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小平 《世界中医药》2011,6(2):148-149
"面瘫"即面神经麻痹,在中医学文献中称作"口眼斜",也称"口僻",是指以口眼向一侧歪斜为主症的病变。手足三阳经均上行头面,当病邪阻滞面部经络,尤其是手太阳和足阳明经脉受阻,可导致面瘫的发生。古人认为本病是由风邪所致,历代文献均将其归入风门,概称为"中风"。现代医学称之为贝尔(bell)氏麻痹与亨特(hunt)综合征[1]。  相似文献   

2.
<正> 八.足阳明胃经(与脾经相表里,又手太阳小肠经与手阳明大肠经的下合穴——下巨虚与上巨虚,皆位于足阳明经。故足阳明经与胃、小肠、大肠乃至整个消化系统有密切关系):在经络敏感人身上,用低频电脉冲刺激胃经井穴(历兑)3~5分钟后,感传即沿胃经到达上脘穴附近,这时胃蠕动增强,发生强烈的胀满感;同时,电脑扫描记出现节律性的膈肌痉挛。如在感传线上给以机械压迫,使感传发生阻滞,上述感觉与指标则见逐渐减弱或停止;取消压迫,感  相似文献   

3.
正面瘫是以口眼向一侧歪斜为主的病症,又称为口眼斜,相当于西医学的"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最常见于贝尔麻痹。周围性面瘫急性期则是指自患者发病起的1~7d[1]。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夏秋季节常见,多发病急速,以一侧面部发病多见。手、足阳经均上行头面部,当病邪阻滞面部经络,尤其是手太阳和足阳明经筋功能失调,可导致面瘫的发生。目前治疗面瘫主要是服用营养神经、抗病毒  相似文献   

4.
一、请写出十四经的名称并例举一经的简要经脉循行他们是: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足  相似文献   

5.
谢俞 《气功》1994,(12)
头面部和手的放松在练功中的重要性广西桂林市一中谢俞头面部为诸阳所会,手三阳经和足三阳经交汇于头面部。眼、耳、鼻、口、舌及其周围都分布有多条经脉。如分布于眼及其周围的经脉有:手少阴心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阳胆经、足阳明胃经;分布于耳及其周围...  相似文献   

6.
39.经络的组成?答:经络的组成,主要包括十二正经(手太阴肺经、手少阴心经、手厥阴心包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肾经、足厥阴肝经、足太阳膀胱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奇经八脉(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络脉(别络、浮络、孙络)、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和十二皮部等。40.十二经脉流注次序及循行规律?答:流注次序,即是从手太阴肺经开始,依次传  相似文献   

7.
用科学理论论证经络是生命信息能量的谐振通道,并用试验验证显现经络,论述显现经络的意义。笔者根据物理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信息论等,从理论上论证经络的本质;并按照中医经络理论选穴进行针刺,用热像仪记录针刺前后足阳明胃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太阳小肠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厥阴肝经、足太阳膀胱经的红外热像图,结果显示热像仪可以记录到并显现经络的可视图像。说明人体中有不可解剖的能量传输网络,这就是中国古人发现的经络,它是生命信息能量的谐振通道,可以用热像仪显现出来,这些试验和理论在科学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卒口僻也称"口"、"口眼斜",相当于现代医学的"特发性面神经麻痹".在历代文献中认为本病机多为感受风邪,或感风寒、风热之邪致阳明经络阻滞导致经脉失养,肌肉纵缓不收所致[1].<灵枢·经脉>记载:"足阳明之筋,……卒口僻,急者目不合,足之阳明,手之太阳,筋急则口目为僻."此病起病突然,多数是在睡醒后,一侧面部出现呆滞、麻木、瘫痪,不能皱眉和鼓腮,口角向健侧歪斜,迎风流泪、闭目露睛、泪液外溢、畏光、耳周疼痛、耳部疱疹或眼睑疱疹、鼓腮漏气、口角流涎、口周疼痛或麻木、口中不知食味等.发病率为20~42.5/10万/年,患病率为258/10万/年[2].本科于2008年2月~2010年2月,共收治卒口僻患者42例,笔者针对不同患者证型采取中医辨证施护,配合本科特色的相关治疗进行护理,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
丁元庆 《光明中医》2001,16(6):18-19
口僻 ,俗称吊线风 ,是以口眼斜为主证的常见病证。患者多伴有患侧耳后疼痛 ,因口眼喁斜有时伴有流泪、口角流涎、言语不清、进餐时患侧颊内残留食物残渣等。本病急性起病者 ,称为急性口僻 ,相当于临床常见的急性周围性面瘫 ,多见于急性面神经炎。临床对急性口僻从阳明论治 ,取得较好的疗效。试作以下总结 ,不当之处 ,欢迎批评指正。1 口僻病在阳明 ,与肝脾有涉1 1 口僻病变主在阳明 ,特别是与足阳明胃经关系更为密切。阳明经脉行于面。阳明经脉有手足之分 ,胃足阳明之脉 ,“起于鼻之交中 ,旁纳太阳之脉 ,下循鼻外 ,入上齿中 ,还出挟…  相似文献   

10.
二、颈部督脉行于颈后正中线;任脉行于颈前正中线;足阳明胃经行于颈部前结喉两侧;手阳明大肠经行于颈外侧面动脉搏动处;手太阳小肠经行于颈部侧面下颌角处;足少阳胆经行于颈部侧面当耳垂处;手少阳三焦经亦行于颈部侧面当完骨后缘;足太阳膀胱经行于颈后项部正中线两侧。颈部正中为咽喉;任脉与冲脉会于咽喉;足阳明胃经循喉咙,其别络合诸经之气下络  相似文献   

11.
一、填空1.十二经脉是①手太阴肺经;②手阳明大肠经;③足阳明胃经;④足太阴脾经;⑤手少阴心经;⑥手太阳小肠经;⑦足太阳膀胱经;⑧足少阴肾经;⑨手厥阴心包经;⑩手少阳三焦经;(11)足少阳胆经;(12)足厥阴肝经。2.奇经八脉有:①督脉;②任脉;③冲脉;④带脉;⑤阳跷脉;⑥阴跷脉;⑦阴维脉;⑧阳维脉。写对一个经脉给一  相似文献   

12.
<正>王登旗教授运用同名经相应交叉取穴法治疗腕踝关节软组织损伤,疗效满意,可谓立竿见影。现将其经验总结介绍如下。1相关定义1.1同名经所谓同名经,就是阴阳属性名称相同的手足经脉,即手太阳小肠经与足太阳膀胱经、手阳明大肠经与足阳明胃经、手少阳三焦经与足少阳胆经、手太阴肺经与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与足少阴肾经、手厥  相似文献   

13.
针刺胃肠下合穴治疗消化系统疾病举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胃肠下合穴指的是足阳明胃经的下合穴足三里,手阳明大肠经的下合穴上巨虚和手太阳小肠经的下合穴下巨虚。笔者根据“经脉所过,主治所及”和“合治内腑”的理论,运用胃肠下合穴治疗胃肠疾病收到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90年代至今的周围性面瘫中医药治疗的方法选择、辨证论治、遣方用药、经络腧穴运用、治疗时程的特点,总结其总体趋势和不足。方法:回顾1991年6月-2012年12月之间采用中医药方法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文献,计算各种治疗方法、中医辨证、经方运用、经络腧穴、治疗时程选择的文献频数,统计分析其总体趋势。结果:中药内服、针灸(包括电针)及与西药同用的中西医结合治疗占的比重较大;急性期面瘫仍以风邪为主要病因,并分为风寒和风热,其中风寒略多于风热;针灸治疗使用频率较高的穴位分别为手阳明大肠经迎香、禾髎、合谷;足少阳胆经阳白;足太阳膀胱经攒竹;手少阳三焦经丝竹空、翳风;手太阳小肠经颧髎;足阳明胃经下关、颊车、地仓;足厥阴肝经太冲;经外奇穴鱼腰、太阳、牵正。99.46%文献报道中针灸治疗频率为每日1次或隔日1次,78.49%的文献报道该病在30~45天痊愈。结论:周围性面瘫的中医药治疗呈现以中西药物内服、针灸火罐并举的特点,该病的辨证在急性期以风寒和风热外袭为主,慢性期以气血不足为主;方药的选用以经方为主,其中牵正散是最主要的方剂;针灸所用经络以面部手少阳三焦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的穴位为主。针灸治疗频率以每日1次或隔日1次为宜,该病大多数在30-45天可以痊愈。  相似文献   

15.
周志杰主任治疗周围性面瘫经验介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姚益龙  张福会 《陕西中医》2006,27(5):583-584
周围性面瘫,又称为“口眼斜”。此症系由劳作过度,或机体正气不足,脉络空虚,卫外不固,外邪乘虚侵袭面部经脉,或痰瘀湿邪流注面部经脉,导致经络阻滞,气血痹阻,筋脉失养,筋肉失于约束,弛缓不收而发病。周围性面瘫包括眼部和口颊部症状,足太阳经筋为“目上冈”,足阳明经筋为“目  相似文献   

16.
针灸临床一、十四经起止穴位的名称、位置及主治。 [解] 手太阴肺经起于中府,止于少商。手阳明大肠经起于商阳,止于迎香。足阳明胃经起于承泣,止于厉兑。足太阴脾经起于隐白,止于大包。手少阴心经起于极泉,止于少冲。手太阳小肠经起于少泽,  相似文献   

17.
单纯性面瘫中医称口眼斜 ,早在《灵枢经》中称口 ,《金匮要略》称僻 ,《诸病源侯论》有风口候 ,至宋代始有口眼歪斜之称。在此以后各医家著作中称口眼歪斜。此证前人列入中风范畴。《金匮要略》中有在经在络 ,入脏入腑的区别 ,而本证则是以颜面局部表现的病证 ,仅有一侧口眼歪斜 ,并伴有头疼及耳后上方疼痛 ,面部表情动作丧失 ,不能蹙眉 ,额纹消失 ,鼓腮漏气 ,人中沟偏向一侧 ,其余检查均属正常。本证的病因主要是外受风寒之邪再加风寒与痰相合 ,痹阻足阳明手太阳经络 ,经隧不利而成 ,正如《灵枢》经筋篇中云 :“胃经所生病者……口…  相似文献   

18.
经络系统由经脉、经别、经筋、络脉等组成,头部各个部位都不只有一条经脉走行亦是确定不疑的.根据针灸临床"经脉所过,主治所及"和"穴位所在,主治所在"的选穴治疗规律,笔者在临床治疗头痛时发现循经取穴治疗头痛,如足太阳膀胱经之至阴或与手太阳小肠经之少泽配对合用治疗头顶痛,手少阳三焦经之中渚、足少阳胆经之悬钟、头临泣透目窗治疗前额痛,足阳明胃经之足三里治疗侧头部的太阳穴处疼痛,足少阳胆经之风池、悬钟治疗后头痛等效果非常明显.  相似文献   

19.
一、填空:(20分,每空0.5分) 1.《灵枢·九针十二原》曰:“凡用针者,虚则实之,满则泄之,宛陈则除之,邪盛则虚之”。 2.中脘上下左右各二寸,分别是:巨阙,下脘,梁门,梁门。 3.颧髎是手太阳小肠经穴,禾髎是手阳明大肠经穴。巨髎是足阳明胃经穴,和髎是手少阳三焦经穴。 4.外踝上七寸平线上是足少阳胆经的阳交,外丘;是太阳膀胱经的飞扬,足阳明胃经的下巨虚。 5.太洲穴位于腕横纹桡侧端,是手太阴肺经的输穴,肺的原穴,八会穴中的脉会。 6.十二经脉的循行规律是:手三阴经从胸走手;手三阳经从手走头:足三阳经从头走足;足三阴经从足走腹(胸)。 7.关于经脉的气血多少,《素问·血气形志  相似文献   

20.
面瘫俗称“口眼歪斜”、“歪嘴风”。本病发病急 ,为单纯性的一侧面颊筋肉弛缓 ,无半身不遂、神志不清等症。历代医家认为其病因多由经络空虚、风寒风热之邪乘虚侵袭面部筋脉 ,以致气血阻滞 ,肌肉纵缓不收而成。杨长森主编的《针灸治疗学》1985年版第 85页“面瘫”一节中引用《内经》“足阳明之筋……其病……卒口僻 ,急则目不合 ,热则筋纵 ,目不开 ,颊筋有寒 ,则急引颊移口 ,有热则筋弛纵缓 ,不胜收故僻”。谓之阐述了本病的病因病机。笔者认为似有不妥之处 ,特述如下 :查《灵枢·经筋》篇“足阳明之筋起于中三指……太阳为目上纲 ,阳明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