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近10年来对住院的心理障碍儿童进行亲子关系方面的对照研究发现:家庭关怀度、教育类型及心理虐待问题方面,实验组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而家庭治疗是调整异常亲子关系、治疗儿童心理障碍的有效疗法。 相似文献
2.
3.
4.
亲爱的宝贝,爸爸经常和你在一起玩儿,并且将你当做伙伴,更重要的是你也将爸爸当做伙伴。在跟你一起玩的时候,爸爸也感觉此时的你最高兴。 相似文献
5.
6.
芦莉莎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2016,(1):115-115
家庭是学前儿童成长和活动的重要空间和场所。学前儿童游戏的发生和发展首先始于家庭教养过程中的成人(主要是父母等)与儿童之间的亲子交往,亲子游戏既是儿童游戏的特殊形式,也是亲子交往的一种重要方式。在家庭中开展亲子游戏,对于改善亲子关系,提高家庭教育的质量具有特殊意义。家长要重视亲子游戏,并且通过亲子游戏活动,为学前儿童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提高家庭教育质量。 相似文献
7.
赵光容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2017,(5)
幼儿园亲子美术教育以激发幼儿美术学习兴趣,实现亲子共创为目标.在美术教育中考虑到家长和幼儿的不同层次特征,通过游戏的方式让家长和幼儿在充满趣味性、游戏化的美术活动中,体验到美术的魅力,增加亲子间的情感.本文通过对幼儿美术活动的意义进行深刻的解读,从而提出一些活动中值得注意的实施措施,以便教师在今后的指导中能够相互借鉴和学习.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索亲子游戏治疗小组家长培训治疗学龄前儿童内化性行为问题的疗效,发展一套符合中国特色的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心理治疗干预模式。方法 2016年10月在深圳市两所幼儿园用学前儿童行为量表(CBSC)进行筛查,分别抽取内化性行为问题因子得分最高的24名儿童,将抽取到的48名儿童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干预组家长进行8周亲子游戏治疗小组培训,对照组未做系统干预。比较干预前后两组儿童的学前儿童行为量表内化性行为各个因子分数的改变。结果 共收集有效数据干预组20份,对照组19份。干预组儿童家长接受培训后其子女CBSC社交退缩因子分(2.80±3.09)、焦虑因子分(5.15±3.65)及内化性行为问题总分(12.60±7.06)的得分均明显低于干预前(P<0.05),情绪控制因子分和躯体化因子分无显著变化(P>0.05)。结论 亲子游戏治疗小组家长培训可以减少学龄前儿童的内化性行为问题,是改善学龄前儿童社交退缩、焦虑问题的有效干预方式,可进一步完善并推广此方法。 相似文献
9.
10.
11.
12.
13.
孙云斌吕绍昆何宗英陈红波 《智慧健康》2021,(12):114-116
目的 探讨沙盘游戏疗法对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ADHD)儿童心理行为干预应用效果与使用价值.方法 选取本院在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内收治的ADHD儿童患者90例,采用随机分组的方法将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45例采用常规药物治疗,实验组... 相似文献
14.
现在的孩子是被父母抱大的一代,是被爷爷奶奶宠大的一代,是在电视机旁长大的上代.很多孩子表现出遇事没有耐心和缺乏耐力,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幼儿认知、情感和技能三大能力的发展。若不加以改善。更会影响到孩子的一生。因此,在家庭教育中注意培养孩子的意志品质是很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15.
当前我国幼儿体育课程的开展还存在很多典型的问题,例如教学目标不够明确、教材比较匮乏、教学内容缺乏系统思考、游戏活动难以体现能力发展以及评价机制不够完善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使得幼儿体育课程的教学质量受到了影响.为了提升幼儿体育课程质量,促进幼儿身体动作发展,幼儿园可以有效利用亲子体育游戏开展体育教学,以此提升幼儿的身心... 相似文献
16.
袁秀兰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2016,(6):120-123
《指南》指出:家庭、幼儿园和社会应共同努力,为幼儿创设温暖、关爱、平等的家庭和集体生活氛围,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和同伴关系,让幼儿在积极健康的人际关系中获得安全感和信任感,发展自信和自尊。本文尝试以农村家长最熟悉的民间体育游戏为切入口组织开展农村家庭亲子游戏,为幼儿创设温馨的家庭氛围,然而出现农村幼儿家庭中出现基本无亲子互动游戏的习惯,家长以旁观者或保护者的身份参与游戏,不以伙伴身份介入等问题,分析原因为:内容宽泛,不合年龄;材料单一,不分层次;玩法规定,不倡变化。针对产生问题的原因寻找对策:重新梳理排内容;巧分类别推材料;增加互动变玩法。拨开层层迷雾,让民间游戏重焕荣光。 相似文献
17.
19.
目的 研究家庭沙盘游戏治疗对学龄前儿童分离性焦虑障碍(SAD)的干预效果,为构建有效干预模式提供依据。方法 2019年1月1日—2020年12月30日在大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从确诊SAD患儿中随机抽取60例患儿分为对照组(n=30)和治疗组(n=30),对照组进行家长SAD知识的教育,治疗组进行沙盘游戏治疗和SAD知识教育,每周1~2次,每次40 min。采用Spence学前儿童焦虑量表(中文版)于干预前、干预7次、14次、21次后进行测评,并记录治疗师个案治疗报告、家庭成员治疗感受。结果 家庭沙盘游戏治疗干预后,治疗组儿童广泛性焦虑、社交恐惧、强迫-冲动障碍、躯体伤害恐惧、分离焦虑及焦虑总分均降低(t=2.002、7.300、8.160、12.138、11.676、9.370,P<0.001)。干预前后,治疗组儿童广泛性焦虑、社交恐惧、强迫-冲动障碍、躯体伤害恐惧、分离焦虑得分及焦虑总分的差值显著高于对照组(t=6.758、3.953、3.478、5.471、7.027、6.012,P<0.001)。家庭沙盘游戏治疗14次、21次后,治疗组焦虑总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结构式游戏治疗对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ADHD)儿童的生活质量的干预效果,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24例ADHD儿童进行评估后,制定结构式游戏治疗方案并进行干预,治疗前后及半年后随访时分别用儿少主观生活质量问卷(ISLQ)和Conners′量表父母症状问卷进行效果评估。【结果】24例ADHD儿童在治疗后生活质量的总分明显提高(P0.01),体现在家庭生活、学校生活、自我认识、抑郁体验、焦虑体验等维度,半年后随访时与治疗后比较差异无显著性;Conners′量表各因子分治疗后明显降低(P0.05或0.01)。【结论】结构式游戏治疗能有效提高ADHD儿童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