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探讨放射性核素肾图对流行性出血热(EHF)的诊断价值,本研究应用放射性核素肾图检测法对334例EHF患者进行了肾功能动态检测研究。结果显示:肾脏指数(RI值)异常率在不同病期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01),以少尿期异常率为最高。少尿期肾图的RI、tb、C1/2和15分钟残存率的值在不同临床类型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01),临床类型越重,其异常越显著。放射性核素肾图能反映EHF患者肾实质损害的状况,可作为EHF的辅助诊断指标。 相似文献
2.
3.
4.
本文通过流行性出血热分析研究其体温、血压、尿量及出血症状的变化.对其护理要点进行探讨。1 根据体温变化特点进行护理患者在发病第三日左右体温可达最高峰,对高热患者可给予冷敷降温,而不宜用酒精擦浴,以免加重毛细血管的中毒性损害,需慎用解热药物,切忌引起出汗过多,造成体液丧失,加重诱发低血压休克,在患者体温下降接近正常时,不可认为患者系病情好转,而放松护理,应警惕其转入低血压期和少尿期,特别对体温骤降患者更应予以重视,做好休克期和少尿期的护理准备工作。2 根据血压变化的特点进行护理 相似文献
5.
流行性出血热患者血清细胞因子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明确流行性出血热患者发病过程中细胞因子TNF—α、IL-1、IL-6的动态变化与相关性。方法:75份血清采自住院各病期流行性出血热患者,应用EUSA法检测血清TNF—α、IL-1和IL-6含量,直线相关分析细胞因子间相关性。结果:血清TNF-α与IL-1含量呈明显正相关(γ=0.9270,P〈0.05),血清TNF—α与IL-6含量呈明显正相关(γ=0.8986,P〈0.05),血清IL-1和IL-6水平呈明显正相关(γ=0.9301,P〈0.05)。结论:在流行性出血热发病过程中,炎症细胞因子存在相互促进的作用,以网络形式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流行性出血热(EHF)患者的心电图进行分析。方法:本组患者在入院初期、病程中期、恢复期常规做12导联心电图检查,部分患者根据病情变化多次重复做心电图。结果:85例EHF患者中出现心电图异常改变60例,占70.6%,其中危重型患者的心电图异常率为100.0%,重型92.3%,中型75.0%,轻型59.1%,心电图改变以窦性心律失常和ST-T改变为最多见,各占60%和25%,多发生于少尿期和多尿期,窦性心律失常中窦性心动过缓的发生率高达86.6%。结论:流行性出血热患者心肌损害,出现心电图异常是多方面因素引起的。在出血热患者的治疗中,临床工作者密切观察患者的心电图改变,预防和及时处理引起心脏受损的各种因素,才能减少并发症,提高治愈率。 相似文献
7.
流行性出血热是一组以发热,出血,低血压,蛋白尿为临床特征的自然免疫性传染病。由于本病的病情比较危重。复杂,多变,发展迅速,死亡率高,尤其在流行高峰时,有些危重病人,因在院外延误治疗,入院不到数小时就死亡。该病除及时运用药物治疗,做好基础护理外,加强患者及家属的心理护理,使患者处于接受治疗的最佳状态,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1 病人对疾病认识不足发病初期,病人由于对出血热认识不足对疾病重视不 相似文献
8.
9.
10.
11.
临床病例: 廖××,男,25岁。1975年12月7日开始畏寒、发热、头痛、腰痛、乏力,次日曾用柴胡、氢化考的松治疗无效而来院。患者平素体健,无慢性病史。体检:神志清,体温40℃,脉搏110次/分,血压134/76毫米汞柱,面部潮红呈“酒醉貌”,眼结膜充血,轻度水肿,咽部充血,软腭可见数个出血点,皮肤两腋下可见散在出血点,右侧出血点密集呈“搔抓样”,颈软,心肺无异常,肝脾未触及,肾区无叩击痛,无脑膜刺激征,病理反射未引出。实验室检查:血红蛋白12.3克,白细胞7200,中性67%,淋巴32%,单核1%。尿蛋白微量。住院经过:入院后拟诊出血热,给予维生素乙、丙、路丁、鸭跖草、乳酸钠静滴。第四病日体温40℃,脉搏100次/分,皮肤出血点增多,结膜充血水肿明显,血红蛋白13.5克,白细胞21000,中性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流行性出血热各期病人56人分血清进行了免疫学检测。结果证明免疫功能有较明显改变。淋巴细胞 PHA 转化试验、E 花环形成率均低于正常人,发热期、少尿期IgM 上升,IgG 偏低,至多尿期 IgM 随 TgG 开始上升而逐渐下降,与正常人相比差异显著;血清中 O_3含量发热期降低,少尿期下降最显著,至多尿期始随 IgM 下降,IgG 升高而逐渐恢复正常水平。从而提示流热的免疫学反应特点符合病毒初次感染反应规律,并且免疫复合物在发病机理上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14.
流行性出血热(EHF),亦称为朝鲜出血热(KHF)或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是我省新发现的一种急性传染病。其病原体为病毒,传染源是鼠类。得病者以青壮年农民、民工、士兵为多,发病急,病情重,病死率高。最近发现家鼠也是传染源,可由气溶胶引起大规模暴发流行与扩大蔓延。长期以来,因病原体分离未成功,影响对其传播机制等一系列问题的解决。1978年李镐汪等首次用黑线姬鼠分离出KHF病毒后,本病各方面的研究才有了较快的进展。现将国内外研究的新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5.
16.
流行性出血热是由出血热病毒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以发热、出血和肾脏损害为主要表现,还易损伤心肌,诱发各种心律失常,窦性心动过缓是最突出的改变之一,发生在多尿期移行阶段少见。我院自1999-10——2003-04共收治流行性出血热269例,在多尿期移行阶段并发心动过缓36例,现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7.
18.
流行性出血热(以下简称出血热)是自然疫源性疾病,流行区域广,死亡率高。临床以出血及肾损伤为主要特征。近年来对流行性出血热的研究较为深入,但有关血液流变学方面的研究所见不多。现将我们对10例出血热的初步观察报告如下:1 一般资料1.1 病例选择:10例患者均有典型或比较典型的临 相似文献
19.
20.
回顾性分析2000年9月至2009年9月在我院住院的38例流行性出血热的临床观察及护理要点:(1)掌握病情要点,密切的观察病情变化,对控制病情、预防并发症及提高抢救成功率具有重要作用;(2)护理计划及健康教育计划要有针对性,让患者及家属了解该病的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