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比较大鼠大脑中动脉永久性阻塞模型和缺血再灌注模型的差异,寻找一种制作简单,成功率高的脑缺血模型。方法:将150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永久性大脑中动脉阻塞60只,线栓阻塞大脑中动脉4h、8h、24h后生理盐水灌注后取脑;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60只,线栓阻塞大脑中动脉100min后,拔出线栓形成再灌注,分别在再灌注4h、8h、24h后灌注取脑;对照组30只。比较模型制作的成功率、术后存活率、神经功能缺失评分、脑梗死体积及模型稳定性。结果:脑缺血再灌注组模型成功率高于永久性脑缺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永久性脑缺血模型组死亡率较脑缺血再灌注模型组死亡率有升高趋势,但无统计学意义;TTC染色:永久性大脑中动脉阻塞梗死灶随着缺血时间的延长逐渐扩大,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梗死灶随再灌注时间的延长无明显变化;结论: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模型手术方式简单、结果稳定、缺血时间可控,是一种较理想的模拟脑梗死的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2.
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nNOS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神经元型NOS(nNOS)在同脑区的表达。方法用改良的血管内栓线技术制造大鼠局灶性脑缺血与再灌注模型,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脑组织中nNOS的表达。结果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脑组织中nNOS的表达显著性增强,与正常对照组比较,P〈0.05;②缺血侧在皮质、CA1区和CA3区的nNOS表达比对照侧显著性增强(P〈0.05)。结论一侧脑缺血再灌注后,也会引起对侧损伤,但缺血侧损伤更为严重。  相似文献   

3.
肢体缺血再灌注后肺组织中NOS的表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目的 观察肢体缺血再灌注后肺组织中NOS同工酶活性,分布和mRNA表达的变化;(2)方法 复制肢体缺血再灌注模型。实验动物随机分为4组;正常对照组(Control组),损伤组(IR组),L-精氨酸组(L-Arg组)和氨基胍组(AG组),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肺组织中NOS蛋白的表达;用RT-PCR方法检测肺组织中NOSmRNA的表达。(3)结果 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Control组iNOS染色少有阳性;IR组iNOS染色阳性,染色阳性细胞主要分布在支气管上皮细胞,支气管平滑肌细胞,支气管周围浸润的中性粒细胞也呈阳性表达;AG组iNOS染色较IR组减弱;L-Arg组则无明显差异。eNOS染色在Control组呈阳性,主要分布于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其余3组染色均减弱,RT-PCR结果显示,iNOSmRNA的表达在Control组较少,IR组呈高表达,AG组,L-Arg组表达与IR组相比无明显差异;eNOSmRNA表达降低,肺组织中NO的水平增高;给予外源性的L-Arg增加NO的生成,应用AG不影响NOSmRNA的表达,只是 在蛋白水平对iNOS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豚鼠椎基底动脉缺血/再灌注时是否存在iNOS异常表达。方法经颅底径路建立豚鼠椎基底动脉缺血/再灌注耳蜗损伤模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对各组动物近中轴位切片行iNOS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在耳蜗组织中的表达情况。结果正常豚鼠耳蜗螺旋神经节、Corti's器、血管纹、螺旋韧带的细胞浆和/或细胞核内iNOS染色呈弱阳性,缺血再灌注12h可见明显表达,24h表达最强,48h表达逐渐减弱。结论iNOS在耳蜗缺血再灌注损伤出现异常表达,参与耳蜗缺血再灌注损伤。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脑络清对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MCAO)大鼠的保护作用。方法采用MCAO大鼠模型,以神经行为学评分、脑梗死率、脑指数、脑含水量及病理组织学检查为指标观察脑络清对MCAO大鼠是否有保护作用。结果脑络清能明显降低模型动物脑梗死率、脑含水量,保护神经元细胞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脑络清对MCAO大鼠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介入治疗大脑中动脉急性闭塞后脑缺血再灌注损伤(CIRI)的影像学变化.方法 选择2013年1月至2014年11月该院收治的大脑中动脉急性闭塞患者32例 ,16例患者进行溶栓和(或)机械取栓后血管再通治疗(再通组) ,16例患者未进行溶栓治疗(非再通组),对比分析其发病时及第3、7天的头颅影像学变化差异.结果 在发病后第3天再通组患者侧脑室受压程度比例、中线移位程度均重于非再通组[0.50±0.11 vs.0.58±0.10,0.57(0.18,0.83)vs.0.22(0,0.57)cm],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 .05 );在发病后第7天再通组患者侧脑室受压程度比例、中线移位程度均轻于非再通组[0 .80 ± 0 .11 v s . 0.55±0.12,0(0,0.13)vs.0.46(0,0.88)cm],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介入治疗虽是缺血性卒中早期治疗的重要手段 ,但其加重了早期的脑水肿 ,应该重视介入治疗所导致的CIRI.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吗啡预处理对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损伤后大脑组织形态学改变、梗死面积及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将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及吗啡组,每组12只。假手术组不阻断脑血流,模型组和吗啡组按LONGA方法阻断大脑中动脉2h后再开放灌注。模型组和吗啡组在脑缺血前60min分别腹腔注射生理盐水及1mg/kg吗啡2mL。再灌注24h时,测定大鼠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缺血脑组织形态学改变,红四氮唑(TTC)染色计算脑梗死面积。结果假手术组大鼠神经功能及脑组织形态学正常,大脑组织无梗死。与模型组比较,吗啡组脑组织形态学病理改变较轻,脑梗死面积减少(t=11.22,P<0.05),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降低(t=5.86,P<0.05)。结论吗啡预处理能减轻大鼠局灶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改善神经功能。  相似文献   

8.
大鼠肾缺血再灌注后一氧化氮合酶在肾组织中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大鼠肾缺血再灌注(I/R)后一氧化氮合酶(NOS)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表达特点及肾组织肾单位中各部位对损伤的敏感程度,探讨一氧化氮(NO)在介导肾组织损伤中发挥的双重作用及肾缺血再灌注后治疗损伤肾组织的最佳时段。方法:建立大鼠肾缺血再灌注模型,SP免疫组化法检测不同时间段NOS的表达变化。结果:对照组NOS的表达极低, 在大鼠髓放线、肾小体中几乎不表达NOS。在近曲小管、远曲小管中,各组与对照组相比较NOS表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I/R 2 h、I/R6 h、I/R10 h、I/R14 h 4 组组间相比较差异也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中NOS在I/R2 h开始表达,同时近曲小管较远曲小管NOS表达明显增高,I/R10hNOS的表达至高峰, I/R14 hNOS表达呈轻度下降趋势。结论:NO在介导肾组织损伤中发挥双重作用,主要损伤部位是近曲小管,其次是远曲小管,肾小体、髓放线对损伤不敏感。  相似文献   

9.
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后一氧化氮合酶的变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研究大鼠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 (IRI)过程中一氧化氮合酶 (NOS)的变化规律。方法 制作SD大鼠单侧肾脏IRI动物模型 ,用同位素法测定正常及IRI肾组织的NOS活性 ;用Western印迹和逆转录PCR法分析eNOS和iNOS在IRI过程中蛋白和基因表达的变化。结果 单纯热缺血 1h对肾脏NOS活性无明显影响 ,再灌注30min后NOS活性即开始升高 ,2~ 6h到达高峰 ,持续到 6h ,此后迅速下降 ,2 4h降低到正常以下 ,2 1d时恢复至正常水平。Western印迹显示IRI早期eNOS蛋白表达升高 ,12h后开始逐步降低 ,3d后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 ,以后逐步恢复正常。iNOS的变化与eNOS明显不同 ,正常肾脏iNOS表达微弱 ,IRI可诱导iNOS表达 ,12h开始表达 ,并逐渐升高 ,3d后达到高峰 ,以后逐步恢复正常。RT PCR分析发现eNOS及iNOSmRNA的变化与其蛋白变化相一致。结论 单纯缺血并不引起NOS活性的明显变化 ,再灌注损伤使NOS的mRNA表达增加 ,酶的合成增多 ,活性增高。正常肾脏iNOS的表达微弱 ,IRI可诱导iNOSmRNA表达 ,使iNOS合成增加  相似文献   

10.
①目的 了解猪同种原位心脏移植术后早期一氧化氮 (NO)、一氧化氮合酶 (NOS)含量的变化 ,及其与早期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关系。②方法 建立猪同种原位心脏移植模型。供心在移植前低温保存 (Thomas液 ,4℃ ) 4h ,移植成功心脏复搏后 2h取材。应用组织化学方法测定心肌组织中NO、NOS的含量 ,应用核酸原位末端标记法 (TUNEL)测定心肌细胞凋亡指数 ,作为评价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指标。以正常心肌及单纯缺血心肌组织作为对照。③结果 移植后心肌组织NO、NOS的含量较缺血组与正常组低 ,差异有显著意义 (F =2 7.2 2 9、16 .2 0 3,q =5 .716~ 6 .4 12 ,P <0 .0 1)。移植组心肌细胞凋亡指数与正常组及缺血组比较明显升高 ,差异有显著性(F =16 3.884 ,q =7.4 82、6 .975 ,P <0 .0 1)。心肌组织NO、NOS含量与心肌细胞凋亡指数呈负相关关系 (r =- 0 .886、- 0 .795 ,P <0 .0 1)。④结论 猪心脏移植后早期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所致的细胞死亡主要表现为心肌细胞凋亡 ;再灌注期间内源性NO、NOS的减少参与了心脏移植后早期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①目的 观察脑缺血再灌注对大鼠神经生长因子信使核糖核酸 (NGFmRNA)和神经生长因子受体(NGFR)表达的影响。②方法 线栓法制作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模型 ,采用原位杂交方法检测脑组织NGFmRNA的变化 ,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脑组织NGFR的变化。③结果 NGFmRNA在缺血周围区的表达 ,缺血再灌注 4h、1d、3d和 7d组较对照组明显增高 (t=9.3 2~ 13 9.5 0 ,P <0 .0 0 1) ;在缺血中心区 ,再灌注 4h组NGFmRNA表达也明显增高 (t=3 3 .0 9,P <0 .0 0 1)。NGFR在缺血周围区的表达 ,缺血再灌注 4h、1d、3d和 7d组较对照组明显增高 (t =17.2 8~ 40 .83 ,P <0 .0 0 1) ;在缺血中心区 ,再灌注 4h组较对照组明显增高 (t=13 .5 6,P <0 .0 1)。④结论 NGF与NGFR表达参与缺血再灌注后脑组织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2.
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神经细胞凋亡的形态学特征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①目的 观察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后神经细胞凋亡的形态学特征。②方法 应用苏木精-伊红染色、甲基绿-派诺宁染色和透射电镜技术观察凋亡神经细胞的形态结构特征。③结果 苏木精-伊红染色:缺血半影区神经细胞数量减少,细胞核染色质凝聚,未见到典型的凋亡细胞。甲基绿-派诺宁染色:缺血半影区细胞数量减少,结构完整,可见到少数胞浆呈紫红色且胞核呈绿色的凋亡细胞。透射电镜:在缺血半影区,神经细胞细胞核固缩、染色质凝聚,胞膜完整、胞质减少,线粒体和内质网结构清晰,可见到不典型的凋亡小体。缺血中心区细胞核染色质溶解、核膜破坏,细胞浆线粒体和内质网等细胞器溶解,细胞轮廓不清。④结论 脑缺血再灌注缺血中心区神经细胞主要表现为坏死特征,缺血半影区主要表现为凋亡特征。  相似文献   

13.
(1)目的 探讨缺血性脑卒中自发性再灌注的经颅多普勒表现。(2)方法 对56例大脑中动脉(MCA)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病人,在发病6h内行脑CT,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及动脉数字减影检查。(3)结果 38例有TCD异常,表现为患侧MCA血流信号消失或血流信号不对称。24h,48h,7d随访,发现受阻MCA出现自发性再灌注达50%,且阻塞部位越远,出现再灌注概率越大。(4)结论 TCD技术为一简单、有效的监测MCA再通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 通过改进大鼠大脑中动脉阻塞(MCAO)/再灌注模型的制备方法,解决模型稳定及延长存活时间问题.方法 改良方法:①将10%的水合氯醛浓度降至3.6%;②将胸骨舌骨肌—胸锁乳突肌间隙入路改为胸骨舌骨肌手术入路;③将颈外动脉(ECA)结扎或血管夹闭法改为颈内动脉(ICA)盲插结合夹镊法;④将120 min缺血再灌注并缝合皮肤时间减少至80 min.改良前、后行对照研究.结果 建模后改良组中①3.6%水合氯醛组比10%组安全范围宽,追加麻醉后死亡率低;②胸骨舌骨肌手术入路组较胸骨舌骨肌—胸锁乳突肌间隙入路组手术视野宽,血管暴露更好,出血量少,手术时间短;③调整角度后,颈内动脉(ICA)盲插结合夹镊法操作简单,较颈外动脉(ECA)结扎或血管夹闭法创伤轻,操作简便省时,且较单一盲插法成功率高;④80 min行缺血再灌注(拔除线栓)比120 min者因麻醉苏醒挣扎而产生的二次损伤少.结论 改良模型稳定,存活时间延长,能够保证神经干细胞移植方面的研究条件.  相似文献   

15.
①目的 研究肌苷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后神经细胞凋亡和卡配因基因表达的影响 ,探讨肌苷的神经保护作用机制。②方法 取成年健康雌性SD大鼠 6 8只 ,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每组再随机分为缺血1.5h再灌注 2h、6h、12h、1d、2d、3d、7d、14d组 (n =4 ) ,另外 4只为假手术组。应用线栓法建立SD大鼠大脑中动脉阻塞 (MCAO)再灌注模型 ,腹腔注射肌苷注射液 (10 0mg/kg) ,原位末端标记 (TUNEL)和原位杂交技术分别观察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神经细胞凋亡和卡配因mRNA表达。③结果 脑缺血再灌注后 2h皮质区与纹状体区即出现凋亡细胞 ,并逐渐增加 ,皮质区 1d达高峰 ,纹状体区 2d达高峰 ,之后逐渐减少 ,至 14d接近假手术组水平 ;经肌苷治疗后 ,皮质区和纹状体区凋亡神经细胞减少 ,其中再灌注 12h~ 7d较对照组有显著差异 (t=2 .5 2 5~ 8.987,P <0 .0 5 )。脑缺血再灌注后皮质区和纹状体区卡配因mRNA的表达于 2h逐渐增加 ,皮质区 12h、纹状体区1d达高峰 ,3d后逐渐降低 ,至 14d仍明显高于假手术组 ;肌苷治疗组再灌注 12h~ 14d ,其在皮质区和纹状体区表达较对照组显著降低 (t=4 .4 4 3~ 8.876 ,P <0 .0 5 )。④结论 脑缺血再灌注后肌苷使卡配因mRNA表达降低 ,神经细胞凋亡减少 ,提示肌苷具有抑制细胞凋亡和  相似文献   

16.
脑缺血再灌注后神经细胞bcl-2和p53 mRNA的表达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①目的 探讨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后神经细胞bcl 2和p5 3mRNA表达的变化规律。②方法采用原位杂交技术分别观察缺血 1.5h再灌注后 2h ,6h ,12h ,1d ,2d ,3d ,7d和 14d神经细胞bcl 2 ,p5 3mRNA的表达。③结果 脑缺血再灌注 2h在缺血周围区bcl 2mRNA开始表达 ,1d达高峰 ,之后逐渐减弱 ,14d达接近假手术组水平 ;p5 3mRNA于再灌注 6h出现 ,1~ 2d达高峰 ,7d达假手术组水平。④结论 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后bcl 2和p5 3mRNA的表达与缺血性损伤有一定关系 ,bcl 2和p5 3mRNA参与了神经细胞凋亡的调节。  相似文献   

17.
①目的 了解肌苷 (Inosine)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后神经细胞凋亡和热休克蛋白 70 (HSP 70 )基因表达的影响 ,探讨Inosine的神经保护作用机制。②方法 应用线栓法建立SD大鼠大脑中动脉阻塞 (MCAO)再灌注模型 ,腹腔注射Inosine注射液 (1 0 0mg/kg) ,应用原位末端标记 (TUNEL)和原位杂交技术分别观察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神经细胞凋亡和HSP 70mRNA表达。③结果 脑缺血再灌注后 2h皮质区与纹状体区即出现凋亡细胞 ,并逐渐增加 ,皮质区 1d达高峰 ,纹状体区 2d达高峰 ,之后逐渐减少 ,至 1 4d接近于假手术组水平 ;经Inosine治疗后 ,皮质和纹状体区凋亡神经细胞减少 ,其中再灌注 1 2h~ 7d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F =3.2 38~1 1 .1 6 3,q =2 .4 5 1~ 7.2 0 0 ,P <0 .0 5 )。脑缺血再灌注后皮质区和纹状体区HSP 70mRNA的表达于 2h逐渐增加 ,皮质区 1 2h、纹状体区 1d达高峰 ,3d后逐渐降低 ,至 1 4d仍明显高于假手术组 ;Inosine治疗组再灌注 1 2h~ 1 4d ,皮质区和纹状体区HSP 70mRNA表达较对照组显著升高 (F =4 .5 73~ 1 0 .2 4 1 ,q =3.1 4 4~ 6 .992 ,P <0 .0 5 )。④结论 Inosine具有抑制细胞凋亡和神经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8.
胡黄连苷Ⅱ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炎症反应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胡黄连苷Ⅱ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炎症反应的抑制作用。方法应用线栓法建立大鼠大脑中动脉闭塞再灌注模型,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和治疗组,治疗组在缺血后2 h以微量注射器经尾静脉给予胡黄连苷Ⅱ(10 mg/kg)250μL,模型组和假手术组同步给予0.1 mol/L PBS 250μL。采用BEDERSON评分方法评价大鼠神经行为功能,采用氯化三苯基四氮唑染色观察大鼠脑梗死体积,采用原位TUNEL染色方法检测大鼠神经细胞凋亡情况,采用免疫荧光染色和Western Blotting方法检测大鼠脑组织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的表达。结果假手术组大鼠未出现行为功能异常,细胞凋亡数量较少,MMP-9表达较弱。模型组大鼠表现为神经行为功能障碍,缺血侧皮质和纹状体区出现梗死病灶,细胞凋亡数量增多,MMP-9表达增强。应用胡黄连苷Ⅱ干预治疗后,MMP-9表达较模型组显著降低,细胞凋亡数量明显减少,脑梗死体积显著减小,神经行为功能显著改善。结论胡黄连苷Ⅱ可抑制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炎症反应,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起到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9.
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后脑缺血半影区的界定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①目的 界定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后脑缺血半影区的范围。②方法 应用线栓法建立大鼠大脑中动脉闭塞再灌注模型,氯化三苯基四氮唑(TTC)染色、甲苯胺蓝染色、焦油紫染色和苏木精-伊红染色界定脑缺血半影区和中心区。③结果 脑缺血再灌注2h,缺血病灶位于纹状体外侧区和额顶叶皮质下部,随着缺血再灌注时间的延长病灶范围逐渐扩大;再灌注1~2d最大,波及纹状体内侧区和额顶叶皮质上部以及梨状区皮质,之后逐渐缩小;再灌注7~14d恢复到再灌流2h的水平。缺血病灶与周围正常脑组织之间有一形态和结构过渡区,该区的着色和细胞形态结构界于病灶和正常脑组织之间,即缺血半影区。缺血中心区神经细胞明显减少,呈现坏死特征;缺血半影区细胞主要呈现核固缩、染色质凝聚等凋亡特征。④结论 脑缺血再灌注缺血中心区位于纹状体外侧区和额顶叶皮质下部,缺血半影区位于纹状体内侧区和额顶叶皮质上部以及梨状区皮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