其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调查辽宁省农村独居失能老人长期照护模式选择意愿并分析其影响因素,为建立和发展农村独居失能老人长期照护体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取便利抽样的方法选取辽宁省农村地区302名独居失能老人作为调查对象,采用一般情况调查表、老年人能力评估问卷、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和自制长期照护模式调查表进行调查。结果 219例(72.5%)独居失能老人选择居家长期照护,83例(27.5%)选择机构长期照护,勉强能在家生活(76.3%)和没钱去养老机构(60.3%)是独居失能老人选择居家长期照护的2个主要原因,选择机构长期照护最重要的原因是有专人提供生活照料(73.4%); 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月收入(OR = 4.156,P = 0.001)、社会支持(OR = 0.903,P = 0.036)和能力等级(中度失能:OR = 26.593,P = 0.001;重度失能:OR = 557.370,P<0.001)是长期照护模式选择意愿的影响因素。结论 居家长期照护仍然符合大部分农村独居失能老人的长期照护意愿,应针对独居失能老人的不同特点,加强居家长期照护功能并发展机构长期照护服务。  相似文献   

13.
独居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与社会支持关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了解独居老年人心理健康与社会支持的关系,为改善独居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提供依据。方法用健康自评量表(SRHMS)对云南省昆明市18个社区中≥65岁的63名独居老年人和112名对照进行测评和比较。结果独居老年人心理健康和正向情绪得分分别为(5.78±1.68)和(6.62±2.29)分,明显低于对照(6.59±1.46)和(7.49±1.76)分(P0.01);角色活动/社会适应(6.13±1.72)分,社会资源/社会接触(5.51±2.24)分、社会支持(5.52±1.91)分,明显低于对照的(7.14±1.76),(6.79±1.81),(6.37±1.61)分(P0.01)。结论独居老年人的心理健康较差,社会支持亟待加强。  相似文献   

14.
15.
目的 了解马鞍山市城市老年人日常生活能力现状及影响因素,为制定预防和干预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于2016年12月 - 2017年3月,采用整群抽样方法,对安徽省马鞍山市的3 476名城市老年人进行问卷调查。采用SPSS16.0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在3 476名60岁以上的城市老年人中,ADL受损者有635人,受损率为18.3%。较大年龄是城市老年人ADL受损的危险因素;较高文化程度、较多经济收入、已婚、独居、经常体育锻炼和较好主观支持可能是城市老年人ADL受损的保护因素。结论 马鞍山市城市老年人的日常生活能力受损情况较为严重。应针对危险因素,完善相应政策,采取有效的措施,促进健康的老龄化。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了解哈密市(伊区两县)≥60岁老年人日常活动能力及健康期望寿命,分析ADL的影响因素。方法 通过多阶段抽样抽取调查对象,收集≥60岁老年人的人口学特征、慢病患病情况以及日常活动能力情况。不同人群ADL依赖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ADL影响因素筛选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共抽样调查880人,哈密市60岁及以上老年人ADL依赖率为13.18%。男性60岁及以上老年人ADL依赖率为10.21%,女性为16.59%;不同性别、民族、文化程度、婚姻状况、户籍类型、社会医疗保险,是否患有慢性病、是否吸烟,是否饮酒,是否进行体育锻炼分组的≥60岁老年人ADL依赖率有统计学差异(P<0.05);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民族为哈萨克族、文盲、丧偶、患有慢性病的老年人ADL依赖率更高,参加体育锻炼的老年人ADL依赖率更低。哈密市60~64岁组老年人期望寿命为25.58岁,期望寿命随年龄增加而呈现下降趋势。60~64岁组老年人健康期望寿命为20.17岁,ADL依赖健康期望寿命为5.41岁。结论 在老年人健康问题中,应更加关注易发生ADL损失的高危人群,重点关注独居,丧偶老年人。鼓励老年人多参加体育锻炼或社区活动,增强身体健康。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了解安徽省某农村地区独居老年人焦虑的水平及影响因素,为改善老年人的身心健康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方法 整群抽取安徽省某乡镇的≥60岁,并在当地居住≥1年的独居老年人进行问卷调查,使用SPSS 16.0 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695位独居老年人中,有焦虑者153人(22.0%),其中轻度、中度、重度焦虑分别是123人(17.7%)、29人(4.2%)、1人(0.1%),二分类Logistic 回归分析显示婚姻、自评经济水平、患慢性病种数、生病时被照顾情况及躯体生活自理能力(physical self-maintenance scale,PSMS)与独居老年人的焦虑有关。结论 独居者焦虑检出率较高,并与婚姻、慢性病、PSMS等多种因素有关,应针对以上相关影响因素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以提高老年人的身心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18.
Since 1992 the local authorities in Sweden have been responsible for the rehabilitation of elderly people living at home. Few studies of this relatively new form of rehabilitation have been reported.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describe the type of occupational- therapy interventions received by elderly people over the age of 65 living in an urban area. Another aim was to describe the patterns in the performances of 648 elderly people. The study demonstrated that most of the elderly people who received occupational therapy also received home help several times a day. indicating that these elderly people had severe problems in the 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 (ADL) in the area of self-care. Home-making activities and activities outside the home were the most problematic activities. The elderly also wanted to engage in more activities than they were judged to have the capacity for and or the environmental support to do. The implications of the results for community-base, occupational-therapy programs 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