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头皮静脉输液是儿科常见的临床治疗手段,而妥善的肢体固定方法有利于一次性成功穿莉及顺利地将液体一次性全部输注完毕[1];我科通过做好穿刺准备及采用正确有效的肢体固定方法,显著提高了一次性穿刺成功率及一次性液体顺利输注完毕率.本文将头皮静脉输液时患儿肢体的固定技巧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2.
因头皮静脉输液易固定,活动限制少,既不影响患儿肢体活动,也不影响保暖,所以常用于婴幼儿,特别适用于0-2周岁婴幼儿.  相似文献   

3.
临床上为保证躁动病人及全麻术后病人的安全,保证静脉输液的顺利进行,常使用肢体固定带,以往习惯使用捆绑式固定带,易损伤躁动病员的肢体,影响血液循环,使输液不能顺利进行。为此,自制了可调式肢体固定带,经临床应用效果满意。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4.
小儿四肢静脉穿刺成功后,由于儿童的不合作,肢体活动过剧,容易造成穿刺部位液体的渗出、肿胀,临床上常采取在其静脉穿刺局部行肢体固定.我们通过对固定材料的改进,可有效预防交叉感染,也方便输液护士的工作,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5.
临床使用一次性钢针输液时常有因为肢体活动导致静脉药物外渗,特别是老年、幼儿以及输注化疗药物者,轻者会出现局部组织肿胀疼痛,重者会造成皮下组织坏死,导致患者损伤、安全性差以及引起不必要的医疗纠纷.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输液固定不到位,我科针对此现象,自制了简易舒适输液固定板,从2011.05使用至今,有效的减少了钢针输液引起的静脉药物外渗,提高了病员及家属的满意率.  相似文献   

6.
静脉置留针的应用虽然减轻了反复穿刺给患儿带来的痛苦,但价格相对较贵,基层医院仍以普通头皮针为主。以往。我们给患儿在肢体上静脉输液时,常用硬纸壳折叠成长条形,用胶布缠绕固定被穿刺的肢体。但此法缺点是:纸壳表面太硬且易折。固定效果不好,且不舒适;松紧度不易掌握,太紧妨碍肢体血运,太松起不到固定作用;不能反复使用浪费较大。为解决这一问  相似文献   

7.
静脉留置针在新生儿不同穿刺部位留置效果的对比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静脉输液是新生儿接受药物治疗及摄入营养的重要途径。目前,静脉留置套管针已广泛应用于新生儿静脉输液。考虑到新生儿肢体活动,临床上较少采用肢体静脉穿刺,而多选择暴露明显、易穿刺、好固定、便于观察的头皮静脉。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静脉输液后采取不同的拔针方法,对皮肤瘀血的影响。方法:观察80例静脉输液患者,用两种不同的拔针方法,观察患者皮肤拔针后局部皮肤瘀血等情况。结果:经观察证明,采用胶布固定肢体抬高法明显降低穿刺局部皮肤的瘀血。结论:静脉输液后拔针时用棉签胶布自然固定,同时抬高肢体法比输液后拔针时棉签按压法效果好。  相似文献   

9.
<正> 输液病情凶险、严重休克、大面积烧伤的肢体静脉多不充盈,若肢体有创面不允许穿刺,长期静脉点滴病人多有血管变细或局部阻塞情况,这时候阴茎静脉输液是可取的途径.1985~1991年间我科手术病人采取阴茎静脉输液57例,经验介绍如下: 用手指压紧阴茎根部,摆动阴茎体数次,使之阴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偏瘫老年人健侧和患侧肢体静脉输液渗漏的发生率.方法选择60例偏瘫老年人,按入院后的输液顺序随机分为患侧输液组和健侧输液组各30例.患侧组采用瘫痪上肢进行静脉输液,健侧组则采用健侧上肢静脉输液,比较两组输液两周内静脉渗漏的发生率.结果静脉渗漏发生率患侧组为53.3%,健侧组为23.3%,P<0.05.结论偏瘫老年人患侧肢体输液较健侧肢体输液更易发生静脉渗漏,从而增加了病人痛苦,影响了治疗及肢体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1.
张小兰 《吉林医学》2012,33(17):3769-3770
目的:探讨小儿肢体静脉输液固定材料的多种使用方法及其效果。方法:根据穿刺的血管部位和患儿的年龄、配合程度、穿衣厚薄等具体情况采用灵活多变的方法固定肢体。结果:既很好地预防因固定不当而引起的静脉渗漏、肿胀等现象,还能最大程度地增加患儿的舒适感。结论:鉴于临床上所选肢体静脉穿刺部位不同、患儿的具体情况多样,不能强调使用某一种固定方法,而有必要灵活地运用既有的固定材料,采取最适合的固定方法。  相似文献   

12.
对胶布固定法的一点新体会陈凤莲(包头市第二医院)静脉输液是护理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在这项工作中对针头的固定又是重要的一环。我在多年的临床护理工作中,对胶布固定法除传统的交叉固定法外还有如下体会:肢体部位静脉输液,一般选择部位较平、血管直、易于固定的...  相似文献   

13.
小儿头皮静脉穿刺的要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儿头皮静脉极为丰富,较大的有颞浅静脉、额静脉、耳后静脉及枕静脉,头皮静脉分支多,且浅表易见,不易滑动,便于固定,进行头皮静脉输液,既不影响患儿肢体活动,又便于保暖,因此头皮静脉输液是2岁以内患儿最常见的给药途径。现将小儿头皮静脉穿刺要诀总结介绍如下。1严格区别小儿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寻输液加温器在硬膜外阻滞手术中的应用.方法 :采用试验性研究法,选择硬膜外麻醉的手术患者4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00例,观察组输液时使用输液加温器,对照组常规输液,比较两组患者术中、术毕时肢体寒战,疼痛,麻木,血管痉挛等现象的发生率及肢体舒适度.结果 :观察组输液时肢体寒战、疼痛、麻木、血管痉挛的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术后患者肢体舒适度评分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硬膜外麻醉的手术患者使用输液加温器输液时能有效减少寒战、疼痛、麻木、血管痉挛等情况的发生,提高患者的舒适度.  相似文献   

15.
宋王洁  李学敏 《实用医技杂志》2004,11(19):2024-2025
目的:探讨脑梗塞患者瘫痪肢体输液对肢体微循环的影响.方法:选择24例脑梗塞患者分为患侧静脉输液组、健侧静脉输液组;患侧组(12例)采用瘫痪上肢进行静脉输液,健侧组(12例)采用健侧上肢静脉输液.2周后观察患侧无名指甲皱微循环指标,并进行组间比较.结果:患侧静脉输液组的甲皱微循环的襻数、襻顶、排列、畸形、襻长、动脉口径、静脉口径、张力、流速、流态等指标的异常发生率均高于健侧静脉输液组,差异显著;患侧静脉输液组的管襻形态、血液流态、襻周状态的加权积分和总积分均高于健侧静脉输液组.结论:患侧肢体输液加重患肢微循环障碍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静脉输液是治疗的一项重要措施,尤其对于病情危重的颅脑损伤病人,选择一种良好的输液途径,快速滴入药物,极有可能挽救一条生命;另外,部分颅脑损伤患者较烦躁,这样就会使四肢末梢的静脉输液不稳定,其次,长期输液(在四肢)也不利于加强肢体功能锻炼,因此部分颅脑损伤患者合并有肢体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17.
蔡伯真 《当代医学》2008,(10):49-50
脑梗塞患者的临床表现主要为偏侧肢体瘫痪、偏身感觉障碍、言语障碍.严重者出现昏睡、昏迷或者烦躁不安等.有研究显示[1],急性脑卒中偏瘫患者采用患侧肢体输液,静脉渗漏的发生率明显高于采用健侧肢体输液,患侧静脉渗漏后局部肿胀消退缓慢,并且易发生静脉炎.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手部输输液夹板固定方法,既能控制关节活动,降低针头脱出,提高输液的安全,又能提高病人的舒适度.方法 选择手部输液输液病人130例,按输液编顺序编号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65例,实验组采取选择性固定方法即根据输液部位选择夹板的规格和放置的位置,选择性固定输液部位及其最近的关节或手指,可全部或部分手指可微曲近似半握拳状态并轻微活动;对照组:全部固定:夹板近端超过手腕关节,远端到指尖,患者腕关节、手掌、手指保持摊平、伸直.结果 观察组病人感觉舒适明显优于对照组,输液结束时手部僵硬感、针头脱出、固定松脱均低于对照组.结论 根据输液部位改变夹板的位置,选择性在固定手部关节,能有效固定同时增加病人手部舒适,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9.
马宁  张自力 《中国病案》2012,13(1):64-65
目的针对门诊输液患者使用外周静脉留置针后出现的问题,分析问题产生原因,总结合适的护理方法,提高留置针在门诊输液中使用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对使用留置针的门诊患者进行调查,了解患者使用后出现的问题,并将问题进行归纳、分析。结果 76例使用留置针的门诊患者接受调查,患者使用中认为肢体活动受影响(40例),担心使用安全(53例),出现固定不牢(43例),其中在担心使用安全上,初次使用与以往用过留置针的患者有差异(P〈0.05);夏季出现影响肢体活动和固定不牢现象更为明显(P〈0.05)。分析原因一方面是对门诊患者进行留置针的宣教不够,另一方面在穿刺部位和固定方法上有待改进。结论要提高门诊外周静脉留置针使用的有效性和安全性,需加强门诊患者留置针的健康宣教,护士应根据患者自身情况在穿刺部位和固定方法上不断改进。  相似文献   

20.
进行头皮静脉输液,既不影响病儿保温,又不影响病儿肢体活动。是儿科主要给药途径。如何保正不显露头皮静脉患儿的抢救与治疗,是儿科护理工作的一个难点。本人在多年工作实践中对不显露头皮静脉的穿刺与固定方法总结了一些经验与体会,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