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补肾化瘀解毒方药治疗慢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的疗效及作用机理。方法:采用双抗体夹心法检测治疗前后rrP患者血浆β—血小板球蛋白(β—TG)和血小板第4因子(PF4)的变化。结果:补肾化瘀解毒方药对ITP患者总有效率与西药组相当,但在一些症状改善方面优于泼尼松,并对ITP患者β—TG和PF4有调节作用;还显示患者血小板数量与β—TG和PF4呈负相关。结论:ITP患者病情与β—TG和PF4含量呈正相关;补肾化瘀解毒方药是治疗ITP有效的方药并具有调节β—TG和PF4含量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是临床上常见的出血性疾病,常用强的松及多种免疫抑制剂治疗,约有10~40%的ITP病人治疗无效。我院自1994年11月起应用小剂量肝素钙治疗16例难治的ITP患者,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 材料和方法1.1 临床资料 16例慢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CITP)患者为我院1994年11月至1996年3月住院患者,均符合ITP的诊断标准,其中男性4例,女12例,年龄16~72岁,平均37岁,病程1~10年(平均8.5年)。肝素钙治疗前血小板计数(BPC)为11~50×10~9/L。所有患者在本研究前均  相似文献   

3.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diopathicthrombocy-topenicpurpura,ITP)是临床常见的出血性疾病,该病确切的发病机制还不清楚。目前,很多研究证实,ITP的发生与骨髓巨核细胞有着密切的关系,巨核细胞的成熟到血小板的产生过程受细胞、分子等多层面共同调控,其中细胞因子网络发挥着重要作用,它包括正性、负性作用因子两大类,正性作用因子包括TPO、IL-3、IL-6、IL-11和干细胞因子(SCF),负性作用因子主要是巨核细胞和血小板的α-颗粒蛋白,α-颗粒蛋白包括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血小板反应素-1(TSP-1)、血小板4因子(PF4)等。其中,TPO是公认的首要调节巨核细胞增殖、分化、成熟的因子,TGF-β1是一种很重要的α-颗粒蛋白,在影响巨核细胞成熟的细胞因子网络中,TPO和TGF-β1起到重要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4.
偏头痛患者血小板功能异常及干预治疗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偏头痛发作与血小板活化的关系并观察血小板抑制剂塞氯匹定(Ticlid)对血浆β-血小板球蛋白(β-TG)和血小板因子4(PF4)的影响。方法 采用ELISA法对偏头痛发作期患者及正常对照者的血浆β-TG和PF4进行测定。结果 (1)偏头痛组患者与对照者血浆β-TG和PF4的均值间差别均有显著性意义(P<0.001),并且两种因子增高呈正相关关系(r=0.49)。(2)Ticlid治疗前、后偏头痛患者血浆β-TG均值间差别有显著性意义(P<0.05),而PF4均值间差别无显著性意义(P>0.05)。而非Ticlid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浆β-TG、PF4的均值间差别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3)临床上经Ticlid治疗后头痛缓解的显效率为28%,有效率为40%,总有效率为68%。结论 偏头痛的发作与血小板激活和释放有关,给予针对性的预防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缺血性脑卒中与血小板活化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小板活化状态。方法采用ELISA法测定205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及114例正常对照组血浆血小板活化因子(PAF)、α颗粒膜糖蛋白140(GMP-140)、β-血小板球蛋白(β-TG)和血小板第4因子(PF4)水平。结果缺血性脑卒中组血浆PAF、GMP-140、β-TG和PF4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脑梗死体积越大,脑梗死患者血浆PAF、GMP-140、β-TG和PF4水平水平越高(P<0.01)。结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急性期血小板活化增强,且与脑梗死体积相关。  相似文献   

6.
陈巧红 《中国现代医生》2010,48(36):34-34,90
目的探讨抑肽酶对小儿消化道出血的辅助治疗作用及机制。方法 62例上消化道出血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1例,两组同时给予抗酸、止血等治疗,治疗组给予抑肽酶1000U/kg,1周后观察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及血小板活化标志物第4因子(PF4)、可溶性P选择素(CD62P)表达血小板比例变化。结果治疗1周后,治疗组临床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治疗组血清PF4、CD62P表达血小板比例高于对照组。结论抑肽酶能够通过活化血小板、改善血小板的凝聚功能,发挥对小儿上消化道出血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慢性肺心病患者血小板功能的变化及意义。方法观测了20例肺心病患者β血栓球蛋白(β-TG)、血小板第Ⅳ因子(PF4)含量和血小板聚集率(PAR)的变化。结果肺心病患者β-TG,PF4,β-TG/PF4 及PAR均显著大于正常对照组,β-TG血浆浓度与动脉血氧分压呈负相关(r=0.51,P<0.01)。β-TG和PF4 呈正相关(r=0.51,P<0.01)。结论肺心病患者存在血小板体内激活现象,应在治疗中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8.
急性脑梗死面积大小与血浆β-TG、PF4动态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 (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ACI)时血浆β-血小板球蛋白 (β- TG)、血小板第 4因子(PF4 )的变化与梗死面积大小的关系。方法 采用酶标免疫测定法对 35例急性脑梗死 (ACI组 )患者外周血β- TG、PF4进行检测并将各梗死面积组与健康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  ACI各梗死面积组 6 - 72 hβ- TG、PF4 均高于对照组 (P<0 .0 1) ,7天后 ACI各梗死面积组 PF4 含量仍高于对照组 (P<0 .0 1) ,ACI患者各梗死面积组间β- TG、PF4 含量的比较均无差异 (P>0 .0 5 )。结论 在脑梗死发病初期 ,β- TG、PF4 参与急性血栓形成过程 ,β- TG、PF4 的升高程度与梗死面积、范围大小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9.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β-TG、PF4动态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罗永杰 《四川医学》2000,21(4):326-328
目的观察血浆β-血小板球蛋白(β-TG)、血小板4因子(PF4)在急性脑梗死(ACI)中的动态变化.方法采用酶标免疫测定法测定40例ACI患者6~72h、7天和30例对照组血浆β-TG、PF4的变化.结果发现ACI发病6~72hβ-TG和PF4、7天后PF4均高于对照组(P<0.01);ACI 7天后PF4较6~72h显著下降(P<0.01),但仍高于对照组(P<0.01),AC1 7天后β-TG与对照组无差异(P>0.05).这些变化与病灶面积的大小无明显正相关(P>0.05),但在发病6~72h血浆β-TG、发病7天后血浆PF4,随梗死面积的增大、有增高的趋势.结论急性脑梗死病人血小板活性增高,β-TG、PF4均升高可能为发病在6~72h的ACI患者,仅有PF4升高可能为发病7天后的ACI患者.因此,可结合临床将血浆β-TG、PF4的改变,作为急性脑梗死发病的判断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血浆β血小板球蛋白(β-TG)和血小板第4因子(PF4)在糖尿病血管并发症形成过程中的作用。方法:ELISA法测定36例2型糖尿病并发血管性疾病患者β-TG和PF4含量,并与48例无血管性病变的2型糖尿病组和42例健康对照组比较。结果:2型糖尿病并发血管性疾病组血浆β-TG和PF4含量显著高于无血管病变组和健康对照组(P<0.01)。其水平高低与糖化血红蛋白(GHb)呈正相关(r=0.687和0.664,P<0.01),与甘油三酯(TG)水平无相关性(r=0.275和0.197,P>0.05)。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β-TG和PF4的释放促进了血管病变的发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机采血小板悬液对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者行腹腔镜脾切除术中出血的防治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总结1999—2003年间38例ITP患者在腹腔镜脾切除手术中机采血小板悬液应用的临床资料。结果:机采血小板悬液可有效防治ITP患者腹腔镜脾切除术中出血,总有效率为92.1%。结论:机采血小板悬液输注是ITP患者腹腔镜脾切除术中防治出血的有效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妊娠合并中重度血小板减少的病因、处理方法、分娩方式及新生儿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60例妊娠合并中重度血小板减少症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妊娠合并中重度血小板减少的主要原因是特发性血小板减少症(ITP)25例(41.7%);其次为妊娠期血小板减少症(GT)20例(33.3%)。糖皮质激素治疗有效率为72.7%,地塞米松+丙种球蛋白全部治疗有效,血小板输注有效率达75%。3种方法治疗前后血小板计数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41例行剖宫产,19例阴道分娩。4例出现产后出血,均存在宫缩乏力,Spearman相关分析剖宫产病例的产后出血与治疗后的血小板计数之间存在负相关(r=-0.376,P=0.015)。新生儿4例出现血小板减少,其母亲均为ITP,2例有脾切除史的新生儿血小板均<10×109L-1,1例新生儿出现消化道出血及颅内出血。结论妊娠合并中重度血小板减少以ITP及GT为主。糖皮质激素、丙种球蛋白和血小板制剂是治疗的有效手段。治疗后血小板<50×109L-1或有产科指征行剖宫产,应有良好的宫缩来预防产后出血。治疗对剖宫产术中出血有一定的预防作用。ITP孕妇分娩的新生儿应监测血小板。对于有脾切除史的孕妇应充分告知发生严重新生儿血小板减少的风险及新生儿颅内出血的可能。  相似文献   

13.
难治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治疗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时峰 《疑难病杂志》2006,5(5):395-397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为血液专科最常见的出血性疾病,糖皮质激素仍然是迄今为止的首选治疗药物,可使约1/3患者长期缓解;经传统的治疗(糖皮质激素和脾切除术)后血小板计数仍<(30~50)×109/L且病程在6个月以上者称为难治性ITP。关于难治性ITP的治疗近年已有许多进展,现综述如下。1难治性ITP的治疗目标难治性ITP的治疗非常棘手,现有的方法仍不能治愈且往往有明显副作用或价格昂贵,因此治疗的目标并不是治愈,而是为防治严重出血。由于血小板计数与出血程度并无完全平行关系,所以不能将血小板计数作为决定是否治疗的惟一标准。临床…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长春地辛治疗难治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的治疗效果和安全性.方法 对8例难治性ITP的患者进行每周1次持续静脉滴注长春地辛治疗,随访记录治疗后患者临床出血症状及血小板计数,并观察有无不良反应发生.结果 治疗后血小板升至100×109/L、无出血症状3例,治疗后血小板升至30 x 109/L或至少比基础血小板计数增加2倍、无出血症状5例,无1例出现并发症.结论 长春地辛治疗难治性ITP疗效满意,不良反应小,花费低.  相似文献   

15.
章赛芜 《中原医刊》2004,31(8):59-60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是一种由自身抗体导致血小板破坏增多的出血性疾病。一些重症患者因严重出血危及生命需紧急提升血小板。大剂量丙种球蛋白因疗效显著已成为血小板重度减低的ITP的标准疗法(0 4g·kg-1·d-1×5d)。由于费用昂贵,许多病人难以承受。自1997年以来我们对部分重症ITP病例采用非标准剂量丙种球蛋白(0 2g·kg-1·d-1×5d)进行治疗,并与大剂量丙种球蛋白组进行比较分析,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 1 病例选择:2 6例均为住院患者,包括急性ITP和慢性ITP并血小板危象(治疗前血小板计数低于10×10 9/L)。全部符合…  相似文献   

16.
①目的探讨慢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并发消化道出血患者奥曲肽(善宁)联用地塞米松治疗的效果。②方法对17例ITP并发消化道出血的患者使用奥曲肽联用地塞米松静滴治疗。③结果治疗后呕血停止最快10小时,最长不超过38小时;血小板计数上升最快2天,部分6天达正常范围(7例);临床显效7例,良效5例,有效3例,总有效率88.23%。④结论ITP并发消化道出血采用奥曲肽联用地塞米松治疗,具有使消化道出血止血快,血小板计数上升快,临床疗效佳,总有效率高等优点。  相似文献   

17.
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治疗后生存质量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治疗手段对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患者健康相关生存质量(HRQOL)的影响。方法53例ITP根据病程分为早期组(病程3个月,即新诊断ITP)和慢性组(病程≥3个月,含持续性和慢性ITP),每组再根据是否采用升血小板治疗分为治疗组和非治疗组,采用KIT(the Kids’ITP Tools)评估量表评价治疗手段对患者及其父母HRQOL的影响。结果合格问卷共73份,其中早期组和慢性组分别为31例和42例;在早期组和慢性组患者中,非治疗组KIT儿童和父母问卷评分均高于治疗组,但只有早期组KIT父母问卷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不同治疗方式进行对比结果表明,使用泼尼松的患者HRQOL最低。结论 ITP治疗不能仅取决于血小板水平,应权衡患者出血部位、出血程度、经济负担和药物不良反应等因素对患者HRQOL的不良影响,根据ITP患者是否存在临床出血倾向和程度决定是否治疗及其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diopathic thrombocytopetic purpura,ITP)患者血小板的功能。方法:应用血小板聚集试验(PAgT)、血块收缩试验(CRT)和血小板第3因子有效活性测定(PF3aT)共三个试验检测105例ITP患者的血小板,并以2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大部分ITP患者对二磷酸腺苷(ADP)和肾上腺素诱导的PAgT比对照组增高,但个别患者减低;ITP患者血块收缩百分率和血小板3因子活性均减低。结论:ITP患者血小板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变,出血症状不仅与血小板的数量相关,还与血小板的功能相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中药升降汤对小儿慢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mmune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ITP)血清TPO、TGF-β1、PAIgG的调控作用及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08年8月至2011年12月慢性ITP患儿44例,随机分为治疗组23例,对照组21例,设正常对照组13例。治疗组采用升降汤加泼尼松及辅助治疗,对照组用泼尼松及辅助治疗,检测治疗前后血清TPO、TGF-β1、PAIgG及疗效。结果 ITP患儿TPO、TGF-β1、PAIgG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治疗后明显下降,治疗组较对照组下降更明显(P<0.05);血小板恢复在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①小儿慢性ITP存在血小板调控机制紊乱;②升降汤可改善小儿慢性ITP的调控机制;③升降汤对ITP有肯定疗效。  相似文献   

20.
目的:回顾性分析我院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24例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者,因治疗药物的不同,总结对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的治疗经验。方法:根据24例ITP的临床资料,包括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分为4组给予不同的治疗方法,观察其临床疗效。结果:一般治疗组有效率60%;糖皮质激素治疗组有效率80%;免疫抑制剂治疗组有效率80%;HD-Ig治疗组治疗2例血小板<10×109/L伴明显出血症状3~5天后,血小板迅速上升,治疗有效。结论:ITP的治疗关键是几种不同药物联合应用,可提高疗效,减少副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