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掌握钩端螺旋体病(简称钩体病)流行规律,制定有效的防治措施,对1997~2000年我省钩体病流行特征及监测结果分析如下. 1.流行特征:全省累计发病4 412例,死亡42例;平均发病率为1.314/10万,平均死亡率为0.013/10万;病死率为0.95%.除甘孜、阿坝2州外,其余市州均有病例报告,平均发病率居前6位的是雅安市(7.982/10万),乐山市(4.762/10万),宜宾市(3.761/10万),眉山市(2.867/10万),绵阳市(2.322/10万),凉山州(2.262/10万).全年均有病例报告,有明显的季节性.6月份开始逐渐增多,9月份达到高峰,10月份开始下降,11~12月为最低水平.发病最小年龄为1岁,最大为85岁,其中15~39岁组占发病数的69.73%.男性占66.70%,农民占82.26%.  相似文献   

2.
广西壮族自治区1990~2001年钩端螺旋体病流行病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广西是我国钩端螺旋体病 (钩体病 )的重灾区之一 ,为此就广西近 12年来人间钩体病流行情况进行分析。 1990~2 0 0 1年全区累计发病 8381例 ,死亡 4 0 8例 ,病死率为 4 .78% ,年发病率在 0 .2 6 / 10万~ 5 .0 8/ 10万 ,年均发病率为 1.5 5 / 10万。发病呈现明显的季节性 ,1~ 5月份病例较少 ,6月份病例明显增加 ,7~ 9月份维持在较高水平 ,8月份是发病高峰 ,10月份病例逐渐下降。 7~ 9月份的病例数占全年总病例数的 87.6 0 % ,是钩体病的流行季节。钩体病分布广泛 ,全区 8个地区均有病例报告 ,年均发病率由高到低依次为河池、桂林、南宁、…  相似文献   

3.
钩端螺旋体病 (下称钩体病 )是由致病性钩端螺旋体引起的动物源性传染病 ,严重危害群众身体健康。 195 8年在大竹县被临床证实 ,以后每年均有病例发生。为了解钩体病在大竹县的流行特征及影响发病因素 ,为制定钩端螺体病防制策略提供科学依据。现将 1970 - 2 0 0 2年钩体病发生和流行情况统计分析结果报告于后。1 资料来源统计资料来源于全县法定传染病月报表、年汇总表。人口资料摘自县统计局每年统计的人口数。2 结果2 1 流行概况 共报告病例 1340 6例 ,年均发病率4 7 17/ 10万 ,死亡 98例 ,死亡率 0 34/ 10万 ,病死率0 73%。 33年…  相似文献   

4.
钩端螺旋体病 (钩体病 )是江西省的常见传染病之一 ,发病遍及全省山区、丘陵、平原及湖滨地区 ,流行菌型分属 12个群、2 4个血清型。 1998年 ,江西遭受百年未遇的特大洪涝灾害 ,钩体病为全省灾期、灾后重点防治的传染病。为探讨钩体病的流行规律 ,更有效地控制钩体病的发生及流行 ,将我省 1994~ 1998年钩体病流行情况分析如下。1 资料来源 :全省各地区疫情报告统计资料。2 结果分析 :(1)流行强度 :1994~ 1998年全省共发病 13 2 2 4例 ,年发病率 4 96 /10万~ 9 0 7/10万 ,死亡 2 90人 ,死亡率 0 12 /10万~ 0 48/10万。1998年发病 3 70…  相似文献   

5.
江西省钩端螺旋体病流行病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江西省钩端螺旋体病的流行状况,为钩端螺旋体病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江西省2001-2008年钩端螺旋体病疫情资料和监测资料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2001-2008年全省共报告钩端螺旋体病病例1 405例,年报告发病率在0.11/10万~1.15/10万,年均发病率为0.42/10万;共报告钩端螺旋体病死亡病例38例,病死率为2.75%,病例以散发为主;病例主要发生在江西省的赣州市、宜春市和上饶市,3市病例占全省总病例数的74.59%;7-8月为钩体病发病高峰,占总病例数的71.96%;职业以农民为主,占总病例数的76.44%;发病年龄集中在10~59岁,占全部病例的91.74%;男女性别之比约为2∶1;2002-2007年钩体病监测发现流行菌群为黄疸出血群(32.61%)和澳洲群(15.94%)。结论2001-2008年江西省钩体病发病率呈逐年下降趋势,但部分地区发病率仍较高,7-8月为高发季节,与早晚季水稻"双抢"有关,也与职业人群相符,表现为稻田型流行特征;主要传染源及流行菌群分别为野外鼠和黄疸出血群钩体。  相似文献   

6.
我市钩端螺旋体病 (简称钩体病 ) ,1997年发病 86例 ,发病率 3 6 4/10万 ,病例数占全省总病例数的 5 0 %。为摸清我市钩体病菌群 ,了解鼠间带毒情况 ,按照衢州市钩体病防治规划及 1998年监测计划 ,1998年在我市的龙游、常山、江山等县 (市 )开展了监测工作 ,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陕西省1959~1999年钩端螺旋体病流行病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陕西省钩端螺旋体病 (简称钩体病 ) 40年发病、死亡、三间分布情况及预防接种对该病的影响。方法 用病原培养和血清凝集试验调查疫区宿主动物。结果  195 9~ 1999年钩体病共发生 5 973 5例。年平均发病率 6 185 3 /10万 ,1960~、 1970~、 1980~、 1990~、 4个时期平均发病率为 2 8 4761/10万、1 863 1/10万、 0 63 5 0 /10万和 0 42 3 0 /10万 ,发病率逐期下降。累计死亡 65 8人 ,年平均病死率 1 14 %。累计发病 3 6个县 ,发病县数有扩大的趋势。主要发病季节、职业、性别、年龄和地区分别是 9、 10月 ( 91 81% )、农民 ( 83 40 % )、男性 ( 74 2 7% )、青壮年 ( 79 0 2 % )和汉中地区 ( 91 81% )。结论 构体病流行强度在使用菌苗 ( 1965年 )后较使用菌苗前减弱 (P <0 0 1)。啮齿动物为主要传染源 ,黑线姬鼠为优势种 ,黄疸出血群为主要的血清型。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2010—2012年资阳市钩端螺旋体病(1eptospimsis,钩体病)疫情流行病学特征,为钩体病防控工作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0—2012年全国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的报告数据和四川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检测数据,利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2010—2012年,资阳市钩体病累计报告85例,年均发病率0.71/10万,合计死亡7例,合计病死率为8.24%。不同地区间发病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86.753,P〈0.01);仅8、9、10月份有病例报告,发病高峰为9月,占病例的84.7l%。病例中农民占92.94%,35岁以上中老年病例占82.35%。2010年乐至县发生1起钩体病疫情。85例钩体病病例均有田间劳动和游泳戏水史,流行的主菌群是黄疸出血群。结论2010—2012年资阳市钩体病疫情维持在较高水平,流行因素广泛存在,病死率较高,夏秋之交高发,典型的稻田型钩体病流行,中老年为钩体病主危害人群。  相似文献   

9.
医务人员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 分析北京市医务人员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 (SARS)〕发病和死亡的流行病学特征。方法 按照北京市疾病控制中心 (CDC)对SARS病例职业划分标准 ,对 2 0 0 3年 3月~ 6月北京市发生的SARS临床诊断病例中医务人员进行流行病个案调查和描述分析 ,根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北京市医务人员人口数计算医务人员发病率和死亡率。结果 医务人员SARS病例 4 0 7人 ,占总病例的 17 3% ,男女发病比 1∶3 4 7,发病率为 2 82 80 /10万 ,是北京市平均发病率 (18 5 7/ 10万 )的 15 2倍。医务人员SARS死亡 10人 ,死亡率 6 94 / 10万 ,是全市平均死亡率 (1 4 1/ 10万 )的 4 9倍 ,病死率为 2 4 6 % ,显著低于全市 7 6 2 %的平均病死率水平。医务人员SARS发病和死亡病例集中在 4 0岁以下年龄组 ,分别占 76 5 %和 80 0 %。护士和医生是医务人员中主要发病人群 ,分别占 5 1 9%和 37 8%。SARS流行早期医务人员发病病例构成最高 ,随流行过程持续 ,发病比例呈现显著下降趋势 (χ2 =2 3 18,P <0 0 0 1)。医务人员SARS病例中有明确接触史的比例为 71 1% ,显著高于其他职业人群 (38 5 % ) (χ2 =14 2 3,P <0 0 1) ,但不同岗位医务人员是否具有接触史的比例没有差别。结论 在本次SA  相似文献   

10.
德阳市1980-2000年钩端螺旋体病流行病学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钩端螺旋体病 (简称钩体病 )是一种流行范围广 ,严重危害人民健康和影响农业生产的疾病。自 195 9年什邡县报告发病后 ,至今在德阳市已有 41年历史 ,发病率和死亡率在全省较高 ,6 0和 70年代是德阳市重点防制的疾病之一。为掌握流行规律及变迁 ,制订有效的控制措施 ,现将德阳市 1980 -2 0 0 0年疫情资料分析如下。1 资料来源德阳市防疫站疫情资料档案及 1990年德阳市鼠类本底资料 ,录入微机分析。2 结果2 1 流行强度  1980 -2 0 0 0年德阳市报告钩体病人 1175例 ,年均发病率为 1 5 8/10万 ;死亡 46例 ,年均死亡率为 0 0 6 /10万。各年…  相似文献   

11.
仙居县 1974年报告首例钩端螺旋体病 (以下简称钩体病 ) ,在仙居县曾一度引起暴发和流行 ,进入 90年代以后仙居县钩体病发病率呈下降趋势[1] 。了解和掌握钩体病的流行特征 ,为预防和控制提供依据。本文对仙居县 1991~2 0 0 0年钩体病流行特征进行分析 ,报告如下。材料与方法1 钩体病病例 由仙居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疫情报告系统提供 ,逐个病例进行个案调查 ,血清学抗体测定 ,病例按国家法定传染病标准诊断[2 ] 。人口等基础资料 ,由仙居县统计局提供。2 钩体菌株 来自仙居县 1991~ 2 0 0 0年发病的钩体病人及仙居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相似文献   

12.
黄金英  孙小康 《现代预防医学》2006,33(10):1846-1848
目的:探讨钩端螺旋体病(钩体病)流行规律。方法:对清远市1988~2004年钩体病流行病学调查及监测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全市钩体病年均发病率为1·67/10万,死亡率为0·09/10万,病死率为5·31%;钩体病发病有明显的地区、时间和人群分布特征。(2)从病人血和动物脏器中分离鉴定了16株钩体,分属4种菌群,分别为犬热群、秋季热群、赛罗群和爪哇群;健康人血清和疑似病人血清抗体阳性率分别为25·25%和12·86%,菌群均以黄疸出血群为主;鼠血清抗体阳性率为27·84%,菌群以爪哇群为主;水禽(鸭)血清抗体阳性率为4·00%。结论:清远市人群钩体隐性感染和鼠带菌率均处于较高水平,从人群中分离出赛罗群钩体以及从水禽类(鸭)血清检出拜伦群和致热群钩体抗体在广东省属首次报告。需继续对钩体流行菌株和流行特征进行监测调查,控制钩体病的流行。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四川省高县钩端螺旋体病(钩体病)流行特征,为制定控制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1976-2013年高县钩体病疫情报告及其相关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1976-2013年累计发病3 814例,死亡16例,年均死亡率和发病率为0.09/10万和21.42/10万,年均发病率经趋势卡方检验,χ2=604.74,P0.01。1976-1983年发病率波动在5.39/10万~38.10/10万之间,年均发病率为27.63/10万;1984-1993年发病呈现3次暴发流行,发病率波动在7.55/10万~169.95/10万之间,年均发病率为58.43/10万;1994-2013年发病率波动在0.21/10万~7.84/10万之间,年均发病率为1.34/10万。发病主要集中在8~10月,占病例总数的94.87%,流行形式以稻田型为主,流行菌群以黄疸出血群为主。病例集中在10~34岁,年均发病率为66.05/10万,男女病例性别比2.63∶1,职业主要集中在农民,其次是学生分别占总病例数的77.66%和14.55%。结论四川省高县钩体病年均发病率呈现逐年下降趋势,提示钩体病综合防治措施成效显著。8~10月为高发季节,男性发病高于女性,10~35岁的农民和学生是高危人群。  相似文献   

14.
东莞市企石镇1994~2003年麻疹流行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了解东莞市企石镇麻疹流行特征 ,为制定预防控制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 1994~ 2 0 0 3年企石镇麻疹报告病例资料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10年共报告麻疹病例14 2例 ,总年均发病率为 18 0 4 / 10万。常住人口年均发病率为 7 75 / 10万 ,外来人口年均发病率为4 2 0 8/ 10万 ,外地人口发病率高于本地人口发病率 (P <0 0 1)。 1994~ 1998年麻疹病例主要以 15岁以下儿童为主 ,1999~ 2 0 0 3年主要以 15岁以上人群 (工厂员工 )发病为主 ,两个时段的 15岁以下儿童病例构成比分别为 6 5 5 6 % (5 9/ 90 )、4 4 2 3% (2 3/ 5 2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5 )。全年各月均有病例报告 ,4~ 7月为发病高峰季节 ,占全年总病例数的 5 7 0 4 %。结论 本地常住人口的麻疹流行基本上得到有效控制。外来人口中的散居儿童和工厂企业外来员工是发生麻疹的主要人群 ,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5.
烟台市曾是脊髓灰质炎 (脊灰 )的高发地区之一 ,196 4年发病率高达 12 5 7/ 10万。 196 6年服用脊灰疫苗 (OPV)后 ,脊灰发病率大幅度下降 ,现将烟台市 1993~ 2 0 0 0年急性弛缓性麻痹 (AFP)病例监测分析如下。1 发病情况 烟台市 1993~ 2 0 0 0年共报告AFP病例 191例 ,年平均报告发病率为 1 4 4/ 10万。1993~ 2 0 0 0年AFP病例报告发病率分别为 0 6 6 /万、1 32 / 10万、1 71/ 10万、1 6 4 / 10万、1 5 7/ 10万、2 35 / 10万、1 93/ 10万、2 11/ 10万。2 地区分布  1993年和 1994年AFP病例主要分布在 7…  相似文献   

16.
为了准确地掌握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规律 ,给我州传染病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现将 2 6年中疫情资料统计分析如下。资料来源 法定报告的传染病资料来源于我州各县、市(行委 )防疫站历年上报疫情报告 ,人口资料由州统计局提供。总发病情况  2 6年间自治州共报告各类法定传染病 18种 ,共 82 2 30例 ,死亡 2 2 1例。年平均发病率为 10 5 4 2 3/ 10万 ,病死率为 0 2 7% ,其中发病最高年 (1977年 )为 2 872 78/10万 ,最低年 (1990年 )为 35 0 33/ 10万。传染病总发病率呈明显下降趋势。 70年代平均发病率为 2 5 81 2 0 / 10万 ,80年代下降为…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安徽省钩端螺旋体病(简称钩体病)流行特征,为制定防治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用描述性流行病学的方法对2005-2009年安徽省钩体病流行特征进行分析,采用病原学、血清学检测方法探索主要的流行菌群。结果 2005-2009年安徽省钩体病年平均发病率为0.055/10万,发病率最高年份是2007年(0.085/10万),职业分布以农民为主,占87.15%(156/179)。年龄分布以15~60岁为主,占86.59%(155/179),男女病例数之比为2.25∶1(124/55)。病例主要分布在旌德县(57例)、歙县(52例)及黄山区(15例)。2005-2009年共检测出177株毒株,其中黄疸出血群占93.22%(165/177)。健康人群血清学检测阳性率为5.64%(122/2 162),以黄疸出血群为主,占68.03%(83/122),黑线姬鼠为优势种,占84.55%(1 779/2 104),带菌率为8.94%(159/1 779)。结论安徽省钩体病流行菌群为黄疸出血群,主要宿主是黑线姬鼠,钩体病流行血清群正在改变,需长期监测及时掌握疫情动态,采取有针对性预防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18.
苏家屯区10年细菌性痢疾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辛东文 《中国公共卫生》2001,17(10):940-940
为了解苏家屯区细菌性痢疾流行病学情况 ,我们对全区累计报告病例进行了分析 ,结果报告如下。结果分析  (1) 1991~ 2 0 0 0年全区累计报告细菌性痢疾 46 84例 ,平均报告发病率 113 80 / 10万。是苏家屯区主要传染病之一。发病率最高为 1991年 ,达 2 86 18/ 10万 ;最低为 1998年 ,达 5 0 6 6 / 10万。 (2 )病例在全区 2 0个街道、乡镇每年均有分布 ,且城镇病例明显多于乡镇。 (3)全年均有病例发生 ,但以夏秋季发病为主 ,7~ 9月份为发病高峰期 ,其病例占年报病例数为 74 83%。 (4)各年龄组均有病例发生 ,其中 10岁以下病例占 2 6 5 7% ,…  相似文献   

19.
为加速控制麻疹 ,进一步降低 5岁以下儿童麻疹发病率 ,对我县麻疹不同时期的流行特征分析如下。一、流行概况麻疹疫苗 (MV)接种前阶段 (195 0~ 1974年 )发病率波动在 0~ 142 5 .6 7/ 10万之间 ,平均发病率为 72 0 .0 4/ 10万 ,平均病死率为 2 .0 1%。预防接种阶段 (1975~ 1981年 )发病率波动在 2 1.5 4/ 10万~ 95 8.98/ 10万之间 ,平均发病率为32 1.6 4/ 10万 ,平均病死率为 0 .16 %。计划免疫阶段 (1982~1998年 )发病率波动在 1.6 6 / 10万~ 15 2 .5 0 / 10万之间 ,平均发病率为 31.5 4/ 10万 ,平均病死率为 0 .13%。二、流行特点…  相似文献   

20.
钩端螺旋体病 (钩体病 )曾一度在仙居县暴发和流行。近 10几年来 ,我县钩体病发病率呈下降趋势[1] ,近几年发病率更低。为了解和掌握低发病率时期钩体流行菌株分布和变化情况 ,为加强防制提供依据。对1997~ 2 0 0 0年由仙居县人民医院临床和血清学确诊的 2 0例钩体病人进行流行菌株监测 ,并选择近 4年均有钩体病人的城关镇近郊为监测点 ,进行宿主动物带菌监测。1 材料与方法1 1 样品  1997~ 2 0 0 0年由仙居县人民医院确诊的2 0例钩体病人 ,其中 18例采血 ,用凝溶试验检测钩体抗体。选择近 4年均有钩体病人的城关镇近郊 ,进行宿主动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