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目的比较明胶颗粒凝集试验(TPPA)与微粒子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CMIA)检测梅毒螺旋体特异性抗体的一致性。方法用TPPA法和CMIA法对35例临床诊断确诊为梅毒患者的血清标本和35例健康体检者的血清标本进行梅毒螺旋体特异性抗体检测。结果35例梅毒患者中TPPA法阳性34例,阳性检出率97.14%,CMIA法阳性35例,阳性检出率100%;用TPPA法和CMIA法对35例健康体检人员检测梅毒螺旋体特异性抗体,结果均为阴性。结论TPPA法和CMIA法都有比较高的敏感度和特异度,两种方法进行检测的结果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MIA法检测简便、速度快、结果准确,从检测到结果判定均由仪器自动完成,人为干扰少,适合于大批量标本检测。  相似文献   

2.
目的:用化学发光微粒子免疫分析法(CM IA )联合梅毒螺旋体明胶凝集试验(T PPA )和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试验(TRUST)检测梅毒抗体(TP-Ab),探讨CMIA在筛查梅毒螺旋体特异性抗体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CMIA对住院和门诊患者进行TP-Ab筛查,阳性标本再进行TPPA和TRUST 的检测,对比分析3种检测方法的检验结果的符合率。结果25030例血清标本经CM IA筛查共检出T P-Ab阳性732例,检出率为2.9%。以TPPA和TRUST对阳性标本进行联合检测的阳性检出率分别为78.7%、37.2%。以 TPPA为标准参考方法, CM IA S/CO在1~<9的阳性符合率为29.7%~90.1%,S/CO≥9的阳性符合率为100.0%。结论 CM IA可取代传统的非密螺旋体抗原血清试验用于高通量梅毒抗体的筛查。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RPR、Trust、免疫印迹法(WB法)、血凝TPPA法、ELLSA法的敏感性。方法RPR、Trust、WB法、血凝TPPA法、ELLSA法。结果非特异性抗体检测:(1)RPR试验结果,进口RPR试剂检测86份梅毒血清,阳性80份,阴性6份。阳性率94.2%。国产RPR检测86份梅毒血清,阳性78份,阳性率为90.1%。114份对照血清中进口RPR10份阳性,国产试剂2份阳性。结果经Χ^2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Trust试验结果:试剂(1)、(2)检测86份梅毒血清,均为80份阳性,6份阴性,阳性率为94.2%。对照组中,两种试剂均有2份阳性结果,经Χ^2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特异性抗体检测:3种特异性抗体检测结果,TPPA法测定86份梅毒血清,72份阳性,14份阴性,阳性率为83.7%。ELISA法测定86份梅毒血清,75份阳性,11份阴性,阳性率为87.2%。WB法测定86份梅毒血清,86例均为阳性反应,阳性率为100%。3种特异性抗体检测法检测114份对照血清无一份阳性。结论比较3种方法检测抗体发现,WB法最先检测到血清中的47000蛋白抗体,47000蛋白抗体可作为梅毒的早期诊断指标,45000、15500、17000蛋白抗体和心磷脂抗体在治疗后变化明显,可考虑作为疗效观察的指标。WB法具有高度敏感性和特异性,对梅毒的确诊,尤其对早期梅毒的诊断具有特殊的价值。  相似文献   

4.
孙俊  刘美华  闫忠 《检验医学与临床》2011,8(9):1039-1039,1041
目的 用CHEMCLIN(R)600全自动化学免疫发光仪(CLIA)法和梅毒螺旋体明胶颗粒凝集试验(TPPA)分别检测梅毒螺旋体特异性抗体,并对两种方法 进行方法 学评价.方法 将150例门诊确诊为梅毒患者的血清标本分别使用CLIA法与TPPA检测梅毒螺旋体特异性抗体,观察二者的敏感度及特异性.结果 150例血清标本中,CLIA法检测阳性148 例,阳性率为98.67%;TPPA法检测阳性144 例,阳性率为96.00%.结论 CLIA法检测梅毒螺旋体特异性抗体具有操作简便,结果 易于保存,敏感度优于TPPA法等特点,越来越广泛地得到临床的认可和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应用免疫印迹法(WB)比较临床常用的梅毒螺旋体明胶凝集试验(TPPA)与化学发光法(CLIA)检测血清梅毒螺旋体特异性抗体的符合率。方法收集7 805份临床检测的血清标本,分别用TPPA和CLIA进行梅毒螺旋体特异性抗体检测,对结果不一致的标本应用WB检测确证。结果 7 805份血清标本中,CLIA检测阳性310例,TPPA检测阳性262例。对结果不一致的48例标本应用WB检测验证,结果证实阳性36例,临界阳性8例,阴性4例,而TPPA的结果均为阴性。TPPA检测总符合率为99.44%,CLIA检测总符合率为99.95%。结论 CLIA敏感性优于临床常用的TPPA,且具有结果客观、易分析、重复性好等优点,但也存在个别假阳性和钩状效应,因此应结合TPPA及临床资料确诊。  相似文献   

6.
目的 采用ELISA和TRUST法测定梅毒患者血清中磷脂类抗体的浓度和滴度,探讨其在梅毒诊疗中的不同作用。方法 采用梅毒螺旋体特异性抗体明胶凝集试验(TPPA)、TRUST、ELISA法抗心磷脂抗体(ACA)定量法对94例梅毒患者、32例磷脂综合征患者血清进行检测。结果 94例TPPA阳性患者中。TRUST阳性83例,ACA定量(ELISA)阳性48例。TRUST阳性率88.37%,ACA定量(ELISA)阳性率51.06%。32例磷脂综合征患者血清TRUST滴度最高为1:2。其他多数为阴性;ACA均值为235u/ml。结论 (1)ACA定量(ELIsA)作为梅毒初筛试验敏感度低于TRUST试验。(2)ELISA法测得ACA浓度和TRUST滴度与梅毒的病程呈平行关系,TRUST滴度升高表明梅毒螺旋体大量增殖,ELISA法所测ACA升高提示组织细胞破坏增加。(3)在疗效观察中,特别是晚期梅毒患者,ELISA法所测ACA浓度的敏感度高于TRUST滴度。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高敏化学发光法(high sensitivity chemiluminescence enzyme immunoassay,HISCL)在骨科输血患者梅毒特异性抗体检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本院住院及门诊患者应用HISCL和明胶颗粒凝集试验(treponema pallidum particle agglutination,TPPA)两种方法检测的样本,分析两种方法检测结果的符合率。对两种方法结果不一致的样本采用免疫印迹法(Recombinant immunoblot assay,RIBA)进行确认。采用标准血清盘进行梅毒特异性抗体血清敏感性试验。结果 HISCL法与TPPA法的阴性符合率为100%,阳性符合率97.56%,总符合率99.29%;HISCL检测结果COI值与TPPA法效价相关性分析,r=0.959,P<0.05,表明二者密切相关;以TPPA方法为确证标准,评价HISC L法的灵敏度、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7.56%、100%、100%、99.01%;对两种方法检测结果不符合的6例样本采用重组免疫印迹试验(RIBA)进行确认,结果表明HISCL法与RIBA法结果的符合率(4/6)高于TPPA法(1/6);通过血清盘检测,二种方法对梅毒抗体检测的灵敏度、特异性一致。而TPPA方法相对而言操作繁琐、耗时长、结果的判读易受主观因素影响,HISCL法则是全自动检测,每个测试只需要17min就可完成。结论 HISCL与TPPA两种方法在梅毒特异性抗体筛查上性能相近,HISCL法更加适合于患者手术及输血前的快速筛查。  相似文献   

8.
梅毒实验室诊断及评价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梅毒是由苍白梅毒螺旋体(TP)引起的一种性传播疾病。为了确立早期梅毒诊断指标及寻找指导临床梅毒治疗效果评价的指标,本研究采用目前临床上检测梅毒常用的RPR试验、TPPA试验及先进的免疫印迹(WB)法,来分别检测3种不同抗体即拟心磷脂抗体、苍白螺旋体菌体抗体及特异性抗原抗体,为临床早期梅毒诊断及疗效观察提供参考依据。同时对5年来诊治的梅毒患者血清抗体的变化情况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9.
3种梅毒抗体检测方法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梅毒螺旋体抗体快速血浆反应素试验(RPR)、梅毒螺旋体明胶凝集试验(TPPA)和梅毒螺旋体抗体胶体金试验(金标法)3种检测方法的应用比较,探讨如何合理利用3种方法来检测梅毒抗体。方法用目前最为常用的RPR和TPPA、金标法进行测定。结果RPR、TPPA和金标法的灵敏度分别为59.8%、100.0%、91.5%,特异性分别为77.8%、100.0%、4.4%。结论RPR适用于疗效观察,金标法适用于急诊检验,而TPPA是临床检验梅毒抗体的确认试验。  相似文献   

10.
目的:应用免疫吸附法建立一种基于明胶颗粒凝集法的梅毒特异性IgG、IgM抗体分型检测方法 ,并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用羊抗人IgG、IgM抗血清作为吸附剂,对165例梅毒特异性抗体阳性样本分别进行IgG和IgM型抗体的检测,并将检测结果与免疫印迹法进行比较。结果:原倍纯化的羊抗人IgG抗血清对血清样本IgG含量在6.12~34.70 g/L范围时免疫吸附有效,原倍羊抗人IgM抗血清对血清样本含量在2.67~14.68 g/L范围的免疫吸附有效。该方法对165例梅毒螺旋体明胶颗粒凝集(TPPA)试验阳性的标本检测结果与免疫印迹法结果的符合率为100%。结论:经免疫吸附的血清样本用TPPA试验检测梅毒特异性IgG、IgM抗体,可对抗体阳性标本中的IgG和IgM抗体进行简便、可靠的分型检测,有助于梅毒患者的明确诊断、治疗及随访。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在临床应用于梅毒患者诊断的效果。方法采用ELISA方法对住院患者血清进行梅毒抗体检测,收集阳性标本,同时随机收集部分ELISA法检测为阴性样本,使用TPPA试验作为确认试验,从而判断ELISA方法与TPPA检测方法的差异性。结果两种检测方法的一致率较高。ELISA的灵敏度为100%,假阴性率是0,特异性为89.83%,假阳性率是10.17%。假阳性结果主要出现在1≤S/CO〈3的区间内。结论 TP-ELISA能有效应用于梅毒的临床筛查,对于检测结果在1≤S/CO〈3时,应进行确认试验,以减少假阳性。  相似文献   

12.
3种方法联合检测在老年梅毒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目的探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梅毒筛查联合梅毒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试验(TRUST)、梅毒螺旋体明胶凝集试验(TPPA)在老年梅毒检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用ELISA法作为临床标本的梅毒筛查,对筛查阳性标本进一步作TRUST和TPPA检测。结果ELISA法检出78例梅毒阳性标本,TPPA确证阳性53例,阳性符合率为67.95%(53/78);其中51例TRUST阳性,且TPPA确证试验均为阳性;27例TRUST阴性,TPPA确证25例阳性,2例为阴性。结论ELISA法筛查梅毒在老年梅毒检测中存在着较高比例的假阳性结果,ELISA阳性标本首先应做TRUST,而对TRUST阴性标本应进一步用TPPA确证,以减少梅毒的误诊和医疗纠纷。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免疫印迹技术在老年人梅毒螺旋体抗体阳性标本中的临床应用,减少假阳性,避免误诊。方法将ELISA法检测出的老年人梅毒螺旋体抗体阳性标本78例,用免疫印迹法(WB)和TPPA法进行确认实验。结果ELISA法检出阳性78例,WB法确认阳性68例,假阳性率12.82%;TPPA确认阳性69例,假阳性率11.53%;ELISA法假阳性的SCO值与真阳性的SCO值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WB法与TPPA法确认的阳性率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为提高老年人梅毒检测的准确性,对ELISA法检测的阳性标本,结合临床表现与病史,对有疑问的标本,用WB法进行确认,排除假阳性。  相似文献   

14.
梅毒螺旋体感染不同血清学诊断方法的临床评价   总被引:56,自引:0,他引:56  
目的:使用酶联免疫吸附测试验(ELISA)方法替代快速血浆反应素试验(RPR)和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试验(TRUST)方法确定诊断梅毒螺旋体感染的必要性。方法:使用目前国内最为常用的梅毒螺旋体感染诊断RPR和TRUST试剂及ELISA试剂检测阴阳性献血员标本,同时与梅毒螺旋体明胶凝剂试验(TPPA)的检测结果进行比较,从而得到各种试剂的检测假阴性和假阳性率。结果:在对30份阳性和20份阴性标本的检测中,所用一种RPR试剂和两种TRUST试剂的假阳性率,分别为15.0%(3/20)、10.0%(2/20)和10.0%(2/20),假阴性率分别为30.0%(9/30)、23.3%(7/30)和43.3%(13/30);而两种ELISA试剂均无假阳性,有一家试剂出现1例假阴性。ELISA试剂的假阳性和假阴性率均明显低于RPR和TRUST试剂(P<0.01)。结论:在梅毒螺旋体抗体的临床检测中,有必要使用ELISA方法替代RPR和TRUST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老年患者血清梅毒抗体假阳性结果及与临床的相关性进行分析和探讨。方法采用梅毒螺旋体-酶联免疫吸附试验(TP-ELISA)分别检测2 454例60岁以上老年患者和12 545例60岁以下患者血清中梅毒特异性抗体,阳性结果再用梅毒螺旋体明胶凝集试验(TPPA)复查。结果 60岁以上老年患者TP-ELISA假阳性率明显高于60岁以下患者,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试剂本身、人类宿主相关的螺旋体、基础疾病等因素是老年患者TP-ELISA易发生假阳性的重要原因,应防止产生误诊导致的医疗纠纷。  相似文献   

16.
不同方法检测抗梅毒抗体阳性标本的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对TPHA检测血清抗梅毒螺旋体抗体阳性的标本,同时用另外3种方法进行检测,以探讨阳性结果是否存在方法学导致的假阳性。方法 3957例无梅毒症状的普通病人为实验组,344例性病门诊病人为对照组。用TPHA进行抗梅毒抗体筛查,检测阳性的标本再用酶免疫法、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试验(TRUST)、免疫印迹法进行检测。以免疫印迹法为标准对检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实验组中检出TPHA阳性60例,经免疫印迹法检测确认阳性57例,临界2例,1例为假阳性,酶免疫法阳性53例,TRUST阳性23例。对照组中TPHA阳性40例,免疫印迹法确认阳性40例,酶免疫法阳性40例,TRUST阳性32例。结论 TPHA、EIA测定抗梅毒抗体有较高的阳性符合率,2种方法检测抗体为阳性的患者,几乎全部存在既往感染或隐性感染。对TRUST的结果则应综合分析。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梅毒螺旋体酶联免疫吸附试验(TP-ELISA),梅毒螺旋体明胶颗粒凝集试验(TPPA),快速血浆反应素试验(RPR)三种常用梅毒筛查试验的特点,选择可靠的梅毒反向筛查流程,以提高检测准确性和筛查效率,避免漏检、误诊。方法回顾性分析11 673例梅毒血清抗体检测标本的TP-ELISA、RPR和TPPA的检测数据。结果RPR的特异度为99.9%,灵敏度为33.6%,假阴率66.4%,假阳性率0.052%,总符合率为99.1%,阳性率0.48%与TP-ELISA和TPPA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TP-ELISA的特异度为99.8%,灵敏度为100%,假阴性率0,假阳性率0.156%,总符合率为99.8%,阳性率1.43%与TPPA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RPR和TP-ELISA分别与TPPA进行一致性比较,Kappa系数为0.484和0.942。结论 ELISA灵敏度高,适合于初筛;TPPA特异度好,适合于初筛后的确认试验;RPR仅适合于确认试验后梅毒治疗滴度检查及疗效监测。  相似文献   

18.
化学发光法与ELISA法检测梅毒抗体的一致性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化学发光法与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梅毒螺旋体特异性抗体的一致性比较。方法分别用ELISA、梅毒螺旋体明胶颗粒凝集试验(TPPA)、微粒子化学发光法(CMIA)检测120例送检梅毒的血清样本。结果 ELISA和TPPA检测梅毒血清结果一致性较好(κ=0.966,P<0.05);CMIA和TPPA检测梅毒血清结果一致性好(κ=0.867,P<0.05);ELISA与TPPA一致性较化学发光法稍差。结论 ELISA和CMIA均与TPPA具有较好的相关性,CMIA敏感性最高,梅毒血清学试验检测可采用CMIA为筛查试验,TPPA作为确证试验,以减小梅毒的漏诊率和假阳性率。  相似文献   

19.
两种方法检测梅毒抗体的方法学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和快速血浆反应素试验(RPR)法对梅毒的诊断价值。方法分别采用RPR、ELISA、梅毒螺旋体明胶凝集试验(TPPA)3种不同的血清学方法对400例梅毒患者血清进行检测,并以TPPA法为金标准,比较RPR和ELISA法对梅毒的诊断价值。结果RPR法与TPPA法检测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x^2=17.361),而ELISA与TPPA法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25,x^2=0.250)。RPR法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期值、阴性预期值和Kappa系数分别65.1%、98.4%、92.1%、90.8%和0.71,而ELISA法分别为98.9%、99.0%、96.7%、99.7%和0.97。结论ELISA法检测梅毒螺旋体抗体具有较高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可用于临床大批量样本初筛和梅毒感染确诊。  相似文献   

20.
梅毒检测“灰区”样本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明确广东省中山市乙肝病毒感染者病毒基因型和基因亚型的分布状况,为临床抗病毒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法鉴定中山市127例乙肝病毒感染者的病毒基因型和基因亚型,结合血清学标志物进行分析.结果:经巢式PCR扩增HBV DNA阳性率92.1%(117/127);经酶切鉴定B基因型67例,占总感染者的52.7%,全部为Ba亚型,未发现Bj亚型;C基因型50例,占总感染者的39.4%,其中C1亚型41例.C2亚型9例;在HBeAg阳性感染者中B基因型占该群体的55.2%(48/87),而C基因型则占41.4%(36/87),C1亚型占34.5%(30/87),C2亚型占6.9%(6/87);在HBeAg阴性样品中以B基因型为主,占该群体的47.5%(19/40).而C基因型则占35.0%(14/40),C1亚型占27.5%(11/40),C2亚型占7.5%(3/40);不同E抗原状态其基因型分布有差异(χ2=7.460,P=0.024),而基因亚型分布则无差异(χ2=7.605,P=0.055).结论:中山市乙肝病毒感染者病毒基因型以Ba亚型为主,C基因型则以C1亚型为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