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血浆尾加压素Ⅱ(UⅡ)、内皮素(ET)、肾上腺髓质素(ADM)变化与老年糖尿病合并高血压(B组)的关系。方法测定2型老年糖尿病患者(A组)30例、B组30例和正常老年人(C组)30例血浆UⅡ、ET、ADM水平,分析A组血浆UⅡ、ET、ADM水平变化与B组的关系。结果B组血浆UⅡ、ET、ADM水平较A组明显升高(P均<0.01),B组血浆UⅡ、ET、ADM水平与患者平均动脉压呈明显正相关(r=0.517,r=0.498,r=0.553,P均<0.01)。结论糖尿病患者血浆UⅡ、ET、ADM水平升高在高血压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血浆尾加压素Ⅱ(UⅡ)、内皮素(ET)、肾上腺髓质素(ADM)变化与老年糖尿病合并高血压(B组)的关系.方法 测定2型老年糖尿病患者(A组)30例、B组30例和正常老年人(C组)30例血浆UⅡ、ET、ADM水平,分析A组血浆UⅡ、ET、ADM水平变化与B组的关系.结果 B组血浆UⅡ、ET、ADM水平较A组明显升高(P均<0.01),B组血浆UⅡ、ET、ADM水平与患者平均动脉压呈明显正相关(r=0.517,r=0.498,r=0.553,P均<0.01).结论 糖尿病患者血浆UⅡ、ET、ADM水平升高在高血压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舒血宁治疗糖尿病肾病的观察与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舒血宁治疗糖尿病肾病的效果及护理方法。方法:测定40例糖尿病肾病患者治疗前及应用舒血宁治疗后血浆内皮素(ET)、血管紧张素Ⅱ(AngⅡ)、一氧化氮(NO)、肾上腺髓质素(ADM)水平及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变化。结果:糖尿病肾病组ET、AngⅡ、ADM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ET、ADM明显高于糖尿病无肾病组(P均<0.01)。应用舒血宁治疗后糖尿病肾病患者血浆ET、AngⅡ、ADM水平明显降低,NO水平明显升高,UAER明显降低(P均<0.01)。结论:早期采用全面的护理干预,应用舒血宁可显著改善糖尿病肾病患者的病情。  相似文献   

4.
应用放射免疫法测定40例急性心肌梗死(AMI)和30例正常对照者的血浆肾上腺髓质素(ADM)和内皮素(ET-1)水平;同时,用彩色超声心动图测定40例AMI患者的左室射血分数。结果:AMI组血浆ADM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P<0.05);AMI患者按心功能分组,各组间血浆ADM差异有显著性(P<0.05)。AMI组血浆ADM水平与ET-1呈显著正相关(γ=0.5743,P<0.01),左室射血分数呈显著负相关(γ=-0.6152,P<0.01)。认为ADM参与了AMI及心力衰竭的病理生理过程,血浆ADM升高可能与ET-1升高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内皮素(ET)与心钠素(ANP)在高血压发病和治疗学中的意义. 方法:60例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口服依那普例5~10 mg/d或阿罗洛尔20~30 mg/d,疗程为6周,放免法测定治疗前后血浆ET和ANP水平. 结果:EH患者血ET、ANP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Ⅱ期高血压患者血ET水平高于Ⅰ期(P<0.01),ANP的变化与分期无关(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血压明显下降(P<0.01).依那普利组患者血ET、ANP水平均下降,阿罗洛尔组血ET水平没有变化(P>0.05),而ANP水平升高(P<0.01). 结论:ET、ANP在高血压发病中起重要作用,二者的变化及相互作用对降压药物作用的发挥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血浆尾加压素Ⅱ(UⅡ)、内皮素(ET)、肾上腺髓质素(ADM)、一氧化氮(NO)水平变化与老年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的关系.方法 测定30例血压正常、46例合并高血压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和30例正常对照组血浆UⅡ、ET、ADM、NO水平,分析患者血浆UⅡ、ET、ADM、NO水平变化与老年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的关系.结果 老年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血浆UⅡ、ET、ADM水平较血压正常老年糖尿病患者明显升高,血浆NO水平明显降低(均P<0.01).老年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血浆UⅡ、ET、ADM水平与患者平均动脉压(MAP)呈明显正相关(r=0.617,r=0.596,r=0.682,均P<0.01),血浆NO水平与MAP呈明显负相关(r=-0.537,P<0.01).结论 老年糖尿病患者血浆UⅡ、ET、ADM水平升高、NO水平降低在老年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卡维地洛对慢性心力衰竭 (CHF)患者血浆内皮素 1(ET 1)、降钙素基因相关肽 (CGRP)水平的影响。方法 将 6 0例CHF患者分成卡维地洛组和常规治疗组进行对照 ,测定两组患者在用药前及用药 6个月后血浆ET 1、CGRP水平变化 ,并与正常对照组 (2 0例 )进行对照。结果 CHF患者血浆ET 1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P <0 .0 1) ,血浆CGRP则明显降低 (P <0 .0 5 ) ;卡维地洛组治疗后血浆ET 1较治疗前明显下降 (P <0 .0 1) ,血浆CGRP治疗后较治疗前明显升高 ;常规治疗组治疗后血浆ET 1、CGRP水平的变化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论 卡维地洛对心力衰竭患者的血浆ET 1有降低作用 ,对血浆CGRP有升高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纳洛酮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内皮素含量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观察41例纳洛酮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内皮素含量在入院24h内,治疗后3d,8d及2周的变化,并且以4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按常规治疗作对照组。结果急性脑梗死患者24小时内两组患者血浆内皮素较正常人均明显升高(p〈0.01);第3d,第8d两组患者血浆内皮素较治疗前均明显下降(p〈0.05);但纳洛酮组比常规治疗组血浆内皮素下降更快(p〈0.05);两周后两组患者血浆内皮素基本恢复到正常水平。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内皮素水平均升高,与病情轻重及病情进展相关,纳洛酮治疗较常规治疗能更迅速地降低血浆内皮素水平。  相似文献   

9.
高血压患者血浆内皮素的改变及培哚普利对其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佟铭  王祖禄 《高血压杂志》1995,3(3):231-232
对Ⅱ期高血压患者31例和正常对照组23例血浆内皮素(ET)含量进行测定并比较其与平均动脉压(MAP)、舒张压(DBP)的关系。同时对高血压组行培哚普利治疗,观察治疗前后血浆ET的变化。结果表明,(1)高血压组血浆ET(88.72±39.65ng/L)高于对照组(33.82±22.51ng/L,P<0.01);(2)随着舒张压水平升高,血浆ET水平逐步提高,在中度和重度高血压组,两者间均呈正相关(P分别<0.05和<0.01);(3)培哚普利治疗后,血浆ET降至40.53±18.59ng/L(P<O.001)。  相似文献   

10.
高血压病患者血浆内皮素变化与硝苯地平缓释剂对其影响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目的了解高血压病患者血浆内皮素变化以及硝苯地平缓释剂对其影响。方法以放射免疫法测定99例高血压病患者和17例健康体检者血浆内皮素浓度,并给25例Ⅱ、Ⅲ期高血压病患者以硝苯地平缓释剂治疗2周后复测内皮素。结果Ⅰ、Ⅱ、Ⅲ期高血压病患者和健康者的血浆内皮素浓度分别为415±178、960±483、1370±400、455±228ng/L,Ⅱ、Ⅲ期高血压组内皮素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其浓度与收缩压、舒张压均呈显著正相关。按舒张压分级,血压升高程度越重,内皮素浓度越高;而合并或不合并左室肥厚组的内皮素浓度差异无显著性。硝苯地平缓释剂治疗2周后,随血压的下降,内皮素浓度亦明显降低,但仍高于健康对照组。结论内皮素与血压升高有着密切联系,可能参与高血压病的发生与发展,钙离子拮抗剂硝苯地平缓释剂能在有效地控制血压的同时明显降低血浆内皮素浓度。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观察无创正压通气(NIPPV)在治疗慢性肺心病伴Ⅱ型呼吸衰竭过程中对血浆内皮素(ET)和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的影响,探讨NIPPV治疗慢性肺心病呼吸衰竭的机理。方法对26例肺心病呼吸衰竭患者进行NIPPV治疗,于NIPPV治疗前和治疗后2、24 h抽血,分别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浆ET和CGRP含量,与正常对照组对照,并将治疗前后结果进行比较。结果慢性肺心病伴Ⅱ型呼吸衰竭患者血浆ET水平明显高于健康人,CGRP水平明显低于健康人(P〈0.01),经NIP-PV治疗后,随着通气改善,血浆ET水平下降,CGRP水平回升(P〈0.01),治疗2 h与正常组比较已无显著差异(P〉0.05),并且CGRP水平与PaO2呈正相关(r=0.336,P〈0.01)。结论NIPPV在改善慢性肺心病呼吸衰竭患者通气功能的同时,也使患者血浆ET降低及CGRP水平升高,提示NIPPV治疗慢性肺心病呼吸衰竭的疗效机制,可能有神经-内分泌机制参与。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急性胰腺炎(AP)患者血浆内皮素(ET)、钙基因相关肽(CGRP)、血清胃泌素(GAS)的变化,并探讨这三种胃肠激素在AP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放射免疫法测定29例AP中患者治疗前(A组)、治疗后(B组)及22例健康人(C组)血浆ET、CGRP及血清GAS水平,并进行组间对照。结果 A组血浆ET、CGRP、ET/CGRP、血清GAS水平与B组或C组比较,显著升高(P<0.05或<0.01)。B组三种激素ET/CGRP与C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血浆ET、CGRP、血清GAS在AP时增高,测定血液ET、CGRP及GAS对于AP有相当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和分析高龄老年患者原发性高血压(EH)分期和不同控制状态与血浆血管活性物质及血脂水平的关系。方法:80岁以上离退休人员60例为研究对象,分为Ⅰ,Ⅱ,Ⅲ期,血压控制理想组与不理想组。应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浆肾上腺髓质素(ADM)、内皮素(ET)、心房钠尿肽(ANP)和血管紧张素Ⅱ(AngⅡ)的水平,硝酸还原酶法测定NO。血脂采用酶试剂法,免疫浊度法。结果:EHⅠ期AngⅡ显著升高,EHⅡ期ADM,ET,ANP显著升高,NO显著降低。EHⅢ期ADM,ET,ANP,AngⅡ较Ⅱ期显著升高,NO较Ⅰ,Ⅱ期显著降低。理想组NO,ANP,AngⅡ较对照组无显著差异,理想组较不理想组ADM,NO,ET,ANP有显著差异。血脂指标在各组间无显著差异。结论:血管活性物质的水平可作为临床分期与评价治疗效果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内皮素 (ET -1)、血管紧张素Ⅱ (AngⅡ )及一氧化氮 (NO)的变化及盐酸苯那普利对其影响。方法 采用随机双盲法对 6 0例心力衰竭患者口服盐酸苯那普利 (苯那普利组 30例 )和安慰剂组 (安慰剂组 30例 )治疗 12周。观察治疗前、后的血浆ET - 1、AngⅡ、NO水平及心功能的变化。结果 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浆ET - 1、AngⅡ及NO水平较对照组显著升高 (P <0 0 1) ,经盐酸苯那普利治疗后血浆ET - 1、AngⅡ及NO水平明显降低 (P <0 0 1) ,而安慰剂组无明显变化 ,左室射血分数 (LVEF)显著增加 (P <0 0 1)。结论 血浆ET - 1、AngⅡ及NO水平升高是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重要的病理特征之一。经盐酸苯那普利治疗后 ,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明显改善 ,其机制可能与保护内皮细胞功能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缬沙坦的降压疗效和对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 对60例高血压病患者分别应用缬沙坦和非洛地平治疗。记录每日血压和24h动态血压变化。取静脉血测定治疗前后血浆一氧化氮(NO)、前列环素(PGI)、内皮素(ET)、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和血尿酸(BUA)水平。结果 缬沙坦的降压疗效明显,但同非洛地平相比较,两者无显著性差异(P>0.05);缬沙坦组血浆NO、PGI、AngⅡ是升高的,ET、BUA是降低的,副作用较轻。结论 缬沙坦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降压药物,同时可以改善高血压患者的血管内皮功能。  相似文献   

16.
大黄白及粉联合奥美拉唑治疗应激性溃疡出血30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大黄白及粉联合奥美拉唑治疗应激性溃疡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将入选60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给予大黄白及粉及奥美拉唑,对照组仅用奥美拉唑。2组疗程均为5d。[结果]治疗组止血总有效率为93.55%,高于对照组的79.31%(P〈0.05),治疗组止血时间为(46.20±1.98)h,与对照组(65.70±3.20)h比较明显缩短(P〈0.01)。[结论]大黄白及粉与奥美拉唑联合治疗上消化道应激性溃疡出血具有疗程短、疗效高、不良反应少等优点。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应用去甲肾上腺素喷洒,微波处理治疗及联合上述两种方法治疗消化性溃疡出血的治疗效果.方法消化性溃疡并发出血69例,男53例,女16例,年龄18岁~62岁.去甲肾上腺素喷洒治疗组(Ⅰ组)22例:在内镜直视下对准出血灶喷洒用生理盐水稀释为80mg%的去甲肾上腺素;微波治疗组(Ⅱ组)21例:在内镜直视下,微波治疗仪天线头接触出血点凝固止血,波长12cm,频率2450MHz,功率60W,接触时间一般为3s;去甲肾上腺素喷洒加微波治疗组(Ⅲ组)26例:方法同Ⅰ加Ⅱ组,观察24h止血情况和1wk内再出血情况.结果Ⅰ组24h止血18例,止血率81.8%,1wk内再出血4例,再出血率22.2%;Ⅱ组24h止血18例,止血率85.7%,再出血2例.再出血率11.1%;Ⅲ组24h止血25例,止血率96.1%,1wk内再出血1例,再出血率4%,经2检验.Ⅰ组和Ⅱm组之间、Ⅱ组和Ⅲ组之间均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去甲肾上腺素喷洒加微波治疗方法明显优于去甲肾上腺素喷洒治疗法或单纯微波治疗.  相似文献   

18.
颅内动脉瘤术后脑血管痉挛与血浆ET-1含量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为探讨颅内动脉瘤患者术后血管痉挛与血浆内皮素-1(ET-1)含量的关系,对30例颅内动脉瘤患者(动脉瘤组)行经颅多普勒(TCD)检查,并于手术前后检测其血浆ET-1含量;同期选择脑肿瘤患者15例(脑肿瘤组0和健康成人10例进行对照研究。结果显示,动脉瘤组术后发生脑血管痉挛17例,脑肿瘤组仅1例(P<0.01)。动脉瘤组发生脑血管痉挛患者的血浆ET-1含量较长时间维持在较高水平,与痉挛的严重程度相关。认为ET-1可能是导致动脉瘤术后脑血管痉挛的重要因素,结合TCD检查可及时发现并治疗脑血管痉挛。  相似文献   

19.
血浆内皮素和血管紧张素Ⅱ含量与心力衰竭程度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患者血浆内皮素(ET)和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含量与CHF程度的关系。方法;46例CHF患者作为观察组,46例健康人为正常对照组。入选者均于清晨空腹采血,用放射免疫法测定ET和AngⅡ含量,并进行比较。结果:CHF患者血浆ET、AngⅡ含量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01),且随着心功能级数的升高,二者的含量也逐步增加(P〈0.001)。结论:心力衰竭患者血浆内皮素和血管紧张素Ⅱ含量明显增加,且与心力衰竭的程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TIA)和脑梗死患者血浆内皮素 1(ET 1)的变化 ,探讨其在TIA和脑梗死发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 70例发病 <72h的脑梗死患者 ,4 3例最近一次脑缺血发作 <72h的TIA患者 ,4 1例门诊体检的健康人 (正常对照组 )。每例患者均行头颅磁共振成像检查 ,TIA患者检查颈部血管超声。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浆ET 1水平 ,分别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并与血小板计数、血小板最大聚集率等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TIA组和脑梗死组血浆ET 1水平比正常对照组明显增高 ,TIA组血浆ET 1水平低于脑梗死组。颈动脉超声显示 ,有狭窄和斑块的TIA患者血浆ET 1水平与超声正常的患者无差异。合并高血压病患者血浆ET 1水平明显高于血压正常的患者。血浆ET 1水平与血小板最大聚集率呈正相关。结论 TIA和脑梗死的发病与内皮细胞损伤和ET 1水平增高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