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食管癌、贲门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的安全性、可行性和临床疗效。方法选择56例食管、贲门癌手术患者。随机分为肠内营养组(EN组n=30)和肠外营养组(PN组n=26),所有病例在术前、术后第1、8天分别测血清总蛋白、白蛋白、前白蛋白、转铁蛋白、淋巴细胞计数、尿素氮、肌酐、血糖、谷丙转氨酶、血红蛋白和电解质(K^+、Na^+、Cl^-)。临床观察营养支持后有无消化道症状,胃肠功能恢复情况,有无吻合口瘘及测体质量。结果所有病例在研究期间无死亡、无明显肝肾功能改变、无吻合口瘘。营养支持后EN组白蛋白、前白蛋白、转铁蛋白和淋巴细胞计数水平明显升高(P〈0.01)。营养支持后EN组与PN组对比,白蛋白、前白蛋白、转铁蛋白和淋巴细胞计数明显增高(P〈0.001)。临床观察生命体征及肛门恢复排气时间较PN组显著缩短时间(P〈0.001),体质量下降减慢。结论食管癌、贲门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安全可行,既能改善营养状态,维护和促进胃肠道功能,又能提高机体免疫功能,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刘伟 《中国实用医药》2013,(24):208-209
目的探讨分析食管癌贲门癌患者进行术后早期肠内外营养护理的效果。方法选取2011年1月至2013年1月在本院进行手术治疗的100例食管癌贲门癌患者,分别在术后进行肠内外营养护理,并按照护理方式的不同将其分成两组,A组50例患者采用肠内护理,B组50例患者进行肠外护理,观察比较两组的护理效果。结果进行了护理支持后A组患者肠蠕动功能恢复时间较短,体重和B组相比下降较少,营养护理治疗费用较低,两组数据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食管癌贲门癌患者术后早期进行肠内营养护理安全有效,可以显著提高患者的身体抵抗力,促进患者的身体恢复。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采用肠内和肠外两种方法对患有食管癌和贲门癌的患者在手术后进行早期营养支持的临床效果进行研究分析。方法抽取78例患有食管癌和贲门癌的临床确诊患者病例,将其分为A、B两组,平均每组39例。A组患者在术后进行肠外营养支持;B组患者在术后进行肠内营养支持。结果 B组患者的体重、血清白蛋白、血红蛋白的下降幅度明显低于A组患者;该组患者的转氨酶升高幅度明显低于A组患者;该组患者的淋巴细胞数目的上升速度明显高于A组患者;该组患者在营养支持过程中出现并发症的人数明显少于A组患者。结论对接受手术治疗的食管癌和贲门癌患者在术后进行肠内营养支持的效果明显优于肠外营养支持。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食管癌、贲门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与肠外营养的护理方法及效果。方法选取本院自2010年12月-2012年12月收治的110例食管癌、贲门癌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参考组,各为55例,观察组患者术后进行早期肠内营养及优质护理,参考组患者进行常规肠外营养支持,观察两组患者肛门排气时间、体重下降、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肛门排气时间明显少于参考组,P〈0.05;观察组患者体重下降明显少于参考组,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少于参考组,P〉0.05。结论食管癌、贲门癌术后给予早期肠内营养有助于促进患者康复,控制体重,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从而促进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5.
食管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治疗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食管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的方法。方法170例食管癌患者术中放置十二指肠鼻饲营养管,术后第2天给与鼻饲营养液。结果全部成功应用,所有患者无死亡,出现吻合171瘘3例,腹泻10例,平均应用8.5d。结论食管癌术后早期应用肠内营养,既能改善营养状态,促进胃肠功能恢复,又能提高机体免疫功能,减少并发症,提高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营养管在食管癌、贲门癌术后使用的效果。方法对我院1999年7月至2008年12月施行食管癌、贲门癌切除术的114患者分为观察组40例(放置营养管)和对照组74例(未放置营养管)。对两组的情况进行对比。结果观察组的治愈率为100%治愈,对照组的治愈率为93.2%。观察组回院化化疗率为45%,对照组回院化疗率为26%。观察组的平均住院费用15439元,对照组的平均住院费用18437元,观察组比对照组平均少3007元。观察组术后平均16d可出院,对照组术后平均23d出院,观察组的平均时间比对照组少7d。结论食管癌、贲门癌手术术后留置营养管患者从经济上、回院化疗率,治愈率及患者恢复上明显优于未放置营养管患者。  相似文献   

7.
我国为食管癌、贲门癌高发国家,其发病率和病死率位居恶性肿瘤前列。由于手术治疗为首选,手术对患者身体造成较大创伤,术后禁食可致负氮平衡、代谢紊乱、耗能加剧,容易出现术后营养不良等情况。为了确保患者安全度过围手术期,早期若进行较为合理的营养支持,可获得较好的预后。  相似文献   

8.
我院自 1 998年 3月至 1 999年 6月共行食管贲门癌根治术 1 0 4例 ,其中 36例病人在手术过程中利用胃管载入鼻 十二指肠营养管 ,便于术后早期进行肠道营养 ,术后恢复良好 ,现报告如下。一、资料和方法1 .一般资料 :本组男 2 6例、女 1 0例 ,年龄 42~ 77岁 ,平均 5 4 3岁。术前心肺功能无明显异常 2 4例 ,伴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 2例 ,术中行食管癌根治术 1 5例 ,行贲门癌根治术 2 1例。均利用胃管载入鼻 十二指肠营养管。营养管选用内径为 1mm细的硅胶管。2 .具体操作 :术前将营养管末端插入胃管侧孔内 ,用丝线捆绑好 ,我们规定结扎线…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比较肠内免疫营养与肠外营养对食管癌、贲门癌患者术后营养支持效果的差异。方法选取××市肿瘤医院食管、贲门恶性肿瘤患者80例。选择的所有病例在术前均未作化疗,免疫或放射治疗。随机分为研究组、对照组各40例,每组在性别、年龄、体质量、疾病种类、营养状况等方面差异均无显著性。研究组术后实施肠内免疫营养制剂-瑞能;对照组术后实施全静脉肠外营养。食管、贲门恶性肿瘤患者术前1d,术后5d,术后10d,检测血清总蛋白、白蛋白、IgG、IgM、IgA、CD4、CD8、CD4/CD8。并比较肠内免疫营养组与肠外营养组在血清总蛋白、白蛋白水平以及IgG、IgM、IgA、CD4、CD8、CD4/CD8、外周血淋巴细胞总数及比例等方面是否有差异。结果肠内营养组血清总蛋白、白蛋白水平以及CD4/CD8值明显高于肠外营养,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IgG、IgM、IgA、以及外周血淋巴细胞总数和比例无明显差异,P>0.05,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肠内免疫营养可有效改善食管、贲门癌患者术后患者营养状况,同时可改善患者的免疫功能,促进患者的尽早恢复。  相似文献   

10.
食管癌与贲门癌术后早期营养支持治疗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徐银样  张凤芹 《河北医药》2003,25(3):174-176
目的 研究肠内营养(EN)和肠外营养(PN)对食管癌,贲门癌病人术后营养支持的治疗效果。方法 将100例食管癌,贲门癌病人随机分成EN组和PN组,比较两组营养指标。免疫功能指标及病人耐受性情况。结果 治疗10d,两组病人均由负氮平衡转为正氮平衡,各营养指标及免疫功能指标均明显增高,EN组免疫功能指标增高更为明显;病人耐受性指标中,EN组无显著变化,PN组血糖增高明显,胰岛素用量大。结论 EN和PN均有改善食管癌,贲门癌病人营养,提高其机体免疫功能,在提高机体免疫,功能方面,EN优于PN,且病人耐受情况较好。  相似文献   

11.
食管癌患者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的护理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早期肠内营养在食管癌术后的可行性、安全性及临床护理效果.方法:对食管癌、贲门痛患者术后第1天即行肠内营养制剂灌注,观察患者耐受性及胃肠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护理在食管癌患者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结论:十二指肠营养管早期肠内营养治疗及其相应护理能改善机体营养状态,促进患者伤口愈合,减少了胃肠外营养的用量及医疗费用,同时也缩短了住院时间,患者及家属从心理上更容易接受.  相似文献   

12.
张憬  秦建伟  邵永丰 《江苏医药》2007,33(11):1124-1125
目的 探讨食管、贲门癌术后早期进行肠内营养的安全性、可行性和临床效果.方法 80例行食管、贲门癌根治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肠内营养(EN)组和肠外营养(PN)组,术后第1天开始分别给予营养支持7 d,于术前及术后第8天检测体重、血常规、肝功能,并观察肛门排气时间、住院时间、营养支持费用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EN组术后红细胞、血红蛋白、白蛋白降低及白细胞、转氨酶升高的幅度均显著小于PN组(P<0.01).EN组肛门排气时间明显早于PN组,营养支持费用显著少于PN组(P<0.01),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PN组(P<0.05).结论 食管、贲门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是安全、可行、有效、经济的,较PN更具优势.  相似文献   

13.
肠内营养能促进患者胃肠功能恢复,改善营养状况,降低吻合口瘘及吻合口狭窄等并发症发生率,它是一种经济、简单、安全有效的营养支持方法.本文就食管癌术后肠内营养的发展史、肠内营养应用机制以及肠内营养早期应用的优势三个方面做一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贲门癌或食管癌手术后早期营养支持的作用。方法:45例贲门癌或食管癌患者至少在术后6h开始进行肠内营养,应用肠内营养输注系统均匀灌注,术后开始灌注时500mL(50mL/h);术后第2天100mL(50~100mL/h);术后第3天1500mL(100~150mL/h)。根据患者情况即时调整速度和用量。观察术后消化道症状和并发症的发生以及其他不良反应,实验室检测血常规、血糖、肝肾功能、电解质、体重、血浆白蛋白、转铁蛋白和纤维连接蛋白及营养学指标。结果:患者胃肠道功能恢复增快;血糖、肝功能和电解质测定,在肠内营养支持前后均在正常范围;营养学指标在营养支持后均有不同程度的上升。结论:贲门癌或食管癌手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有利于患者术后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食管癌贲门癌术后临床管理措施。方法回顾分析本组2001年1月至2004年12月实行食管癌、贲门癌切除术1631例病例资料。结果99%(1620/1631)的患者能耐受术后早期鼻饲匀浆膳,并发症发生率为8.52%(138/1620)。结论食管癌贲门癌术后早期鼻饲匀浆膳能促进患者康复,有效地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食管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治疗对患者康复的影响及其护理体会.方法 回顾分析118例食管癌术后患者的护理学资料,对营养管的置入方法,肠内营养液成分的选择与输入速度,护理方法及术后并发症进行观察.结果 118例食管癌术后患者中3例因营养管脱落中断治疗;2例发生吻合口瘘,继续延长肠内营养治疗时间,痊愈出院;113例圆满完成肠内营养治疗,无严重并发症,护理效果满意.结论 食管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治疗需要有相应的护理措施,肠内营养治疗能够促进肠功能的恢复,缩短住院时间,降低术后并发症,应该推广早期肠内营养治疗.  相似文献   

17.
吴建军  陶平 《现代医药卫生》2009,25(17):2673-2673
为改善食管癌患者术后的营养状态,同时减少伴有心、肺疾病患者的静脉液体输入量.我们选择营养状况较差、年龄偏大和(或)伴有其他并发症的食管癌患者共15例,进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就其临床特点和疗效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食管、贲门癌术后早期应用自制非要素膳进行肠内营养的安全性、可行性和临床效果.方法 99例行食管、贲门癌根治术的患者随机分为自制非要素膳肠内营养(enteral nutrition,EN)组和肠外营养(parenteral nutrition,PN)组,两组均于术后第1天开始给予营养支持或静脉营养,分别于术后第1天、第8天测定营养相关指标并进行比较,对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营养支持费用、肠道功能恢复时间以及平均住院天数等临床相关指标进行分析.结果 术后第8天两组患者的血清总蛋白、白蛋白、前白蛋白和淋巴细胞计数在营养支持后均升高,EN组升高较PN组更为显著 (P<0.05);肠外营养组并发症发生率也高于肠内营养组(P<0.05).营养支持费用、肠道功能恢复时间以及平均住院天数等比较,肠内营养组均优于静脉营养组(P<0.05).结论 食管、贲门癌术后自制非要素膳行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是安全可行、有效、经济的,较PN更具优势.  相似文献   

19.
贺洪亮  展晖 《中国医药指南》2012,10(20):166-167
目的探讨早期肠内营养(EEN)对食管癌患者术后营养状况恢复的影响,并与肠外营养作出比较,评价食管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的效果。方法将120例食管癌术后患者随机分为肠内营养组及肠外营养组,每组60例。比较分析两种不同方式营养支持对患者生化指标、机体营养状况、肠道功能恢复及并发症治疗情况的影响以及两组患者住院费用情况及术后住院时间的不同。结果肠内营养组患者术后1周体质量、总蛋白、白蛋白均较肠外营养组显着改善(P<0.05),肺部并发症、腹部并发症及睡眠障碍等发生率也远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食管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安全、可行、有效,对患者营养状况的恢复和免疫功能的改善有明显效果,且能明显缩短住院时间和减少住院费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早期肠内营养应用于食管癌术后的可行性、安全性和实用价值。方法对124例食管癌患者依据术后营养支持方法的不同分为两组,肠内营养组:64例,食管癌术后施行早期肠内营养;静脉营养组:60例,食管癌术后给予全静脉营养支持。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恢复情况,检测手术后生化指标。结果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肠内营养组明显低于静脉营养组(P<0.05),术后肠鸣音恢复时间,肛门排气、排便时间肠内营养组较静脉营养组短(P<0.01),血浆前白蛋白(PA)、转铁蛋白(TF)肠内营养组高于静脉营养组(P<0.01)。结论食管癌患者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是安全、有效、可行的,较静脉营养有明显的优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