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上火”是什么病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蒲昭和 《家庭医学》2004,(21):24-24
何谓“上火”“上火”是一种俗称,属于中医学“火热证”范畴,指人体受到“火热之邪”侵袭,出现一系列“热证”表现。由于火性上炎,“上火”的人多会有头面部“热”的表现。出现咽喉干痛、头昏目胀、鼻腔热烘、口舌生疮、流鼻血、牙痛等症状。“火”为夏季主气,火与温、暑三气同性,所以夏季易致人“上火”。秋冬季节气候变化无常,空气干燥,也是容易“上火”的季节。  相似文献   

2.
<正>常有病人来看病,说近期“肝火大”,容易发怒,伴咽喉不适、疼痛等症状。这是不是肝火呢?带着这个问题,这里谈谈五脏六腑之“火”。五脏之“火”五脏即心、肝、脾、肺、肾。中医的五脏是取象比类衍生的生理功能和机制。“有诸形于内,必形于外”,内脏的病变会在外在表现出来,“火气”就是这种外在表现之一。  相似文献   

3.
祖国医学认为,人的舌体与整体的健康有着密切关系。人体的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的变化,均可从舌体上反映出来。中医常通过舌诊,以候脏腑之虚实,气血之盛衰。医学家、养生家认为,健运舌体,可使邪火不生,五脏平安,气血顺畅,有利于祛病健身。  相似文献   

4.
正上火了,脸上长痘痘,嘴里长溃疡,大便干燥,牙龈出血……生活中,我们经常被这些"上火"带来的小问题所困扰。这些问题是如何发生的,我们又该如何轻松应对呢?在解决这些"小"毛病之前,我们先来搞清楚,到底什么是上火。中医论"上火""上火"并不是中医或西医上的医学术语,而是民间流传的一个俗语。中医认为,人体内有一种肉眼看不见的"火",它能产生热量,提供生命的能源。在一定范围内的火是必需的,但超过正常范围就是邪火了,会表现出病证,统称"上火"。从中医热证范畴来看,人体阴阳  相似文献   

5.
郭宏伟 《长寿》2005,(2):21-21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把易怒者称之为肝火旺,似乎只有动了肝火才会引起发怒。其实所谓肝火旺、动肝火是一个中医概念,它是指肝经气火上逆所表现的一组实热证候,有急躁易怒、不眠多梦、口苦咽干、胁肋灼痛、耳鸣耳聋、尿黄便秘、目赤肿痛以及舌红苔黄、脉弦数等。多由情志不遂,肝郁化火,或过食烟酒肥腻,蕴热化火,或因外感火热之邪所致。  相似文献   

6.
<正>夏季,万物生长茂盛,气候炎热,是人体新陈代谢最旺盛的时期。《黄帝内经》曰,"暑气通心"、"暑气入心"。中医认为,火热主夏,内应于心,暑易伤心。五脏之中,心属火,汗为心之液,若暑热之邪伤心神,会使体温调节失去平衡,大量蓄热会致汗出过多,从而伤心阴,耗心阳。夏季养生要注重对心脏的特别养护。  相似文献   

7.
炎炎盛夏,阳气最盛,暑热当令。中医认为,心通于夏气,心阳在夏季最为旺盛。在五脏之中,心属火,汗为心之液,若暑热之邪伤心神,会伤心阴、耗心阳。夏天是心脏最累的季节,尤其要注意养心,老年人更应如此。夏季应该如何"养心"?1.静养心夏天属火,火气通于心,人的心神易受扰动,从而出现心神不宁,心烦易怒。夏天养生首先要让心静下来,"心静自然凉"。静则生阴,阴阳  相似文献   

8.
肖敏 《中国卫生产业》2014,(30):195-196
中医理论将"火"分为正邪之火,其中正火属于正常生理之火,在人体中具有温煦生化、运行气血、蒸化津液、抵御寒冷之功效;邪火又可包含虚实之火、君相之火、内外之火等,即病理之火,是人体中不正常存在的火,亦指可引发疾病的火。中医治疗讲求辨证论治,根据不同病因及临床表现选择不同方剂治疗,可对症下药,显著提高临床疗效,治火方法包括降火、制火、益火、引火、导火、济火等。临床医生应准确掌握中医诸"火"含义及特点,在日常工作中根据患者临床表现准确判断"火"的种类,并采用合适方法给予对症治疗,从而有效提高临床疗效及预后,保障患者生活质量及生命安全。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排毒"概念深入人心。在中医看来,毒的含义非常广泛,有"邪盛谓之毒"的观点,凡是对机体有不利影响的物质或因素,无论其来自外界或体内,统称为毒。因此,"毒"分外来之毒、内生之毒两大类。以人体为界,凡来源于身体之外、有损身体健康的物质,叫做"外来之毒",如外感六淫(风、寒、暑、湿、燥、火)、戾气、杂气、病原微生物、大气污染、农药、化肥、化  相似文献   

10.
<正>早春季节气候干燥,"上火"成了多发病。身边不少人口角发炎、眼睛干涩发红,甚至出现大便干结,小便发黄,牙龈、咽喉肿痛等"上火"的表现。造成"上火"的原因有很多,多由于饮食起居不当引起,一般分为外感之火和内生之火两种。外感之火主要与自然界的气候变化相关,如春天干燥,属于温热的气候,这种条件下人体就容易上火。内火的产生则主要与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饮食结构、消化代谢功能、体质及情志变化等密切相关,此外还与人体免疫功能、某些维生素及微量元素的缺乏有一定的关系。"上火"属于中医所说的热证范畴,不论内火还是外火,都是因人体  相似文献   

11.
《自我保健》2014,(4):43-43
在中医看来,口臭是人体内部脏腑阴阳不平衡的一种表现。在口臭的中医证型里,热证占主要位置。引起口臭的热证包括胃热、肠热、肝热、肺热四种,其中又以胃热最为多见。  相似文献   

12.
<正>在社区门诊,无论来看病或取药的患者对牛黄清心丸都很偏爱,且认为它是清"火"良药。那么它真的可以用来清火吗?清"心火"应有别于清"火"讨论这个问题,首先要弄清楚什么是中医所说的"火"和"心"的概念。何谓"火"?中医所说的"火",是用来说明人的生命活动和病理现象的。人体内的生理之"火"是指维持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阳气,维持着人体的生命活动,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人体正是依赖这些火热之功能以腐  相似文献   

13.
中医始终坚持"天人合一"的生态医学观念,认为食物的性状、色泽与阴阳五行相对应。那么,一年不同的季节如何颐养五脏呢?明代名医张景岳曾指出:"春应肝而养生,夏应心而养长,长夏应脾而变化,秋应肺而养收,冬应肾而养藏。"按照中医理论,春夏属阳,故此时饮食应以养阳为主;秋冬属阴,则应以养阴为主。根据中医五行学说,春季属"木"、与肝相应;夏季属"火"、与心相应;秋季属"金"、与肺相应;冬季属"水",与肾相应;夏秋之间的"长夏"时节属"土",则与脾相应,即一年各个季节相应于五脏。  相似文献   

14.
人体"毒石"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正常代谢中产生的废物,二是来源于外环境污染。中医将所有人体不需要的、过剩的、不能顺畅排除的东西统称为毒。体内湿、热、痰、火、食,积聚成"毒",继而凝聚成毒素结石,其中五脏的毒石是万病之源。人体有毒的表现排便不畅、不足、便秘、消化不良、口气、臭汗、暗疮、色斑、肥胖、出现蜂窝组织和橘皮纹、皮肤松弛、缺  相似文献   

15.
中医学认为,郁者滞而不通之义,故郁病多由情志不畅阻滞气机所致。朱震亨在前人对郁证论述的基础上,把郁证分为气郁、湿郁、痰郁、热郁、血郁、食郁,首创“六郁”学说,认为郁证不仅为情志因素所致,还与五脏功能失调有关。五脏主五志,是人体精神活动的外在表现,五志变化影响五脏的功能,五脏功能失调发为六郁,故对于六郁的治疗,临床上应从五脏出发,调节七情,从而达到各郁得解的作用。越鞠丸是治疗六郁的经典代表方,其重在解气郁,从“气、火、湿、痰、血、食”6个方面,调节气机,气行则血行,气畅则痰、火、湿、食易解,最终使得五脏功能正常。古今对于越鞠丸的认识缺乏整体与系统的观念,未从脏腑的角度进行认识,文章基于中医整体观念,将六郁从五脏角度重新认识,为越鞠丸的中医临床运用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6.
要想了解中医里的"气",真是件很让人泄气的事,因为实在是太过复杂讨厌.复杂讨厌到什么程度呢?就连"泄气",在中医里都有另一种意思. 什么是气 中医里的气有所不同,指的是存在于人体中无形的精微物质或是能量.气是人体生死攸关的组成部分,"气聚则生,气散则亡".这个不难理解,人"断了气",自然活不了.其实气的概念有两方面含义,一是指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精微物质.即气是比精更微小,运动能力较强的物质.如水谷之气,呼吸之气等,由于其来源和分布部位之不同,故有着不同的名称,如元气、宗气、营气、卫气等.二是指脏腑组织的机能活动,如五脏之气,六腑之气、经络之气等等.精微之气正是通过脏腑组织的功能活动而表现其存在的.  相似文献   

17.
正每年春天,很多人都会"上火"。其实中医所说的"火",是用自然界的火比喻人的生命活力和病理现象。人体之火能维持人的体温,推动气血津液的流通和五脏六腑的功能,促进人体的新陈代谢及生长发育,但精神情绪受到刺激,饮食失节或气候异常引起体内阳气过盛,这就产生了"上火"疾病。  相似文献   

18.
梁兆松 《家庭医学》2016,(10):50-51
正《灵枢·邪客篇》说:"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中医认为,心为君主之官,主神明,主血脉,是生命活动的主宰。人有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如果有突然或剧烈或长期的精神刺激,使情绪反应过于强烈或持久,就会引起心神的过度活动,导致心神损伤,称为"心劳"。《延命金丹》曰:"凡欲身之无病,必须先正其心,使其心不妄求,  相似文献   

19.
按中医的说法,秋季为阴气渐盛之季,燥邪当令。人的肺脏喜清肃濡润,而燥邪“最易伤肺”。燥伤肺,就会使肺气的宣发和肃降功能受到影响,从而出现干咳少痰、咽喉干痛及鼻腔干燥等症状,这就是秋燥伤肺引起咳嗽的主要表现。 秋燥咳嗽有温燥与凉燥之  相似文献   

20.
正"云天收夏色,木叶动秋声。"当傍晚的微风渐凉,微黄的梧桐叶缓缓飘落时,我们已经渐渐告别高温,迎来天高云淡的秋季。中医认为养生应该注意"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秋季养生,你准备好了吗?补肺防燥秋天天气比较干燥,润燥是秋季养生的重点。秋天燥邪易伤肺,根据五行学说,五脏中的肺对应自然界的秋季,根据中医养生"燥则润之"的原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