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李东垣强调脾胃不足、气虚下陷、阴火上乘是内伤杂病的核心病机;治疗重视补养脾胃,常用补脾胃(益气)、升阳气、降阴火(或散阴火)之法。在用药方面,常常升阳气与降阴火并进、扶脾阳与养胃阴兼顾、升清阳与降浊阴同施,且具有君药重、药味多、药量轻之特点。  相似文献   

2.
分析了阴土阳土 ,水火喜恶不同 ;脾胃虚弱 ,中气下陷 ,火(邪火 ) 乘土位而元气(真火 ) 不足 ,水湿(客水 ) 停滞而津液(主水 ) 不布是内伤热中证的基本病机 ;脾升则木(肝 ) 升 ,木升则火(心 ) 旺 ,胃降则金(肺 ) 降 ,金降则水(肾 ) 生 ,水随脾升则火不上炎 ,火随胃降则水不下寒 ,失此则脾胃内伤 ,百病由生。指出水火学说是认识脾胃生理、病理及指导脾胃病治疗的重要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3.
浅论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李果创立的“脾胃学说”,得出“脾胃为元气之本”。提出“脾胃内伤,百病由生”的理论。探讨了“内伤热中证”的发病机理。制定了益气升阳的治疗大法,强调“内伤脾胃为主,唯益脾胃之药为切”,创制了从脾胃入手辨治内伤病的名方。同时论述了“甘温除大热”之法的应用注意,大忌苦寒之药泻胃土,这里的“大热”就是甘寒以泻其火的“火”,也就是李杲提出的“阴火”。  相似文献   

4.
分析了阴土阳土,水火喜恶不同;脾胃虚弱,中气下陷,火(邪火)乘土位而元气(真火)不足,不湿(客水)停滞而津液(主水)不布是内伤热中证的基本病机;脾升则木(肝)升,木升则火(心)旺,胃降则金(肺)降,金降则水(肾)生水随脾升则火不上炎,火 随胃降则水不下寒,失此则脾胃内伤,百上生。指出水火学说是认识脾胃生理、病理及指导脾胃病治疗的重要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5.
刘沈林教授从事中医临床教学数十年 ,在脾胃病的诊治方面 ,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见解 ,疗效颇著。笔者有幸随导师学习 ,获益至深 ,现撷其一二 ,以飨同道。1 脾胃虚弱为本 ,甘辛温补为法脾胃学说奠基于《内经》 ,阐发于《金匮要略》 ,成说于东垣 ,而历代医家对其各有发挥 ,形成庞大的理论体系。导师在理论上博采众长 ,实践中精于思辨 ,他指出 ,在脾胃病的发病机制中 ,脾胃虚弱为发病之由 ,而健脾益气则为治疗之本。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 ,元气之母 ,精气升降之枢纽 ,多种病因如饮食不节、情志内伤、外感时邪等 ,均可内伤脾胃而致脾胃气机失调 ,升…  相似文献   

6.
补中益气汤由金元时期著名医家李东垣创立,首载于《内外伤辨惑论》,由李氏根据《内经》中"损者益之"之旨而制定,全方由黄芪、炙甘草、人参、当归、橘皮、升麻、柴胡、白术组成。该方是李东垣研究脾胃学说的代表之作,体现了治劳倦内伤之法,也是补中益气法、甘温除热法、益气升阳法的代表方。补中益气汤原主要用于治疗脾胃气虚证、  相似文献   

7.
浅淡消渴病与脾胃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消渴病多因饮食失节,情志失调,劳倦内伤,损伤脾胃功能所致。在治疗上则以健脾益气,顾护生化之本以达到康复之目的。  相似文献   

8.
补中益气汤(以下简称本方)是《脾胃论》的杰出方剂之一,有调补脾胃,益气助阳之功,可疗劳倦内伤,阳虚外感等诸多病症,故为历代医家所重视,现就1980年以  相似文献   

9.
王茶茶 《基层医学论坛》2010,14(13):446-448
补中益气汤是金元时代李东垣《脾胃论》中著名的方剂之一,它具有调补脾胃、升阳益气的功能。用于治疗劳倦内伤、气虚发热、脾虚下陷、中气不足等证奏效甚捷,为历代医家所推崇。笔者随证加味对内科多系统表现以中气不足为主的疾病进行异病同治,收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脾胃学说是中医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李东垣对仲景顾护脾胃的思想有所发扬创新,认为脾胃为元气之本,脾胃为元气升降之中枢,并在仲景建中汤的基础上创立了补中益气汤为代表的升阳益气、甘温除热法。李氏补脾胃、升清阳、泻阴火的学术思想,对于后世医家脾胃学说的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1.
脾胃湿热理论在肾脏病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肾脏病的发生、发展、治疗和预后与湿热有着密切的关系。湿热的产生是以水湿为基础的。水湿可以自外而入,亦可以由内伤而生;水湿蕴蓄不化,日久化热,热与湿合,而成湿热之证。脾胃功能在三焦水液代谢中所起的作用最为明显。从肾脏病形成来看,由内伤脾胃而致脾胃湿热者为多,大多数慢性肾病患者多见有中焦湿热之象;在肾功能损害以至肾衰竭的发展过程中,多因湿热之邪留于三焦,影响脾胃的运化、腐熟功能,而逐渐产生以脾胃功能失调为主要表现的症状。调理脾胃是肾病非常重要的治疗法则之一。  相似文献   

12.
补中益气汤出自《脾胃论》 ,乃李东垣所创 ,具有补中益气、升阳举陷之功 ,为治疗内伤脾胃之名方。笔者用之临床 ,据证扩大其运用范围 ,每收异曲同工之妙 ,现举验案三则如下。1 鼻鼽左某 ,女 ,30岁 ,工人 ,1993年 3月 12日初诊。 2年来每因受凉或异味刺激即觉鼻腔瘙痒 ,打喷嚏 ,流清涕 ,甚者喷嚏连连 ,声泪俱下 ,多次用西药抗过敏治疗罔效。平素倦怠乏力 ,纳呆便溏 ,月经量多 ,色淡质稀。查鼻粘膜及下鼻甲苍白、水肿、鼻道见清稀分泌物。舌质淡 ,苔白滑 ,脉沉缓。纵观脉症 ,乃脾胃气虚 ,卫表失固 ,风寒袭窍所致 ,治宜健脾升清 ,散寒通窍。药…  相似文献   

13.
陈荣耀 《海南医学》2003,14(6):65-66
补中益气汤是李东垣根据《内经》“劳者温之 ,损者益之”的治病原则配制成此方 ,用治内伤脾胃 ,脾气虚弱之证。本人在临床中碰到不少脾胃气虚的病人 ,运用本方加减给予治疗获得较好的疗效。1 方义简介本方由黄芪、党参、白术、炙草、当归、陈皮、升麻、柴胡所组成。方中黄芪、党参、益气补中为主药 ,辅以白术、炙草补脾益胃 ,当归补血活血 ,陈皮理气 ,使补而不滞 ,升麻、柴胡升举下陷之清阳 ,协同芪参益气升提 ,均为佐使药 ,诸药合用 ,使气血得补 ,脾胃健旺 ,具有调补脾胃、升阳益气之效。2 病例介绍病例 1:张某某 ,男 ,48岁 ,2 0 0 2年 7…  相似文献   

14.
脾胃学说是中医理论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向为历代医家所重视,在临床各科中得到广泛的运用。 本文拟从车垣先生创建的巨著《脾胃论》入手,浅析其用药特点,供同道商榷。 《脾胃论》中共有63首方剂,除少数沿用前人之成方外,大多数为东垣自创,这些方剂都很有特色。其中最突出的特点在于把补脾胃药与升阳的风药同用。内伤之病,脾胃元气不足是其根本,故用甘温益气之品以补中气之虚;又因为内伤病,脾胃元气虚则  相似文献   

15.
张珍玉教授临床强调脾胃的重要作用,认为脾胃受损是疾病发生的重要内因,主张不论外感、内伤疾病均不可忽视脾胃,在治疗疾病时配伍护中健脾之品,可取得事半功倍之效。  相似文献   

16.
脾胃内伤导致的疾病很多,如:水肿、低热、眩晕、崩漏、低血钾等,本文用调理脾胃方法治疗此病均取得了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17.
枳术丸记载于李冬垣《内外伤辩惑论》,方中白术为君,重在健脾益气,以助脾之运化;枳实为臣,破气化滞,消痞除满。白术用量倍于枳实,意在以补为主,寓消于补之中。本文结合李东垣"内伤学说"的思想,介绍高建忠副主任医师在临床中使用枳术丸加减治疗慢性脾胃系统疾病的临床经验,针对后天内伤导致的脾胃不足,灵活的运用枳术丸加减取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18.
沈舒文教授临证辨治胃病注重脾胃,燥润相济,升降合用,但降胃尤重以润为降,养阴重于益气;降胃辅以升脾但重于升脾,应用此法治疗胃病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9.
《脾胃论》是金元时期医学大家李杲的代表作,其核心学术思想包括:脾胃为元气之本,是人体一切生命活动的动力来源;脾胃为人体气机升降的枢纽;脾胃为百病之源;脾胃为论治之本。李氏认为脾胃损伤为百病之源,治疗当从脾胃论治。笔者认为,恶性肿瘤的中医治疗亦可遵循《脾胃论》的学术思想,以益气升清为主,酌加祛邪之品,亦可在临床收到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20.
李东垣在《脾胃论》指出脾胃气虚和元气不足会导致阴火内生,提出"惟当以辛甘温之剂,补其中而升其阳,甘寒以泻其火"的治疗原则,并拟定补中益气为甘温除热的代表方。文章对何为"阴火"、脾胃气衰和元气不足为什么会导致"阴火"内生、"阴火"和"脾胃气虚"有什么关系进行了论述,并举临床验案,阐明了补中益气实质上是扶正祛邪,反映中医整体观念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