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糖尿病肾病“微型癥瘕”病理假说解析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在整理古代文献的基础上,参照现代医学相关认识,结合临床实际,提出糖尿病肾病微型癥瘕病理假说,认为糖尿病肾病的发生、发展,实质上是糖尿病治不得法,迁延不愈,伤阴耗气,痰、郁、热、瘀互相胶结,积聚于肾之络脉,形成微型癥瘕,由瘕聚渐成癥积的过程。正气亏虚为肾生癥瘕之因,痰热郁瘀互结为肾生癥瘕之关键。临证时应抓住微型癥瘕这一共性病理环节,及早治疗,在辨证施治的基础上,强调活血化瘀、软坚散结治法,以阻止其微型癥瘕的形成,防止瘕聚不断发展成癥积。微型癥瘕病理假说的提出,丰富和发展了中医治未病理论。  相似文献   

2.
慢性髓系白血病属中医"虚劳""积聚""癥瘕""瘰疬"等范畴。其病因病机为先天禀赋不足,邪毒内蕴骨髓;后天失于调理,邪毒入血伤髓。临床辨证为邪毒内蕴、气血暗耗,痰瘀互结、气阴两虚,毒瘀交阻、阴精亏损及毒瘀炽盛、阴阳两虚4型;分别选用自拟慢粒系列方进行治疗;临证应注意辨病辨证相结合,清热解毒贯穿始末;消癥积须清热解毒,正确掌握轻重缓急。  相似文献   

3.
糖尿病肾病微型癥瘕病理假说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吕仁和教授在整理古代文献的基础上,结合临床实际,提出糖尿病肾病“微型癥瘕”病理假说,认为糖尿病肾病的发生、发展,实质上是消渴病久病不愈,热伤气阴,痰、郁、热、瘀互相胶结,积聚于肾之络脉,形成微型癥瘕,由瘕聚渐成癥积的过程。临证时应抓住微型癥瘕这一共性病理环节,在辨证施治的基础上,强调活血化瘀、软坚散结治法,以阻止其络脉微型癥瘕形成。  相似文献   

4.
消癥勿忘扶正--中医治疗子宫肌瘤浅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子宫肌瘤属于中医学"癥瘕"的范畴.大多认为瘀血内停、痰瘀互结是该病的关键病机.治疗也多依据<素问·至真要大论篇>"坚者削之,……,留者攻之","可使破积,可使溃坚"的原则,或破血逐瘀,或导痰消积,或软坚散结,总之以"攻邪"为主.但笔者从该病的好发年龄、发病原因、临床症状、治疗用药等几方面分析认为:子宫肌瘤证虽属有形,治疗固然应以"攻邪"为要,但扶正之法亦不应偏废.  相似文献   

5.
原发性高血压病证属中医"眩晕"、"头痛"等范畴,痰瘀互结证为其常见证型。为能充分了解痰瘀互结型高血压病形成的病理基础,以期更好地指导高血压病的临床治疗,就痰瘀的形成及痰瘀互结与高血压的相关性做一论述。  相似文献   

6.
慢性冠脉综合征的病机经历了从阳虚寒凝、痰瘀痹阻到瘀毒互结等的发展及演变。本文从慢性冠脉综合征的病理基础出发,认为慢性冠脉综合征阻塞性冠心病、非阻塞性冠心病可统一对应中医“心脉癥瘕”,基于癥瘕的病因病机特点,同时结合慢性冠脉综合征现代证候学研究,本文进一步提出虚为心脉癥瘕之本,痰为心脉癥瘕之始,瘀为心脉癥瘕之基础,毒致心脉癥瘕之变。因虚可致痰、瘀内生,痰瘀互结日久酿毒,虚、痰、瘀、毒的互结互化构成了本病的发生及演变基础。在治疗方面,则应参考治疗癥瘕的温通之法,首辨气血之虚实,后辨痰、瘀、毒之偏重深浅,从补虚扶正、化痰降浊、活血化瘀、解毒稳脉四方面,结合病机特点,随证侧重用药治之。  相似文献   

7.
陈静蕊  李恩庆 《新中医》2009,(4):104-105
原发性肝癌是发生于肝组织上的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表现为右胁下肿块、胁痛。中医学并无原发性肝癌病名,多将其归属于肝积、黄疽、臌胀、瘸瘕、积聚等范畴。且多认为恶性肿瘤属于本虚标实之证,虚者为五脏气血不足,实者多为痰、毒、瘀。笔者结合历代文献及对本病的认识,认为痰可致瘀,渐成痰瘀互结,化生肿瘤,痰之本在肾,且原发性肝癌多由慢性肝炎发展而来,久病及。肾,耗伤肾精,故应从痰、肾的角度来论之。  相似文献   

8.
消癥散结法是中医临床的重要治法之一,主要用于治疗"癥瘕""积聚"类病症。随着现代研究技术的发展,中医学对疾病的认识愈加深入,"癥瘕"概念下所涵盖的疾病范围不断扩大,不仅包括表面可见的宏观病症,也逐渐深入到微观领域,消癥散结法所包含的具体治法和药物也不断丰富,消除癥瘕、攻逐坚积,需要综合运用开郁消癥、活血消癥、涤痰消癥、软坚消癥、解毒消癥等法,同时要兼顾正气,扶正以消癥。  相似文献   

9.
癥瘕略析     
王春霞 《光明中医》2011,26(9):1912-1914
癥瘕一病,现代医家多与积聚相提并论,且认为癥瘕与积聚同病异名。癥与积,有形之症,坚硬不移,痛有定处,属血病;瘕与聚,聚散无常,推之可移,痛无定处,属气病。但验之于文献记载,均非此论。  相似文献   

10.
中医学将肺结节归属于“肺积”“癥瘕”范畴,其病因病机包括痰瘀互结、脾不统血、肝不藏血、气机失调、脏气虚衰等因素。桂枝茯苓丸是一种具有活血化瘀功效的经典方剂,可以作为治疗肺结节的基础方剂,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加减用药。现通过“四位一体”理论分析桂枝茯苓丸与肺结节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子宫肌瘤是妇科病中常见的生殖系统良性肿瘤,属于中医学"癥瘕""积聚"的范畴。肝肾与胞宫、冲任的关系密切,且肾虚肝郁、气血津液运行失常易生痰瘀,阻于胞宫而成癥瘕,故肝肾为子宫肌瘤的基本病机。从肝肾论述子宫肌瘤病因病机,希望为中医防治该病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2.
以中医"积聚""癥瘕"理论为基础,结合临床实践,提出了"脉积""脉癥"概念,阐释了气阴两虚是形成糖尿病大血管病变始动因素,痰、瘀、毒是导致病变的关键病理因素。"脉积""脉癥"是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主要表现形式及继发生变的转折点,据此提出了软坚、散结、活血的治则。同时,我们前期的研究,"鳖甲煎丸"对糖尿病大血管病变具有的一定防治作用。笔者从"积聚""癥瘕"视角探讨糖尿病大血管病变,为临床和基础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正4讨论子宫肌瘤中医学属于“癥瘕”“崩漏”“月经过多”等范畴,由于情志不遂导致肝气郁结,或经期、产时、产后摄生不慎,外邪趁机侵袭,或脾肾阳虚,运化无力,痰湿内结;湿、痰、郁、瘀等聚结胞宫而成癥瘕积聚。因脾肾亏虚,固摄无力,冲任不固,经血失于制约,而见月经过多。久之则致气血亏虚,而见面色白光白、神疲懒言、头晕耳鸣诸症,即成贫血。治宜益气补血、散结消癥。应用自拟益气补血消癥汤治疗,方中黄芪、党参、白术补气健脾以助脾统摄血液之功;阿胶、当归、熟地黄补血滋阴、益精填髓;鳖甲滋阴潜阳、软坚散结,昆布软、夏枯草散结消癥;蒲黄消瘀止血,藕节炭、侧柏炭收敛止血;  相似文献   

14.
癥瘕亦称"积聚".积聚之名,首见于《灵枢·五变》:"人之善病肠中积聚者……如此则肠胃恶,恶则邪气留止,积聚乃作."《诸病源候论·症瘕病诸候》载:"其病不动者,直名为症.若病虽有结瘕,而可推移者,名为瘕.瘕者,假也,谓虚假可动也."癥瘕,现指腹腔内有包块肿物结聚的疾病.癥者,有形可征,固定不移,痛有定处;瘕者,假聚成形,聚散无常,痛无定处.中医学认为此病多因体虚复感外邪、饮食情志所伤以及他病日久不愈而引起正气亏虚,脏腑失和,气滞、血瘀、痰浊蕴结腹内所致.  相似文献   

15.
肝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属于中医"癥瘕""积聚"等范畴。陈教授从事中西医结合消化道肿瘤临床和学术研究,在治疗肝癌方面经验丰富,提出肝癌发病由外邪入侵、正气虚弱、瘀毒互结所致,抓住早中期肝癌"正虚邪实"的病机特点,治疗上坚守中西并重:发挥西医微创直中病灶、中医辨证整体调治的优势,进行分期分微创方法辨病证论治,走西医与中医相结合、局部与整体相结合、中药内服与中医外治相结合的治疗肝癌模式,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6.
恶性肿瘤"温药和之"解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赵远红 《新中医》2008,40(7):100-100
恶性肿瘤究其症状应属于中医学的癥瘕、积聚、痰核、痈疮、肿毒、石瘕、肠覃、痞气、失荣、乳岩等范畴.肿瘤的形成与气血瘀滞、痰毒凝聚、蓄毒内炽、饮食劳倦等诸多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17.
阮士怡教授认为,冠心病虽病位在心,但以痰、瘀、热结聚于脉道管壁为病机关键。因此,在中医理论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医学研究提出了"脉中积"的概念。认为血中痰、瘀沉积为发病的始动环节,正气不足为病变的内在因素,并将其病程分为痰浊积聚、瘀阻脉络、热毒蕴结三个阶段,治疗上以软坚散结法为基础,针对病程的不同阶段分别以化痰散结、逐瘀散结、清热散结之法,消散脉中积聚,稳定粥样斑块。  相似文献   

18.
脂肪肝为现代多发病,属中医"胁痛"、"痰浊"、"积聚"等范畴.多为饮食不节,过食肥甘厚味,或情志失调,少劳过逸,致肝失疏泄,肝血瘀滞,脾失健运,聚湿成痰,痰阻气机,痰瘀互结,损伤肝络,其病位责之于肝脾肾.笔者临证时从湿浊、痰凝、瘀血入手治疗脂肪肝,取得较好效果,现举例如下.  相似文献   

19.
软坚散结法是治疗痰浊瘀血等积聚而成结块诸证的方法。《临证指南医案·癥瘕》谓:“治癥瘕之法,用攻法宜缓宜曲,用补法忌涩忌呆。”笔者现将软坚散结法在慢性肾功能衰竭中的运用说明如下。1理论依据慢性肾功能衰竭的病理基础是肾小球硬化和间质纤维化,其形态学改变为细胞外基质  相似文献   

20.
试论痰瘀互结证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津变成痰,血滞生瘀,痰瘀本是两个不同的病理产物,治疗措施迥然有异。但临床实际所见,痰与瘀在许多疾病特别是疑难重证中,又常互结相兼为患,常须痰瘀并治才能收效。如咳喘、中风、噎膈、痹证、胸痹、癫、狂、痫癥积等,痰瘀互结常是其主要病机,特别是当这些疾病久治不效,缠绵难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