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KAI-1基因是1995年美国国立环境健康研究院Dong等[1]采用人特异的Alu元素-PCR方法,从人前列腺癌中发现的肿瘤转移抑制基因,最初只被认为是前列腺癌转移的特异性抑制因子,但随后的研究者们应用RT-PCR、原位杂交及免疫组织化学等方法,发现其他恶性肿瘤也存在KAI-1基因失活[2]。本文对KAI-1基因及其编码产物的结构、功能、抑制肿瘤转移的可能机制及其与各种肿瘤的关系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
KAIl基因与肿瘤转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彭志红  杨建民 《重庆医学》2003,32(9):1184-1187
转移是恶性肿瘤的主要特征 ,又是恶性肿瘤治疗失败和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随着分子生物学的深入研究 ,人们对肿瘤的发生基础有了明确的认识。目前已知 ,肿瘤转移与肿瘤发生一样 ,不仅有促进基因的激活 ,还有抑制基因的失活。肿瘤转移抑制基因的存在是在细胞融合实验中证实的。 1995年 ,Dong等自转移到AT6 .1细胞系中的人第 11号染色体中分离到特异性抑制肿瘤转移的基因命名为KAI1[1] 。1 KAI1基因的结构KAI1基因位于人染色体 11p11.2上 ,该基因全长约80kb,含 8kb的 5′区、10个外显子、9个内含子和 8kb的 3′区。外显子的大小由 73bp(…  相似文献   

3.
KAI1基因与肿瘤转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转移是恶性肿瘤的主要特征,又是恶性肿瘤治疗失败和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随着分子生物学的深入研究,人们对肿瘤的发生基础有了明确的认识.目前已知,肿瘤转移与肿瘤发生一样,不仅有促进基因的激活,还有抑制基因的失活.肿瘤转移抑制基因的存在是在细胞融合实验中证实的.1995年,Dong等自转移到AT6.1细胞系中的人第11号染色体中分离到特异性抑制肿瘤转移的基因命名为KAI1[1].  相似文献   

4.
晁储璋  曲迅 《医学综述》1999,5(7):307-309
<正>1996年Masataka ohta等人从上皮癌细胞系,成功地克隆出了FHIT(fragile histidine triad gene)基因。该基因全长500Kb,其cDNA约长1.1Kb,包含10个外显子。FHIT基因位于染色体3p14.2区域,包含了脆性位点FRA3B,人类临床肿瘤标本及肿瘤细胞系的初步研究结果显示,许多肿瘤均检测到了该基因的缺失,故FHIT基因被拟定为位于3p14.2区域内的一个重要抑癌基因。  相似文献   

5.
Dong等首先从人的11号染色体p11.2中分离出特异性肿瘤转移抑制基因,命名为KAI1(取自中文的抗癌Kang ai),KAI1基因属四跨膜超家族(transmembrance 4 superfami-ly,TM4SF)的成员,其结构为细胞膜糖蛋白,具有4个高度保守的跨膜结构区,主要存在于白细胞和其它组织细胞表面,其功能可能是参与细胞增生的调控。已发现KAI1与  相似文献   

6.
1 PPARα的结构和特性PPARα是第1个被鉴别出来PPAR的亚型,人PPARα(NR1C1)位于22号染色体长臂(22q12-q13.1),长约93.2kb,编码的mRNA包含8个外显子,第1、2外显子和部分3外显子编码5'非翻译区,第8外显子的后232个碱基编码3'非翻译区,其余的是翻译区,编码468个氨基酸组成的蛋白,相对分子  相似文献   

7.
C-反应蛋白与血栓形成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罗信国  尹俊 《河北医学》2010,16(1):118-120
1 C-反应蛋白的结构及生物学特性 1.1 CRP的基因结构:其人的编码基因位于1号染色体长臂上(1q21-1q23),长约2.3kb,有2个外显子和1个内含子。第一个外显子编码一个信号肽,第二个外显子是编码成熟蛋白质的氨基酸。内含子为278个核苷酸的GT重复序列。而该内含子使编码区的信号肽(第一个外显子)与编码区的成熟蛋白(第二外个显子)隔开。CRP基因表达主要在转录水平调控,主要由IL6,IL1,TNF-α及其它细胞因子调控。  相似文献   

8.
脂连素(adiponectin)是1995年Scherer等在小鼠3T3-L1前脂肪细胞系的分化过程中分离克隆出的脂肪细胞补体相关蛋白,结构与C1q类似[1]。脂连素主要由脂肪组织产生,其作用为调节能量代谢,提高胰岛素的敏感性,抑制动脉粥样硬化,抑制原代粒单细胞系的生长。另外,脂连素还具有抗炎及抑制肝脂肪变、肝纤维化的作用。本文就脂连素与肝病的关系作一综述。1脂连素的来源和结构人脂连素基因位于染色体3q27,基因全长约16kb,由3个外显子及2个内含子组成,编码序列起始于外显子2,启动子区未发现TATA盒子。在启动子区域存在过氧化物酶体增殖活化受体(per…  相似文献   

9.
王凯 《医学综述》2002,8(7):396-397
CD44 属于粘附分子家族透明质酸受体类 ,大量研究表明 ,它的表达与多种肿瘤的浸润和转移有关。目前已发现 ,在胃癌、结肠癌、食管癌、肺癌、淋巴瘤、胰腺癌等多种肿瘤中有异常的表达。这一领域越来越引起众多研究者的关注 ,本文就CD44 与胃肠肿瘤的关系综述如下。1 CD44 的结构及主要功能CD44 家族是整合在细胞膜表面的一类跨膜糖蛋白 ,由 11号染色体短臂上单基因编码 ,该基因含有 2 0个外显子 ,由大约 5 0kb组成[1 ] 。按外显子表达的方式可分为两大类 :一类为标准型外显子 ,转录子为CD44 s,它缺乏可变构的外显子 (v1~v10…  相似文献   

10.
白介素-8与幽门螺杆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春芳 《北京医学》2003,25(2):122-124
一、IL 8的结构与功能白细胞介素 8(IL 8)是趋化因子超家族中的一个成员 ,属于C X C家族 ,在多种因素 (脂多糖、IL 1等 )刺激下 ,多种细胞均可产生IL 8,如单核细胞、内皮细胞和肿瘤细胞等[1] 。IL 8是一种糖蛋白 ,成熟的IL 8包括 3种形式 ,分别有 77、72和 69个氨基酸 ,其中有 72个氨基酸的IL 8是活性形式。IL 8基因定位于人染色体 4 q12~ 2 1,长 5 .2kb ,由 4个外显子和 3个内含子组成。IL 8的外显子序列完全相同于cD NA序列 ,在外显子上游 - 2 0~ 13bp处有一个TATA框 ;在- 10 0~ 94bp处有一个C…  相似文献   

11.
抑制肿瘤过度增殖及促进其凋亡是人类控制肿瘤发生、发展的重要途径,而抑癌基因的失活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INGl(Inhibitor of grouth-1)是Garkavtsev等[1]发现的一个肿瘤抑制基因, INGl基因定位于染色体13q33~34[2,3],由3个外显子(1a,1b和2)和2个内含子组成,有4种mRNA变异体:P47ING1、P32ING1、P24ING1、P33ING1,其中以P33ING1最为重要,其表达定位于细胞核,偶见细胞浆,ING1基因的低表达与肿瘤的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和分化程度相关,其异常表现有基因突变、重排、缺失和表达水平降低等多种形式[4,5].现就P33ING1与消化道肿瘤关系的研究进展作一概述.  相似文献   

12.
CD4 4分子是分布广泛的跨膜糖蛋白 ,表达在各种上皮细胞、间充质细胞上 ,如淋巴细胞、单核细胞、成纤维细胞、平滑肌细胞、神经细胞、肿瘤细胞等[1] 。CD4 4参与介导细胞-细胞间和细胞 -基质间的粘附 ,并参与细胞移动、肿瘤生长、浸润转移等过程。CD4 4分子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胃癌的浸润转移也成为近年来的研究热点。1 CD4 4的分子生物学特征人类CD4 4基因位于 11号染色体短壁 (11p13) ,由 2 0个高度保守的长度为 6 0Kb的外显子组成[2 ] ,包括 10个组成型外显子和 10个v区变异性拼接外显子。仅由组成型外显子的CD4 4…  相似文献   

13.
腺瘤样的结肠息肉病(adenomatous polyposis coli APC),其基因通过连锁分析定位于5号染色体长臂的2区1带(5q21),以显性方式遗传,其cDNA克隆序列分析显示为一个8538个核苷酸组成的开放阅读框架,基因含有15个外显子,全长125Kb,APC基因的mRNA长8.5Kb,编码2844个氨基酸的蛋白质。ACP蛋白在信号转导、细胞分裂、细胞黏着和家族性结肠息肉(familial polyposis coli)的癌变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胃癌家系人群hMLH1基因点突变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研究我国北方地区胃癌高发人群hMLH1基因突变情况。 [方法 ]取 4个胃癌家系非肿瘤人群 94份和对照人群的 10 0份外周血 ,提取DNA ,聚合酶链反应扩增hMLH1基因的第 8和第 12外显子 ,用毛细管电泳测定外显子的单链构象多态性 ,进而对电泳峰形异常者进行测序。 [结果 ]胃癌家系非肿瘤人群 94例标本中 ,hMLH1基因突变 2 2例 ,突变率 2 3% ,其中第 8外显子突变12例 ,第 12外显子突变 10例 ;10 0例对照标本突变 4例 ,突变率 4 % ,其中第 8外显子突变 2例 ,第12外显子突变 2例。胃癌家系人群hMLH1基因突变率明显高于对照人群 ,且突变的碱基与遗传性非息肉性结肠癌发生突变的碱基位置相同。[结论 ]我国北方地区胃癌高发人群可能有着与HNPCC相似的错配修复基因突变。  相似文献   

15.
肿瘤抑制基因p53与人类肿瘤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肿瘤的发生、发展是多种基因参与的复杂过程,包括癌基因的异常激活和肿瘤抑制基因失活。在过去的十几年里,已有100余种癌基因和10余种肿瘤抑制基因被分离鉴定。其中p53基因是迄今为止发现的与人类肿瘤相关性最高的基因,约50%的肿瘤可检测出p53基因突变,是所检测到的最常见的基因改变[1]。曾被Science杂志评为1993年度明星分子[2]。本文就p53基因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1p53基因的功能及作用特点p53基因定位于染色体17p13.1,由20kb的11个外显子构成。具有转录活化结构域、DNA结合结构域和寡聚结构域。编码的正常p53蛋白(野生型)存在于核内,半…  相似文献   

16.
龚宇  胡国华 《重庆医学》2008,37(22):2613-2615
癌胚抗原相关细胞黏附分子1(carcinoembryonic antigen-related cell adhesion molecule 1,CEACAM1)是一种跨膜糖蛋白,为癌胚抗原(carcinoembryonic antigen,CEA)家族成员之一,属于免疫超家族,其相对分子量为10.5×103.CEACAMl与BGP1(一种胆汁糖蛋白,与癌胚抗原的抗体有交叉反应)高度同源,最初由Ocklind和Obrink在研究papainsolubilized质膜成分对细胞膜表面蛋白抗体细胞聚集抑制功能中和作用时发现[1].其基因长约1.48kb,共由9个外显子组成,其中第七外显子长53bp,位于CEACAM1胞内端,在选择性拼接中可被去除,从而产生两种变体,即CEACAM1L和CEACAM1S.CEACAM1L含外显子7,因此胞内端较长,而CEACAM1S胞内端比CEACAM1L少73个氨基酸[2].  相似文献   

17.
Survivin最先于1997年由Altier[1]利用效应蛋白酶-Ⅰ从人类基因库中筛选克隆出来.该基因位于染色体17q25,长约75~130 kb[1],含有3个内含子和4个外显子,编码蛋白质属1种哺乳类凋亡抑蛋白家族(inhibitor of apoptosis protein IAP)成员,分子量为16.4ku,含1个独立的BIR结构(可与Caspase-3、7结合而抑制凋亡)和1个螺旋扩展C端的二聚体结构.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KAI-1基因在肝细胞癌(HCC)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对48例HCC手术切除的新鲜标本和10例正常肝组织经常规方法应用SABC免疫组织化学法,以KAI-1单克隆抗体对切片进行染色。检测KAI-1在HCC中的表达,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KAI-1在HCC癌组织中的阳性率为58.33%,明显低于癌旁及正常肝组织(P〈0.05),KAI-1在有转移与无转移HCC中的评分分别是1.76±1.51和2.90±1.82(P〈0.05),而与其它临床病理特征无显著关系。结论KAI-1在HCC中的表达明显降低,且转移者明显低于不伴转移者,这表明KAI-1可能抑制了HCC的发生发展和转移。  相似文献   

19.
人肝癌组织中nm23-H1基因突变的检测及意义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目的观察肿瘤转移抑制基因nm23-H1在人原发性肝细胞癌中的突变情况,探讨nm23-H1基因突变与肝癌发生、发展及转移的关系。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性技术(PCR-SSCP),对16例肝癌组织、12例癌旁组织和4例正常肝组织的nm23-H1基因的第1、2、4外显子突变情况突变进行检测。结果肝癌组织中有1例nm23-H1基因第1外显子纯合缺失;肝癌组织中1例第1外显子、1例第2外显子,癌旁组织中2例第2外显子有单链DNA泳动变位。结论nm23-H1基因突变在肝癌组织中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20.
黄玉新  杨彦 《海南医学》2001,12(12):66-67
p16抑癌基因又称MTS1基因 ,是1993年发现的继p5 3抑癌基因之后的一又一引人注目换的新型抑癌基因 ,也是人们发现的第一个走直接作用于细胞周期抑制细胞分裂的抑癌基因 ,在多种肿瘤细胞中广泛而高频率变异。以下对p16基因与肿瘤的关系研究进展作一综述。1  肿瘤抑制基因p16的结构和作用机制抑制基因p16又称多肿瘤抑制基因(MTS1)。位于人类第 9号染色体短臂(9P2 1 )上 ,由 3个外显子和 2个内含子组成 ,其中 30 7bp组成的外显子 2编码的一个 16KD的蛋白 ,即细胞周期蛋白和抑制蛋白对细胞周期依赖激酶 (CDKs)的正常负平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