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0 毫秒
1.
总结张明教授辨治痛风性肾病的经验。张教授认为本病为正虚邪实、虚实夹杂之证,急性期以湿热、寒湿、瘀血为主,缓解期治以脾肾气虚、肝肾阴虚为主;临床分期论治,急性期治以清热利湿、活血通痹,缓解期以培补脾肾、温阳泄浊,同时注重辨病与辨证相结合,采取综合性治疗,其亦强调痛风性肾病患者应科学饮食,调畅情志,定期随访。  相似文献   

2.
笔者对《临证指南医案·泄泻》所载75则医案,共94首方剂进行研究,并对其用药规律进行分析,深入探讨叶氏治疗泄泻学术思想。1、泄泻多由湿邪为患,治以祛湿为主。祛湿法主要有三种:淡渗利湿法,用茯苓、泽泻、猪苓等;苦温燥湿法,用白术、黄连等;芳香化湿法,用藿香、砂仁等。同时,叶氏注意辨别寒湿、湿热及暑湿的不同,寒湿为患可用胃苓汤,亦可用四苓散或五苓散为基础方加减治疗;湿热为患治宜清理分消,治以芩芍汤;  相似文献   

3.
小儿泄泻分外感、内伤两类。赅括寒湿、湿热、伤食、虚寒泄泻四种。先父认为无论何种泄泻,均与“脾”、“湿”二字有关,故《内经》有“脾病飨泄”、“湿胜则濡泻”之说。脾和湿之间有其内外相因的关系。如脾虚是生湿、受湿之木,而湿胜又是困脾、渍脾之根。小儿“脾常不足”,尤易发生此类疾病。因此先父在治疗此类疾病时,根据内外因的不同病精,或健脾以运湿,或祛湿以旺牌。兹将他的治疗经验整理介绍如次。外感泄泻祛湿健脾外感泄泻多在夏秋之令发生,有因于暑湿伤脾而成之湿热泻,有因于寒湿伤中而致之寒湿泻。病因为湿,病本在脾。先父认为治疗此类泄泻,应以祛湿健脾为主。凡疏风、散寒、泄热、利水均有祛湿作用。脾喜燥恶湿,湿去则脾自健矣。例一:刘××,男,10个月。长夏感受暑湿之邪,身热汗少,大便稀黄,其气热臭,日  相似文献   

4.
从肝论治慢性腹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腹泻中医称之为泄泻,主要责之于湿盛与脾胃功能失调,治疗以运脾化湿为基本原则。更认为“浅者在脾、深者在肾”,主张温肾健脾为治。从肝论治慢性腹泻亦是基本大法之一。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中认为久患泄泻是“阳明胃土已虚、厥阴肝风振动”,创泄木安土之法,既继承...  相似文献   

5.
蔡淦辨证治疗功能性便秘经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蔡淦教授治疗功能性便秘的经验.气秘从肝脾肺论治,治以温中行气、通腑导滞;顽固性便秘治以活血化瘀、清化湿热;阳虚便秘从脾肾论治,治以温阳益气、助运通便;阴血亏虚便秘,治以养血滋阴、润燥通便.  相似文献   

6.
文章旨在整理和探讨《临证指南医案》中泄泻的辨治方法。通过分析其记载的泄泻医案,得出叶氏对泄泻的病因病机、治疗法则及遣方用药具有病因首重湿邪、治疗祛湿为先和病本以脾为主、同时兼顾肝肾两大学术特色。其辨治体系可分为从湿论治和从脏腑论治两大系列,对目前临床诊治泄泻仍具指导意义,值得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7.
张灿玾教授治疗泄泻的经验为:食物中毒致泄可解毒为主,用地浆水治疗;慢性泄泻当责脾肾,治当健脾止泻或温补脾肾之阳止泻,方以参苓白术散或合补肾阳之药加减用之;暑湿泄泻当祛暑化湿利水,以不换金正气散加减;湿热泄泻当清热厚肠止泻,方选葛根苓连汤加减。  相似文献   

8.
本文叙述了三焦辨证的源流并探讨了三焦辨证在内伤疾病中的运用。《临证指南医案》中叶桂将三焦分治的思路应用于多种疾病的辨证治疗,如黄疸、肿胀、儿科痧症、暑湿病等,笔者通过梳理叶桂治疗痿证的医案,发现其对于痿证的论治亦体现了三焦分治的思路。本文从病因病机、辨证论治等角度分析总结了叶桂从三焦论治痿证的经验,希望对临床有所启发。痿在上焦,叶桂认为病机多属肺热叶焦,津液不布,用药以甘寒轻清为主,力戒性味厚重之品;痿在中焦,叶桂认为病机多属阳明脉衰,运化失司,治以通补阳明,重在恢复气机之升降平衡;痿在下焦,叶桂认为多肝肾亏虚或湿热留恋,病程迁延难愈,需分辨阴阳虚实,采用虚则补益,实则清泄的治疗大法。叶桂独特的三焦论治在痿证诊疗中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不仅为后世治疗痿证提供了新的思路,也对吴鞠通创立三焦辨证产生了深远影响,值得进一步学习发扬。  相似文献   

9.
徐春霞  李慧 《河南中医》2013,33(4):617-618
言及泄泻,或从寒湿热邪,或从气虚、阳虚、气郁等论治者从肾阴虚论治泄泻者较少,然临床上久泄伤及肾阴亦不少见,久泄者多虚,当以扶正为主,虽气虚、阳虚者多见,但亦不乏阴虚者.临床上应于复杂多变的症状中把握辨证关键,识别病机,方能正确施治.  相似文献   

10.
杨其仁 《四川中医》1998,16(3):18-18
腹泻是消化道的一种疾病,小儿腹泻临床尤为常见。外感湿热、寒湿、脾胃虚弱均可致泄,然与饮食不慎的关系最为密切。另外亦有因牌虚伴惊吓而泻者,以及“府积”腹泻等。对于泄泻的治疗法则,历代医家多有论述,(医宗必读》载有九个大法,曰:“泄泻治法有九:升提、谈渗、清凉、疏泄、甘缓、酸收,燥脾、温肾、固涩。”[1]但在具体应用上,首先应当分清寒热虚实:治寒泻着重于温中;治热泻着重于清热;治伤食泻着重于导滞;治牌虚泻着重于补牌;脾肾阳虚当以温补脾肾。原则上是寒者宜温;热者直清;滞者宜消;虚者宜补。如虚中挟实,则补…  相似文献   

11.
泄泻是小儿常见病,多责之于脾胃,皆以温阳、健脾、化湿之法治之,然"人皆以泄为脾恙,而不知肾病有泄焉"。文章介绍张炜教授从肾论治,以养阴利水法治疗阴虚泄泻、温阳利水法治疗阳虚泄泻、温养肾气法治疗肾气虚弱泄泻的经验,思路独特,可供借鉴。  相似文献   

12.
王莎莎  方国栋 《新中医》2022,54(4):213-216
泄泻病主脏在脾,病位在肠,且与其他脏腑密切相关,有“五脏六腑皆令人泻”之说。现代医家多从五脏辨治泄泻,忽视从六腑论治之重要性。现通过整理分析《黄帝内经》中关于六腑与泄泻的相关论述,从脏腑辨证角度探讨六腑泄泻的中医诊治方法,分别从胃泻、胆泻、小肠泻、大肠泻、膀胱泻、三焦泻进行论述,认为:胃泻宜脾胃同治,参苓白术散为脾胃共治代表方之一;胆泻有虚、热、湿等之分,临证宜兼顾肝胆,安神定志;小肠泻有虚寒、湿热之别,甚或寒热错杂,治疗上可选五苓散、葛根芩连汤、乌梅丸等;大肠泻亦有寒、热、湿、虚之分,临证宜据证用方,如黄芪建中汤、白头翁汤等,甚或因肺热移于大肠而用清燥救肺汤;膀胱泻宜从气化失司着眼,临证可从肾、从肺论治;三焦泄泻则可辨位论治。六腑泄泻,宜用通降法,六腑虚证致泄亦不少见,临证当注重辨证求因、审因论治。  相似文献   

13.
周慎斋为明代末期著名中医学家,临床经验丰富,善于治疗脾胃病。尤其是运用"补肾不如补脾"理论治疗泄泻,颇具特色。本文旨在对其"补肾不如补脾"理论进行探讨,并通过解析其代表性医案,对其阳气下陷,调脾复枢;肾阴不足,治宜补脾;脾肾两虚,温脾升阳等分型论治泄泻的经验进行梳理,为今后防治泄泻提供更多的临床依据。  相似文献   

14.
以《李可老中医急危重症疑难病经验专辑》和《李可医案处方集》等书为依据,结合《黄帝内经》理论等从四个方面论述、总结了山西老中医李可临床治疗痹症的经验,认为其学术特色为痹症多寒湿,扶阳散寒除湿是基本治法;正虚邪伏是顽痹痼疾的一大特点,正虚为人体脾肾阳气的虚衰,伏邪多为寒湿瘀痰,治疗上要扶正、开表、透邪;方药应遵循仲景法度,量重、药峻、方复是疗效的关键;痹症的治疗尚要辨六经、别阴阳、明寒热、知调养、护脾肾等。  相似文献   

15.
泄泻是一种临床上常见的消化道疾病,早在《内经》中就对其病因病机等有较全面的论述,此后历代医家对其的研究不断充实,逐步形成"以湿论治泄泻"的治则大法。先秦两汉时期是泄泻病研究的初始阶段,《内经》阐述了病因病机及治疗原则,即"湿盛则濡泻",但没有记载具体的遣方用药。金元时期是泄泻病研究的重要时期,认为各种证型泄泻都与湿邪有着密切关系,还提出"通利小便"为上策,此意"利小便所以实大便也"。明清时期对泄泻病的研究日趋丰富,可从湿热、暑湿、寒湿的角度来辨证施治,且不能过早使用固涩收敛之剂,常用茯苓、陈皮、厚朴、白术、泽泻等祛湿药,指出"无湿不成泄"。因此,利湿是治疗泄泻病的重要大法。诠析历代文献,旨为泄泻病的临床诊治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薛生白用甘药经验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薛雪 ( 1 681— 1 770 ) ,字生白 ,号一瓢 ,清代吴县人。学问渊博 ,思维灵敏 ,为温病四大家之一 ,不仅留下了系统而完整地阐述湿温证治的《湿热病篇》,而且还留下了不少医案。这些医案 ,析病深刻中肯 ,论治紧扣辨证 ,方药自出机杼 ,而尤善用甘药 ,其宝贵经验值得深入探讨。在众多药物中 ,薛氏何以对甘药情有独钟 ?窃以为 :一是薛氏接受了《内经》及前人所提供的经验 ,如《灵枢·终始》:“阴阳俱不足 ,补阳则阴竭 ,泻阴则阳脱。如是者 ,可将以甘药”。《灵枢·九针》:“形苦志苦 ,痛生于咽嗌 ,治以甘药”。《灵枢·邪气脏腑病形》:“阴阳形气…  相似文献   

17.
介绍张娟教授运用五苓散加减治疗手足汗症的经验。从燥热内盛、湿热蕴蒸、阴虚火旺、气血两虚4个方面论述了手足汗出的病因病机,提出了阳虚津泄病机的独特见解,治以温阳化气敛汗,方用五苓散加减。  相似文献   

18.
薛己在《女科撮要》《校注妇人良方》中有关产后病的论治有独到的见解。薛氏认为产后病源于气血亏虚,元气亏损,常常与脾胃亏损脏腑失调有关,还可由外邪或情志因素导致;在治疗方面,薛己创造性地从脾胃论治产后病,用方灵活,治法多样,有益气养血、调理脾胃、顺应天时、内外兼治、调达情志的治疗特色;因此值得对薛氏治疗产后病的经验进行探析。  相似文献   

19.
张喜奎教授认为痛风性肾病病机为本虚标实,脾虚、肾虚为本,痰、湿、热、瘀为标。治疗上应辨证分期论治,分为急性发作期和慢性缓解期。急性发作期多为湿热痹阻,治以缓急止痛,清热除湿;慢性缓解期以气阴两虚和脾肾阳虚为主,分别以益气养阴、化湿去浊和益肾健脾、温阳泄浊之法治之。  相似文献   

20.
临床治疗小儿泄泻,或寒湿、或湿热、或脾虚、或伤食、或脾肾阳虚等分型论治,原属常法.然据笔者多年临床观察,在众多小儿泄泻案中,无论何型,几乎无不挟“滞”.温与滞乃小儿病发泄泻之关键所在,且二者常交结在一起,其属寒、属热、属虚、属实者尽皆如斯.古人有“无湿不成泻”之论,依笔者愚见,就小儿言,“无滞不成泻”在当前尤其为突出.基于此,笔者临床所治各型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