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65 毫秒
1.
不同年龄便血患者结肠镜检查病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消化道出血的发病率虽然不及上消化道出血高,但其诊断与鉴别诊断往往较困难,容易发生漏诊、误诊,因而临床上不容忽视。随着纤维结肠镜和电子结肠镜的逐渐普及,使得临床上对下消化道出血的诊断取得了重大进步。本文通过回顾性分析恩施自治州中心医院1998~2002年486例便血患者的结肠镜检查结果,探讨不同年龄便血患者的病因及结肠镜在便血疾病中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老年人结肠血管病变的临床、结肠镜及病理组织学特点。方法对22例下消化道出血患者均行结肠镜检查,并对其临床特点、伴发基础疾病、结肠镜和病理组织学变化进行分析。结果缺血性结肠炎患者主要表现为突发腹痛和便血;结肠镜下显示病变呈节段性分布、黏膜糜烂和不规则溃疡;组织学上表现为黏膜糜烂、黏膜下出血、腺管破坏等。结肠毛细血管扩张症患者主要表现为贫血、无痛性便血;结肠镜下显示与周围黏膜界限清楚的红色、斑片状、蜘蛛状或向周围放射扩张的毛细血管丛,并见糜烂和新鲜出血。结论缺血性结肠炎和结肠毛细血管扩张症在临床表现和结肠镜表现上各有特点,在发病2d内行结肠镜检查,对正确诊断和鉴别诊断非常必要。  相似文献   

3.
老年人下消化道出血在临床上较为常见,病因复杂。结肠镜检查是首选的诊断方法,可以帮助判断出血部位和病因。我们回顾性分析了10年来我院106例老年下消化道出血患者病例资料和结肠镜检查结果,以帮助认识其病因。  相似文献   

4.
宋杰  姜燕秋 《吉林医学》1994,15(3):152-152
纤维结肠镜检查下消化道出血120例临床病理分析宋杰,姜燕秋,史玉树(吉林市第二人民医院132000)自从纤维结肠镜应用于临床以来,原因不明的下消化道出血大部分病例能得到准确的诊断。下面就我院120例原因不明的下消化道出血纤维结肠镜检查结果进行临床病理...  相似文献   

5.
老年人下消化道出血67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老年人下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特点,对经纤维结肠镜检查的60岁以上便血患者的67例进行临床分析,并与同期青,中年组对照。结果表明,老年组便血期平均9个月,出血病因中大肠癌比例,显著高于青,中年组,大肠息肉显著低于组,而与中年组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下消化道出血的诊疗方法。方法对33例下消化道出血患者进行诊断与治疗。结果根据肛门坠胀、便血及体格检查、肛门指检、纤维结肠镜、B超、CT检查做出诊断,阳性率100%。非手术治疗21例;手术治疗12例,死亡1例。结论为了对出血原因、部位做出明确诊断和治疗,仔细检查、综合考虑、全面分析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下消化道出血的诊疗方法.方法 对35例下消化道出血患者进行诊断与治疗.结果 根据肛门坠胀、便血及体格检查、肛门指检、纤维结肠镜、B超、CT检查作出诊断,阳性率100%.非手术治疗25例;手术治疗10例,死亡1例.结论 为了对出血原因、部位做出明确诊断和治疗,仔细检查、综合考虑,全面分析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樊林 《求医问药》2014,(19):276-277
目的 :探讨急诊结肠镜技术在诊治急性下消化道出血方面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我院收治的37例急性下消化道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将其分为观察组(19例)和对照组(18例),为两组患者分别采用急诊结肠镜和常规结肠镜进行检查,为观察组患者在进行急诊结肠镜检查时根据病灶的情况进行相应的治疗,为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治疗,并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与对照组患者相比,观察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均较高,差异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急诊结肠镜技术在诊治下消化道出血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价值。在充分保障下消化道出血患者生命安全的前提下,临床医师应积极为其施行此项检查,以提高其病情诊断及治疗的有效率。  相似文献   

9.
李腾庆  何波  黄力言 《河北医学》2003,9(12):1075-1077
目的:探讨有下消化道症状的门诊患者行结肠镜检查对诊断大肠肿瘤的临床意义。方法:1997年1月至2003年7月对2024例具有下消化道症状而就诊的患者行结肠镜检查。结果:结肠镜为息肉的患者中常见的消化道症状分别为腹泻(24.2%)、便血(31.4%)和腹痛(11.8%)。结肠镜诊断为癌肿患者中常见的消化道症状占分别为便血(51.7%)和脓血便(15.6%)。癌肿和息肉多发于直肠和乙状结肠,癌肿病灶在直肠和乙状结肠的比例分别为32.9%及30.5%,息肉病灶在直肠和乙状结肠的比例分别为27.0%及30,9%。结论:对有下消化道症状的患者中结肠镜检查是一安全、简便且经济省时的方法,对于提高早期结肠癌的的诊断率及治疗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内镜检查老年人下消化道出血472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结肠镜对老年人下消化道出血427例进行检查,结果472例老年便血患者中检出大肠癌174例(36.9%),大肠息肉112例(23.7%),炎症性肠病128例(5.1%)。提示对有下消化道症状就诊者行大肠镜检查很有必要,对老年人有便血者要警惕大肠癌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1.
非甾体类消炎药相关性下消化道出血21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非甾体类消炎药(NSAIDs)相关性下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NSAIDs相关性下消化道出血2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NSAIDs相关性下消化道出血年龄较大,多有心脑血管病史,出血前临床症状不明显,出血量较大,使用生长抑素治疗效果较好;结肠镜检查多为小肠、结肠节段性浅溃疡,黏膜红斑、糜烂等表现.结论 老年患有心脑血管疾病者易发NSAIDs相关性下消化道出血,且出血量较大,使用生长抑素治疗效果较好.及早进行结肠镜检查有助于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12.
朱结辉  游箭  牟玮  李强 《重庆医学》2003,32(2):207-210
目的 比较选择性动脉造影和内镜检查对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31例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患者的血管造影、胃镜、结肠镜、病理结果,以病理结果为标准,比较两者对出血的显示情况和诊断正确率。结果 整体上选择性动脉造影与内镜检查(胃镜、结肠镜)对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的诊断无显著性差异(P>0.05);选择性动脉造影在出血活动期对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的诊断优于内镜检查(胃镜、结肠镜),选择性动脉造影与内镜检查(胃镜、结肠镜)在出血间歇期对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的诊断无明显差异。结论 为明确消化道出血原因,急性大出血时选择性动脉造影是首选方法;慢性问断少量出血时,如果常规无创检查方法皆为阴性,行选择性动脉造影也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13.
Dieulafoy病致消化道出血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对6例经病理证实的Dieulafoy病致消化道出血患者进行了分析,认为Dieulafoy病引起的消化道出血为消化道粘膜下恒径小动脉出血,属于先天性消化道粘膜下血管发育异常,临床表现为原因不明的间歇性呕血或便血,诊断应选择胃镜,纤维结肠镜和选择性动脉造影,必要时行剖腹探查术中分段小肠肠镜检查,治疗以手术为主,包括病灶楔形局部切除,胃大部切除和出血部位血管缝扎。也可以先局部出血部位硬化剂治疗或电凝治疗,以后择期手术  相似文献   

14.
余少鸿  汤荣春  温小明 《海南医学》2013,24(24):3682-3683
纤维结肠镜在临床诊断及处理下消化道系统疾病方面显现出极大的优越性,广泛应用于术前及术中结肠癌诊断,结肠息肉、下消化道出血的诊断及治疗以及术后消化道出血的原因判断等[1-2]。2005年以来,我科成功使用纤维结肠镜检查及处理12例老年患者(〉70岁)行结肠部分切除后继发下消化道再出血,取得较满意的结果,现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入选条件:(1)结肠部分切除术后,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结肠镜在下消化道出血诊断中护理的价值。方法应用不同的肠道处理方法及加强检查术中的临床护理,用OlympusEVIS-240电子结肠镜检查下消化道出血患者,对肠道病变特点进行分析。结果大肠癌及痔为下消化出血的主要病变,其次为息肉、缺血性肠病、炎症性肠病,血管崎形少见。肠道准备以口服33%硫酸镁,临床效果肯定、安全。结论结肠镜在处理下消化道出血中,定性、定位准确,对患者诊断、治疗方式的选择有决定性意义,口服硫酸镁为主要肠道准备方法,通过加强护理及观察增加了镜检的成功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减轻病人的痛苦。  相似文献   

16.
下消化道出血5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下消化道出血的原因、诊断方法及对策。方法:对50例下消化道大出血病例的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50例患者中38例有明确的出血病因(其中肠血管畸形10例)。借助纤维结肠镜、钡剂灌肠X线、核素显象或选择性腹腔动脉造影获诊断者27例,经手术探查9例,手术后病检1例,靠临床资料明确诊断1例。另12例病因未确定。结论:下消化道出血病因很多,肠道血管畸形值得高度重视。剖腹探查对下消化道出血的定性、定位诊断价值有限,临床应严格掌握指征。  相似文献   

17.
王秋萍  韦杰  覃彩玲 《华夏医学》2011,24(5):591-592
结肠镜对有腹痛、腹泻、便血等下消化道症状患者能满意地解决诊断或排除结肠病变。肠腔的清洁度会影响结肠镜检查结果,在临床实践中发现传统灌肠法效果不理想,我科对40例需要结肠镜检查又不适宜口服肠道辅助剂患者的灌肠法进行改进,并与传统灌肠法40例比较,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孟德芹 《中国民康医学》2011,23(10):1212+1236
目的:分析下消化道出血的原因及治疗方法。方法:根据肛门坠胀、便血及体格检查、肛门指检、纤维结肠镜、B超、CT检查,对26例下消化道出血患者进行诊断与治疗。结果:外科手术治疗6例。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和缺血性结肠炎经内科止血及对症治疗好转或痊愈出院,结肠息肉行高频电刀切除术而止血。结论:为了对出血原因、部位作出明确诊断和治疗,仔细检查、综合考虑、全面分析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下消化道出血是指屈氏韧带以下的小肠、结肠、直肠的出血。临床主要表现为从肛门排出的鲜红色血便、暗红色果酱样大便或正常大便带有血液。一般经X线检查不易查明出血原因,在病因诊断和处理上较上消化道出血困难得多,更由于下消化道出血常为癌肿的早期表现,因此,积极提高下消化道出血的诊断水平,在临床防治工作中非常必要。近年来随着纤维结肠镜的普及运用,使下消化道出血的诊断率有了明显提高。本文就我院1983—1987年间住院及门诊病人中472例下消化道出血病例经纤维结肠镜检查的资料,作一较为全面的评价如下。  相似文献   

20.
老年人下消化道出血病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院1998年8月~2005年12月对60岁以上的下消化道出血患者306例进行结肠镜检查,并与同期59岁以下中青年组的下消化道出血患者250例进行对照,以期探讨老年人下消化道出血的病因和结肠镜的诊断价值。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全部病例系门诊或住院患者。所有病例镜检前3个月内有显性出血,或粪潜血试验阳性,并根据临床表现或胃镜检查排除上消化道出血。老年组患者306例中,男性204例(66.7%),女性102例(33.3%),男∶女=2∶1,年龄60~94岁,高发年龄为63~70岁,占56.1%。病程6天~2年,平均病程为28.5天。便血性状:鲜血便150例(49.0%),脓血便140例(45.8%),…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